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枚的遣興的詩詞
《遣興》二首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作於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現作者寫詩的態度和見解。
遣興
【其一】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其二】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
❷ 【古詩閱讀】遣興[清]袁枚愛好 ① 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 ② ,頭未梳成不許看。[
(3分)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詩作,還沒有修改潤色好,就像「頭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讓人欣賞的。(也可喻指詩人自己,他把自己當成寫作的新手,因為寫作水平不夠高,所以不願展示自己的作品。)
❸ 清代袁牧詩《遣興》全文 遣興 作者:袁枚 朝代:清 體裁:七絕 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心始安。 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❹ 遣興的介紹 《遣興》二首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作於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現作者寫詩的態度和見解。 ❺ 在袁枚的《遣興》中「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的意思是:自己心裡想想是很簡單的,但是要寫起來卻很難,一首詩要改很多遍變才能感覺到心安。 詩詞原文 《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全詩注釋 ⑴「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寫詩還似少時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稱及笄,這里是剛成年的意思。頭未梳成,比喻詩未改定。 ⑵靈犀一點:作者論詩重「性靈」,此即指性靈。舊說犀牛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見《漢書·西域傳贊》顏師古注。唐李商隱《無題》詩:「心有靈犀一點通」。 ⑶解用:懂得用,會用。 拓展資料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可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❻ 袁枚的遣興全詩
袁枚的《遣興》全詩: ❼ 袁枚有哪些經典的中華句典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出自清代袁枚《偶作五絕句》。意思是: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已經來了,便問青草為什麼會長出綠牙。 【不逢大匠材材難用】出自清代袁枚《大樹》。意思是:就像那些大樹,如果遇不到有眼光、氣魄的工匠,那些大樹就沒有什麼用處了。表達對懷才不遇的感嘆。 【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出自清代袁枚《湖上雜詩》。意思是:只有自己心境與其他的遊客不同,一點也不羨慕神仙。只羨慕那些年輕的少年。流露出作者對青春的留戀,希冀中又隱藏著一股難言的惆悵。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虛一點是吾師】出自清代袁枚《遣興》。意思是:只要肯去尋訪詩意,少許的一點靈機,就能夠成為我的老師。 【風光如此須行樂,莫管頭顱白幾莖】出自清代袁枚《春晴》。意思是:難得天氣晴朗。風光是如此的清新怡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何必去管頭發又白了幾根呢? 【到底君王負舊盟,江山情重美人輕】出自清代袁枚《明皇與貴妃》。意思是:到底是身為君王,還是看重江山,輕易地辜負了美人的一片深情。唐朝安祿山叛亂,唐明皇匆忙逃難,人民指責楊貴妃誤國,唐明皇只得在六軍的要求下將楊貴妃賜死。作者袁枚為楊貴妃感到不平,他認為唐明皇背盟負約,違背當年「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約。 【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出自清代袁枚《寒夜》。意思是:寒夜裡點燈看書,煙火已逐漸熄滅了,卻還是不肯去睡覺:美妻實在看不過去了,便把燈搶在手裡,憤怒地問他說,「你可知道現在是幾更天了?」 【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心始安】出自清代袁枚《遣興》二十四首中第五首。