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nonaka知識創造量表

nonaka知識創造量表

發布時間:2021-08-07 14:11:11

1. 什麼是隱性知識怎麼去學習或掌握它那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存在的證據】20世紀60年代以後,心理學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幾乎同時分別在內隱學習、內隱記憶領域開展實驗研究,從此拉開了內隱認知實證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構造了一套人工語法結構,按照語法規則排列組織若干輔音字母,以形成的無意義輔音字母串作為實驗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同時以隨機排列的方式組成另一套輔音字母串,作為控制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學習階段,要求兩組被試記住呈現的字母串。測驗階段,把符合語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語法的字母串混雜在一起,告訴被試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種規則的,要求他們把兩者區分開來。結果發現,實驗組被試能對兩類字母串作有效區分,而控制組被試則完全不能領會兩者的差異。Reber認為,人工語法的結構是異常復雜的,任何被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語法規則,但實驗組被試的行為說明,盡管他們在學習字母串時並不知道其中隱含規則,最終也不能明確表述規則的內容,他們卻能夠利用規則對字母串加以分類,包括未呈現過的新字母串。這表明,實驗組被試無意識習得了隱含在字母串背後的語法規則。Reber據此提出人類學習的兩種模式: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是一種需要通過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學習的過程;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習得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這是內隱學習存在的最初證據。
內隱記憶現象的證明最初得益於間接測量方法對遺忘症病人記憶能力的測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讓4位遺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綜合征患者,1位顳葉切除患者)學習一組單詞詞單,然後進行4種形式的測驗:自由回憶、再認、模糊詞辨認(把單詞字跡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試憑印象而不是回憶說出是什麼詞)和詞干補筆(呈現一個單詞的前3個字母,要求被試根據心中所想而不是回憶把它填成一個有意義的單詞),並把測驗成績與16位正常記憶的患者比較。結果發現,嚴重的遺忘症患者在傳統的再認、回憶作業上表現出明顯的記憶障礙,成績比對照組差得多。但在其餘兩項不要求回憶的作業中,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憑內心感覺辨認、填寫出一個單詞,卻使用了很多先前學過的單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學過單詞出現的概率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隨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類似的結果,發現遺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只是傳統的直接測量方法測量不出來,僅對間接測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認為直接測量方法和間接測量方法測得的是兩種不同內部認知加工過程的結果,分別稱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前者指對長時記憶中儲存信息的無意識提取。
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後,迅速得到了擴充,形成了包括內隱感知、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內隱社會認知各認知加工水平在內的內隱認知研究領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進展。目前已經能夠證明,內隱認知加工具有相對獨立性;閾下刺激能夠易化隨後的作業;內隱認知加工能力沒有明顯的年齡階段特點,較少受智力落後、遺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損傷的影響;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擾性特徵;個人背景變數影響個體對社會關系變數的判斷和決策;內隱認知加工不受心理資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無意識認知加工對高度復雜材料的結構獲得效率優於外顯認知加工。這些研究結果使人類得以逐步深入窺視、了解自身浩瀚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特徵】1.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2. 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里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系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徵。
5. 文化性: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 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 相對性:這里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8.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 整體性:盡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分類】從技能和認識角度可將企業隱性知識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技能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
另一類是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和組織文化等。
從企業隱性知識可編碼程度可劃分為:可編碼的隱性知識、不易編碼的隱性知識和(在一定時期不具備條件)不能編碼的隱性知識。
由於企業隱性知識的隱含性和復雜性,一般而言,可編碼化或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僅佔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編碼或不能編碼。正確分類有助於我們對隱性知識識別、流動、轉化與創新等採取不同的策略。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轉化】從管理學角度探討隱性知識,涉及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
長期以來,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對於組織越來越重要,它是企業創新的源泉,能夠不斷為企業帶來競爭利益。一些組織理論研究者進一步擴展了隱性知識的內涵。溫特 (Winter)、尼爾遜(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對企業能力的研究中,認為企業內部存在著隱含性的組織知識。企業隱性知識是指存在於員工個體和企業內各級組織(團隊、部門、企業層次等)中難以規范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流動與共享等方式從企業外部有效獲取的隱性知識。
企業層次擁有的隱性知識是在對員工個體、群體和從企業外部獲取的各種知識有效轉化、整合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涌現出單個個體或群體所無法具有的知識特質。主要特點是它表現為只有企業層次才具有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企業慣例等,這些是難以清晰說明,但卻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知識。它也包括能被企業層次掌握的訣竅、經驗和協作能力等。
從「個人」視角出發的主要有兩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們是從隱性知識的個體屬性來認識的。
彼得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是不可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是存在的,主要來源於經驗和技能的,學習的惟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認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很難規范化也不易傳遞給他人,主要隱含在個人經驗中,同時也涉及個人信念、世界觀、價值體系等因素。隱性知識是主觀的經驗或體會,不容易運用結構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現的知識。顯性知識則是可以客觀運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現的知識。他也特別強調隱性知識和知識環境對於企業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識分類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SECI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過共享經驗產生新的意會性知識的過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
融合(Combination)即顯性知識組合形成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
內化(Internalization)即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的個人與團體的實際能力的過程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1、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在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是知識社會化的過程。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師傳徒受就是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的典型形式。藉助信息技術建立虛擬知識社區,則為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創造了條件。
2、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對隱性知識的顯性描述,將其轉化為別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這個轉化所利用的方式有類比、隱喻和假設、傾聽和深度會談等。當前的一些智能技術,如知識挖掘系統、商業智能、專家系統等,則為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
3、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一種知識擴散的過程,通常是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復雜化。將這些零碎的知識進行整合並用專業語言表述出來,個人知識就上升為了組織知識,能更容易地為更多人共享和創造組織價值。分布式文檔管理、內容管理、數據倉庫等是實現顯性知識組合的有效工具。
4、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意味著,企業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企業中各成員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知識在企業員工間傳播,員工接收了這些新知識後,可以將其用到工作中去,並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團體工作、干中學和工作中培訓等是實現顯性知識隱性化的有效方法。這方面,也有一些協作工具,如電子社區、E- learning系統等。

