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滑鼠滾輪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滑鼠滾輪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7 22:42:52

㈠ 光電滑鼠是哪國人發明

美國
1968年12月9日,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

㈡ 滑鼠的祖宗是什麼樣的它又是誰發明的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㈢ 滑鼠是誰發明的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㈣ 滑鼠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Engilehbart 博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1983年蘋果公司受到仙童公司著名STAR計算機的啟發,在當年推出的Iisa電腦上第一次使用了滑鼠作為GUI界面操作工具。1982年羅技公司發明的世界第一款光機滑鼠,光機結構是滑鼠發展史上最大的發明1984年羅技的第一款無線滑鼠研製成功,。1996年由微軟發明的滑鼠滾輪是滑鼠 1999年微軟與安捷倫公司合作,推出了Intellimouse Explorer滑鼠,揭開了光學成像滑鼠的時代的序幕 2000年,羅技公司也推出了同類的光電滑鼠產品,使用安捷倫H2000光學成像引擎,性能上和Intellimouse Explorer滑鼠一樣 2001年底微軟結束了與安捷倫的合作以後,獨立推出了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與前一代相比它的改變極為重大—微軟重新設計了CMOS和DSP 演算法,將刷新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6000次/秒,同時將CMOS尺寸提升到22X22,同時一舉解決了光電滑鼠的丟幀和表面適應性問題,同時全部控制電路整合到同一塊晶元上,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整合度。不過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光學部分並沒有重新設計,所以其解析度仍為400DPI。
2002年初羅技推出了光電滑鼠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雙光頭極光飛貂來與IE3.0競爭 2002年下半年,羅技推出了和安捷倫合作一年的成果—新一代MX光學引擎2003年9月,微軟推出了全新系列的滑鼠產品。它們全部採用「Tilt Wheel」滾輪,這種滾輪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左右傾斜可以實現對水平方向移動的控制。

㈤ 滑鼠時什麼發明的

一、滑鼠的誕生及其發明人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發明的。恩格爾巴特於1925年1月30日出生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附近的一個小農場,1942年,他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學習電氣工程。二戰期間,恩格爾巴特中斷了學業去參軍,在Phillipines作為一名電子雷達兵服了兩年兵役。1948年,拿到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後,他留在舊金山半島NACA Ames 實驗室(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前身)做一名電子工程師。 尊敬的滑鼠之父——道格·恩格爾巴特博士 距離滑鼠發明4年後,在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在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IEEE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那是一個木質的小盒子,只有一個按鈕,裡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滾輪,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IEEE協會把滑鼠的發明列為計算機誕生5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見其對IT歷程的重大影響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木頭滑鼠模型 只有1個按鈕的木頭滑鼠,下面是2個滾輪 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發明的滑鼠 木頭滑鼠的演示 這個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尾巴連線的裝置,被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戲稱為「Mouse」。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那時電腦功能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完善。那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當時主要用途也是用於科研、軍事等領域。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富有遠見卓識的發明家,恩格爾巴特博士已經意識到,隨著電腦的發明以及普及,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具有無法估量的重大意義,滑鼠自然也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他申請了專利,並且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也許是「Mouse」這個名字簡潔而且形象生動,所以「滑鼠」的稱呼一直被流傳下來。當然,那個時候的滑鼠與今天不僅外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需要外置的電源來給它供電。 參考資料: http://diy.yesky.com/input/56/2277056.shtml

㈥ 滑鼠是哪國人哪一年發明的

我們現在人人手裡用的滑鼠都是由下面這個人發明的。他的英文名字是Doug Endelbart,他有一段說得十分精彩的話,下面是他的原文:

「...The world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and problems are getting more urgent. These must be dealt with collectively. However, human abilities to deal collectively with complex urgent problems are not increasing as fast as these problems.If you could do something to improve human capabilit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n you』d really contribute something basic.」

...Doug Engelbart

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終於能夠追逐自己的夢想了。就在這一年,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上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

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斯坦福研究所的某人把它稱作滑鼠,這種叫法就此流傳了下來。

滑鼠的發明先於個人電腦的問世,並且使個人電腦業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在使電腦變得更容易使用方面,或許沒有一種工具比得上滑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恩格爾巴特並沒有因為他的發明而成為百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因為滑鼠的發明是用美國政府的資金在斯坦福研究所完成的,所以滑鼠的專利權屬於政府。

