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人發明出了會噴冷氣的傘嗎就是炎炎夏日下,撐在傘下會感覺涼涼的,給傘裝上製冷器。
這個想法好,到是撐傘在室外,范圍大,就算做出來效果不好的
⑵ 製冷的發展史
人類最早是將冬季自然界的天然冰雪,保存到夏季使用。這在我國、埃及和希臘等文化發展較早的國家的歷史上都有記載。
1834年在倫敦工作的美國發明家彼爾金斯(,}}CO}I氏論1I1'd)正式呈遞了乙醚在封閉循·環中膨脹製冷的英國專利申請。這是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的雛型。空氣製冷機的發明比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稍晚。美國人戈里(JohnG orrie介紹了他發明的空氣製冷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製冷和空調用的空氣製冷機。
法國卡列設計製造了第一台氨吸收式製冷機。在各種型式的製冷機中,壓縮式製冷機發展較快。從1870年美國人波義耳發明了氨壓縮機,德國人林德(tirade)建造第一台氨製冷機後,氨壓縮式製冷機在工業上獲得了較普遍的使用。
隨著製冷機型式的不斷發展,製冷劑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從早期的空氣、二氧化碳、乙醚到抓甲烷、二氧化硫、氨等。1929年隨著氟利昂製冷劑的出現,使得壓縮式製冷機發展更快,並且在應用方而超過了氨製冷機。
隨後,於2世紀印年代開始使用了共沸混合製冷劑,加世紀60年代又開始應用非共沸混合製冷劑。直至2D世紀80年代關於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CR二問題正式被公認以前,以各種鹵代烴為主的製冷劑的發展幾乎已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
降溫和空氣調節在工礦企業、住宅和公共場所的應用也愈來愈廣。空氣調節分為舒適空調和工藝空調。舒適空調是用來滿足人們舒適需要的空氣調節,而工藝空調是為滿足生產中工藝過程或設備的需要而進行的空氣調節。
空氣調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和對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意味著受控的空氣環境對各種工業生產過程的穩定運行和保證產品的質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護人體健康、創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重要意義。
工業生產中的精密機械和儀器製造業及精密計量室要求高精度的恆溫恆濕;電子工業要求高潔凈度的空調;紡織業則要求保證濕度的空調。同時,在民用及公共建築中,隨著改革開放,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裝有空調機的賓館、酒店、商店、圖書館、會堂、醫院、展覽館、游樂場所日益增多。
此外,在運輸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中,也不同程度地安裝有空氣調節設備。空氣調節技術包括製冷、供暖、通風和除塵,其中製冷降溫是空氣調節的一項關鍵技術。
⑶ 製冷機或者說空調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威利斯·開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1月26日-1950年10月7日),美國工程師及發明家,是現代回空調系統的發明者,開答利空調公司的創始人,因其對空調行業的巨大貢獻,被後人譽為「空調之父」。
應用歷程:
1921年,開利發明了第一台離心式冷水機組適用於大型空間的製冷,並在同年獲得專利。
1922年,開利對其發明進一步改良,第一個摒棄有毒的氨而使用更安全的冷媒,並且大大地減小了機組體積,開創了舒適性空調的先河。
1924年,他成功地將空調從單一的工業使用而同時運用於民用上。公司最初的幾個客戶包含了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美國國會的會議廳和美國眾議院,還有白宮。
1928年,他開發了第一台家用空調('Weathermaker'),安裝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
⑷ 有誰發明了簡單的製冷器
製冷技術的發展迄今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1834年英國人波爾金斯製成第一台用乙醚為製冷劑的製冷機這台機器可看作是現代製冷機的雛形.
1844年美國人約翰高里製成了用空氣為製冷劑的可用來製冰和冷卻空氣的製冷機.