2. 知識管理的實施流程是啥呢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知識管理流程
1、定義知識
知識是無限的,因而定義知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解析企業的流程;建立知識體系架構;梳理各崗位工作所產生的知識、員工貢獻的知識、員工所需求的知識、常用的知識、基礎知識、專家知識、員工的工作經驗和總結等知識內容;確定這些知識內容的管理方式;通過工具平台、組織和制度逐步使知識管理工作走向正規化。
(1)三種性質的知識
從支撐經營運作的角度而言,組織知識的內容有三種性質:管理知識、業務知識和基礎知識。
這三種知識各有其特徵和適用范圍,互相支持,最終搭建起整個組織的知識體系。

(2)四個層次的知識
「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種性質的知識又會分為不同的層次,企業知識的內容有四個層次:

2、創造知識
定義知識之後,我們必須能夠去創造、產生知識。
(1)知識創造循環
知識創造是經由內隱與外顯知識的互相轉換,經由轉換的過程,可同時擴展內隱與外顯知識的質與量。日本的管理學專家Nonaka定義了組織知識創造的SECI螺旋模型,此模型基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劃分,定義了兩種知識相互轉化的四個過程,即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和內化。

(2)知識狀態模型
顯性知識指內容清晰明確,易於通過圖文表述,便於整理、儲存、編碼以及傳播的知識資源;如經過濾及總結所獲得的資訊情報、方法技能、原則原理、規律規則等。而隱性知識是指在個人頭腦或機構文化中隱含的,內容較為個人化、主觀化和經驗化,難以用書面形式表述的知識資源;如經驗、構思、洞察力、判斷力、機構文化下的行為模式等。
(3)知識轉化
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是重要的環節,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具體的推動方式歸納如下:

3.知識整理體系
雜亂無章猶如珍珠混於魚目之中,反而看不清楚珍珠所在,未經整理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有時候反而是負價值,所以需要對已經創造積累的知識資源進行進一步的劃分,使知識各安其位。
(1)分類的整理
要整理首先必須有分類,標準的好壞決定了分類的清晰程度。

1.1.2 管理制度建設
制度能夠固化成果,令行禁止關鍵在於有章可循。作為規范化管理的重要環節,制定知識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知識管理制度的內容必須覆蓋所有影響知識管理活動的關鍵因素,它包括:

1.1.3 訂立知識管理考評體系
沒有考評就沒有管理,只有定期和規范地對企業運行知識管理情況進行考核,才能使得知識管理真正發揮作用。
知識管理的考評體系主要有兩個層面:知識審計和員工的知識績效評價。
1.1.3.1知識審計
知識審計是對整體知識管理體系的評估,旨在確定知識管理對組織運營績效的貢獻程度。
採用定性評估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是問幾個問題:「業務過程是否發生了改變?」、「規則改變了嗎?」、「你是否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你日常工作的方法是否發生了一種變化?」,然而更完善的定性評估可以從結果和過程兩方面著眼:
1.1.3.2員工的知識績效評價
知識績效評價具體體現了激勵和壓力機制對整個機構參與實施機構知識管理的要求和鼓勵,進一步明確知識管理是日常的必須工作而不是額外工作。同時以明確的制度推動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3. 知識螺旋的介紹

知識螺旋(Knowledge Spiral)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於1989年《知識創造的企業》的著作首度提出,組織動員個人的內隱知識,經由四種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成為較高層次的知識本體,知識轉移與創造的過程,強調隱性知識的交換。

4. 知識創造的介紹

野中郁次郎(Nonaka)和Takeuchi指出,企業在「組織的知識創造」(即企業具有的創造新知識、在組織中擴散新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融入到產品、服務和系統中去的能力)中的技能是個關鍵的成功因素。因此,企業面臨的挑戰就是不斷改進創造、傳遞和使用知識的過程。Holsappk和Joshl在對有關知識管理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將知識管理分為以下幾個過程:從組織的外部獲取知識,從組織內部的資源中選擇知識,產生新知識,在組織內部儲存和擴散知識而實現知識的內部化,然後以顯形知識或隱形知識的形式將新知識外部化。

