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司南是什麼國家發明的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現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B. 司南發明者
發明者不祥。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專是指屬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C. 發明司南 時間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公元前3世紀),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內一種石頭具有吸鐵容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D.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是最早的指南針,由一個四周刻著八卦方位,中間非常光滑的銅盤和一個磁勺組成,他的發明者是司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個他發明的東西。
E. 指南針(司南)最早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發明的嗎
司南據《古礦抄錄》記襲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
但是據上古傳說,有指南功能的儀器最早的記載是指南車。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日本指南車復原模型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F. 中國的司南是誰,發明的
早在戰國時來期就發明了。自 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 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是根據物理學上磁學原理研製而成。它最早發明於何時,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傳統的說法,也是權威性的說法是有熊國的軒轅黃帝發明的,到北宋航海家完善成功。
G. 司南的發明有哪些影響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
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
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
《韓非子·有度篇》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
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
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
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
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
我國在戰國時最早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製成指南工具司南。
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
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
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24向。
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據史載,司南出現後,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同時,司南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
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H.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具體發明人,因版歷史權久遠,無法考證。
據《古礦錄》記載,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8)司南本人照片發明者擴展閱讀:
司南的缺點: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
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I.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其實是40年末才仿製出來的。唯一的根據就是《論衡》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於是原文說是「投之於地」,有人憑空編出一個底盤來,又加了勺子,自己發明了「司南」。
現在的中國人對「司南」這個東西一定不會陌生,它被認為是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它被寫進了教材里,廣泛傳播,或者說這個外型有點另類,但的確很吸引眼球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標志。
然而,歷史上存在過「司南」這樣東西嗎?
事實上
,我們在電視、圖片里看到的「司南」,只是現代人製造的模型,從來沒有發現古代司南的實物,也沒有繪畫和雕刻證明存在過這樣東西。
是王振鐸先生在四十年代末,製造了司南模型,這個「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提到「司南」的是《韓非子》(或者是《鬼穀子》,因該書年代不確定),但這個「司南」並不是「四大發明」里的指南針的前身,而是說指南車,相傳這是黃帝發明的一種指示方向的車,但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地球磁場,而是機械齒輪,它使得指南車無論如何移動,車上小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因為是黃帝發明的,所以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它在長時間里一直作為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現代漢語中的「指南」,也是從這里來的。
直到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是應》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大意是「把司南放在地上,上面的勺子頭就指向南方」。王充的記錄充分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司南。更早記錄司南的是戰國未期的韓非子,他說:「以前的君王們設立司南以便確定早晚」。因為韓非子只提到司南這一名稱,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是用磁石做的。傳說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據後人研究,指南車雖有司南的作用,但原理不是磁石,而是通過一種簡單機械傳動過程使車上的木人始終指向最初設定的南方。至少東漢時發明的司南,隨著使用的普遍,人們對司南工作原理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可能發現了司南批示方向的本質是磁石,甚至磁性,而不是形狀,從而開始了對司南的簡化創新。到北宋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出現指南針的記載,其中介紹各種形式的指南針,有放在指甲上的,有放在碗沿上的,有用頭發或細線懸掛的,有插在木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還介紹說當時已經出現專門製作指南針的行業。
J.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具體到人
其實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到了戰國時已經被改進為更方便攜帶的司南,就是教科書封面上見到盤子上放一個勺子的那種;宋時的沈括改進了指南針(當時應該叫羅盤)並在南宋初年經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然後經他們改進後在明末由日本傳回我國,形狀就是我們現在所常看到的樣子。這是一個逐步發明改良的過程,並且中國雖是最早發明使用指南針的,但科學解釋「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
(10)司南本人照片發明者擴展閱讀:
另外民間關於指南針發明的磁場效應在古書上有兩起記載。
其一為:《書.與降傳》記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被磁石吸住,不能動彈。馬隆的士兵穿犀牛甲,磁石對們沒有么作用,可自如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另一為:東漢的《異物志》記或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喑譙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還有傳說是秦始旦修建走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乓當場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