1862年法國人卡爾里製成了吸收式製冷機
1874年瑞士人皮克製成了用二氧化硫作製冷劑的製冷機,同年,德國人林傑設計成功氨製冷壓縮機這被大家公認為現代壓縮式製冷機的始祖,對製冷技術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到目前為止,氨仍為主要的製冷劑之一
1881年林傑和文德豪津製成了用二氧化碳為製冷劑的製冷機,該製冷機曾在歐洲獲得了廣泛流行
1890年以後出現的蒸汽噴射式製冷機,由於它能達到的溫度限於 0度以上,且容量一般較大,故應用不太廣泛
這些製冷機由於其體積和製冷量都很大,製冷劑的壓縮比大且有一定的毒性,不適宜家庭使用.
冰箱進入家庭得益於吸收式製冷機的發明.十九世紀70~80年代電力的使用還處於研究實驗階段,為了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生活領域,把吸收式製冷機小型化,採用氨為製冷劑,水為吸收劑,氫為擴散劑,木製外殼玻璃纖維作隔熱保溫材料,煤油爐加熱作能源製成了第一代家用冰箱.體積和重量較大,外形也不美觀.
空調器進入家庭則是在氟利昂發明以後.大約在20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
現代電冰箱是在人們發明氟利昂製冷劑以及高分子合成保溫隔熱材料後,得到了飛躍的發展.
現代電冰箱和空調器採用全封閉機電一體化製冷壓縮機,安全製冷劑,高分子保溫隔熱材料使得電冰箱和空調器的使用安全可靠.
以上是本人學習時筆記摘錄,具體的參考書已被別人借去,不知所蹤了.
⑸ 製冷技術的發展史
http://www.cngspw.com/Doc/data.WebNoteBooks/20060919183625/.pdf
現代的製冷技術,是18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人們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國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溫。馬可·波羅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製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詳細的記述。
1755年愛丁堡的化學教師庫侖利用乙醚蒸發使水結冰。他的學生布拉克從本質上解釋了融化和氣化現象,提出了潛熱的概念,並發明了冰量熱器,標志著現代製冷技術的開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發明家波爾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為工質的蒸氣壓縮式製冷機,並正式申請了英國第6662號專利。這是後來所有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的雛型,但使用的工質是乙醚,容易燃燒。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製冷劑,從此蒸氣壓縮式製冷機開始佔有統治地位。
在此期間,空氣絕熱膨脹會顯著降低空氣溫度的現象開始用於製冷。1844年,醫生高里用封閉循環的空氣製冷機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調站,空氣製冷機使他一舉成名。威廉·西門斯在空氣製冷機中引入了回熱器,提高了製冷機的性能。
1859年,卡列發明了氨水吸收式製冷系統,申請了原理專利。
1910年左右,馬利斯·萊蘭克發明了蒸氣噴射式製冷系統。
到20世紀,製冷技術有了更大發展。全封閉製冷壓縮機的研製成功(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米里傑發現氟里昂製冷劑並用於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以及混合製冷劑的應用;伯寧頓發明回熱式除濕器循環以及熱泵的出現,均推動了製冷技術的發展。
在低溫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氣;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氣,建立了空氣分離設備;1898年杜瓦用液態空氣預冷氫氣,然後用絕熱節流使氫氣成為液體,溫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納斯用液態空氣和液態氫預冷氦氣,再用絕熱節流將氦液化,獲得4.2K的低溫。杜瓦於1892年發明的杜瓦瓶,用於貯存低溫液體,為低溫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1934年,卡皮查發明了先用膨脹機將氦氣降溫,再用絕熱節流使其液化的氦液化器;1947年柯林斯採用雙膨脹機於氦的預冷。大部分的氦液化器現已採用膨脹機,在製冷技術的開發和實際使用中獲得廣泛的應用。
新的降低溫度方法的發明,擴大了低溫的范圍,並進入了超低溫領域。德拜和焦克分別在1926年和1927年提出了用順磁鹽絕熱退磁的方法獲取低溫,應用此方法獲得的低溫現已達到(1×10-3~5×10-3)K;由庫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絕熱去磁的方法可將溫度降至更低,庫提用此法於1956年獲得了20×10-3K。1951年倫敦提出並於1965年研製出的3He-4He混合液稀釋製冷法,可達到4×10-3K;1950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壓縮液態3He的絕熱固化,達到1×10-3K。