5. 我想請教一下中級會計考試中財務管理所涉汲的數學知識點有哪些

我叫肥蛋 初入江湖 二級(433) | 我的貢獻 | 我的消息(1/3) | 網路首頁 | 退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幫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網路首頁
編輯詞條 知識
哲學定義
知識就是感知意識的過程
知識的定義
知識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聖經》中知識的描述是「把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一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徵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表徵,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但宏觀的哲學反映論的認識還需要從個體認知角度進行具體化,這樣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知識的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徵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徵,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志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有關知識的名言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 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 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 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 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約翰遜: 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復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擔創造知識的任務,他的任務是有效地運用知識。
·里格斯: 經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質、知識和經驗方面的功能。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特殊的管理方式。
鄧小平: 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
科爾莫戈羅夫: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
赫·斯賓塞: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約瑟夫·魯: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奧·霍姆斯: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叔本華: 沒有深厚經驗襯托的廣博思想和知識,就像是一本每頁僅有兩行正文卻有四十行注釋的教科書。
論衡: 人有知識,則有力矣。
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
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野中郁次郎(Nonaka)認為知識是一種被確認的信念,通過知識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約束來創造、組織和傳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著一套文化系統。知識是從不相關或相關的信息中變化、重構、創造而得到的,其內涵比數據、信息要更廣、更深、更豐富。此觀點強調知識與背景,以及知識與信息的關系。他在《創造知識的企業》區分兩種知識形式: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根據這樣的劃分,前兩類知識是顯性知識,企業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或教材,參加會議和查詢資料庫獲得,對這一類知識可以實現信息化;而後兩類知識屬於隱性知識,則是更加含蓄的知識,難以量化和信息化,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轉讓。它的特點是
(a) 它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密切相關;
(b) 在日常生活中,隱性知識具有有用性,是人們達到價值目標的工具。目標的價值越高,這種知識支持獲得目標越直接,這種知識就越有用;
(c) 隱性知識的獲得不能從他人那裡獲得直接的幫助,它通常靠自己去獲得,是不能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知識分享的過程。
隱性知識一般具有如下特徵(王秀紅 韓光平,2004):
(1) 隱性知識具有運用上的壟斷性,這種壟斷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非通過學習,否則隸屬於某一主體的隱性知識難以轉移給其它主體;二是隱性知識主體不會主動轉移自己的隱性知識,特別是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的隱性知識,因為這些隱性知識是自己經驗、對事情的感悟和深層次的理解等方面長期的積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對知識的壟斷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 隱性知識具有對其載體上的依附性,隱性知識不同於其它的資產,它依附於一定的載體,只能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發揮效益,而且,相同的隱性知識在不同的載體上發揮的效益是不同的。
(3) 隱性知識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難性。隱性知識主體對於自身隱性知識的實際收益很難把握,只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主觀上的估計。組織在挖掘隱性知識時也很難度量這些隱性知識給組織帶來的收益。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孝(1991)還並提出了「知識創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數據、信息、知識的區別和聯系(Michael Earl)
數據 信息 知識
內容 事件 趨勢 專業知識
形式 交流 模式 學習
信息 任務 描述 操作 編碼
獲取方式 觀察 判斷 體驗
組織意圖 自動化 決策 行動
世界經合組織(OECD) 在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
(a) 知道是什麼的知識( Know - what) ,主要是敘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b) 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c) 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 - how) ,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 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 who) ,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識的形態、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儲主體等元素,從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識的定義:
(1)知識的形態: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隨著刺激和學習隨時改變、更新;
(2)組成元素:包括經驗、價值觀、情景信息和專業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個參考結構來評估和整合新刺激所產生的信息與經驗,形成新的結構並可以指導決策和行為;
(4)存儲主體: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產生並被利用,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僅存在於文件與知識庫中,更存在於例行的工作、流程、實踐與文化中。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371

參考資料:
1.靈寶蘋果:http://hi..com/lbpg
2.原始部落:http://hi..com/ybwy6688
3.世界經合組織(OECD) 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4.野中郁次郎 《創造知識的企業》
[我來完善]相關詞條:
更多
經濟語言科學富媒體廣告中國社會新聞紙添補錢地理學問
開放分類:
概念,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知識創新

更多 合作編輯者:
開始de痕跡_、jjxby、應Ran、n512756897、wangdong8611、pkxu__、ybwy6688、地對空飛毛腿、趙晨豪、my6777637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需進一步完善,網路歡迎您也來參與編輯詞條 在開始編輯前,您還可以先學習如何編輯詞條

「知識」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網路詞典):
1.knowledge; science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約 40296 次
編輯次數:21 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1-27
創建者:守稞人

