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國畫中的皴法有哪些
傳統山水畫技法較集中的體現在山石的皴法上,如荷葉皴,披麻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帶皴,卷雲皴,雨點皴,豆瓣皴等等,我們將其概括為三大類不過就是1、線皴(以披麻為主),面皴(以斧劈為主),點皴(以豆瓣、雨點為主)。
(1)披麻皴(線皴): 皴的筆法如披開的麻披狀,呈長線條,表現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實結構和脈胳體積感,以及江南多見的有草木的松軟土質(南宗諸家多用之黃公望)。
用筆微帶交叉。 短而鬆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亂叫亂柴皴。 細而短叫牛毛皴(趙.王多用之)。 上述三例屬線皴類。
(2)斧劈皴(面皴):最能體現山石的堅硬質感,用筆如斧劈木之痕,特別是花崗石或人工爆破後的山岩,多呈此狀。大斧劈先以筆肚著力,橫卧紙上一掃,筆鋒中帶有飛白,表現山石的陰背面較合適,小斧劈則以扁筆作挑剔狀,並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為面皴類(南宋諸家後及唐氏多用[北宗])。
(3)雨點、豆瓣皴(點皴):筆鋒如斧劈狀,也叫小面皴。適用於大山群山之表現,如以烘染蒼翠的色調,能得山林蔥郁的感覺,下筆前要明確輪廓、態勢和明暗、虛實、疏密的變化。橫筆點舊稱米點,宜畫雲山(米氏雲山)。 直筆帶扁鋒舊稱豆瓣皴。 直筆點舊稱雨點,釘頭、芝麻皴。 以上為點皴類。(山石畫法步驟示範圖例、步驟文字說明略)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質感的一種技法,源於自然界真實的山石和土質結構,是表現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地質地貌結構、土質和山石的形態,岩石的褶皺、紋理、裂痕、斷層、陰陽、凹凸等等的方法。這種方法經過畫家的藝術再創造,化自然形象為繪畫語言,從而形成了表現山水、岩石的技法。皴法既是歷代畫家所創造,又出於自然的山石紋理結構。
『貳』 解索皴和披麻皴的區別是什麼
解鎖皴是從披麻皴演化而來的,其運筆一般比披麻皴要長,而且行筆要曲回,形如解開的繩索,因此得名.
『叄』 古人寫山水皴分哪十六家
皴法是中國畫用來表現山石、樹木的一種技法。早期的中國山水畫技法以線條勾勒,然後上色為主。隨著繪畫的發展,技法逐漸的完善,出現了以表現山石樹木體積、質量、明暗的皴擦技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等。
至清朝時,皴擦的技法趨於成熟,清人鄭績,將它歸納總結為十六家皴法。分別是:披麻、雲頭、芝麻、亂麻、折帶、馬牙、斧劈、雨點、彈渦、骷髏、荷葉、礬頭、牛毛、解素、鬼皮、亂柴。
皴法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真正的走向成熟。
風景中最重要的是樹木和岩石。古人說:山是石頭的產物,石頭要先畫,山才畫。畫石頭需要了解占卜的方法。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占卜方法約有30種,但在學習和創作中常用的有16種。皮馬,荷葉,混沌,礬頭,芝麻,大斧劈,小斧劈,雨滴,鬼臉,骷髏,雲頭,混沌柴,松繩,牛毛,斷帶,馬牙。是兩個基本類別,在這兩個類別中發展或衍生了許多凝結方法。這兩類的原因是不同的。
釘頭接近於用小斧頭砍,應該會表現出威嚴肅穆的氣氛。所謂的雨點和豆瓣是一體的。
由縱橫線條組成的馬牙皴,用干墨表現山崖的雄偉氣勢。是用在絲綢或熟宣紙上的一種技法,特點是染色均勻,即同時染色,在毛筆和毛筆之間,在濃墨和淡墨之間,自然連成一體。這幅畫是畫的,像一頭牛的頭發,是袁常用的。
『肆』 皴法的簡介
皴法是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其皴法種類都是以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為以線條勾勒輪廓,之後敷色。隨著繪畫的發展,為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逐漸形成了皴擦的筆法,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專用名詞「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筆運行的各種方式來表現山嶽的明暗(凸凹),復雜的地質構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種程式化的皴擦方法與名稱。皴法一般分為錘頭皴、 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雲皴(雲頭皴)、雨點皴(雨雪皴)、彈渦皴、荷葉皴、礬頭皴、骷髏皴、鬼皮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馬牙皴、點錯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變)、破網皴、折帶皴、泥里拔釘皴、拖泥帶水皴、金碧皴、沒骨皴、直擦皴、橫擦皴等。清·鄭績將它列為十六家皴法。《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古人寫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雲頭,曰芝麻,曰亂麻,曰折帶,曰馬牙,曰斧劈,曰雨點,曰彈渦,曰骷髏,曰礬頭,曰荷葉,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亂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並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舉皴法有十五種多,從皴法的形態方面課歸納出基本的造新要素:即點皴、線皴和面皴。點皴主要包括雨點皴、豆瓣皴、丁頭皴,線皴主要有:長短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折帶皴、卷雲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亂皴、亂柴皴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歷代畫論中論皴法的尚有《珊瑚網·皴石法》、《繪事微言·皴法》、《石濤畫語錄·皴法章》、《山靜居論畫》等。