更近期的製冷技術發展主要緣於世界范圍內對食品、舒適和健康方面,以及在空間技術、國防建設和科學實驗方面的需要,從而使這門技術在20世紀的後半期得到飛速發展。受微電子、計算機、新型原材料和其它相關工業領域的技術進步的滲透和促進,製冷技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同時也面臨一場新的挑戰。突破性的進展在於:
(1)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機電一體化」浪潮給製冷技術以巨大推動。
基礎研究方面:計算機模擬製冷循環始於1960年。如今,普冷和低溫領域中的各種循環,如:焦-湯節流製冷循環(J-T循環)、斯特林製冷循環、維勒米爾循環(VM循環)、吉福特-麥克馬洪循環(G-M循環)、索爾文循環(SV循環)、逆向布雷頓循環、脈管式循環、吸收式製冷循環、熱電製冷循環;利用聲製冷、光製冷、化學方法製冷的各種循環;以及各種新型的混合型循環,如:熱聲斯特林發動機驅動小型脈管製冷機的循環均廣泛應用計算機模擬技術於循環研究。研究製冷系統的熱物理過程、系統及部件的穩態和瞬態特性以及單一工質和混合工質的性質等等,也離不開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在製冷產品的設計製造上:計算機現已廣泛用於產品的輔助設計和製造(CAD,CAM)。例如:結構零件設計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以及用計算機控制精密機械加工。
計算機和微處理器對製冷技術的最大影響在於高級自動控制系統的開發。這是一項綜合技術,涉及到先進的控制方法、可靠的集成塊晶元及專門的控制模塊、精良的感測器。當前製冷系統採用電腦控制已極為普遍,控制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由簡單的機械式控制發展到綜合控制,為提高產品性能作出貢獻。
(2)新材料在製冷產品上的應用
陶瓷及陶瓷復合物(如熔融石英、穩定氧化鋯、硼化鈦、氧化硅等)具有一系列優良性質:比鋼輕、強度和韌性好、耐磨、導熱系數小、表面光潔度高。將陶瓷用燒結法滲入溶膠體製成零件或用作零件的表面塗釉,可改善零件的性能。
聚合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膠和復合材料)用於製冷產品中作為電絕緣材料、減振件
和軟管材料;利用聚合材料的熱塑性,以新工藝通過熱定型的方法製造壓縮機中的復雜零件(轉子、閥片等)。這些新材料的應用,帶來產品性能、壽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機器、設備的發展
為滿足各種用冷的需要,新產品不斷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
壓縮機以高效、可靠、低振動、低雜訊、結構簡單、成本低為追求目標,由往復式向回轉式發展。如新型螺桿式壓縮機、渦旋式壓縮機、擺線式壓縮機等,都具有優良特性和競爭力。
在壓縮機的驅動裝置上,將變頻器用於空調、熱泵及集中式製冷系統的變速驅動,帶來了節能效果。
在低溫機器和設備方面,前述各種低溫循環雖早已提出,但近年來生產開發的產品在溫度,製冷量、啟動速度、可靠性、能耗、體積等方面均有長足的進步。現在,氦液化器多數為膨脹型,中型的為雙膨脹機組成的柯林斯機器,大型的採用透平膨脹機。輻射製冷、固態製冷已經實際應用。利用3He-4He混合稀釋製冷原理的低溫製冷機已經商品化,可作為磁製冷機的預冷設備。各種氣體分離設備,熱交換器,低溫恆溫器也在高效、緊湊、可靠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
(4)工質
繼氟里昂和共沸混合工質之後,由於1970年石油危機,節能意識提到重要地位,在開發新工質上引人注目地研究出一系列非共沸工質,收到了節能的效果和滿足一些特定需要。
由於臭氧耗損和溫室效應引起了嚴峻的環境保護問題,導致了80年代末開始全球禁止CFCs物質,進而波及到HCFC類物質,這既是一次歷史性的沖擊,同時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在替代工質開發及其熱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即是證明。
當工質處於很低溫度時,其量子特性變得十分重要,必須考慮其量子效應,此時循環的性能系數和製冷量不同於經典表達式,而需要通過對量子熱力循環的研究得出。
製冷和低溫技術是充滿勃勃生機的學科和工業領域。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和新技術的交叉滲透為它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
製冷與空調的發展史
http://bbs.xzbaojia.com/viewthread.php?tid=9335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地區發生罕見的乾旱天氣,為解決乾旱缺水地區的空調冷熱源問題,美國率先研製出風冷式冷水機,用空氣散熱代替冷卻塔,其英文名稱是:Air cool Chiller,簡稱為Chiller!
