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眼鏡是誰發明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最早發明了近視眼鏡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
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1)眼鏡發明史擴展閱讀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Ⅱ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哪國國家發明的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版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權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鏡經過西域或南洋傳入我國。
在明代皇帝經常把眼鏡作為御品,賜給年老的大臣,以矯正這些老眼昏花的年老大臣們,免的在讀奏章時看字不清亂念一起。
(2)眼鏡發明史擴展閱讀:
眼鏡的驗光技術也應該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在明代崇禎初年,在蘇州眼鏡史上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字文玉,他經過多次反復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史上第一台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是用腳踏轉動為動力,釆用礦石沙、白泥、磚灰等為研磨劑和拋光劑來製作鏡片,把鏡片製成凹凸透鏡,同時按照人的年齡不同和視力不同。
研究出老花、近視、遠視各種光度不同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並著有《鏡史》的科技箸作,對後世眼鏡製造技術,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Ⅲ 眼鏡是誰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透鏡裝入框中的放大透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和中國出現了。關於眼鏡是從歐洲傳入中國還是中國傳入歐洲一直存在著爭論。
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宋朝之前中國已經出現眼鏡雛形。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3)眼鏡發明史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其他種類的眼鏡包括護目鏡、太陽眼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眼鏡——網路
Ⅳ 眼鏡是誰發明的
人類可能早在千年前就發現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寶石磨製成的「透鏡」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將透鏡嵌入鏡架做成「眼鏡」呢,據說是在13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有人說是中國一位不知名的工藝匠所發明的;有人說是中世紀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一個位尚-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說是十三世紀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所發明的。 在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曾經描述中國老人家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據說,中國古代的眼鏡呈大橢圓形,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而且當時的眼鏡造價不斐,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 而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義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Ⅳ 最早的眼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眼鏡的發明:
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盡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系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
Ⅵ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專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屬,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6)眼鏡發明史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鏡及散光眼鏡、平光眼鏡、電腦護目鏡、護目鏡、泳鏡、夜視鏡、電競游戲護目鏡、電競護目鏡、風鏡、墨鏡、玩具眼鏡、太陽眼鏡15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佩戴眼鏡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矯正視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眼鏡
Ⅶ 世界眼鏡發展史大事記
在眼鏡發明以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都受到視力能力的制約。例如,獵人的遠視力比近視力更為重要;而用近視力的手工業者(能工巧匠)能常在45-50歲以後,因為看不清近物而不得不結束他們的職業生涯。最早的鏡片為平凸鏡片,外形如扁豆,故英文稱為lens。最早的放大鏡可追溯至十世紀。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霧化的傳播,對良好近視力的需求增加了,促進了眼鏡的發展。
13世紀,人們開始用玻璃滴注的鏡片來矯正視力,當時將玻璃溶化後滴入模子製成。關於矯正視力的最早記錄是在1268年,由羅格·貝肯(Roger Bacon)做出的。他寫到:將水晶的凸面靠近眼睛,字母會顯得更大也更清楚。
自從約翰·古登伯格( Johan Gutenberg)發明了打字機後,大量涌現的印刷品更是增加了人們對視力矯正的需求。當時的鏡片主要為凸鏡,用以矯正老視。後來人們很快發現凹鏡有助於近視患者看清遠處物體,從此鏡片開始根據度數分類,而不再根據年齡分類。最早的眼鏡是將鏡片用繩子拴在眼前使用。
18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耳撐"。
英國配鏡師愛德華·斯凱萊特(Edward Scanlett)製作了的眼鏡邊架,成為現代眼鏡的雛形。
1784年本傑明·富蘭克林用兩副鏡片製作了第一副雙光鏡片。
19世紀是眼鏡和鏡片發展的重要時期。
1827年富勒(Fuller)發明了圓柱鏡片,用以矯正散正。
1860年斯涅倫(Snellen)發明了標准視力表,使視力力量化。
1837年愛薩克·施奈特(Lsaac Schnaitman)完善了定型雙光鏡片。
