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語都是古人創造的嗎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煉,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片語,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片語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片語。例如"根本改變""這個片語,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片語,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片語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片語,都是普通片語。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B. 古人根據什麼發明成語接龍游戲
1、接連不斷
【拼音】: jiē lián bù àn
【解釋】: 一個接著一個而不間斷。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舉例造句】: 只見人煙輳集,作買作賣,接連不斷。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拼音代碼】: jlbd
【近義詞】: 連續不斷、紛來沓至
【反義詞】:斷斷續續、時隱時現
【歇後語】: 老牛拉稀屎
【燈謎】: 螞蟻爬樹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連續不間斷
【英文】: in a row
2、接二連三
【拼音】: jiē èr lián sān
【解釋】: 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拼音代碼】: jels
【近義詞】:接踵而至、接連不斷
【反義詞】:後繼無人、斷斷續續
【歇後語】: 從一算起
【燈謎】: 一;從一算起
【用法】: 作定語、狀語;形容連續不斷
【英文】: in quick succession
【故事】: 賈寶玉因父親做主娶薛寶釵,林黛玉因此夭亡,賈寶玉得知後也大病一場,他吵著要去拜祭黛玉的靈柩,家人不同意。迎春已經出嫁,而且受到丈夫的虐待。元妃不幸病故,賈府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人們也就沒心顧及大觀園的事情了。
C. 誰發明的成語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版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權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以下幾種: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在這里約定俗成很重要,指被社會大多數人接受或運用,也許明天「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也會是成語!
因此是社會發明了成語!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D. 古代人怎樣創造成語的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慣用的固定短語。
來自於古代經典或內著名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容們的口頭,
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
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E. 一些古人發明的成語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那個是那樣一個意思兒經過幾百年後的今天同
【炙手可熱】古義:手一挨近就感覺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出自唐代詩回人杜甫《答麗人行》中詩句「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的一個成語。
【炙手可熱】今析:近幾年一些媒體、娛樂節目等經常用這個詞來形容某個很受歡迎、極具影響力的當紅明星,完全背離其本義。屬於病句用法。
F. 古人到底是怎樣發明語言的
1、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為了滿足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同時勞動也決定了產生語言的可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手腳分工,直立行走,使得發音器得到改造,具備說話的能力。 2、語言的發展 A、語言要素的演變(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演變) 語言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系統。各組成部分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出在經常變化中。語音和語法變化慢。 社會發展推動了語音發展,這是外部原因,至於語言系統本身如何發展,則是由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決定的。語音是物質外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是組織規則。組成語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間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而又統一的平衡狀態。語言系統本身處在變化過程中,例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佔多,現代漢語就是雙音節詞占優勢。 B、語言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語言是以交際工具的身份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總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或說是兩大規律。 C、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有兩個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不同群體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的特點)的一種標志。不同的行業用語(包括科技術語)是社會方言在詞彙上的表現,黑話是特殊的社會方言。 共同語是社會打破地域隔閡、走向統一時出現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社會(比如一個民族)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通常共同語總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國語」。 D、世界語、混合語、方言和共同語、口語和書面語、文學語言 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形式是詞語的借用。借詞也叫外來詞,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洋涇浜語」和「混合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產生的一些特殊現象。「洋涇浜語」也稱「皮欽語」,它是一個社會的當地人沒有學好的外語,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共同特點是:語音經過當地語音音系的適當改造,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詞彙的項目比較少,往往要藉助於迂迴曲折的說法指稱事物。「洋涇浜」通常只有口頭形式,結構上不穩定,一般用於跟外國人交往的特殊場合,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來學習使用。 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被社會採用,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並由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和繼承,即變成「混合語」或稱「克里奧耳語」,在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口頭中紮下根,擴大詞彙,嚴密語法。 世界語是一種人造的國際輔助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於1887年創造的。詞彙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語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語言和希臘語。採用拉丁字母書寫,語法只有十六條規則。 口語是語言的口頭形式,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書面語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供看的。有了文字後才有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書寫工具,是體現書目語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書面語。 書面語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語的用詞范圍較窄,句子短,結構簡單等,書面語擴大用詞范圍,結構復雜,盡量排除廢話,講究篇章結構。口語易變,書面語較保守 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即規范化了的書面語。 世界上最早對語言學的研究: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茨基) 區分低級心理機能(生物進化結果)和高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 最早提出「內化」理論:外部形式的活動→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內部活動 2)相互作用論(皮亞傑) 皮亞傑的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四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動作,其次是形象,最後才是語言。語言的使用是和認知能力中的象徵功能的發展相聯系的。語言能力是建立在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超越認知能力的發展
G. 古人是怎麼發明出漢字的
象形、會意等方法從神話角度來說:倉頡造字。
從發展角度來說:漢字來自於勞動人民
H. 古人是怎麼發明的"打開天窗說亮話"這句成語的
出處
《官場現形記》
解釋
比喻無須規避,公開說明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打開天窗說亮話』,還不是等姓賈的過來盡點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們老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I. 古人是怎麼發明漢字的
漢字有6種構成方法,所以發明漢字有6種方法。我給你介紹最簡單的一種回------象形字。
這個甲骨文答是「林」字,就像兩棵樹。
最早的甲骨文,就是畫畫,把事物的模樣畫下來,就算是文字了,這種方式發明的漢字,叫象形字。
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
J. 古人是如何發明文字的
現在世界上有5561種語言。據說約一半左右有對應的文字,或曾有過對應文字。超過100萬人使用的文字有140餘種。 但其中絕大絕大部分的文字,是從「人家」那裡「移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