意思是:正是因為喜好詩歌,所以要嚴格自己寫出好的作品來,可越是這樣越感到下筆艱難;往往寫成一首詩後,還要字字斟酌,反復推敲,修改了上千遍以後,心裡才能踏實下來,才可以拿給人看。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出自清代袁枚《品畫》。意思是:要欣賞畫,首先要講求畫中所流露的神韻;要評論詩,則要重視詩中所蘊含的性情。作者認為品畫論詩有一定的方法,畫求神韻,詩重性情,藉此使可判斷詩畫的優劣。 【平生自想無官樂,第一驕人六月天】出自清代袁枚《消夏詩》。意思是:自己生平最盼望的就是無官一身輕的快樂,如今才知道,不做官的最大得意事,就是在這暑氣灼人的六月天不必上衙門。 【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出自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意思是:只為求詩中一字一句寫得更為貼切,總得忍受大半夜的寒冷,費盡心血,才有收獲。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出自清代袁枚《遣興》。意思是:夕陽、芳草,勾人習見之物,只要會用就能創造出絕妙的詩句。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出自清代袁枚《赤壁》。意思是:一陣東風強以百萬大軍,當年劉備、孫權、曹操就是因為赤壁這一戰,而決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 【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出自清代袁枚《傷心》。意思是:回想當初侍奉慈親的歡樂日子,真有如一刻千金般的珍貴,但我總是把它蹉跎浪費過去了。這是追念慈親的傷心詩。作者袁枚是一位孝子,「子欲養而親不待」,慈親已逝,回憶當時情景,不禁痛苦萬分。 【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出自清代袁枚《栽樹自嘲》。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皆有死的時候,好在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❽ 袁枚《遣興》解釋包全文文 清代文學家袁枚《遣興》: 其一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其二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 譯文: 其一 由於愛美求好下筆總是很困難,一首詩總是要反復修改才會心安。好比年邁的阿婆還如剛剛及笄的女孩,頭發未梳好就不許看。 其二 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詩。這種創作是沒有老師的,憑借的只是瞬間的靈感。夕陽、花草這樣的普通景色,都會因為靈感觸發下的靈活運用而成為絕妙的詩句。 (8)遣興袁枚其七創造主張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遣興》二首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作於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現作者寫詩的態度和見解。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區任縣令,先後於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 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詩詞典故 作詩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詩的初稿出來後,還要反復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幾百上千遍,就像阿婆還是年輕時那樣十分愛美一樣,未梳好頭是不許別人看的。 往今來的好詩,無不是詩人嘔心瀝血,千錘百煉,反復修改的結果。正因為他們對待自己的作品是這樣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才有了那些流傳千古的奇文佳句。 1、蘇軾改詩 蘇軾在潁州時,曾因感慨晉代偉大詩人陶淵明的高尚氣節,做了一首《和歐叔弼》的詩。全詩如下:淵明求縣令,本緣食不足。束帶向督郵,小屈未為辱。翻然賦歸去,豈不念窮獨?重以五斗米,折腰營口腹。 這首詩概述了陶淵明的一段故事:陶淵明因家貧謀求小官做,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彭澤縣令。有一天,郡太守派督郵來視察,要他整冠束帶出去恭迎。他不願受此委屈,就把官印懸在樑上,辭官回鄉種田去了。在《歸去來辭》這篇賦中,他就表明了自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的決心,表現出不肯與腐朽官場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 據宋代何遂《春渚紀聞》卷七記載,蘇軾此詩原稿的第一句是「淵明為小邑」,後圈去「為」,改為「求」字,又連塗「刀、邑」二字,改為「縣令」。 