㈠ 小學生小發明 製作方法 圖片
星空燈
所需材料:玻璃罐或者廣口瓶、一張小錫紙
製作步驟:
1、把錫紙剪成內剛好能放入玻璃罐中的大小容,在錫紙背面用筆畫出各星座的點陣圖
2、然後用錐子或者尖針按照星座點陣在錫紙上戳出小洞
㈡ 小發明家的名字和作品。好的話30分
長征街小學6年級張天垚同學的小發明污水過濾器,獲得市中小學「探索者」科技實專踐活動二等獎屬。天垚說,我們家有個大魚缸,養了許多魚、龜等,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換水,每次換水都要將一大缸水白白倒掉,真可惜。我想如果將魚缸里的水過濾一下,不是還可以再用嗎?於是我設計發明了《污水過濾器》。
他一邊說一邊演示:將可口可樂瓶的底部打開,倒置,把瓶口蓋打開,下面放一個小杯子,取一杯污水從頂部倒入,當水透過過濾網,流入底部小杯子時,這時杯中的污水就變成清水了。等到晾乾之後,過濾網就會留下一層水垢。過濾後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涮墩布、澆花。「我們家使用這個污水過濾器,水費節約了5%。」
提供更多方便安全用具
長征街小學4年級朱香怡的《夜間安全帽》小發明,為同學夜間行走提供了許多方便。她發明的這種安全帽在帽檐外側安上了電線、電池、開關和一組可控制的小燈。晚上出行戴上,一按開關,燈就閃亮,提示別人前方有人,注意安全。這種閃爍燈既美觀,又實用。
㈢ 小小發明家看圖作漢
序號應該是:43152。邏輯順序:種子沒醒——被叫醒——破土 被叫醒往」天空看「下一句肯定接著描述天空的,天空那句後面提到陽光,那麼緊接著也肯定是對陽光描述了,所以最後一句就是倒數第二行那個了
㈣ 怎樣製作小發明圖片
一項優秀的小發明應當具備新穎性、先進性、實用性和科學性。這「四性」就是小發明的質量標准。1、 新穎性——小發明的實質 一個優秀的發明,應具備新穎性。新穎性是小發明質量標准中最重要的一條。(1)什麼是新穎性呢? 新穎性指的是在提出這項小發明以前,或是在申請專利以前,沒有出現過同樣功能、構思、技術的東西,或同樣的製作方法。而且這項小發明並沒有以任何形式向公眾公開過。這就叫做具備新穎性。 譬如,187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從此,在黑夜裡,人們可以不再使用蠟燭、油燈了。白熾燈具有新穎性,是一項大發明。1901年,法國發明家克勞特根據莫爾的實驗,在抽掉空氣的玻璃燈管中,改用充氖、氬、氦各惰性氣體進行實驗,從而發明了「霓虹燈」。霓虹燈也是電燈,但它同白熾燈,也有新穎之處,它使人們相信,可以不走愛迪生的使電轉化為熱,然後再轉換為光的道路。1938年,美國通用電子公司的伊曼發明了節電的熒光燈(日光燈)。這只熒光燈是一根玻璃管,管內充進一定量的水銀,管的內壁有熒光粉。在燈管的管兩端各有一個燈絲做電極。當通電後,首先是水銀蒸汽放電,同時產生紫外線,紫外線激發管內壁的熒光物質而發出可見光。因為這種的成分和日光很相似,所以,熒光燈也稱日光燈。日光燈比霓虹燈又有新穎之處。霓虹燈只能用它五彩繽紛的燈光做廣告使用。而它的亮度遠不足為人們提供照明之用。而日光燈則可用作照明。霓虹燈是高壓熒光燈,日光燈是低壓熒光燈,日光燈又有它的新穎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光燈作為新的照明燈具迅速進入家庭、學校、工廠、醫院……(2)怎樣判斷一項小發明有沒有新穎性呢? 第一、以時間為標准來判斷。在時間上,只要發明者在提出這項發前,沒有出現過功能、構思、製作、技術相同的作品或製作方法,它就具備了新穎性。 譬如,計算器的發明。1642年,法國一位只19歲的、後來成數學家的帕斯卡看到當稅務官的父親計算稅務很辛苦,便決心研製計算的機器,他發明的計算器是利用齒輪轉動的原理製成的,不過只是一台原始的加法器。1671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在帕斯卡計算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歷經23個年頭,但不能准確完成計算。1802年,英國人托納斯發現萊布尼茲的樣機很符合科學要求,經過仔細研究分析,又增加了新內容,終於製成了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的計算器。19世紀末,英國的波德文和瑞典的奧德納又發明計算器,並先後取得計算器的專利權,於1892年在德國成批生產,並在市場公開出售,
㈤ 小學生獲獎科技製作作品 要圖片和製作方法+材料
要想做出獲獎科技作品,不能從網上找的。應該從身邊的事物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或者缺陷,加以創新,這樣才能做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科技作品,這樣才有可能獲獎。
常見的方法有:
1.加一加:學習中常用的文具許多就是「加一加」的產物。如鉛筆+橡皮」就成了橡皮頭鉛筆。在圓珠筆桿上加上裁紙刀,可以隨手把寫好的紙條裁下來。在圓珠筆桿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2.減一減:能在某件東西上減去什麼嗎?把它降低一點,減輕一些行不行?「減一減「後,變成什麼新東西?它的功能、用途起了什麼變化?在操作過程中,減少時間,減少次數可以嗎?這樣做又有什麼效果?生活中用「減一減」的方法發明新事物或解決問題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3.縮一縮: 縮一縮」的思路是這樣的:把某件東西壓縮、縮小、它的功能、用途會發生什麼變化?有如袖珍收音機、微型電視機、袖珍手電筒、手掌式游戲機、濃縮醬油、壓縮餅干、濃縮魚肝油等等,都是「縮「出來的。有時某一件東西縮一縮後就成了一件新東西。如把一般的保溫瓶縮小。就成了新東西——保溫杯了。
4.聯一聯: 某件事情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麼聯系呢?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把兩樣或幾樣事物聯系起來,會發現什麼規律?把幾樣東西聯系起來,或幾件事情聯系起來,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5.仿一仿 :「仿一仿」是人們進行創造發明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如科學家研究了蝙蝠的飛行、學習其中的原理發明了雷達;研究了魚在水中的行動方式,發明了潛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躍的方式後,造出了會跳躍的越野汽車;研究了大鯨在海中游動的情形,把船體改成了流線形,大大地提過了輪船航行的速度。人們模仿某些貝殼製成了堅固的坦克,模仿了一些大樹、脈稈的性能建造了高聳入雲的塔與摩天大廈。
6.變一變: 「變一變」就是這樣想:改變一下事物的形狀、顏色、音響、氣味、位置、方向會產生什麼結果?改變一下事情的次序或操作的順序又會產生什麼結果? 如我們常見的鉛筆,一般是圓的,放在桌上容易滾落。於是,人們就把圓的變成六角形的,克服了容易滾動這個缺點,後來又有人把六角形變成三角形,就更方面低年級的小朋友把握,為了方面木工的使用,又把鉛筆做成扁圓形。
7.「改一改」也是創造發明中常見的方法。所謂「改一改」就是這樣思考:這個東西在使用過程中,還有哪些缺點或不足,把這些缺點或不足排一排,再分析一下,看看哪個缺點是主要的或必須馬上解決的。怎樣改進才能克服或盡量減少缺點,給人帶來方便。「改一改」就是不斷發現缺點,不斷克服缺點,永不滿足,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8.「反一反」的思維方法又叫逆向思維,它一般是指從已有事物或現象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把一件東西的正反、里外、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顛倒一下會有什麼結果?
㈥ 小小發明家 應用所學的知識,改進或設計製作一件作品(圖或文字)
可以弄氣球車,先來一架小車,(硬紙皮做的那種)再後面綁個氣球,氣球放氣,車就會前進。
㈦ 小小發明家作品
徐禕,12歲,臨海市巾山小學六年級學生,目前已擁有9項小發明,其中「防斷絲錐」、「防滑鐵膨脹螺絲」、「凳子(小方凳)」和「凳子(小圓凳)」等4項已申請了國家專利。
㈧ 小發明家
人物:趙念 華師一附中高二(2)班學生 學生科學院"小研究員"
獲得國家專利:
1.防觸電保護裝置
2.高效加熱器
3.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小資料]
"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系統基本原理:
通過識別剎車的緊急與否,產生不同的信號,並直接地傳遞給後面的司機,令其早做出反應;而車尾的感應裝置則可以感應後車的突然接近並對碰撞作出保護反應。
喜歡"破壞"好奇心培養創造欲
趙念從小就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好奇。、
四五歲的時候,她拿著鬧鍾,睜大了眼睛問媽媽:"為什麼這個東西會動會響呢?我可不可以看看它裡面是怎麼回事呀?"媽媽遞給她一把小起子,不一會兒,鬧鍾就在趙念的野蠻"摧殘"下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裡的小玩具、洋娃娃全都難逃"噩運",不是被大卸八塊,就是被"開膛破肚",統統面目全非。趙念在幹完"破壞工作"之後,總會大聲宣布:"這個太簡單了,我以後要做一個更好的!"就這樣,趙念成了家裡的"破壞王"。
值得慶幸的是,趙念的爸爸媽媽對女兒的破壞行為比較"放縱",甚至常常扮演"幫凶"的角色。遇到女兒好奇的問題,他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探個究竟。
敢於實踐:動手能力從小鍛煉
趙念的爸爸從事技術工作,常常在家裡擺弄一些復雜的線路。趙念總是著迷地看著爸爸工作,不時地問上一些問題,爸爸也都耐心解答。漸漸的,簡單的問答已經滿足不了趙念的求知慾,她央求爸爸給她一些動手的機會。