最新動態
問卷調查:讓網路更懂你

網路活動:
網路新春大聯歡
銘記2008網路年度盤點

&;2009 Bai 權利聲明

6. 簡單解說 隱性知識

最佳答案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20世紀60年代以後,心理學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幾乎同時分別在內隱學習、內隱記憶領域開展實驗研究,從此拉開了內隱認知實證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構造了一套人工語法結構,按照語法規則排列組織若干輔音字母,以形成的無意義輔音字母串作為實驗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同時以隨機排列的方式組成另一套輔音字母串,作為控制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學習階段,要求兩組被試記住呈現的字母串。測驗階段,把符合語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語法的字母串混雜在一起,告訴被試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種規則的,要求他們把兩者區分開來。結果發現,實驗組被試能對兩類字母串作有效區分,而控制組被試則完全不能領會兩者的差異。Reber認為,人工語法的結構是異常復雜的,任何被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語法規則,但實驗組被試的行為說明,盡管他們在學習字母串時並不知道其中隱含規則,最終也不能明確表述規則的內容,他們卻能夠利用規則對字母串加以分類,包括未呈現過的新字母串。這表明,實驗組被試無意識習得了隱含在字母串背後的語法規則。Reber據此提出人類學習的兩種模式: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是一種需要通過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學習的過程;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習得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這是內隱學習存在的最初證據。
內隱記憶現象的證明最初得益於間接測量方法對遺忘症病人記憶能力的測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讓4位遺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綜合征患者,1位顳葉切除患者)學習一組單詞詞單,然後進行4種形式的測驗:自由回憶、再認、模糊詞辨認(把單詞字跡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試憑印象而不是回憶說出是什麼詞)和詞干補筆(呈現一個單詞的前3個字母,要求被試根據心中所想而不是回憶把它填成一個有意義的單詞),並把測驗成績與16位正常記憶的患者比較。結果發現,嚴重的遺忘症患者在傳統的再認、回憶作業上表現出明顯的記憶障礙,成績比對照組差得多。但在其餘兩項不要求回憶的作業中,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憑內心感覺辨認、填寫出一個單詞,卻使用了很多先前學過的單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學過單詞出現的概率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隨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類似的結果,發現遺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只是傳統的直接測量方法測量不出來,僅對間接測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認為直接測量方法和間接測量方法測得的是兩種不同內部認知加工過程的結果,分別稱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前者指對長時記憶中儲存信息的無意識提取。
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後,迅速得到了擴充,形成了包括內隱感知、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內隱社會認知各認知加工水平在內的內隱認知研究領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進展。目前已經能夠證明,內隱認知加工具有相對獨立性;閾下刺激能夠易化隨後的作業;內隱認知加工能力沒有明顯的年齡階段特點,較少受智力落後、遺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損傷的影響;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擾性特徵;個人背景變數影響個體對社會關系變數的判斷和決策;內隱認知加工不受心理資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無意識認知加工對高度復雜材料的結構獲得效率優於外顯認知加工。這些研究結果使人類得以逐步深入窺視、了解自身浩瀚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隱性知識特徵】
1.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2. 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里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系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徵。
5. 文化性: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 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 相對性:這里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8.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 整體性:盡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分類】
從技能和認識角度可將企業隱性知識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技能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
另一類是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和組織文化等。
從企業隱性知識可編碼程度可劃分為:可編碼的隱性知識、不易編碼的隱性知識和(在一定時期不具備條件)不能編碼的隱性知識。
由於企業隱性知識的隱含性和復雜性,一般而言,可編碼化或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僅佔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編碼或不能編碼。正確分類有助於我們對隱性知識識別、流動、轉化與創新等採取不同的策略。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轉化】
從管理學角度探討隱性知識,涉及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
長期以來,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對於組織越來越重要,它是企業創新的源泉,能夠不斷為企業帶來競爭利益。一些組織理論研究者進一步擴展了隱性知識的內涵。溫特 (Winter)、尼爾遜(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對企業能力的研究中,認為企業內部存在著隱含性的組織知識。企業隱性知識是指存在於員工個體和企業內各級組織(團隊、部門、企業層次等)中難以規范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流動與共享等方式從企業外部有效獲取的隱性知識。
企業層次擁有的隱性知識是在對員工個體、群體和從企業外部獲取的各種知識有效轉化、整合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涌現出單個個體或群體所無法具有的知識特質。主要特點是它表現為只有企業層次才具有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企業慣例等,這些是難以清晰說明,但卻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知識。它也包括能被企業層次掌握的訣竅、經驗和協作能力等。
從「個人」視角出發的主要有兩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們是從隱性知識的個體屬性來認識的。
彼得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是不可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是存在的,主要來源於經驗和技能的,學習的惟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認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很難規范化也不易傳遞給他人,主要隱含在個人經驗中,同時也涉及個人信念、世界觀、價值體系等因素。隱性知識是主觀的經驗或體會,不容易運用結構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現的知識。顯性知識則是可以客觀運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現的知識。他也特別強調隱性知識和知識環境對於企業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識分類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SECI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過共享經驗產生新的意會性知識的過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
融合(Combination)即顯性知識組合形成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
內化(Internalization)即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的個人與團體的實際能力的過程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1、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在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是知識社會化的過程。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師傳徒受就是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的典型形式。藉助信息技術建立虛擬知識社區,則為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創造了條件。
2、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對隱性知識的顯性描述,將其轉化為別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這個轉化所利用的方式有類比、隱喻和假設、傾聽和深度會談等。當前的一些智能技術,如知識挖掘系統、商業智能、專家系統等,則為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
3、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一種知識擴散的過程,通常是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復雜化。將這些零碎的知識進行整合並用專業語言表述出來,個人知識就上升為了組織知識,能更容易地為更多人共享和創造組織價值。分布式文檔管理、內容管理、數據倉庫等是實現顯性知識組合的有效工具。
4、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意味著,企業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企業中各成員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知識在企業員工間傳播,員工接收了這些新知識後,可以將其用到工作中去,並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團體工作、干中學和工作中培訓等是實現顯性知識隱性化的有效方法。這方面,也有一些協作工具,如電子社區、E- learning系統等。

