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鑼的發明故事

鑼的發明故事

發布時間:2021-08-07 05:10:04

⑴ 鑼鼓的起源

鑼鼓
豫西鑼鼓以靈寶的亞武天鑼、齊天聖鼓、程村女子鑼鼓、湖濱區威風鑼鼓最為著名。

亞武天鑼可行進表演亦可站場表演,它陣容龐大,雄壯激烈,激昂感人,以氣勢見長。

齊天聖鼓常用於站場表演,樂曲結構靈活,鼓點多變,鼓手在表演中摹擬猴子種種機智靈巧、滑稽可愛的動作,邊演奏,邊舞蹈,大抵一組猴鼓樂隊為15人,猴王一人,打鑼擊鼓,顯得異常活潑熱鬧,引人入勝;程村女子鑼鼓動作優美,充分發揮女性特長,鼓點流暢自如,熱情奔放,多為行進表演;湖濱區威風鑼鼓,氣勢恢宏,講究隊列變幻,多為站場表演。

陝西西安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是中國西北享有盛名的鑼鼓生產專業村,該村鑼鼓加工業從18世紀開始,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末,這一傳統手工業在上川口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個體私營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經營」的紅火場面。在今天新聞節目的最後,我們就到上川口村去聽一聽那裡的鑼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產加工鑼鼓的農戶就有23家,部分農戶的工廠也已經像劉志斌的宏達鼓業廠一樣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⑵ 鑼在中國古代有哪些應用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鑼,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音響洪亮,各具特色,流行於全國各地。

遠在春秋時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我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灣一號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了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中被應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中。鑼在崑曲伴奏中佔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歌舞中就用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在我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⑶ 關於想像的作文

2050年,我們已經可以隨便住在哪個星球上了,我和爸爸、媽媽住到了木星上,那裡有三大部分組成:歡樂城、海洋國和水果園。
我們先住進了歡樂城,哇,大地是超大彈簧床,我們一蹦,一跳,一蹦,一跳,真有趣,我在彈簧床上學小兔跳,媽呀,我竟然蹦到天上,「啊
」我張大了嘴,結果等我落下來時,嘴邊貼滿了奶油,細細一嘗,嘿,好好吃耶!原來天是蛋糕做的!來到
「一家三口」樂園,媽媽進了「蔬菜門」去學炒菜,等回到地球上讓我看看媽媽學做的「木星蔬菜」。爸爸進了口腔牙科醫生門」,因為爸爸整天嚷著,不是嘴巴那裡痛,就是這里癢,現在可好了,再也不用捂耳朵了聽他嘮叨了。我嘛,進了「書海」,啥叫書海呢?就是書的海洋,我可以整天坐在那裡看書,看也看不完,因為你看完一本書,機器人又會拿來十本新書。我們就這樣在歡樂城住了兩年。
然後我們來到海洋國,哇
,好奇怪,一個蝦士兵說了聲:「歡迎光臨鄙國!」就塞給我們每人一大串河蚌珍珠走了,我們定睛一看,好大的珍珠,我發傻了,大喊一聲:di
di

di
di」這時,鑼鼓,鞭炮聲聲響起,把龍王給招來了,後面還跟著三公主呢......
接著我們來到水果園,哇,水果房子好氣派!水果們都邀請我們住進「水果別墅」,那裡真是太漂亮了,香蕉沙發,蘋果桌子,西瓜搖椅,還有石榴燈呢!水果園的菜更是豐富多彩,我們在那裡常吃的菜就有什麼水果鬼臉,水果補身子啦,等等......我一口氣還說不完呢!還有水果玩具,最好玩的是石榴雲梯和香蕉滑梯,如果你爬雲梯累了,只要回答一個問題,就能吃到一個小石榴,如果你滑滑梯想多滑幾次,只要稍微用一點力氣,等你滑到快要結束的時候……

⑷ 鑼起源於什麼時候

遠在春秋時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我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灣一號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詳情請見網路: http://ke..com/view/112249.htm