焊電路板是她的第一件差事。當趙念興致勃勃地把焊好的電路板拿到爸爸面前"邀功"時,爸爸哭笑不得--焊錫一大團一大團地粘在了一起,電路多處短路!趙念並不氣餒,虛心地向爸爸請教焊接的要領,在廢棄的電路板上反復練習。當她再次得意洋洋地展示焊接"成果"時,爸爸已經挑不出毛病了。
上初中了,在物理課上學了電學原理之後,每次遇上保險絲"罷工",趙念都會搶先捲起袖子,關掉電閘,三下五除二地左擰右擰,就讓家裡恢復光明。
勤於思考:發明創造源自生活
趙念是個沉默內秀的女孩子,她說她自己平時喜歡思考,她的一些發明創造的小點子也都源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曾經一段時間,電視、報紙上頻繁出現有關汽車追尾事故的報告。當時,趙念就設想著要在汽車上加一種裝置,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當她了解到,追尾事故的發生多是因為前車緊急剎車,後車來不及作出反應這一基本原理之後,她腦海中靈光一閃:何不給汽車剎車加個氣囊,讓緊急剎車發出比正常剎車更為強烈的警報信號。
然而,這樣的敬報設施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卻不能在兩車相撞時起到安全保護作用。於是,趙念又開始思索著,要給汽車加個"防撞衣"。那天,她乘坐公汽,偶然目睹了一輛小貨車與的士相撞的驚險一幕,慶幸的是前面那輛小貨車後面載的一張席夢思床墊,竟將後面迎頭撞上的的士給"彈"了回去,一場車禍奇妙地被化解了!而趙念的"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也受之啟發,得以進一步完善。
樂於吃苦:實踐過程是"蜂蜜拌黃連"
拿了三個國家專利,而且保持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成功的背後,趙念可吃了不少苦頭。
趙念的學習很緊張,絕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得花在功課上,發明製作只能見縫插針地利用間隙時間。發明設計考驗人,動手製作更鍛煉人。盡管精力、體力都很有限,趙念捋起袖子干起活來,可毫不含糊。
為了製作"可識別快慢剎車的汽車安全保護系統"的汽車模型,趙念從街上撿回人家裝修剩下的廢木板,用鋸條切割成塊。別看這項工作沒什麼科技含量,干起來還真不容易--木板比看上去的更硬,鋸條比想像中的更難使。盡管不知用斷了多少鋸條;盡管雙手都被鋸磨得傷痕累累,痛得連工具都握不住;盡管最後成型的汽車模型十分簡陋,甚至車輪還是個六邊形……最終,趙念還是如期完成了模型的製作。
看著一堆雜亂無章的原材料在自己的手中變成有模有樣的小發明,這種歡欣無法言傳。實踐的過程中,趙念感受很多。她說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她說很多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只有"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她說書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識,運用於實際之後原來那麼有趣;她說這個世界遠比自己想像的要廣闊……
不嬌慣溺愛,多創造條件--趙媽媽談"育兒"
趙念雖是獨生子女,但我們從來不嬌慣她。
趙念五歲時,她爸爸就要求她幫忙洗菜、炒菜。五歲的孩子個頭還很小,得墊著一把小椅子才能勉強夠著灶台。每次看到小傢伙踩著椅子,墊著腳尖在那兒幹活,我都特別心疼,直罵他媽媽"虐待"孩子。可轉念一想,孩子遲早要獨立,從小學著吃點苦,多鍛煉一下動手能力畢竟還是有益無害呀。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家長的幫助。然而,這種幫助應該是有方法有尺度的,我們將之理解為:盡一切努力為孩子創造條件。
從小到大,對女兒提出的每個問題,我們都很耐心地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為止;她搞發明製作需要的材料,只要沒有為她包辦的"嫌疑",我們都盡力為她准備,如和她一起到街上撿廢木板,到舊玩具市場找合適的模型汽車等等。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對孩子而言,遠不止一些物質和時間上的支持,最可貴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
在培養女兒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我們有一些小心得,希望能為其他家長提供參考:
1、任孩子發展興趣,並有意識地給予引導。
2、培養孩子愛思考的習慣,從身邊小事找突破口。
3、給孩子盡量創造動手的機會,不能光說不做。
4、孩子取得成績時,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