『伍』 皴法是什麼意思
皴法是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其皴法種類都是以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為以線條勾勒輪廓,之後敷色。隨著繪畫的發展,為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逐漸形成了皴擦的筆法,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專用名詞「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筆運行的各種方式來表現山嶽的明暗(凸凹),復雜的地質構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種程式化的皴擦方法與名稱。皴法一般分為錘頭皴、 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雲皴(雲頭皴)、雨點皴(雨雪皴)、彈渦皴、荷葉皴、礬頭皴、骷髏皴、鬼皮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馬牙皴、點錯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變)、破網皴、折帶皴、泥里拔釘皴、拖泥帶水皴、金碧皴、沒骨皴、直擦皴、橫擦皴等。清·鄭績將它列為十六家皴法。《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古人寫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雲頭,曰芝麻,曰亂麻,曰折帶,曰馬牙,曰斧劈,曰雨點,曰彈渦,曰骷髏,曰礬頭,曰荷葉,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亂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並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舉皴法有十五種多,從皴法的形態方面課歸納出基本的造新要素:即點皴、線皴和面皴。點皴主要包括雨點皴、豆瓣皴、丁頭皴,線皴主要有:長短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折帶皴、卷雲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亂皴、亂柴皴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歷代畫論中論皴法的尚有《珊瑚網·皴石法》、《繪事微言·皴法》、《石濤畫語錄·皴法章》、《山靜居論畫》等。
『陸』 宋朝發明了多少個皴法。。。那一個。。代表作品如:
我不知道全不全了
李成 他的代表作《讀碑窠石圖》,坡石狀如雲動,開後世卷雲皴的版先聲 《晴巒蕭寺圖》
米芾、權米友仁父子創「米氏雲山」的米點皴 米友仁的代表作是《瀟湘奇觀圖》卷
范寬的豆瓣皴 《溪山行旅圖》
李唐對范寬的豆瓣皴略加以變化而成刮鐵皴。傳世名作有《萬壑松風圖》
馬遠 山石皴法是大斧劈皴,蒼勁而簡略 代表作是《踏歌圖》
夏圭 山石皴法是小斧劈皴 他的代表作《溪山清遠圖》卷
正好寫這方面的東西 順便幫下你
『柒』 山水國畫的皴法
皴法是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其皴法種類都是以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為以線條勾勒輪廓,之後敷色。隨著繪畫的發展,為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逐漸形成了皴擦的筆法,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專用名詞「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筆運行的各種方式來表現山嶽的明暗(凸凹),復雜的地質構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種程式化的皴擦方法與名稱。皴法一般分為錘頭皴、 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雲皴(雲頭皴)、雨點皴(雨雪皴)、彈渦皴、荷葉皴、礬頭皴、骷髏皴、鬼皮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馬牙皴、點錯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變)、破網皴、折帶皴、泥里拔釘皴、拖泥帶水皴、金碧皴、沒骨皴、直擦皴、橫擦皴等。清·鄭績將它列為十六家皴法。《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古人寫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雲頭,曰芝麻,曰亂麻,曰折帶,曰馬牙,曰斧劈,曰雨點,曰彈渦,曰骷髏,曰礬頭,曰荷葉,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亂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並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舉皴法有十五種多,從皴法的形態方面課歸納出基本的造新要素:即點皴、線皴和面皴。點皴主要包括雨點皴、豆瓣皴、丁頭皴,線皴主要有:長短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折帶皴、卷雲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亂皴、亂柴皴,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歷代畫論中論皴法的尚有《珊瑚網·皴石法》、《繪事微言·皴法》、《石濤畫語錄·皴法章》、《山靜居論畫》等。
