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拼音是不是因為英語而創造的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用兩個漢字注出一個漢字的讀音。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分析。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表示韻母和讀音。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② 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 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准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注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里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所以,字母差不多,因為都是拉丁語系發展的
⑵ 四聲調"創"字能組什麼詞
創 chuàng ㄔㄨㄤˋ
◎ 開始,開始做。
組詞:
創造。創制。首創。開創。創立。創演。創議。
⑶ 中國拼音是什麼時候創造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⑷ 漢語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過程順利嗎
網上找的,你參考一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⑸ 拼音是誰創造出來的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開始的。 1892年,盧戇章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布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為漢字注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雖然由於他的方案只局限於廈門音,所以未能推廣使用,可是他的創舉為漢字注音走向西文字母化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組織人力草擬漢語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1957年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這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種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別是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它是我國三百多年拼音字母運動的結晶,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比任何歷史上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關於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細節,因為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這里不再陳述。
早在《漢語拼音方案》推廣實施的初期,在各種媒體上曾經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提法,就是拼音方案終將取代中國古老的方塊漢字。理由是,漢字無法輸入電腦。如今的事實已經證明,漢字不僅可以輸入電腦,而且輸入速度不亞於西文,況且充分顯現出漢字獨有的藝術美。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還要歸功於《漢語拼音方案》。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功能已經由原來單一的為漢字注音發展為注音和輸入兩個方面。作為漢字的基本輸入方法的拼音輸入法,根據電腦操作的具體特點,在保持「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又派生出「簡拼」「雙拼」等多種輸入形式,大大的加快了輸入速度。還有一種叫作「狂拼」的輸入軟體,在用拼音輸入漢字的同時,電腦會根據自身的模版和用戶的用語習慣自動的分析判斷,根據用戶的意圖恰如其分的選擇字、詞、片語乃至句子,使得漢語拼音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智能化。
⑹ 國語的漢字的拼音是誰創造的。要求詳細資料。
網路找的,你參考一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 ch [t'] sh [] r [] 舌面音 j [t] q [t'] x []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⑺ 靠,造,創,三個字拼音聲調各是什麼
靠:第四聲
造:第四聲
創:創造(第四聲),創傷(第一聲)
⑻ 拼音是由什麼思路創造的
