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鍾表的發明時間

鍾表的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07 09:02:13

1. 第一個發明鍾表的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在有鍾表之前,人類就想方設法,用各種辦法來計時。
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人開始使用日晷。3000年前,中國也開始使用這一工具。日晷又稱「日規」,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原理非常簡單,也很好製作。但是一遇到陰天,日晷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或稱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15分鍾。
17世紀,逐漸出現了鍾擺和發條。它運轉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喬萬尼·德·丹第被譽為歐洲的鍾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時間製造出一台功能齊全的鍾,被稱為宇宙渾天儀,它能夠表示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運行軌跡,還可以對宗教節日和每天的時間有所反映,它於1364年開始被使用。丹第製造的鍾並不是歐洲的第一台鍾。據說,歐洲第一台能報時的鍾是1335年於米蘭製成的。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695年,英國湯姆平發明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後來,同國的格雷厄姆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
1765年,自由錨式擒縱機構誕生。
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貝恩發明了電鍾。
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2. 時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 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內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容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 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 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3. 鍾表是誰發明的

樓主問的應該是「現代鍾表」--基於鍾擺原理的計時器(周期計時器),這是版惠更斯於1657年發明的權!!!
而這之前的天文鍾,水漏沙漏,水運儀象台,甚至歐洲教堂的重錘鍾,等等,都是非周期計時器,實用性很差,應該不算是「現代鍾表」!!!

4. 時鍾是怎麼發明的

1655年春天,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荷蘭海牙這座美麗的城市已進入了夢鄉。而城外一座高山上的天文觀測站,卻是燈火通明,人們正在緊張的工作。只見一位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鬍子長長的,面容憔悴,正在望遠鏡前聚精會神地觀測星空。從他的臉色可以看出,他已經這樣連續工作好多天了。他現在是用自己設計製造的一台天文望遠鏡,觀測地球的姊妹星——土星。

只見他的雙手把住望遠鏡筒,不時地進行調節,全神貫注地觀測夜空上的目標。

「啊!我看見土星的衛星了!」他突然發狂似地喊了起來。別人以為他出了什麼意外,紛紛跑到他的觀測室來,可是,一進門卻見他安然無恙。他手舞足蹈像個孩子似的告訴大家,說他看見土星的衛星了。頓時,大家爭先恐後地擠到他的望遠鏡前觀看起來,果不其然,土星的衛星進入了眾人的眼簾。大家不由得齊聲歡呼起來。

這顆衛星後來被稱為土衛六。最先觀測到土衛六的這位中年人,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惠更斯。

惠更斯於1629年4月14日出生在荷蘭海牙。他的父親是一位外交官,也是赫赫有名的法學教授。他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原本希望惠更斯長大以後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成為舉足輕重的法學家,所以聘請家庭教師對惠更斯進行有關法學的啟蒙教育。

但是,聰明的惠更斯對枯燥的法律條文並不感興趣,他常常利用課余時間,描繪各種想像中的機械圖形,有時還自己動手把它們製作成模型。

有一天,老師無意中看到班裡最小的學生惠更斯所做的模型,非常生氣,訓斥道:「你怎麼可以把時間浪費在這些沒用的東西上呢?我一定要告訴你父親。」

說完,老師馬上把模型拿去給惠更斯的父親看,並請他責備惠更斯。不料父親看到模型,把弄了一番,反而贊不絕口地說:「做得太好了,真沒想到我兒子有這樣的天才。老師,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性情來教導他,不能強迫孩子學習他不感興趣的東西啊!」

因為惠更斯有這樣一位開明的父親,使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入學很早,能夠循著自己的興趣自由向前發展,專心研讀他喜愛的科學方面的書籍。

16歲那年,惠更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著名的萊頓大學,專門學習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由於從小打下良好的科學基礎,他在大學期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647年,他轉入布勒達大學學習數學和法律。1655年,惠更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惠更斯曾先後出國到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其中包括牛頓以及和他一起創立微積分理論的萊布尼茨等,這對他以後在科學事業上做出成就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惠更斯大學畢業後,很快出版了一本關於二次方程式的數學著作,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一時名聲大噪。

不久,惠更斯致力於光學的研究,發現光是以波的形態傳送的。這個重大的發現,確立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但是,惠更斯並不因此而感到滿足,他經常勉勵自己說:「現在,我已經小有名氣,我必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聲名,繼續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宇宙、自然的奧秘。」是的,正是因為他有不斷進取,執著的追求,才使他做出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

1655年,惠更斯利用自己設計的小望遠鏡觀測土星,發現土星的周圍環繞著一圈光環。9年後,惠更斯又發現了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即土星的最大的衛星——泰坦(土衛六)。這些發現,使人類對土星的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

另外,在星雲研究方面,惠更斯也有很大的貢獻。他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獵戶座腰帶三星下面有一群大星雲的天文學家,同時,他也發現這群星雲,被一層淡綠色扇形的明亮星雲所包圍。

我們都知道,天文學家觀察並記錄天上的星辰時,對時間的准確性要求很高,但是,惠更斯那個時代的計時器准確性卻非常低,他為了這個問題簡直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因為時間的誤差,惠更斯錯過一次觀察土星的機會。這引起了他的思索,他不禁想到:「既然沒有人能夠發明出更准確的時鍾,我為什麼不動手研製呢?」