初稿的「為」,是「當」、「做」之意,只能說明陶淵明在「小邑」辦事,而不能說明他是為什麼去,怎樣去,在那裡做什麼,且與後一句「本緣食不足」沒有必然聯系。改為「求」,就明確了。「求」是尋找、謀取之意,與下一句就聯繫上了。 陶淵明之所以到「小邑」去,是為了謀生,因為他家裡「食不足」。原作的「小邑」,也不能說明陶淵明在那裡究竟傲什麼,改為「縣令」後,就明確了。修改後的上下文清楚地說明,陶淵明是由於家境貧寒,去彭澤縣謀求了一個縣令的官做。 2、黃庭堅改詩 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曾寫過一首《嘲小德》的詩,「小德」是一個小孩子的乳名。據《東皋雜錄》記載:「魯直(黃庭堅)《嘲小德》有『學語黃鶯轉,書窗秋雁斜』句,後改為『學語囀春鳥,塗窗行暮鴉』。」 原詩「學語黃鶯轉,書窗秋雁斜」是描寫一個小孩子學說話和寫字的情形。詩句的意思是:小兒學說話,像黃鶯兒一般婉轉動聽;拿筆在窗紙上書寫,宇像秋天南歸的大雁排成人字形隊伍那樣整齊。可是這樣寫太不切合實際了——小兒呀呀學語,不會像黃鶯的叫聲那般婉轉,握筆書寫更不可能像南歸的大雁那樣整齊。 改成「學語囀春鳥,塗窗行暮鴉」後,不但真實而且富有情趣。因為一般的鳥叫聲不及黃鶯的啼聲悅耳,小兒學語,也不可能像唱歌那樣好聽,所以,將「黃鶯』改為「春鳥」更好些。而改「書窗」為「塗窗」,改「秋雁」為「暮鴉」,改「斜」為「行」,用語就貼切逼真得多。 「塗」是胡抹亂畫之意,「暮鴉」是黃昏飛歸林巢的烏鴉。詩中的「小德」想學寫字,但不識字,也不會握筆,只是拿起筆來隨意向窗紙抹去,結果,在窗紙上留下一片片墨跡,倒像是亂飛的烏鴉。這樣,就逼真傳神地描繪出一個乳臭未乾的幼童在窗紙上亂塗亂畫的情景,顯得童趣盎然。 3、魯迅改詩 1933年4月,魯迅先生發表了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記念》,以記念兩年前慘遭國民黨當局殺害的五位青年作家。文中引錄了這樣一首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是說已經習慣在漫漫長夜度過春天的時光,鬢發斑白,帶著妻兒被迫出走。睡夢里彷彿看見慈祥的母親我擔憂落淚,而城頭上還在變換著軍閥們的各色旗號。怎忍得看著年輕的戰友被敵人殺害,以憤怒的心情對著白色恐怖的刀叢寫詩悼念。吟誦之後俯視周圍卻沒有寫的地方,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著我這個穿黑袍的避難者。) 魯迅這首詩寫於1931年,1932年7月1日錄在日記上。將發表的詩與日記上的原詩對照,會發現有兩處作了重要改動:一是「眼看」改成了「忍看」,一是「刀邊」改成了「刀叢」。雖然只有兩字差,但氣勢和意境迥異。 「眼看」只是一般的敘事,缺少感情色彩,而「忍看」(意為「豈忍看」)則深刻表現了魯迅當時極度憤怒的心情和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刀邊」改為「刀叢」,則不但突出表現了國民黨統治的白色恐怖,更表現了魯迅對革命的無比堅貞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兩處修改,使詩的語言更形象,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4、郭沫著改詩 1942年6月的一天,山城重慶梅雨連綿,大型歷史劇《屈原》就要開演了,演員們正忙碌著。突然,劇作者郭沫若抱著個供做道具用的大瓷瓶興致勃勃地走了進來。他是應邀來看演出的,恰好遇雨,即景生情,詩人詩興大作,隨口吟出一首打油詩來:不辭千里抱瓶來,此日陰沉竟未開。敢是抱瓶成大錯,梅霖怒灑北碚台。 演員們聽了,對詩人的文思敏捷、幽默風趣贊嘆不已。這時,有人提意見說,「抱瓶」出現兩次,重復了。郭沫若略一思索,便將第三句改成「敢是熱情驚大士」(「大士」指觀音)。 正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時,扮演嬋娟的張瑞芳擠上采說:「那『怒』字太凶了點了兒。」郭沫若欣然點頭,表示同意。於是先將「怒」換成「遍」,琢磨了一會兒又換成「透」,最後定為「惠」。 為什麼不用「遍」、「透」,而用「惠」呢?原來,「遍」和「透」在這里意義相近,雖然都反映出雨下得大,但都缺乏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而原先的「怒」字,雖有鮮明的性狀特色,又兼用了擬人手法,能活畫出大雨的氣勢,但感情色彩與作者愉快的心情不吻合。 因為作者雖然是冒雨趕路,但這是去品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所以心情該是愉快的,何況前一句改為「敢是熱情驚大土」之後,更是表達了這種愉快的心情。「惠」宇則巧妙地表現了作者不辭辛苦地送瓶的誠心感動得觀音大士施恩,灑甘霖降喜雨,從而形象生動地渲染了作者歡樂的情感,使得情與景水乳交融。 ❾ 這首詩出自袁枚的
由於題目沒給出相關詩句,所以下面列舉幾首袁枚的詩,請自行對照: ❿ 清.袁枚 《遣興》中兩句詩的意思
一、詩句的意思 與遣興袁枚其七創造主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