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繩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隻叫「繩子」的猴子老是不記得自己采了多少果子放在洞里,偶然看到跟藤條打了個結,於是靈光一閃,以後便用藤條打結來計數。又過了很久很久當猴子進化成人的時候,人們為了紀念那隻猴子,於是把那些計數的藤條叫做繩子。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你抄我~~
『貳』 什麼時代發明用繩結做記錄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叄』 誰發明的中國結
碼距今七萬至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末期,當時的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使用骨針和線的縫補技巧,將獸皮縫合起來穿在身上蔽體禦寒,也就是說,山頂洞人已經知道如何把的繩子系在一起打結,從此各式各樣的繩結就逐漸的發展出來了。中國早期的文獻對繩結的記載,如易經:「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亦之以書契。」漢鄭玄周易註:「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
中國結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才是中國結真正流傳於民間藝術的時候,當時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民國69年(1980),由台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廣為收集整理與研究,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肆』 最早結繩記事的是什麼人
原答案:應該是印加!
注:3樓,印加和瑪雅當然有區別,就象朝鮮和蒙古的區別,他們是美洲黃種人,怎麼變成"歐洲那塊"!?!?!?
回小師妹:那我只能說很遺憾了,中國版的四大文明古國算有文明的時候都有文字了,至於你的歐洲,最早有文明的是克里特島,米諾斯文明,它是海島文明,不是農耕文明,所以受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影響很深,一開始就應該有文字!
而印加文明開始於7000年前,不是你說的幾百年!影視紀實作品中印加人記事的繩很獨特,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至於瑪雅,<<全球通史>>說的很明確,"....有文字..."
8月12日:大家互相學習,這是我的博客:
http://hi..com/d8day
有問題可以互相交流!!
8月16日:從文明的角度說,HAYMA網友的論斷:"我們只能推測,千百萬年,在亞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的某地,有一個人利用藤條或樹枝或野草之類物品,結了第一個繩結。在後來的幾百萬年時間里我們的祖先就用這種繩結來聯接和捆綁東西。 "
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零散的,偶然的,小范圍的,可能性並不能納入考慮范圍!
這又從側面證明,印加是最早的!
比如,假設中國比印加早很多年,就出現了結繩記事現象,但中國很快就有了文字,並憑借其巨大的優越性,迅速取代小規模(某幾個族群或部落)的結繩記事法,
所以,不能因此,而論斷:中華文明是最早有結繩記事法的文明!
『伍』 中國結是誰發明的什麼朝代興起的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史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寓意永結秦晉之好。經過幾千年時間,繩早已不是記事的工具,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精緻的藝術品。
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紐扣、拉鏈等,系衣服多藉助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一向有佩帶飾物的習慣,飾物基本上都靠穿繩打結系在衣服上。古人有將印鑒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所以流傳下來的漢印都帶有印紐。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紐,可以系繩以便於手持。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並美其名曰:「同心結」。
『陸』 為什麼古人會發明繩子
因為很久以前人們用繩子計數
古人用打結來計數記事件。也就是說在一根繩子上打幾個
結就代表幾件事或是多少個東西。我開始只是簡單的用1+1+1+……的方式來理解它認為它只是
記錄數量的東西。
傳說 中國古代弇茲氏的織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後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她在距今三萬年前就發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她發明的繩有三種:單股的繩稱作「玄」,兩股合成的稱作「茲」,三股合成的稱作「索」(又作素)。創立「結繩記事」,
http://ke..com/view/2718852.html?wtp=tt
結繩記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宋朝人在一本書中說:「韃靼無文字,每調發軍馬,即結草為約,使人傳達,急於星火。」這是用結草來調發軍馬,傳達要調的人數呢!其他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 有趣的是,不但我們東方有過結繩,西方也結過繩。看樣子,咱們這個星球早就像個地球村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電報電話。傳說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馬守一座橋,要守60天。為了讓將士們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長長的皮條,把上面系了60個扣。他對守橋的官兵們說:「我走後你們一天解一個扣,什麼時候解完了,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回頭我們再來看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數學的「數」,它的右邊表示一隻右手,左邊則是一根打了許多繩結的木棍:――「數」者,圖結繩而記之也。所以,數學研究所的門口,最好用木棍打幾個繩結作標「記」,連招牌都不用掛了。
和結繩幾乎同時或者稍後的一種記數方法,要算是書契了。書契,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釋名》一書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意思是在某種物件上刻劃一些符號,以記數。
我們國家1974年在青海樂都縣發掘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墓葬中,發現了49枚骨片,大小形狀都差不多,是與小孩的小手指差不多大小,但很薄的一個長方形。在骨片的中部兩側有刻口,有的帶3個刻口,有的帶5個刻口,不少是帶一個刻口的。如果一個刻口代表一個數的話,那麼這40多枚骨片大約可表達從一到五六十間的任何一個自然數。當然,這些小骨片也可用來計算。十分有趣的是,公元1937年,人們在維斯托尼斯發現了一根四十萬年前的骨頭,是狼惠子的小腿骨,七?長,上面有55道深痕。這是到現在為止,最早的刻痕記數的歷史見證。所以今後諸位如果在荒郊野地里撿得幾片骨片,可千萬要仔細,莫錯過了當一次業余考古家的機會。
隨著刻痕刻印的發展,漸漸地就出現了純粹的數字元號。這可是一項光輝偉大的成就。
『柒』 誰古代人是怎樣結繩記數的
【1】.結繩計數,繩子每打一個結代表一個或一次,以此類推.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2.】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類推.
『捌』 繩結法最早發生在那個朝代
起源於原始社會 不是那個朝代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
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玖』 中國結是誰發明的
中國結的來歷和含義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