惠更斯說做就做,他絞盡腦汁,日夜苦思,終於設計出一座活動擺鍾,為人類計時器帶來革命性的進步。提到惠更斯的發明,我們不得不由計時器的發展談起。

在沒有鍾表以前,人們所用的計時工具叫做「日圭」或「圭表」,它利用陽光照射在物體上所投射的影子來計時,和現在所說的「日晷儀」差不多。

最初的日圭是泥土製造的,也叫「土圭」。土圭有一塊平放的土板叫「圭」,上面有刻度;土板的一頭插一根小竹竿或小木棒,叫做「表竿」,表竿的影子落在哪個刻度上,就表示什麼時刻。

後來,有人把長方形的日圭做成圓盤形,還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刻在圓盤上,成了圓形的圭,以後再經過改進,成了較精確的日晷儀。

日晷儀有一個缺點,就是只能在有陽光的白天使用,到了晚上,或是碰到陰天、雨天,便不管用了。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使用特製的蠟燭、香、漏等來計時。最簡單的漏,只是個盛水的罐或壺,內壁有刻痕,底部有個小洞,讓水一點一滴地漏出,然後人們便可以由水面的高低得知時間。此外,漏也可以用沙來計時,叫「沙漏」。但是,用漏計時必須有人看管,而且做得越精細,費用就越高,所以只有皇宮、政府機關、寺廟等使用,普通人家是無法裝用的;同時,漏的准確度也不高,並不是理想的計時工具,於是又有人發明了機械鍾。

最早的機械鍾叫「塔鍾」,約在13世紀發明成功。這種鍾架在高塔上,利用重錘下墜的力量帶動齒輪,齒輪再帶動指針走動,並用「擒縱器」控制齒輪轉動的速度,以得到比較正確的時間。但是,利用重錘驅動的鍾,只能高高地架在塔上,很不適用。因此,德國人彼德·亨利,在1500年發明了用彈簧驅動的鍾。當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物體擺動時,不管弧度多大,它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永遠相等。不久,他把他的發現發表出來。幾年後,惠更斯讀到伽利略的論文,他禁不住想道:

「既然物體的擺動有等時的特性,那麼,如果能利用物體擺動的力量來驅使鍾里的齒輪轉動,不是可以得到更准確的時間嗎?」

想到這里,惠更斯非常興奮,立刻進行計時器的實驗。失敗了,又失敗了……他孜孜不倦,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連串的實驗後,惠更斯終於設計出一個鍾擺機構,取代塔鍾里的平衡輪,並在1656年委託制鍾匠,成功地製造出第一座實用的擺鍾。

可是,惠更斯對擺鍾的准確度並不滿意。他繼續研究,不久,又在齒輪上加裝一根彈簧,把它改良成現在所說的「擺輪」,使擺鍾的誤差每天不超過2分鍾。第二年,惠更斯獲得了擺鍾的專利權,並出版了《擺鍾》一書。

由於惠更斯在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663年,他成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第一位外國會員。1665年,惠更斯應路易十四的邀請去法國。第二年法國皇家科學院成立,他被選為會員。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就是在法國提出的。惠更斯原理是光的波動理論的核心。

惠更斯畢生致力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為人忠誠、謙遜、誠懇,他的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他具有堅強的毅力,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不怕權威,敢於堅持科學真理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是與他的老師、父親的教育,尤其是笛卡爾的光輝的學術思想的影響和哺育分不開的。

知識點

土衛六

土衛六泰坦是土星最大的一顆衛星。由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於1655年3月25日發現,它也是在太陽系內繼木星伽利略衛星發現後發現的第一顆衛星。由於它是太陽系唯一一個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5.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

6. 鍾表的來歷

古巴比倫人6000年前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他們亦會用燒香計時。將香橫放,上面放上連有鋼珠的繩子。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這台儀器被稱為「安提凱希拉儀」,由29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大小與一個午餐盒相當。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6)鍾表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鍾表的結構:

機械鍾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鍾表利用發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於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鍾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7. 第一個發明時鍾的人,他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

原則上來講,時間設定是以當地中午太陽最高時候的時間作為12點。專
現在的時間設定,是將屬地區劃分為各個時區,以時區為定義,用格林尼治天文台測定的時間為標准時間,根據時區進行依次類推,獲得的現在使用的標准時間。

8. 鍾表是誰發明的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樓主來問的應該是「現代鍾表源」--基於鍾擺原理的計時器(周期計時器),這是惠更斯於1657年發明的!!!
而這之前的天文鍾,水漏沙漏,水運儀象台,甚至歐洲教堂的重錘鍾,等等,都是非周期計時器,實用性很差,應該不算是「現代鍾表」!!!

9. 第一個發明鍾表的人是怎麼知道幾點的

因為在鍾表發明之前人類已經對時間有了概念。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0. 鍾表是誰發明的產生於什麼時代

人人皆知中國古代有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人類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近日,筆者在上海遇見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時,他激動地對記者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由於矯大羽知道擒縱器在鍾表發明中所佔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實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關水運儀象台的資料後,翻閱了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並找到了西方權威人士的話作為旁證,大膽斷言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
來源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405862.html
詳情
http://www.chinawatch-clock.cn/

閱讀全文

與鍾表的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