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語堂的生平簡介
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年3月26日),中華民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
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最後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生平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8月22日,林語堂生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是林至誠牧師,有9個小孩,林語堂排行第5。
1912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
接著他前往法國為YMCA(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Altchinesische Lautlehre)》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
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
《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
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受聘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經費等問題,與南洋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離職。
有鑒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型大小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
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神通電腦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電腦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
林語堂和賽珍珠打官司,賽珍珠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於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林語堂有三位女兒,分別為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記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2015年,其散文《論趣》被列為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
(1)林語堂的發明擴展閱讀:
一、作為作家
以作家言,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此外,他還致力於現代白話文的研究推廣,並對其作出了獨特貢獻。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留下了數量頗豐且涉獵頗廣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文化評論、人物傳記、英語教材、辭典、翻譯作品等。
林語堂的中英文作品質量都很高,而風格卻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為各種形式的雜文。這些作品體現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之餘,亦顯露出他忱摯的真性情。
其筆鋒犀利而筆力剛勁,其見解深刻而其言辭恣意酣暢不拘一格;行文隨意隨情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嬉笑怒罵間每每發人深省。相對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則題材更為寬泛。
其小說及人物傳記主要以英語寫成:小說《京華煙雲》以純正的英文講述純乎中國人的故事,英文傳記《武則天傳》、《蘇東坡傳》則以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廣為人知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智慧》)則著力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介紹、對中國社會現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與探討。
此外,他還通過《孔子的智慧》等書闡述了對孔孟、老莊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國民間傳說及古典文學作品為素材,寫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編》。他對翻譯領域亦有所涉獵,以流暢優美的英文翻譯了《浮生六記》等文言作品。
諾貝爾獎提名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林語堂曾於1940年、1950年被賽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二、作為學者
以學者言,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相當通透的領悟與頗為獨到的見解。在各種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家國故土的熱愛,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以及跨越國族界限的人文關懷。
通過早期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他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另一方面,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有意於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介紹到國外,並始終為此不遺餘力。
他的英文著作,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力、豁達的胸懷為根基,以一片赤誠之心貫徹始終,語言通達典雅,措辭機智幽默,行文靈動瀟灑,在文學界獲得很高的評價,在英語讀者當中也相當受歡迎,遂為西方人士認識中國搭建起一道橋梁。
在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普遍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這一點尤顯難能可貴。事實上,《吾國與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國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成為一時熱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居高不下;多年後仍數次重新出版,成為了華人作家的作品暢銷於美國的先例。
三、作為發明家
以發明家言,林語堂早年即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於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製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
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鍥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堅持不懈地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而最終成功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幷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六年半以後,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
此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託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願。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了專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
四、作為語言學家
以語言學家言,林語堂編有《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等教材,還著有關於語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並首創了漢字筆劃、筆順、漢字偏旁部首的概念,進而開辟了以筆劃、筆順、偏旁部首為依據對漢字進行拆分、解構、歸類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上下形檢字法」。
這套系統性、普適性、操作可行性並具的全新方略,不僅為漢字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為當時中文輸入法的研究開發創造了條件,更被後來者繼承改進,而演變成如今全國通用的標准化「部首檢字法」。
除此以外,對於漢字注音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林語堂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同樣可圈可點。他曾向另一位語言學家趙元任提議制定一套以羅馬字母來標注漢字讀音的方法。趙定下基本方案後,帶同林語堂及另外三名語言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設計,歷時兩年,創造出「國語羅馬字」的漢字注音方法。
「國語羅馬字」曾被定為國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並為當時及後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所接納採用。它對現行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對後者的誕生起到了啟發與促進的作用。
林語堂晚年的心願是編寫一套漢英辭典,將畢生所學凝聚其中,以供後人之用。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雖漸年高體弱而未嘗放棄,終於以七十七高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代漢英詞典》。
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但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真正成為一名基督徒,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❷ 林語堂最初的夢想是發明家,卻變成了一代文學豪傑,還有哪些名人陰差陽錯的成名了
提到這個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毛澤東毛主席啦。毛主席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想讓他去米店做學徒,但是毛澤東特別喜歡學習,後來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入學,他如飢似渴的努力學習著眼前的知識。起初他是想做一名人民教師的,用知識武裝自己,然後培養更多的孩子。
他當時在日本學習期間,由於見識到了一群麻木的中國人,他逐漸認識到他目前學的醫術可以救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中國人的身體,而棄醫從文他就有機會救治大部分中國人的精神。他毫不猶豫選擇了這條路,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名文化先驅。
❸ 為什麼林語堂會說漢字是朝鮮人發明的
這是一個概念偷換問題,你不要斷章取義。韓國學界認為漢字是東夷族人發明的,而東夷人又是東周那時候華夏的少數民族,朝鮮人就是東夷族的後代,他們就偷換了概念。