7. 流程管理和知識管理有什麼聯系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知識管理流程
1、定義知識
知識是無限的,因而定義知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解析的流程;建立知識體系架構;梳理各崗位工作所產生的知識、員工貢獻的知識、員工所需求的知識、常用的知識、基礎知識、專家知識、員工的工作經驗和總結等知識內容;確定這些知識內容的管理方式;通過工具、組織和制度逐步使知識管理工作走向正規化。
(1)三種性質的知識
從支撐經營運作的角度而言,組織知識的內容有三種性質:管理知識、業務知識和基礎知識。
這三種知識各有其特徵和適用范圍,互相支持,最終搭建起整個組織的知識體系。

(2)四個層次的知識
「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種性質的知識又會分為不同的層次,知識的內容有四個層次:

2、創造知識
定義知識之後,我們必須能夠去創造、產生知識。
(1)知識創造循環
知識創造是經由內隱與外顯知識的互相轉換,經由轉換的過程,可同時擴展內隱與外顯知識的質與量。日本的管理學專家Nonaka定義了組織知識創造的SECI螺旋模型,此模型基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劃分,定義了兩種知識相互轉化的四個過程,即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和內化。

(2)知識狀態模型
顯性知識指內容清晰明確,易於通過圖文表述,便於整理、儲存、編碼以及傳播的知識資源;如經過濾及總結所獲得的資訊情報、方法技能、原則原理、規律規則等。而隱性知識是指在個人頭腦或文化中隱含的,內容較為個人化、主觀化和經驗化,難以用書面形式表述的知識資源;如經驗、構思、洞察力、判斷力、文化下的行為模式等。
(3)知識轉化
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是重要的環節,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具體的推動方式歸納如下:

3.知識整理體系
雜亂無章猶如珍珠混於魚目之中,反而看不清楚珍珠所在,未經整理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有時候反而是負價值,所以需要對已經創造積累的知識資源進行進一步的劃分,使知識各安其位。
(1)分類的整理
要整理首先必須有分類,標準的好壞決定了分類的清晰程度。

1.1.2 管理制度建設
制度能夠固化成果,令行禁止關鍵在於有章可循。作為規范化管理的重要環節,制定知識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知識管理制度的內容必須覆蓋所有影響知識管理活動的關鍵因素,它包括:

