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隱形眼睛的發明

隱形眼睛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7 19:28:37

A. 隱形眼鏡這種東西是怎麼發明的.對眼睛有傷害嗎

隱形眼鏡其實是因為框架眼鏡不夠美觀,而且攜帶不夠方便,並且會造成眼睛變形而被發明。有一些從小就戴眼鏡的人,由於佩戴眼鏡的時間太長了,所以說眼睛都已經變形了,這也是非常影響美觀的,為了避免會出現這樣的影響,所以說隱形眼鏡也就出現了,不僅小巧方便,而且也更加美觀好看,所以說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第三:經常佩戴隱形眼鏡容易視力下降。

雖然說佩戴了隱形眼鏡,但是隱形眼鏡在配的時候度數一般會比框架眼睛要小幾十度,這樣佩戴起來就不會有不適的感覺,但是因為隱形眼鏡的度數並不是最佳的度數,所以長期這樣使用的話,只會讓患者的視力下降得更厲害。

B. 第一副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誕生於多少年

世界上第一副隱形眼鏡誕生於1946年,是由德國一位名叫師赫爾曼·版韋爾克的設計師研權製成功的。

韋爾克小時候由於嚴重近視而不得不佩戴眼鏡,眼鏡給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為此,他常常煩惱。韋爾克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心要研製一種讓人感到方便的眼鏡。

韋爾克既是電學家,又是機械設計師,他博學多識,心靈手巧。最初,他用一種有介電性質的有機玻璃材料進行試驗,沒有取得成功,因為所試制出的這種透鏡不能直接與角膜接觸。但韋爾克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堅持研製,終於在1946年研製出一種硬質微型接觸眼鏡,並取得了成功。隨後,韋爾克又在硬質隱形眼鏡的基礎上,發明了更加適應人體的軟質隱形眼鏡。

隱形眼鏡發展到今天,又有了很大的改進,它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羥乙酯聚合後加工製成,是一種直接貼附在角膜上的軟質隱形眼鏡。這種鏡片使用起來既舒適又方便,很受近視患者的喜愛。

C. 隱形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哪個發明的

隱形眼鏡的發展歷史 隱形眼鏡是當前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首先描述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 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Mullen和Obring使用PMMA為材料,制出第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Otto Wichterle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體使用的HEMMA材料,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FDA(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1974年,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以達到使鏡片能夠安全地配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誕生了,由於硅成份的介入,使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後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體(fluoropolymers)等。有機氟成分則使材料有更為良好的透氧性能。 現在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製造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製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是隱形眼鏡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 而今,隱形眼鏡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已經成為大眾商品

D. 簡述隱形眼鏡的材料發展歷史

(1)硬鏡:1934年發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947年用PMMA制出第一副全塑料隱形眼鏡。優點:矯正視力較好,鏡片壽命較長;缺點:脆、透氣性差、異物感強。
(2)軟鏡:1960年發現PHEMA甲基丙烯酸羥乙酯;制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軟鏡之父:Otto Wichterle);1971年獲得FDA許可。優點:柔軟、透氧、舒適、無異物感;缺點:易吸附沉澱、壽命短。
(3)透氣性硬鏡(RGP):1970年誕生,Polycon於1972年獲得專利,材料主要由PMMA與硅酮聚合而成。優點:透氧性佳,比PMMA降低硬度;缺點:缺乏舒適感。

E. 隱型眼鏡是什麼人發明的呢

著名公眾性網站about.com的說法:
Contact Lenses
Adolph Fick first thought of making glass contact lenses in 1888, but it took until 1948 when Kevin Tuohy invented the soft plastic lens for contacts to become a reality.