恩格爾巴特現年近80歲,住在加利福尼亞州阿瑟頓。目前他正致力於「自展」概念的研究。所謂「自展」,是指依靠自己的較小努力便迅速地獲得更大成就的過程

㈦ 世界上第一個滑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發明的,滑鼠的發明,曾被IEEE(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列為計算機誕生5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距離滑鼠發明4年後,在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在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IEEE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那是一個木質的小盒子,只有一個按鈕,裡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滾輪,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這個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尾巴連線的裝置,被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戲稱為「Mouse」。後來,恩格爾巴特博士意識到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他申請了專利,並且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不過由於「Mouse」這個名字簡潔而且形象生動,所以「滑鼠」的稱呼一直被流傳下來。當然,那個時候的滑鼠與今天不僅外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需要外置的電源來給它供電。

但是,恩格爾巴特並沒有因為發明滑鼠而發財,他本人也不是創業型人才,而是一個有前瞻性思維的學者。他現年76歲,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安斯頓過著安靜的生活。他是滑鼠器和Window型軟體的發明人,被譽為第一位預見計算機聯網的人。

這一切發生在50~60年代,那時,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當時的計算機還是帶有可捲起的線軸的大傢伙,通常放在沒有窗戶的屋子裡。恩格爾巴特創造的技術後來發展成為蘋果機,再後來有了微軟和互聯網,按理說愛基波特應該是個與蓋茨、楊致遠齊名的超級富翁,但事實上,恩格爾巴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為智囊機構和麥克當納·道格拉斯公司工作,靠薪水為生。他沒有辦過公司,從未出售過他的點子,雖然他發明了滑鼠器,但專利權屬於他的老闆,他只是在1984年專利權到期時得到了1萬美元的酬金。

㈧ 滑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滑鼠發展的里程碑: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這只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只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並將信號傳至主機。
19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的光電滑鼠,這類光電滑鼠具有比機械滑鼠更高的精確度。但是它必須工作在特殊的印有細微格柵的光電滑鼠墊上。這種滑鼠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最早於Mac廣泛應用)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電機械式滑鼠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機械滑鼠。這種滑鼠結構成為了事實上的業界標准。
1999年,安捷倫公司(Agilent, 後改組為安華高, Avago)發布了IntelliEye光電引擎,繼而市場上出現了不需要專用滑鼠墊的光電滑鼠,光電滑鼠的普及由此開始。
2003年,羅技與微軟分別推出以藍牙為通訊協定的藍牙滑鼠。
2005年,羅技與安華高合作推出第一款激光滑鼠(無線, 可充電, Logitech MX1000)。
2006年,第一隻克服玻璃障礙的有線激光滑鼠問世(DEXIN, ML45)。
2006年,藍牙激光滑鼠問世(Acrox)。
2008年,微軟推出採用Blue Track技術的藍光滑鼠,幾乎兼容所有表面(Microsoft SideWinder X8)。
2009年,羅技推出DarkField激光追蹤技術。此技術基本上仍是採用激光辨識,結合運用在實驗室的「暗視野(Darkfield)」顯微鏡技術,讓滑鼠也能看到透明材質中的小瑕疵、灰塵、微粒等微小物質,並藉此提供辨識定位資訊。(Logitech M905、M950)
2009年,蘋果公司推出新滑鼠Magic Mouse,採用承襲自iPhone、iPod Touch、MacBook的多點觸控技術,把所有滑鼠按鍵、滾輪都拿掉,只以一整片多點觸控板,就能提供等同一般滑鼠的左、右鍵,以及360度滾輪功能,並能以兩指操作更多手勢功能。

㈨ 滑鼠的發明人是誰

世界上最來早的滑鼠誕生源於1964年,它是由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發明的,滑鼠的發明,曾被IEEE(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列為計算機誕生5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距離滑鼠發明4年後,在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在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IEEE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那是一個木質的小盒子,只有一個按鈕,裡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滾輪,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這個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尾巴連線的裝置,被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戲稱為「Mouse」。後來,恩格爾巴特博士意識到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他申請了專利,並且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不過由於「Mouse」這個名字簡潔而且形象生動,所以「滑鼠」的稱呼一直被流傳下來。當然,那個時候的滑鼠與今天不僅外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需要外置的電源來給它供電

閱讀全文

與滑鼠滾輪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