1.1.3 訂立知識管理考評體系
沒有考評就沒有管理,只有定期和規范地對運行知識管理情況進行考核,才能使得知識管理真正發揮作用。
知識管理的考評體系主要有兩個層面:知識審計和員工的知識績效評價。
1.1.3.1知識審計
知識審計是對整體知識管理體系的評估,旨在確定知識管理對組織運營績效的貢獻程度。
採用定性評估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是問幾個問題:「業務過程是否發生了改變?」、「規則改變了嗎?」、「你是否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你日常工作的方法是否發生了一種變化?」,然而更完善的定性評估可以從結果和過程兩方面著眼:
1.1.3.2員工的知識績效評價
知識績效評價具體體現了激勵和壓力機制對整個參與實施知識管理的要求和鼓勵,進一步明確知識管理是日常的必須工作而不是額外工作。同時以明確的制度推動學習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8. 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20世紀60年代以後,心理學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幾乎同時分別在內隱學習、內隱記憶領域開展實驗研究,從此拉開了內隱認知實證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構造了一套人工語法結構,按照語法規則排列組織若干輔音字母,以形成的無意義輔音字母串作為實驗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同時以隨機排列的方式組成另一套輔音字母串,作為控制組被試的學習材料。學習階段,要求兩組被試記住呈現的字母串。測驗階段,把符合語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語法的字母串混雜在一起,告訴被試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種規則的,要求他們把兩者區分開來。結果發現,實驗組被試能對兩類字母串作有效區分,而控制組被試則完全不能領會兩者的差異。Reber認為,人工語法的結構是異常復雜的,任何被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語法規則,但實驗組被試的行為說明,盡管他們在學習字母串時並不知道其中隱含規則,最終也不能明確表述規則的內容,他們卻能夠利用規則對字母串加以分類,包括未呈現過的新字母串。這表明,實驗組被試無意識習得了隱含在字母串背後的語法規則。Reber據此提出人類學習的兩種模式: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是一種需要通過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學習的過程;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習得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這是內隱學習存在的最初證據。
內隱記憶現象的證明最初得益於間接測量方法對遺忘症病人記憶能力的測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讓4位遺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綜合征患者,1位顳葉切除患者)學習一組單詞詞單,然後進行4種形式的測驗:自由回憶、再認、模糊詞辨認(把單詞字跡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試憑印象而不是回憶說出是什麼詞)和詞干補筆(呈現一個單詞的前3個字母,要求被試根據心中所想而不是回憶把它填成一個有意義的單詞),並把測驗成績與16位正常記憶的患者比較。結果發現,嚴重的遺忘症患者在傳統的再認、回憶作業上表現出明顯的記憶障礙,成績比對照組差得多。但在其餘兩項不要求回憶的作業中,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憑內心感覺辨認、填寫出一個單詞,卻使用了很多先前學過的單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學過單詞出現的概率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隨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類似的結果,發現遺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只是傳統的直接測量方法測量不出來,僅對間接測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認為直接測量方法和間接測量方法測得的是兩種不同內部認知加工過程的結果,分別稱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前者指對長時記憶中儲存信息的無意識提取。
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後,迅速得到了擴充,形成了包括內隱感知、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內隱社會認知各認知加工水平在內的內隱認知研究領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進展。目前已經能夠證明,內隱認知加工具有相對獨立性;閾下刺激能夠易化隨後的作業;內隱認知加工能力沒有明顯的年齡階段特點,較少受智力落後、遺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損傷的影響;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擾性特徵;個人背景變數影響個體對社會關系變數的判斷和決策;內隱認知加工不受心理資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無意識認知加工對高度復雜材料的結構獲得效率優於外顯認知加工。這些研究結果使人類得以逐步深入窺視、了解自身浩瀚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隱性知識特徵】
1.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2. 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里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系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徵。
5. 文化性: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 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 相對性:這里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8.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 整體性:盡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分類】
從技能和認識角度可將企業隱性知識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技能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
另一類是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和組織文化等。
從企業隱性知識可編碼程度可劃分為:可編碼的隱性知識、不易編碼的隱性知識和(在一定時期不具備條件)不能編碼的隱性知識。
由於企業隱性知識的隱含性和復雜性,一般而言,可編碼化或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僅佔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編碼或不能編碼。正確分類有助於我們對隱性知識識別、流動、轉化與創新等採取不同的策略。
[編輯本段]【隱性知識轉化】
從管理學角度探討隱性知識,涉及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
長期以來,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對於組織越來越重要,它是企業創新的源泉,能夠不斷為企業帶來競爭利益。一些組織理論研究者進一步擴展了隱性知識的內涵。溫特 (Winter)、尼爾遜(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對企業能力的研究中,認為企業內部存在著隱含性的組織知識。企業隱性知識是指存在於員工個體和企業內各級組織(團隊、部門、企業層次等)中難以規范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流動與共享等方式從企業外部有效獲取的隱性知識。
企業層次擁有的隱性知識是在對員工個體、群體和從企業外部獲取的各種知識有效轉化、整合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涌現出單個個體或群體所無法具有的知識特質。主要特點是它表現為只有企業層次才具有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企業慣例等,這些是難以清晰說明,但卻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知識。它也包括能被企業層次掌握的訣竅、經驗和協作能力等。
從「個人」視角出發的主要有兩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們是從隱性知識的個體屬性來認識的。
彼得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是不可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是存在的,主要來源於經驗和技能的,學習的惟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認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很難規范化也不易傳遞給他人,主要隱含在個人經驗中,同時也涉及個人信念、世界觀、價值體系等因素。隱性知識是主觀的經驗或體會,不容易運用結構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現的知識。顯性知識則是可以客觀運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現的知識。他也特別強調隱性知識和知識環境對於企業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識分類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SECI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過共享經驗產生新的意會性知識的過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
融合(Combination)即顯性知識組合形成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體系的過程
內化(Internalization)即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的個人與團體的實際能力的過程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1、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在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是知識社會化的過程。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師傳徒受就是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的典型形式。藉助信息技術建立虛擬知識社區,則為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創造了條件。
2、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對隱性知識的顯性描述,將其轉化為別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這個轉化所利用的方式有類比、隱喻和假設、傾聽和深度會談等。當前的一些智能技術,如知識挖掘系統、商業智能、專家系統等,則為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
3、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這是一種知識擴散的過程,通常是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復雜化。將這些零碎的知識進行整合並用專業語言表述出來,個人知識就上升為了組織知識,能更容易地為更多人共享和創造組織價值。分布式文檔管理、內容管理、數據倉庫等是實現顯性知識組合的有效工具。
4、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這意味著,企業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企業中各成員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知識在企業員工間傳播,員工接收了這些新知識後,可以將其用到工作中去,並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團體工作、干中學和工作中培訓等是實現顯性知識隱性化的有效方法。這方面,也有一些協作工具,如電子社區、E- learning系統等。
可以參考《信息管理教程》,張廣欽著