最早研究漢字發展研究,殷商的主體民族可能來自於現今中國的東部地區,與來自內陸的「夏」「周」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因此便有學者認為漢字為中國古代的東夷民族最早創造。如果林語堂先生——許多人可能並不熟悉林語堂作為傑出的語言學者的身份——確定說過漢字是東夷創造這話,其中的玩笑成分可能遠遠大於學術成分。
❹ 林語堂沒獲諾貝爾獎么
林語堂1940年被賽珍珠,斯文赫定提名,1950年被賽珍珠提名,一共三次。都沒有獲獎。網路傳言的1975年被提名,這個無法證實真假,因為提名名單官方要保密50年,官網只能查到1967年以前的提名名單
❺ 有關林語堂的事例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卧室之區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卧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金聖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
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度。——《生活的藝術》
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生活的藝術》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像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生活的藝術》
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朴實真摯。——《生活的藝術》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裡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生活的藝術》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庄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生活的藝術》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於寬大,或對於朋友過於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生活的藝術》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藝術》
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塗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生活的藝術》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在的現在。——《生活的藝術》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傢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藝術》
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隻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生活的藝術》
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藝術》
溫飽黑甜
我曾經說過,中國人對於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藝術》
過客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我頗願做個安徒生。能夠寫美人魚(The Mermaid)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生活的藝術》
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❻ 林語堂的作品及其特色
代表作品 《京華煙雲》《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等。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文學特點
散文創作
林語堂散文所涉領域極廣。他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庄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 (見《小品文之遺緒》)從他創造性地將西方的humour譯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詡為道家精神,林語堂始終保持這種談話風的藝術範式,並以閑適幽默為格調、性靈超遠為立場。
林語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諧,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種超脫與悠閑的心境來旁觀世情,用平淡的話語去贊揚美文,這樣便形成一種庄諧並用、私房娓語式的閑適筆調。他的文字自然流暢,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過有時輕松過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語堂的這種風格同他對文字的見解有關。他認為:「世上有兩個文字礦:一個是老礦,一個是新礦。老礦在書中,新礦在普通人的語言中。次等的藝術家都從老礦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藝術家則會從新礦中取掘取材料。」
林語堂的文風有別於左翼作家所主張之戰斗的文風,而是站在高於現實處,以自由主義精神寫「熱心冷眼看人間」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雖也講要直面人生,不過並不綴以慘淡的筆墨;也講改造國民性,但並不攻擊任何對象,他以觀者的姿態把世間紛繁視為一出戲,書寫其滑稽可笑處,進而追求一種心靈的啟悟,以達到沖淡的心境為最上乘。他最終也沒能聽取魯迅關於不要把小品文當成「小擺設」的規勸 (參看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從而廣達自喜、獨抒性靈。
縱觀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品,林語堂這種融匯了東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雖缺乏主流文學的批判力度,卻也拓展了現代散文的審美維度,另闢蹊徑,對當時、尤其是當下的讀者意義重大。
小說創作
林語堂小說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比較文學現象,體現出鮮明的承續與超越特徵,這種特徵展現在「藝術家」、「世界」、「讀者」這種三元框架之中,透過「藝術家」把握林語堂的文化邊緣特徵、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人格符號和人格滋養,透過「世界」把握林語堂的性靈與表現中西合璧的審美世界觀,透過「讀者」把握林語堂的文學追求和文化傳播策略,構成了「在場」地把握林語堂小說創作和藝術成就的基礎。
翻譯作品
林語堂的翻譯特點是通暢易懂,少用「行語」,中等文化的讀者都能看懂,這也是他探索的結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藝術》,寫到260頁,他覺得用語深奧,論辯枯燥,會失去讀者,於是推倒重來,換用一套話語,以風可吟、雲可看、雨可聽、雪可賞、月可弄、山可觀、水可玩、石可鑒之類細膩動人的東方情調去觀照競爭殘酷、節奏飛快的西方現代生活,於是文風一變,空靈動人。他避用哲學概念,棄用政治口號,引俗入雅,降雅為俗,將雅俗融合,寫出了無學究氣、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
❼ 林語堂的簡介及其主要作品簡介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
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
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
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
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
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書目:
《剪拂集》(雜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評》(評論集)1930,北新
《語言學論叢》1932,開明
《歐風美語》(散文集)1933,人間
《大荒集》(雜文集)1934,生活
《我的話》(第1卷,雜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時代
《我的話》(第2卷,雜文集,又名《拙荊集》),1936,時代
《林語堂幽默文選》1936.萬象
《生活的發見》1938,東京創元社
《新生的中國》1939,林氏出版社
《俚語集》(雜文集)1940,上海朔風書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語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國聖人》1941,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文化精神》1941,上海國風書店
《諷頌集》蔣旗譯,1941,國華編譯社
《愛與刺》1941,明日出版社
《錦秀集》1941,上海朔風書店
《生活的藝術》1941,上海西風社
《有不齋文集》(雜文集)1941,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雜文集)1941,上海一流書店
《語堂隨筆》1941,上海人間出版社
《撥荊集》(雜文集)1941,香港光華出版社
《瞬息京華》(長篇小說,又名《京華煙雲》)張振玉譯,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上海金屋書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務
《林語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無所不談》(1一2集,雜文集)1969,文星書局;1—3合集,1974,開明
《平心論高鄂》(雜文集)1966,文星書局
《語堂文集》1978,開明
《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卷)1986,台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1986,重慶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雜文集)1988,浙江人民
《賴柏英》(長篇小說)1988,湖南文藝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藝
❽ 林語堂的故事
1.結婚時,當著眾賓客的面,林語堂拿出婚書,對新婚的妻子說:「婚書只有在離婚
的時候才有用,我們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燒了!」舉座嘩然。
2.林語堂在杭州玉泉購買一銅雀瓦,付款後對攤主說這是假的。攤主嚴詞詰問:「你為什麼要買假古董?」林語堂則回答:「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
3.林語堂故意講一口流利的洋語,表示是雞同鴨講,逗趣一番。不料魯迅厲聲道:「你是
什麼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嗎?」林語堂啞口無言。
❾ 林語堂為什麼說漢字是東夷發明的
王制雲曰"東方曰夷"。東方非華夏的稱夷。歷史上被稱為東夷的有兩個,一個版是棒子權意淫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東夷(漢朝幾及以後唐朝的叫法),東方的夷狄,另一個是今天安徽山東,的東夷,商朝的東夷,華夏民族祖先源流之一。二者沒有關系。漢字非常有可能是山東安徽東夷發明的,但也是漢族祖先發明的,具體可以網路"東夷",很詳細
❿ 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代表作品: 《翦拂集》、《京華煙雲》、《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