隱型眼鏡
阿道夫·菲克在1888年第一個提出了隱型眼鏡的想法,但直到1948年凱文·突郎伊發明了軟膠鏡片後才使之成為現實。
http://inventors.about.com/library/inventors/bleyeglass.htm
————————————————————————————————————————————

網站名為「隱型眼鏡」的一家英國網站的說法:
Leonardo da Vinci sketches and describes several forms of contact lenses.
達·芬奇在1508年畫了幾款隱型眼鏡
http://www.contactlenses.co.uk/ecation/public/history.htm

——————————————————————————————————————
一篇網志的說法:
#1.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could be someone around 1000 A.D.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a contact lens.
#1. 隱型眼鏡發明者……大約公元1000年,已經有了「隱型眼鏡」的記錄

#2.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In 1508 Leonardo da Vinci drew a described several kinds of contact lenses.
#2. 隱型眼鏡發明者…… 達·芬奇在1508年畫了幾款隱型眼鏡

#3.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In 1632 Rene Descartes suggests a corneal contact lens.
#3. 隱型眼鏡發明者…… 1632年,雷內·笛卡爾提議用一個角膜接觸式的鏡片(即隱型眼鏡)

#4.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In 1801 a man named Thomas Young created a water-filled glass tube that contained a microscopic lens. He used Descartes idea and after making the lens used it himself.
#4. 隱型眼鏡發明者…… 1801年,一個叫托馬斯·楊的人做了個有充水式目鏡的顯微鏡。他採用了雷內·笛卡爾的創意並用在了自己身上。

#5.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An English astronomer in 1827 thought that grinding a contact lens to fit exactly on the eye』s surface would be a good idea. This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was named Sir John Herschel.
#5. 隱型眼鏡發明者…… 1827年,一個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索爵士認為把個鏡片磨成適合眼睛的曲面是個好創意。

#6.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In 1887 a glassblower from Germany, F.E. Muller makes the first eye covering that could be worn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This contact lens inventor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one of the actual inventors.
#6. 隱型眼鏡發明者…… 1887年,一個德國的吹玻璃匠——F·E·目勒做了個可以長期佩帶的眼罩。這應該是眾多隱型眼鏡發明者中的一個實踐者。

#7. A Swiss physician, A. Eugen Fick and a Paris optician, Edouard Kalt, working independently say they have used contact lenses to correct vision problems.
#7. 一個叫A·尤金·非克的瑞士醫生和一個叫安瓦多·考特的巴黎眼鏡商說他們已經用隱型眼鏡矯正視力問題了。

#8.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Joseph Dallos uses molds from living eyes to make lenses that will conform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o human sclera.
#8. 隱型眼鏡發明者…… 約瑟夫·戴羅斯用人眼模型做模來製造鞏膜鏡片

#9.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In 1936 a New York optometrist, makes the first American made contacts and uses plastic. This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was named William Feinbloom.
#9. 隱型眼鏡發明者…… 1936年,一個紐約驗光師——威廉·費博龍做了第一個美國產接觸應用塑料。

#10.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Dr. George Butterfield created a corneal lens which was not flat but followed the shape of the eye. This contact lens inventor was from Oregon and was an optometrist.
#10. 隱型眼鏡發明者…… 一個來自俄勒岡州的驗光師——喬治·巴登福右博士製作出一個適合眼球形狀的角膜晶體。

As you can see the contact lenses inventor was not just one person. The credit for the contact lens needs to go to more than one contact lens inventor.
隱型眼鏡發明者並不是一個人,隱型眼鏡發明的榮譽不是只屬於一個人的。

http://ezinearticles.com/?Who-Invented-The-Contact-Lens?-More-Than-One-Person?&id=34606

F. 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隱形眼鏡是當前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們的時尚選擇,而它真正的發展歷史已有百年。 1508年,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首先描述將玻璃罐盛滿水置於角膜前,以玻璃的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於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視力。 1938年,由於塑膠PMMA材料的發明,Mullen和Obring使用PMMA為材料,制出第體使用的HEMMA材料,製作出第一副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美國博士倫公司首先獲得FDA(美國聯邦食品醫葯管理局)核准,在美國生產和銷售軟性隱形眼鏡。 1974年,為了改善鏡片的透氧性能,以達到使鏡片能夠安全地配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誕生了,由於硅成份的介入,使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後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體(fluoropolymers)等。有機氟成分則使材料有更為良好的透氧性能。 一副全塑膠隱形眼鏡。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家Otto Wichterle研製出一種吸水後會變軟,又能適合人 現在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製造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製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是隱形眼鏡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已經批准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