9. 知識管理與傳統管理有何區別

第一,知識管理應當擺脫戰略管理的束縛中。在目前的理論和實踐中,知識管理只是制定戰略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知識管理必須和戰略保持 一致,且扶持戰略。然而在新知識管理中情況就完全相反了。戰略是知識的一種,是知識過程的輸出,知識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識過程,產生戰略及其他知識成果。目前的知識管理和戰略保持一致,只是所謂信息管理,目的是抓住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但這不是真正意義的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應是提高組織決策的能力。信息管理是輔助決策,知識管理不是決策的奴隸而是鞭策力量。 第二,改進SECI (Socialization / Externalization / Combination / Internalisation)模型。Nonaka和Takeuchi指出,SECI模型最大的局限性在於,它在心理和認知理論上有缺陷,忽略了隱含知識,也就是隱性知識的模糊過程。隱性知識(tacit)是一個人知道的但是永遠表達不出來的,隱含知識(implicit)是可以轉換成顯性知識(explicit)。 第三,建立企業知識門戶。盡管開發商和學者們已經承認目前已經存在企業知識門戶,企業知識門戶是實現知識過程和知識管理的軟體實現,目前的應用還遠沒有達到這一點。企業知識門戶一方面是系統的集成,另一方面,企業知識門戶可以帶來很大的收益,不僅包括企業信息門戶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競爭優勢,持續的創新能力,企業信息門戶是有風險的,因為它不能保證信息的質量和有效性。雖然知識門戶也不能保證信息、模型的確定性,但是它可以集成知識效用及知識價值評定的系統方法,去除可能的錯誤,產生質量保證的信息。企業知識門戶是門戶技術的發展方向。 第四,建立開放的企業形式。知識管理應當是持續獲取知識過程的創新,這就需要組織進行知識過程的開放,知識生命循環中所有過程的開放,也就是建立一個下放的知識過程環境――開放企業。知識過程應該是透明的,從新知識管理的視角來看,知識過程環境中所有學習和創新中所遇到的問題應當是公開的、透明的。 第五,建立咨詢機構。常規意義上的知識生產過程是受某種標准制約,這種情況產生的知識可能不公正,且帶有傾向性。新知識管理中的基本思想是知識在一種評價中不斷糾錯的過程。 第六,建立知識管理的價值理論。在知識生命周期中問題的識別涉及到價值的判斷,實用性是知識評價中的標准之一,這就要求有一個價值理論來估計知識的價值。 第七,發展知識管理的標准。目前的知識管理標准很多,但是也很混雜。知識管理標準的制定首先是知識過程標準的制定。 新知識管理不同於傳統的知識管理,新知識管理、知識過程(KP)和企業過程(BP),這三個視角是知識管理的發展方向,對企業中各種影響知識生產和集成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知識過程是貫穿於組織中的,知識管理可以使其提升,新知識管理中解釋知識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識過程,也就是改善知識成果、企業績效和相關的成果。傳統的知識管理中通常是假定企業中已經存在著有價值的知識,知識管理就是把有正確的信息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人。知識不是簡單的存在而是人們創造的,知識管理就是幫助他們在知識生產中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傳遞。 新的知識管理主要是針對知識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的集成(包括共享)和知識的生產。通常是把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共享和集成作為知識管理中的第一步。知識創造是知識管理的第二步。知識評估可以把知識和信息區分開來。在知識評估中保留下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其他的就是假的或者公共的知識。因此區分知識和信息、知識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關鍵是弄清知識產生和知識評估。

10. 如何提高對知識的整合能力

知識整合能力、效果與技術創新
作者: 吳溯
摘要: 本文基於資源基礎理論的戰略觀點研究知識整合如何影響技術創新能力,構建了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效果與技術創新各因素的相互關系的模型,並以華南地區的219家企業為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其學術貢獻在於明確了知識整合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方式。知識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識整合效果為中介才能對技術創新產生正向影響。知識整合效果也並不是企業產品創新直接影響因素,而是需要工藝創新作為這一過程的中介變數。本文實踐意義在於為中國企業通過提升知識整合能力和知識整合效果來促進技術創新提供理論基礎和管理借鑒。

知識整合能力、效果與技術創新(本文原載於《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

謝洪明* 吳溯** 王現彪**
摘 要:本文基於資源基礎理論的戰略觀點研究知識整合如何影響技術創新能力,構建了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效果與技術創新各因素的相互關系的模型,並以華南地區的219家企業為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其學術貢獻在於明確了知識整合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方式。知識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識整合效果為中介才能對技術創新產生正向影響。知識整合效果也並不是企業產品創新直接影響因素,而是需要工藝創新作為這一過程的中介變數。本文實踐意義在於為中國企業通過提升知識整合能力和知識整合效果來促進技術創新提供理論基礎和管理借鑒。
關鍵詞: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效果;技術創新