『捌』 明清時期畫家王蒙的山水畫有哪些創新之處
明清時期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對明清時期影響深遠的還有同樣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他自幼受外祖父趙孟頫的影響,喜好繪畫,後來得到黃公望的指教,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對山水畫有獨到的創新。
王蒙發明了解索皴畫法,善用渴墨苔點,所畫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復,布局繁密,蒼郁深秀;他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為他的獨到處。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
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他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
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倪瓚則稱贊他「叔明筆力能抗鼎,500年來無此君。」他的畫面空白不多,題詠有時兼用篆隸行楷,對後代明清畫家影響較大。
『玖』 十八皴法都是誰創造得其中哪幾種最有代表性
高古游絲描 鐵線描 行雲流水描 釘頭鼠尾描 蚯蚓描 混描 撅頭釘描
曹衣出水描 折蘆描 橄欖描 棗核描 柳葉描 螞蟥描 琴弦描 戰筆水紋描
竹葉描 減筆描 枯柴描
皴法名稱
董源的短披麻皴,雨點皴
巨然的長披麻皴,
范寬的豆瓣皴
郭熙的卷雲皴
李唐的斧劈皴,刮鐵皴
黃公望的礬頭皴
王蒙的牛毛皴,解索皴
倪瓚的折帶皴
樹葉的畫法有兩種:一是點葉法,一是夾葉法。所謂點葉法:是用粗線、細線和干濕濃淡的筆線而成。
『拾』 國畫中的「皴法」分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1.披麻皴:由參差松軟的條形墨線組成,用筆要靈活,皴擦並用,注意濃淡干濕的豐富變化。筆線長的稱長披麻,筆線短的稱短披麻。這種披法常用來表現土質山,或質疏鬆的岩石。代表作有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2.斧劈皴: 即唐李思訓所創之勾聽方法,筆線遭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皺法宜於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綠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畫家以斧劈披用於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現水墨蒼勁的風格,畫斧劈披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而以側鋒橫刮之筆畫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筆線細勁的稱小斧劈,筆線粗闊的稱大斧劈。代表作品有馬遠《踏歌圖》。
3.雨點皴:亦叫豆瓣披,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畫出。它能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代表作有范寬《雪山蕭寺圖》。
4.雲頭皴:筆多屈曲迂迴,向中心環抱。如「夏雲多奇峰」,故稱雲頭皴。山水煙雲隱現,奇峰多變。代表作有郭熙《窠石平遠圖》。
5.折帶皴:用側鋒卧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岩的結構。代表作是倪雲林《漁庄秋霽圖》。
6.解索皴:是披麻皴的變法,行筆屈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故名解索皴。筆筆中鋒,寓剛於柔。如果把解索皴畫成疲軟的亂麻團,就是失敗。代表作是王蒙《春山讀書圖》。
7.荷葉皴:皴筆從峰頭向下屈曲紛披,形如荷葉的筋脈,故名。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經自然剝蝕後,岩石出現深刻的裂紋。代表作是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8.米點皴:這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它是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井用,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後之雲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米芾的點形闊大,稱大米點,米友仁畫出的點形略小,稱為小米點。有的現代畫家在描繪封山育林的蓬勃景象時,用飽含水分的密集豎點畫出,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實際上是米點皴的活用。代表作是王原祁《雲山圖軸》。
9.墨塊皴:是現代山水畫家陸儼少所創造。古人也有用大塊水墨的,但多以點拓遠山或拖出沙岸、淺渚,未曾入皴。陸伊少則以大塊水墨作為皴法運用,收到了峰巒厚重,雲氣蒸騰,水墨淋漓,大氣磅酵的藝術效果。陸儼少說:「畫大塊水墨,飽蘸墨水,必須筆筆鋪開,筆根著力,起手處更依附山石或叢樹邊緣,順勢連續點去,積大點而成塊。下筆宜快,如疾風驟雨,合沓而進,順勢屈曲,不宜僵直,墨痕邊緣宜毛,以便裝點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跡,即使不畫他物,邊緣便是雲氣,也宜松毛,可得雲蒸霞蔚之致。」代表作是陸儼少《深山積雪》。
其他皴法還很多,據不完全記載尚有:亂柴皴、亂麻皴、牛毛皴、馬牙皴、彈渦皴、骷髏皴、礬頭皴、芝麻皴、破網皴、拖泥帶水皴等,不下數十種。至於有的兩破合用,有的三破合用,如披麻夾小斧劈,或斧劈加馬牙夾折帶,全由畫家活用,不勝枚舉。因為皴法是從大自然中提煉得來,有的畫家完全以自然為依歸,用自己創造的表現方法加以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