在空調歷史中,美國已經發展和改進了有風管的中央單元式系統,並得到了正在現場安裝和修理有風管的單元式空調系統的空調設備分銷商和經銷商的強力支持。WRAC是最簡單和最便宜的系統,能夠很容易的在零售商店中購得,並在持續高溫來的時候自己安裝。同時,無風管的SRAC和SPAC自70年代起在有別於美國市場的動力下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進。之後,設備設計和製造技術在90年代被轉讓到中國,這是通過與當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壓縮機、熱交換器、電勸機、精細閥和電子控制器的本地製造商)組成的合資公司進行的。在90年代中國也從其它先進國家吸收了較大型空調設備的先進高新技術,並與多數是美國的大公司組成合資企業。現今,中國已是一個頂級國家,她的當地主要工廠和合資企業製造了大量SRAC和SPAC以滿足增長的國內市場和出口需要。日本過去幾年在把SRAC和SPAC機組出口到中國、歐洲和中東以建立新的市場。但是中國現今已是最大的空調出口國,在2001年出口的WRAC,SRAC和SPAC機組總數達500萬台,2002年預計有750或800萬台機組出口,而日本正在失去出口的地位。
按國家進行回顧:
++++美國
美國是最大的空調市場,佔世界總空調設備銷售額的28%,大多數是有風管的單元式空調系統。但是,熱泵比例相對的低,在2001年以數量計佔20%而以銷售額計『佔30%。美國空調市場與其它國家的差別,一些明顯的原因是:
大多數人居住在位於有廣闊空間的郊區獨立房屋內,可以更方便地為整個室內空間的舒適優先選擇安裝風管。
能源價格相對要低,全國范圍有電力和燃氣可以供應,在冬季可以通過天然氣管路網路用燃氣爐取暖。
大部分陸地在冬季的寒冷天氣並不適用沒有輔助電加熱的熱泵,而輔助電加熱是不經濟的。
強大工業分銷商和經濟商網路以相對低的安裝費用和維修後緩支持推銷有風管的中央空調系統。
++++日本
住宅空調是從60年代由本地生產或從美國進口的WRAC開始的,基於人們大多數在生活區居住而只對單個房間的空調有強烈要求,一般不採用中央系統以節省很昂貴的電力費用。但是,許多人抱怨高的運轉雜訊和振動不能為卧室所接受。同時在房間內安裝也不大方便。
在經過了WRAC痛苦的經歷之後,後來發展了SRAC以便在室內掛壁安裝,使房間空調機組運轉安靜並便於安裝。在功能上,雖然SRAC喪失了諸如新鮮空氣的進入和回風的排出等功能,但WRAC和SRAC對單個房間的空調在有人佔用時幾乎是相同的。在買方市場上了需要額外的小型SRAC機組,其特點是具有較低的雜訊並可以在卧室中方便地安裝為「添加機組」。熱泵型式在製冷和採暖季節都能很好地為人們所接受。一些特點諸如較低的雜訊、更足夠的制熱量、較低的功率消耗(也即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小的機組尺寸或改進的室內空氣分布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和興趣。由於能源費用比電力來得便宜和在較低環境溫度時有較高制熱量,煤油爐仍然廣泛在屋內用以加熱空間。但是,SRAC熱泵用於卧室對許多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安全運行且防止火災,因為在睡眠時間室內溫度低的時候房間空間是相當的好。生活方式從門窗大開以便在睡眠時間有新鮮空氣吸入轉變到為了市區安全而用鎖緊裝置將門窗關閉,這就需要在屋內購買更多的SRAC機組。在室內也安裝強制通風機以吸入新鮮的室外空氣和排出室內空氣,藉使用熱交換元件而達到節能的目的。80年代介入的突破性技術解決了熱泵的固有缺點並推動了SRAC機組的銷售。
在打折扣的商店裡,如同包括發送和安裝主費用在內的白色貨物一樣引發了價格大戰。SRAC的安裝十分容易和快捷,在現場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員在幾小時內即可完成機組的安裝,製冷劑管路和接線。