中國企業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從工業經濟基礎向知識經濟基礎轉型的過程中, 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動態、復雜、多變的環境。如何適應環境變化、應對各種挑戰?通過創新構築企業的組織能力和競爭優勢無疑是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對於以工業經濟為基礎的中國企業而言, 技術創新尤為重要。資源基礎的戰略觀點認為組織能力和競爭優勢與內在資源和能力密切相關。在內在資源和能力中, 作為競爭優勢的來源, 知識是組織重要的資源, 其對持續創新的重要性一直高於其他因素[1] [2]。而知識整合是組織運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 知識整合能將各種不同屬性的知識融合在一起, 形成新概念或新工藝[3] [4], 提供產品創新所需要的技術, 促進產品創新[5], 進而對企業的創新產生重要影響[6] [7]。
但是, 知識整合究竟如何影響技術創新?前人尚未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明確知識整合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內在路徑和作用機制, 對完善相關理論及指導管理實踐而言相當重要。因此, 本文擬基於戰略的資源基礎觀, 將技術創新細分為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 將知識整合能力細分為社會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構建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效果與技術創新各因素的相互關系的模型, 並以華南地區的219家企業為樣本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以進一步明確知識整合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內在路徑和作用機制, 完善相關理論, 並為企業通過知識整合來提升技術創新提供借鑒。
1 理論基礎
1.1 技術創新
目前, 國內外對技術創新的定義和分類尚無統一的界定, Damanpour(1991)[8]認為創新可能是一種新的產品或服務、一種新的流程技術、一種新的管理系統及結構或是一種組織成員的新計劃。Robinson (1997)[9]為創新是一個新的意念(ideal), 此種意念可應用於強化產品、服務或流程。而Drucker(1993)[10]則認為, 技術創新, 即在自然界中為某種自然物找到新的應用, 並賦與新的經濟價值。但從內容的角度來看, 技術創新基本上可分為下列三種觀點:(1)產品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重視創新所產生的結果, 其衡量創新是以具體的產品為依據;(2)過程觀點:認為創新是一種過程(Process), 著重從一系列的歷程或階段來評斷創新;(3)產品及過程觀點:認為應以產品及過程的雙元觀點來定義創新, 應將結果及過程加以融合。參考前人的觀點和林義屏(2001)[11]的研究, 我們認為技術創新包括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兩方面的創新活動。
1.2知識整合能力
近年來, 隨著知識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 知識整合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Kogut & Zander(1992) [12]認為知識整合能融合不同種類、形式的知識以及復合資源, 是一種結合的能力。Boer, et al.(1999) [5]認為知識整合能力是三種能力的綜合, (1)系統化能力-通過符號、計劃與程序等形式化的系統, 將既有的知識整合成新的知識的能力, (2)合作能力-通過互動、溝通、教育訓練等管理手段, 將既有的知識整合成新的知識的能力, (3)社會化能力-通過價值信念、非明文規范的准則或默契, 成員彼此適應協調而將復雜內隱的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Lee &Yang(2000)[13]認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交互有四個不同的模式, 這四個模式是通過四個過程實現的:(1)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傳遞, 即社會化;(2)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或客觀化;(3)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傳遞, 或者結合;(4)從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 即內在化。Nonaka, et al. (2001) [14] 則認為知識的整合是在上述四個過程的不斷循環中形成的。
在具體的層面上看, 企業的知識掌握在不同職能的員工手裡, 而不同職能的員工, 往往僅著眼於自己的本職工作, 這會給知識的傳遞, 結合和轉化造成一定的障礙。如果組織的社會化能力較強, 組織成員有共同的價值理念、准則或默契, 員工努力的方向更為一致, 就能打破這種障礙並促進知識的傳播和轉化。同時, 知識的分享和整合是在企業員工的合作和協調的過程中實現的。企業如果有較強的合作能力, 部門之間經常相互協調與支援, 不同屬性的知識也就能在這種互動中更好地相互結合與轉化。因此, 我們綜合了Boer, et al. [5] ;Lee &Yang[13]等人的觀點, 認為社會化能力和合作能力是知識整合能力的主要組成因素, 主要研究這兩個因素與知識整合效果以及技術創新的關系。
1.3知識整合效果
知識整合效果有多種評價方式, 許婷婷(2003)[15]綜合前人文獻, 提出無論是從知識的整合方向還是整合機制來看, 知識整合效果的優劣, 常常視其整合的效率、范圍和彈性而定。根據Grant(1996) [16]的觀點, 知識整合效率取決於共同知識的程度(the level of common knowledge), 任務發生的頻率及變動程度(frequency & variability of task performance), 組織的結構(structure)等等;整合范圍指的是整合的專業知識的廣度;而整合彈性則取決於組織是否能有效連接額外的知識與再構建現有的知識。可見, 知識整合的效率、范圍和彈性直接體現了知識整合的效果。林文寶(2001)[17]在整理了相關文獻後, 也認為知識整合運作特性在於整合的優勢, 而最大關鍵在於整合的效率、范圍和彈性。因此, 綜合前人的研究, 借鑒林文寶(2001)[17]的量表, 本研究從知識整合的效率、范圍、彈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來衡量知識整合效果。
2 研究假設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 我們結合個案訪談以及小組討論, 確定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1 所示。模型包含了知識整合能力兩個因素(社會化能力、合作能力)、知識整合效果以及技術創新的兩個因素(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我們將討論模型中各因素的相互關系, 研究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效果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的路徑與機制。

2. 1 社會化能力對知識整合效果、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影響
社會化能力是組織通過推動企業文化、價值和信念將隱性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Tsai &Ghoshal(1998)[18]認為

閱讀全文

與nonaka知識創造量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