G. 軟性隱形眼鏡的發明者是誰

隱形眼鏡最初是誰發明的 隱形眼鏡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於公元一五○八年,由達文西提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有壓克力塑料的發明,一九三七年第一付取代玻璃的硬式隱形眼鏡誕生了。 隱形眼鏡是一種直接接觸眼球的眼鏡,最初是由德國光學家在一八八七年發明。現在大致分軟、硬兩種,都是以塑料原料製造。 發明隱形眼鏡的比斯特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兒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發火,小兒子卻拾起碎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他靈機一動,既然碎鏡片可以脫離鏡架看東西,把它裝在眼球上,看東西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H. 隱形眼鏡是誰發明的

眼科學者和視光學專家努力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矯正近視和阻止近視的發展。近百年來,在手術矯治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和散光的統稱)方面,更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21世紀眼視光學中的屈光手術成為眼科最熱門的技術,尤其是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簡稱LASIK),患者接受手術後,視力恢復之快,療效之好以及該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普及,均令人嘆為觀止。無數屈光不正患者對

LASIK趨之若鶩,希望藉助這一高科技的眼科技術擺脫戴眼鏡的煩惱,同時又心存膽怯:

LASIK的安全性可靠嗎?LASIK能使自己的裸眼視力恢復至什麼程度?LASIK的遠期療效穩定嗎?

我院眼科有著國內最早掌握近視眼矯治術的資深專家團隊,連續10餘年致力於各種高新眼科技術對屈光不正的矯治,使我院眼科的專家教授在矯治近視、遠視、散光等方面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世界和廣大屈光不正患者中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我院眼科每天都接到大量的咨詢電話、電子郵件和求助信件,為了集中解答廣大屈光不正患者的問題,我們將LASIK的有關情況包括十分敏感的價格問題逐一介紹於後以饗讀者。

2、準分子激光的概念和LASIK的原理

準分子激光是氟氬兩種氣體混合後經激發而產生的一種人眼看不見的紫外光,其波長僅193納米,不會穿入眼內,屬冷激光,無熱效應,能以「照射」方式對人眼角膜組織進行精確氣化,達到「切削」和「雕琢」角膜的目的而不損傷周圍組織和其他器官,其獨特性質是最適合角膜屈光手術。

LASIK手術的原理是用一種特殊的極其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層切割系統(簡稱角膜刀)將角膜表層組織製作成一個帶蒂的圓形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後,在計算機控制下,用準分子激光對瓣下的角膜基質層擬去除的部分組織予以精確氣化,然後於瓣下沖洗並將角膜瓣復位,以此改變角膜前表面的形態,調整角膜的屈光力,達到矯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的目的。

3、LASIK的發展史

LASIK的發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國等國外的眼科專家們先後報道了對LASIK技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術。比如:冷凍角膜磨鑲術(1949年)、原位角膜磨鑲術(1964年和1966年)、準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動物眼角膜組織(1983年)、非冷凍角膜磨鑲術(1986年)、自控板層原位角膜磨鑲術(簡稱ALK,1988年)、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簡稱PRK,1989年)、準分子激光角膜磨鑲術(簡稱PKM,1990年)等等。

1990年,Pallikaris將ALK和PRK兩者結合,終於形成了迄今為止最趨於完美的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即LASIK。

在我國,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開展與國外基本同時起步,關於準分子激光的引進,我國衛生部1992年召開了論證會,隨後引進PRK,相繼又引進了LASIK。PRK和LASIK這兩種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安全性、療效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均明顯優於以往的任何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尤其是風靡全球的LASIK,可以預見,在未來數年裡,必然成為眼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4、LASIK的優點:

LASIK具有以下明顯優點:

①適應范圍廣:可矯正100-3000度的近視,還可矯治高度散光和高度遠視。
②術後反應輕:LASIK完整保留了角膜表層的「屏障」組織,故術後無疼痛,不住院不包眼,僅有短暫的怕光,流淚和眼內異物感。
③視力恢復快:術後即刻便能用眼,幾小時後恢復正常視力。
④效果穩定好:可一勞永逸地矯治屈光不正,通俗講即一次性治療,永久性效果。
⑤快捷而方便:術前檢查約1小時,術前准備約10餘分鍾,手術僅需幾分鍾,其中激光治療過程僅需幾秒鍾至幾十秒鍾,術後當天即可正常活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5、LASIK的適應對象:

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並非人人都適合LASIK手術,只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的患者才適合接近LASIK治療:

①、年齡18周歲以上
②、近兩年屈光狀態相對穩定(度數無明顯變化)
③、經檢查無LASIK禁忌症

6、LASIK的診治流程:

咨詢→術前檢查,預約手術→遵醫囑停戴隱形眼鏡1—2周,抗菌素眼葯水點眼1—3天→手術時做好個人衛生後按約前往進行術前復查、簽署LASIK同意書→進入手術室作術前消毒等准備→進入LASIK手術間,平卧手術台上,滴用具有麻醉作用的眼葯水,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毫無痛苦地接受LASIK手術(約10分鍾)→術畢,出手術室→戴上護眼罩由親友陪送或自行返回家中,休息幾小時即可恢復清晰視力→術後次日即可上班上學,照常生活並遵醫囑復查、滴用眼葯水1個月左右。

7、LASIK的風險

作為眾多角膜屈光手術中一項成熟而又佔領主流地位的技術,LASIK的安全性和療效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表明LASIK沒有風險(即並發症),LASIK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包括:感染、欠矯或過矯、角膜穿通、醫源性角膜散光、繼發性圓錐角膜、角膜瓣不規則、瓣游離、上皮植入、眩光等等。

這些並發症如果及時發現並處理得當,大部分是不會留下後遺症,也不會影響療效。但是有些並發症確實妨礙視力恢復,比如術前近視、術後過矯成高度遠視;或術前無散光,術後成為高度散光等等,如果手術致患者存留的角膜又太薄,則無法採用再次手術予以補救。又如,術中角膜穿通或術後繼發嚴重的圓錐角膜,都可能令患者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給患者帶來新的困擾和麻煩,造成不良後果。眾所周知,接受LASIK手術的患者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上的中青年人,他們正值前程似錦的重要人生階段,一旦發生嚴重並發症,影響患者視力,將給患者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痛苦,故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應充分認識到LASIK可能存在的風險,審慎地選擇手術和施行手術。

除了上述並發症外,LASIK術後矯正視力下降、夜間眩光、視光質量下降,夜間視力下降等弊端也較為常見。國外資料表明,LASIK術後夜間駕駛困難的患者竟高達30%!事實證明,僅僅只是手術安全,僅僅只是裸眼視力的提高,已經滿足不了現代屈光不正患者的視覺要求。
怎樣才能預防和消除可能與LASIK手術相伴而來的這些並發症呢?

8、並發症產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物體經過光學系統的折射後其成像發生畸變,不能准確無誤再現物體原形的現象叫像差。90年代中期,Liang等專家開始了對人眼像差的測量和研究,結果發現LASIK術後人眼總體像差比術前增加了5倍以上。這是導致LASIK術後眩光和視覺質量下降等現象的罪魁禍首,而術中激光偏中心切削、角膜切削麵不平滑,切削麵太小、切削太深,切削斜率太大等等因素是引起術後像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削除術後眩光,視覺質量下降等並發症就必須改善和糾正導致術後像差增加的上述因素。

傳統的PRK、LASIK等激光角膜屈光手術中,由於設備技術的限制,要避免激光偏中心切削,改善角膜切削麵的光滑程度等等,靠醫生人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辦到。
什麼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治這類並發症呢?1、第一個想到用眼鏡來改善視力的人,是一位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公元1280年,他用一對凸透鏡來校正遠視。他向一位來自比薩的名叫亞歷山德羅·迪拉·斯賓納的修道士坦露了自己的發明機密。
後來,迪拉·斯賓納告訴其他人怎樣來製作眼鏡,並且還指出玻璃如何才能具有曲形。到14世紀,許多義大利人佩戴了眼鏡。及至15世紀,用於校正近視的凹透鏡也被製作出來了。
眼鏡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透鏡研磨技藝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效果很好的透鏡的表面應該是光滑的,曲線也應該是均勻的。17世紀透鏡製造者對生產質量良好的透鏡仍然有著困難,那時顯微鏡、望遠鏡都還在研製之中。
雙光眼鏡是美國科學家、外交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80年發明的。
2、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I. 隱形眼鏡誰發明的

達芬奇

閱讀全文

與隱形眼睛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