過去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如製冷劑泄漏、元件故障以及直接涉及到製造商的修理或分包修理單位的綜合性故障。
現在隨著產品可靠性的改進,售後的修理電話已大大減少。但是,商業形式仍是一如既往,SRAC在通過折扣商店銷售,費用較低,售後服務直接由製造商或其分包修理單位承擔。
SPAC的銷售與SRAC的輕型商業市場相似。製造商更從事於所謂的「建築物多台SPAC」系統的銷售,與空調系統設計人員和機械承包商接觸並與製造商一起保持較高的附加值。1台壓縮冷凝機組與多台室內機組聯用的SPAC對於製冷劑管路安裝在牆內的新建住宅正越來越普及。
政府和公用事業公司(如電力和煤氣)以及負責制訂國家能源政策的單位正在補貼新的技術開發並用吸引人的刺激計劃來促進新的空調系統裝置。這些產品涉及商能效的熱泵、GHP和直接燃氣吸收式冷水機組。打折扣的能源價格所帶來的令人刺激的好處使用戶願意以低得多的操作能源費用安裝新的節能空調系統或者用它來技術改造。這樣,即使初始費用有所增加,投資回收也仍是很吸引人的。
===============================================
製冷的發展大事:
1820年--人造冰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
1824年--揭示吸收式製冷原理
1834年--人造冰的生產開始
1855年--製造出吸收式製冷裝置
1890年--小塊人造冰面市----機械製冰工業開始了
1910年--家用機械冰箱出現
1913年--製造出第一台手動家用冰箱
⑹ 二十世紀中有哪些關於製冷的發明
1908年7月9日,荷蘭物理學家昂納斯用「綜合法」。在4.2K的時候,液化了地球上最後一個氣體——氦。
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德拜發明了「去熱去磁致冷法」。第一次「核退磁冷卻」實驗在1956年獲得成功;在2002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低溫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用這種方法,得到低於1nK的低溫了。而在1962年,德國物理學家倫敦又發明了「稀釋致冷法」。
自1985年以來,美國斯坦福大學華裔教授朱棣文(1948~)在「激光冷卻」方面做了令人注目的工作,他也因此成為1997年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⑺ 空調製冷的原理是什麼,又是誰發明了空調
空調製冷原理是指空調製冷運作的原理。空調器通電後,製冷系統內製冷版劑的低壓蒸汽被壓權縮機吸入並壓縮為高壓蒸汽後排至冷凝器,室內空氣不斷循環流動,達到降低溫度的目的。
軸流風扇吸入的室外空氣流經冷凝器,帶走製冷劑放出的熱量,使高壓製冷劑蒸汽凝結為高壓液體。高壓液體經過過濾器、節流機構後噴入蒸發器,並在相應的低壓下蒸發,吸取周圍的熱量。同時貫流風扇使空氣不斷進入蒸發器的肋片間進行熱交換,並將放熱後變冷的空氣送向室內。
被稱為製冷之父的美國發明家威利斯·哈維蘭德·卡里爾(有的地方譯作開利)於1902年設計並安裝了第一部空調系統。美國紐約的一個印刷商發現溫度的變化能夠造成紙的變形,從而導致有色墨水失調,該空調系統就是為他設計的。
⑻ 製冰機是誰發明的
1,儲水箱的冷凍來水用水泵不斷自循環流經板式或分格的蒸發器;2,壓縮機運轉後經吸氣-壓縮-排氣-冷凝(液化)-節流-再在蒸發器中以-10至-18度的低溫蒸發吸熱汽化.冷凍水在0度的水溫中不斷在更低溫的蒸發器表面凝結成冰層.當冰層凝結到一定的厚度的時候,致冷劑的蒸發溫度達到溫控的設定溫度後,即接通除霜電磁閥常採用熱泵形式除冰.再實現下一次循環 簡單點說就是: 做功與能量的轉換
壓縮機壓縮空氣,對空氣\製冷劑作功,空氣就釋放能量,溫度降低!然後低溫度空氣進入冰箱製冷室,吸收熱量,
⑼ 製冷片是由什麼造的。為什麼一邊冷一邊熱