1899年約翰·博雷命(John Borisch)發明了融合雙光鏡片(即使用兩種不同的玻璃),並命名為"隱形雙光"。
我們使用的鏡片設計約在1890年左右開始出現。在鏡片發展的同時,生產商也在不斷搜索新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大批量生產染色鏡片(如太陽鏡)開始於20世紀早期,此類鏡片被用以改善視力和減少紅外線輻射。
Ⅷ 眼鏡的發明者是誰
對不起啊,說錯了 關於眼鏡的發明問題一直沒有定論,人類可能早在千年前就發現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寶石磨製成的「透鏡」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將透鏡嵌入鏡架做成「眼鏡」,據說是在13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有人說是中國一位不知名的工藝匠所發明的;有人說是中世紀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一個位尚-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說是十三世紀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所發明的。在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曾經描述中國老人家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據說,中國古代的眼鏡呈大橢圓形,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而且當時的眼鏡造價不斐,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而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義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Ⅸ 眼鏡的起源
眼鏡的雛形始於東漢水晶凸面鏡,江蘇揚州憎泉山的劉荊墓里,出土了一隻小巧玲瓏的水晶放大鏡。它是水晶凸面鏡,圓形,並鑲嵌在一個指環形的金圈裡,它能使物體放大五倍。
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由此可見早在東漢初年,中國的造鏡技術和工藝就已經十分高超了。這為眼鏡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宋時期,管監獄的小吏史沆,首先發明了成形眼鏡。外形是一個橢圓形的透鏡,材料是岩石晶體、玫瑰色石英、黃色的玉石和紫晶之類。
義大利的馬可·波羅是13世紀末來到中國的。後來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
由此可知,在中國的元朝初年,眼鏡就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他於1295年才返回自己的國家,而他的父親尼克羅·波羅、叔父馬菲歐·波羅卻早在1269年之前就來到中國做貿易。他的父親和叔父早在那時就已經把這種東西帶回了義大利。
(9)眼鏡發明史擴展閱讀
眼鏡的作用
1、戴眼鏡可以矯正視力
近視眼因為遠方的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聚焦,造成視遠物不清楚,而配戴了近視鏡後,就可以獲得清晰的物像,從而使視力得以矯正。
2、戴眼鏡可以減輕視疲勞
近視而不戴鏡,必然導致眼鏡極易疲勞,其結果只能是促使度數日益加深。正常戴鏡後,視疲勞現象就會大大減少。
3、戴眼鏡可以預防治療眼外斜
近視眼視近時,眼的調節作用減弱,時間一長眼外直肌作用超過內直肌,就會引起眼位外斜。當然,近視伴外斜,仍可通過近視鏡矯正。
Ⅹ 第一個眼鏡是誰發明的
發明眼鏡的人應該獲得一座雕像的榮譽,可惜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世界上最早戴眼鏡的是中國人。 沒有誰能夠確定,究竟是誰發明了眼鏡。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從眼鏡問世起,就深植於社會史中,成為各國民俗、流行和驕傲的一部分。 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我們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但他們並不一定了解透鏡。古猶太人、古埃及人同樣對眼鏡一無所知。據記載,古羅馬皇帝尼諾觀察過各種寶石。但他只是透過寶石來觀看五彩繽紛的奇異世界,並不為了提高視力。 在公元十三世紀末,眼鏡幾乎同時在中國和歐洲出現。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到:「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公元十四世紀的記載說,有些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的眼鏡,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並以玳瑁裝邊。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里。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目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 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假如你生就一個小個直的鼻子,戴眼鏡就不那麼容易了。一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嘗試把絲帶綁在鏡架外側,然後安全地套在雙耳上,才算解決問題。直到1730年,一位英國人才發現了根據人頭大小調整的眼鏡,並很快演變成雙鉤於耳的樣式,法國人稱它為「太陽穴眼鏡」,並且欣喜地宣稱,這種樣式,可以讓人自由地呼吸。 不過這種歡欣並不表示法國人可以戴著眼鏡到處跑,在當時法國人對戴眼鏡一事頗覺踟躇。眼神不好的巴黎貴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鏡,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鏡的情況下,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後,趕快收起。 眼鏡第一次傳入英格蘭,更使人啼笑皆非。英國的學者們,既蔑視又懼怕,拒不接受。牧師們則抨擊說:「企圖用眼鏡來恢復衰退的視力,是對仁慈的上帝之惡意挑釁。」但是,眼鏡的聲譽並沒有降低,這也許得力於一位漫畫家威廉姆·霍加斯·潘特朗。這可憐的義大利幽默老人,為了攻擊眼鏡,常在他的諷刺畫中畫上眼鏡。而事實上,適得其反,眼鏡卻更加普及。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況卻恰恰相反,1612年,一位米蘭人在一本書中指出,西班牙「各階層都歡迎眼鏡,因為他們認為戴上眼鏡會更顯得不怒不威,舉足輕重」。這本書行世後若干年,法國一位往訪馬德里的貴婦竟寫到:「在西班牙,當某人財富增多的時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鏡。」 直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眼鏡在今天,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無論從鏡片的種類,還是鏡架的樣式,都有極大發展。今日的年輕人,以戴上鋼質架的「奶奶眼鏡」為瀟灑。還有人專門研究何類人戴何種眼鏡最為得體。眼鏡與美聯而系之。 綜觀眼鏡的點滴軼事,嘆人類智慧之高,有一項痛苦的需要,就有一項解決之術,由真而美,不斷演進,以臻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