詞本位是漢文拼音化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源 世界上通行的主要拼音文字都是詞本位,所以漢文的改革也遵照詞本位的思路去進行是理所當然的,但通過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對漢文來說是一條行不通的死路。 為什麼詞本位對其他語言是陽光大道,而對漢語卻成了死胡同呢? 這是因為漢語中存在大量單音節的同音異義詞,他的優點是語言簡短而精練,他的缺點是單憑聲音容易混淆,為了能區別大量的同音異義詞,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大量音同而形不同的漢字,在視覺上能明顯地區別開大量的同音異義詞,這樣就使漢文成為字精而義深的文字,它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詳細地記錄著我們祖先的智慧,記錄著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所以方塊漢字是一種成熟而高雅的文字,正因為這樣,方塊漢字不但被中華大地上的其他許多民族相繼採用,也曾被周邊的日本、朝鮮、越南相繼採用。 任何事物的好與差都是相對的,隨著文字工作的機械化、序列化,拼音文字就顯得更加方便,方塊漢字則出現許多不方便而又難以克服的問題。 為了使漢文的工作效率能趕上或超過其他拼音化文字,方塊漢字有必要進行改革,有必要把無法線性排列的方塊漢字改成能線性排列的拼音化文字。 百餘年來漢文的拼音化運動,正是為了迎合機械化與序列化的需要,為了使漢字變得更好學、更好用,希望把漢字改成拼音化的文字,但因走了詞本位的路,而進入了死胡同。 歷史上,曾在局部地區或局部范圍推廣過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漢語拼音方案的拼音讀物等都是詞本位的、不成熟的拼音文字,因為這些文字不但在聽覺上難以區別同音異義詞,在視覺上也無法區別同音異義詞。法語和英語,他們的同音異義詞本來就少,再加上在某些詞形上加以一些變化,就在視覺上使一些同音異義詞進行了區分,例如;法語中的蟲、玻璃、詩、綠色都發同一個音,但詞形各不相同,蟲寫成ver;玻璃寫成verre;詩寫成vers;綠色寫成vert,在法語中同一個音可有多種寫法,像in im ain aim ein yn ym en 這8組字母組合卻發同一個音,由它們組成的文字當然就音同而形不同了。英語中也有類似情況,如書寫要寫成write;儀式、典禮、慣例要寫成rite;右邊的、正確的、權利又要寫成right,從而使同音的詞有了不同的詞形。這種區分同音異義詞的方法,在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及漢語拼音方案的拼音讀物中都未採用,所以這些拼音文字不但要比博大、高雅的方塊漢字顯得幼稚而低級,也不如英文、法文等拼音文字。 以詞本位的拼音漢文所以會進入死胡同,是因為漢語中單音節的詞特多,在現代漢語中,有些人希望通過增加雙音節以上的多音節詞來區分同音異義詞,但這樣的復合詞同樣存在大量同音異義詞,如發shi音的有:只是、知事、知識、指使、指示、指事、志士、致使、支使、執事、摭拾、直視、枳實、直式------ 在談話中出現同音異義詞時可因環境、時間、對象、語氣、表情等外在因素的幫助能夠區別出同音異義詞,即使暫時分不清,還可以當場詢問,但作為表示語義的文字則要求在任何時空下都能表示出特定的含義,像上面的只是、知事-----這些方塊漢字就能達到這個要求,而shi這拼音文字則達不到這一點。 有些人想通過在拼音文字中加進聲調來區分同音異義詞,但這個方法難以達到目的,因為漢語中同聲調的詞也實在太多了,像發音的字,陰平的有24個,陽平的有16個,上聲的有17個,去聲的有52個,加上聲調後仍然無法區分同音異義詞,再則在詞中加入聲調符號或代表聲調的字母,就會增加詞中的字元數,這樣對記憶、閱讀、書寫都會帶來不便,而且有些詞由於應用場合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聲調,如「指」有陰平、陽平、上聲三個聲調,這時是創造三個不同的「指」呢?還是舍棄某些聲調呢? 有的人看到漢語中同音異義詞實在太多,詞本位的純拼音文字無法區別同音異義詞,而英文、法文中區分同音異義詞的方法又難以借鑒,因此想到創造一種沒有同音異義詞的新漢語,並根據它來創造拼音文字,真是異想天開。 要使漢字實行拼音化,並使拼音化的漢字要比方塊漢字更完美,更先進,那麼必須放棄詞本位的思路,必須根據漢語和原有方塊漢字同音異義字特多的特點,按照字本位的方法來進行拼音化改革,使每一個拼音化的漢字必須與有關的方塊漢字相對應,使拼音化漢字既保持住方塊漢字的所有優點,又能適應機械化和序列化的需要,使拼音漢字成為方塊漢字的另一種字體,這樣就有希望使拼音漢文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採納
⑼ 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的事
最早發明漢抄字拼音的人是襲法國傳教士金尼閣。金尼閣於1610年來華,於1618年回歐洲募集了7000部圖書帶到中國,並轉赴晉、陝開教,他在山西結識了精於小學教育的韓雲。兩人經過半年研究,將成果整理為初稿。在涇陽,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們二人,「互相質證,細加評核」,在利瑪竇等傳教士學習漢字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修訂編製成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漢字字匯,時為1626年。人稱「利、金方案」。
周恩來1958年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指出:「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多年的歷史。1605年,來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來給漢字注音。1625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盡管此書尚不完備,但它准確地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代辭書的雛形,成為漢字改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