製冷片也叫熱電半導體製冷組件,帕爾貼等。國內目前以 帕爾貼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 生產的以「Peltier"為品牌的帕爾貼熱電半導體致冷器件,品質優良,價格低廉,成為半導體製冷的航母。
一、預備知識:
1.Peltier effect(珀爾帖效應):
珀爾帖效應的論述很簡單——當電流通過熱電偶時,其中一個結點散發熱而另一個結點吸收熱,這個現象由法國物理學家Jean Peltier在1834年發現。
2.P型半導體
半導體材料的一種形式,其導帶中的電子密度超過了價帶中的空穴密度。P型材料通過增加受主(acceptor)雜質來形成,例如在硅上摻雜硼。
3.N型半導體
半導體材料的一種形式,在導帶中的電子密度大於在價帶中的空穴密度的半導體,N型材料通過對硅的晶體結構中加入施主雜質(摻雜)——比如砷或磷——來得到。
二、珀爾帖效應應用
半導體致冷器是由半導體所組成的一種冷卻裝置,於1960左右才出現,然而其理論基礎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紀。如圖是由X及Y兩種不同的金屬導線所組成的封閉線路。
通上電源之後,冷端的熱量被移到熱端,導致冷端溫度降低,熱端溫度升高,這就是著名的Peltier effect 。這現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國科學家Thomas Seeback首先發現,不過他當時做了錯誤的推論,並沒有領悟到背後真正的科學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國表匠,同時也是兼職研究這現象的物理學家 Jean Peltier,才發現背後真正的原因,這個現象直到近代隨著半導體的發展才有了實際的應用,也就是[致冷器]的發明(注意,這種叫致冷器,還不叫半導體致冷器)。
三、半導體致冷法的原理以及結構:
半導體熱電偶由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組成。N型材料有多餘的電子,有負溫差電勢。P型材料電子不足,有正溫差電勢;當電子從P型穿過結點至N型時,結點的溫度降低,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能量相當於結點所消耗的能量。相反,當電子從N型流至P型材料時,結點的溫度就會升高。
直接接觸的熱電偶電路在實際應用中不可用,所以用下圖的連接方法來代替,實驗證明,在溫差電路中引入第三種材料(銅連接片和導線)不會改變電路的特性。
這樣,半導體元件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連接方法來滿足使用者的要求。把一個P型半導體元件和一個N型半導體元件聯結成一對熱電偶,接上直流電源後,在接頭處就會產生溫差和熱量的轉移。
在上面的接頭處,電流方向是從N至P,溫度下降並且吸熱,這就是冷端;而在下面的一個接頭處,電流方向是從P至N,溫度上升並且放熱,因此是熱端。
因此是半導體致冷片由許多N型和P型半導體之顆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P之間以一般的導體相連接而成一完整線路,通常是銅、鋁或其他金屬導體,最後由兩片陶瓷片像夾心餅乾一樣夾起來,陶瓷片必須絕緣且導熱良好,外觀如下圖所示。
⑽ 冷凍器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最早的人工製冷專利是1790年登記的。幾年後,有人相繼發明了手搖壓縮機和冷水循環冷凍法,為製冷系統奠定基礎。1820年,人工製冷試驗首次獲得成功。1834年,美國工程師雅各布·帕金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壓縮式製冷裝置,這是現代壓縮式製冷系統的雛形。同年,帕金斯獲得英國頒布的第一個冷凍器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