⑸ 古代的鑼誕生於什麼年代

秦漢以後,總稱為「金」的樂器作為聽覺訊號的器物用於軍隊的指揮,所用的種類日漸減少,保留下來的主要是鉦與鐃兩種。後來,又增設了兩種。一種是產生於南方的鑼,至唐宋時逐漸傳遍全國,並廣泛運用於軍隊指揮,如人們一般所說的「鳴金收兵」,便主要是指擊鉦與鑼而言。另一種是兼作煮飯炊具的刁斗,又名「金柝」,打擊時亦可作為軍中的信號使用。著名的《木蘭詩》中便有「朔氣傳金柝」的句子,借「金柝」來表示戰爭。杜甫《夏夜嘆》中也有「競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的詩句。

⑹ 鑼是怎樣產生和流行的

鑼是我國古代各族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鑼在我國古代的民族樂隊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而且它的應用范圍很廣泛。

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鑼屬於打擊樂器,以黃銅製成,可以分為大鑼、小鑼、雲鑼、十面鑼等。大鑼的聲音洪亮、強烈、力度變化幅充大;小鑼的聲音清脆有詼諧色彩;雲鑼是有節律的打擊樂器;十面鑼是由十幾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鑼懸於木架上,由一人獨奏。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秦漢時期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

在秦漢時期,雲南是我國古代銅鑼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鑼中,有的鑼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

在秦漢時期,隨著我國民族間交往日益頻繁,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到了6世紀前期,銅鑼傳到了中原,史書《漢書·音樂志》中記載了一種銅盤,是鑼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

在漢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它曾經被稱為「金」,所以有鳴金開道和鳴金收兵的說法。到了東漢時期,鑼在民間音樂形式中被廣泛應用。

在東漢時期,除了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百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在史書《後漢書·禮樂志》中開始記載鑼,並記述了它的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經具有了一定水平。

到了後來,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各種形制的鑼開始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中。

鑼在崑曲伴奏中佔有重要地位,據後來清代學者李斗在他所著的《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當時戲曲歌舞中就用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

還有,在我國廣大地區,鑼還曾經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後來,鑼已經被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秦漢時期的鑼由鑼體、鑼架、鑼棰3部分組成。鑼體銅制,因為用響銅製成,所以也有響器之稱。鑼的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

鑼體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了鑼的主要特徵。

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鑽有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經過秦漢時期各族人民不斷改進,由於應用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我國形成了品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如果按照形制特徵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和乳型鑼3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3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

古代鑼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1.5米以上。不僅它們的大小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

此外,鑼的分類較多,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4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鑽孔系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

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3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

⑺ 小鑼的鑼的歷史

《舊唐書·音樂志》(卷29)在「銅拔」條目中曰:「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自西戌及南蠻。」這條記載中所說的銅盤是關於「鑼」的最早記載。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古代鑼曾稱為「金」,並用於戰爭,兩軍交戰,常以鑼來指揮,有鳴「金」收兵之說。
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公元六世紀前期,後魏就開始有了銅鑼出現,當時稱「打沙鑼」。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鑼可能是由西北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傳入。
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中被應用。到了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鑼在明、清的崑曲伴奏中已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大鑼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
20世紀以來,鑼已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參加各種樂隊的演奏。此外,它還是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

⑻ 中國的鑼針是誰發明的呢!

中國的鑼針發明者還真少見不怪呵~敢問閣下是指^^羅盤吧!

⑼ 鑼鼓是誰發明的

陝西西安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是中國西北享有盛名的鑼鼓生產專業村,該村鑼鼓加工業從18世紀開始,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末,這一傳統手工業在上川口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個體私營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經營」的紅火場面。在今天新聞節目的最後,我們就到上川口村去聽一聽那裡的鑼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產加工鑼鼓的農戶就有23家,部分農戶的工廠也已經像劉志斌的宏達鼓業廠一樣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⑽ 鑼最早產生於哪裡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秦漢時期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在秦漢時期,雲南是我國古代銅鑼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鑼中,有的鑼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

閱讀全文

與鑼的發明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