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郭子儀發明家

郭子儀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1-08-07 21:18:15

1. 郭子儀的故事

提起郭子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打金枝》這出戲,聯想到他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和大度,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個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從未真正背叛過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離不棄,兩人是一對真正的恩愛夫妻。郭子儀一生有八個兒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個女兒都是王氏的嫡女,僅從生育的頻率和數目就可推斷兩人的感情深度,從王氏的墓碑記載可知,郭曖是郭子儀和王氏的嫡子,後來成為昇平公主的駙馬,郭映是郭子儀最小的兒子,也是與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時,郭子儀悲痛欲絕,不能自抑,停柩幾近半年,不忍將愛妻下葬,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送愛妻入土為安,請名士楊綰撰寫碑文,為王氏的一生寫下深情的回憶。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門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復有何憾,她嫁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身長六尺有餘,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時期就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左衛長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個州的刺史),唐代崇尚軍功,重視武舉制度,郭子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太原王氏的親睞,15歲的王家小姐成為了郭子儀的妻子,雖然當時的郭子儀還只是一個潛力股,但是他擁有非常出眾的資質,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沒有放過這樣的好小夥子。「安史之亂」爆發了,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數的離亂和痛苦,帶給郭子儀的則是鵬程萬里、揚名青史的機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行,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讓五萬叛軍疲於奔命卻欲戰不能,士氣十分低落。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發、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王師,叛軍退路已被截斷,人心浮動,唐將哥舒翰又堅守潼關天險,閉門不出,叛軍進退維谷,形勢對朝廷非常有利。在這個關鍵時刻,年紀老邁的唐玄宗卻一意孤行,走出了一個遺恨千古的昏招。本來郭子儀主張堅守潼關,避敵鋒芒,然後北圖范陽,唐玄宗卻嚴辭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迎敵,潼關守軍一戰全軍覆沒,叛軍直指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安、洛陽都落入安祿山的手中,大唐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為其保駕護航,「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親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了。朝廷決定展開反擊,皇子李保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收復兩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儀的身上。安史叛軍中的騎兵原是唐軍部隊中的精銳,一向勇不可擋,清渠之戰中叛軍9000騎兵列成長蛇之陣,兩翼包抄,唐軍潰敗,只得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縣)。郭子儀看到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紇借兵,唐肅宗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 4000回紇騎兵趕至鳳翔助戰,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由郭子儀全權指揮,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唐軍進兵長安城西,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對陣。大戰開始了,唐軍初戰不利,抵擋不出叛軍的攻勢,前軍統帥李嗣業眼見情勢危急,脫掉盔甲,袒露上身,揮刀斫殺,他大聲呼喊,「今天不拚命死殺敵,我們就要全軍覆沒」,前軍士兵手執大刀,所向披靡,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叛軍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埋伏於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後方,唐軍大將仆固懷恩率領4000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李嗣業與回紇騎兵沖鋒在前,又迂迴敵後,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餘人,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15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與唐軍鏖戰。

太長了,請樓主點擊這里:
http://www.hanhuncn.com/Html/Scyh/20060104223038694.html

2. 唐朝大將郭子儀簡介

郭子儀(698年1月29日或697年9月5日-781年7月9日),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

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即身為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的郭子儀,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2)郭子儀發明家擴展閱讀:

柏楊:「郭子儀在歷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幾乎無人可比的,卻不是他的戰功,也不是他一身系國家安危,而是他雖然享盡世間榮華富貴,而仍能保住人頭,不被砍掉;身死之後,子孫還繼續享福數十年,甚至百餘年。

中國人最奇特的命運是:你如果不照著當權人物的模式,而擅自愛國,愛國就會成為一種危險行為。大多數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最後往往都是被逐、被囚、被殺、被屠,或在死後禍延子孫。只郭子儀是極少數的例外──至少,他最被人稱道。

3. 郭子儀的介紹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祖籍山西太原。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

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

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3)郭子儀發明家擴展閱讀:

郭子儀曾嚴令禁止軍營內無故騎馬。郭子儀的妻子南陽夫人的奶媽的兒子觸犯禁令,被都虞候亂棍打死。郭子儀的幾個兒子到他面前哭訴,指責都虞候驕橫,郭子儀將他們斥退。次日,郭子儀將此事告訴幕僚們,並嘆道:「我的幾個兒子,都是當奴才的料。他們不贊賞父親的都虞侯,反而痛惜母親奶媽的兒子,不是當奴才的料又是什麼!」



4. 歷史上真實的郭子儀大揭密 郭子儀是誰

朱元璋的丈人

5. 尋找郭子儀的後代,以及郭氏的起源。。

郭子儀的故里在陝西,但是後人的下落並沒有記載

來源:

1、源於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於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於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

周平王東遷後,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後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後滅於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後(即公元前497年前後),虢序後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

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後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後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於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3、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也無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屬。

(5)郭子儀發明家擴展閱讀:

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1]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郭姓大約有10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6%,佔四川省總人口的2%。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山西、甘肅,這四省郭姓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河北、山東,這二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國的郭姓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晉甘為中心的郭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郭姓大約有9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七大姓。宋元明約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郭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

明朝以前,郭姓的主體一直在中原和北方,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使郭姓人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明朝時期,山西為郭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21.8%。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江西二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40%。

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河北,這三省的郭姓又集中了23%。明朝時西南的貴州和雲南郭姓稀少。宋元明期間,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由西向東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地晉冀魯、南方贛浙二塊郭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郭姓的人口已達1500萬,是全國第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1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萬增到1500多萬,大約增長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37.8%。其次分布於廣東、四川、陝西、安徽、湖北、遼寧、湖南、江西、江蘇、黑龍江十省區,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

河南為郭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4.3%。全國形成了豫冀魯晉、粵湘鄂皖、川陝三塊郭姓聚集區。

在近600年時間里,郭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北、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6. 郭子儀身世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閑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7. 郭子儀是誰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8. 郭子儀是什麼年代的人物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9. 郭子儀 的歷史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郭子儀(697~781) 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 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 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 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 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 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 5000。 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 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庄、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 乾元元年 (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 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 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子儀亦引軍退守河陽(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 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今咸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黨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 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布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仆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葯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 大歷元年 (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 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 八年,吐蕃10萬余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只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平涼東) 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 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黨項、吐谷渾為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 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余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勛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郭子儀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