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然新製冷技術是誰發明的 目前技術進展如何
從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研究會主持召開的"《天然新製冷技術》暨技術市場論證會"上獲悉:發明人易元明先生經過長達16年的研究,發明一種全新的天然新製冷技術,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現有製冷工業產品面臨"改朝換代"的挑戰。業內專家認為,該技術是未來製冷發展的方向,有深入研究和開發的價值。
易元明曾是醴陵市建委主任、副市長,為解決醴陵瓷城的大氣污染問題,他在任職期間就開始進行科學研究,1989年他首創了"深冷凈化煙氣"理論,通過深冷處理與氣液分離徹底凈化煙氣。在自然現象啟發下,他通過考察乾冰生產等工程實際並進行試驗,發明了一種實現相變以冷製冷循環的天然新製冷技術,繼而又發明了低溫新能源技術和低溫新環保技術。《天然新製冷技術》以二氧化碳作為清潔冷媒,可以全面取代以氟里昂等對環境有害的製冷工質,在產品造價接近的前提下,新產品的製冷效率可以提高10倍以上,中央空調的電費可以由現在的每天萬元以上下降到千元以下,家用分體式製冷空調的戶外排熱裝置可以取消,電冰箱與製冷空調可以合二為一。
據介紹,目前該技術的生產工藝路線已經確立,北京中科信科技發展中心已經和易元明先生合作,著手進行規模化生產的開發工作。
科技日報 20000510 1版
㈡ 冰箱是怎麼發明的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電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年發明的。
電冰箱發明起源:
人類從很早的時候就已懂得,在較低的溫度下保存食品不容易腐敗。公元前2000多年,西亞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就已開始在坑內堆壘冰塊以冷藏肉類。中國在商代(公元前17世紀初一前11世紀)也已懂得用冰塊製冷保存食品了。在中世紀,許多國家還出現過把冰塊放在特製的水櫃或石櫃內以保存食品的原始冰箱。直到19世紀50年代,美國還有這種冰箱出售。
182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 Th氧化碳、氨、氯等氣體在加壓的條件下會變成液體,壓力降低時又會變成氣體的現象。在由液體變為氣體的過程中會大量吸收熱量,使周圍的溫度迅速下降。法拉第的這一發現為後人發明壓縮機等人工製冷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於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醚是一種沸點很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制出了使用醚和冰箱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1873年,德國化學家、工程師卡爾.馮.林德發明了以氨為製冷劑的冷凍機。林德用一台小蒸汽機驅動壓縮系,使氨受到反復的壓縮和蒸發,產生製冷作用。林德首先將他的發明用於威斯巴登市的塞杜馬爾釀酒廠,設計製造了一台工業用冰箱。後來,他將工業用冰箱加以改進。使之小型化,於1879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工製冷的家用冰箱。這種蒸汽動力的冰箱很快就投入了生產,到1891年時,已在德國和美國售出了12000台。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電冰箱。最初的電冰箱其電動壓縮機和冷藏箱是分離的,後者通常是放在家庭的地窯或貯藏室內,通過管道與電動壓縮機連接,後來才合二為一。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冰箱使用的製冷劑大多不安全,如醚、氨、硫酸等,或易燃,或腐蝕性強,或刺激性強等等。後來開始探尋比較安全的製冷劑,結果找到了氟里昂。氟里昂是無毒、無腐蝕、不可燃的氟化合物,很快它就成為各種製冷設備的製冷劑了,一直沿用了50多年。但人們又發現氟里昂對地球大氣的臭氧層有破壞作用。於是人們又開始尋找新的、更好的製冷劑。
㈢ 製冷的發展史
人類最早是將冬季自然界的天然冰雪,保存到夏季使用。這在我國、埃及和希臘等文化發展較早的國家的歷史上都有記載。
1834年在倫敦工作的美國發明家彼爾金斯(,}}CO}I氏論1I1'd)正式呈遞了乙醚在封閉循·環中膨脹製冷的英國專利申請。這是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的雛型。空氣製冷機的發明比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稍晚。美國人戈里(JohnG orrie介紹了他發明的空氣製冷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製冷和空調用的空氣製冷機。
法國卡列設計製造了第一台氨吸收式製冷機。在各種型式的製冷機中,壓縮式製冷機發展較快。從1870年美國人波義耳發明了氨壓縮機,德國人林德(tirade)建造第一台氨製冷機後,氨壓縮式製冷機在工業上獲得了較普遍的使用。
隨著製冷機型式的不斷發展,製冷劑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從早期的空氣、二氧化碳、乙醚到抓甲烷、二氧化硫、氨等。1929年隨著氟利昂製冷劑的出現,使得壓縮式製冷機發展更快,並且在應用方而超過了氨製冷機。
隨後,於2世紀印年代開始使用了共沸混合製冷劑,加世紀60年代又開始應用非共沸混合製冷劑。直至2D世紀80年代關於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CR二問題正式被公認以前,以各種鹵代烴為主的製冷劑的發展幾乎已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
降溫和空氣調節在工礦企業、住宅和公共場所的應用也愈來愈廣。空氣調節分為舒適空調和工藝空調。舒適空調是用來滿足人們舒適需要的空氣調節,而工藝空調是為滿足生產中工藝過程或設備的需要而進行的空氣調節。
空氣調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和對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意味著受控的空氣環境對各種工業生產過程的穩定運行和保證產品的質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護人體健康、創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重要意義。
工業生產中的精密機械和儀器製造業及精密計量室要求高精度的恆溫恆濕;電子工業要求高潔凈度的空調;紡織業則要求保證濕度的空調。同時,在民用及公共建築中,隨著改革開放,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裝有空調機的賓館、酒店、商店、圖書館、會堂、醫院、展覽館、游樂場所日益增多。
此外,在運輸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中,也不同程度地安裝有空氣調節設備。空氣調節技術包括製冷、供暖、通風和除塵,其中製冷降溫是空氣調節的一項關鍵技術。
㈣ 電冰箱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電冰箱的發明是由一起偶然事件引發的。
1822年,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發現一些氣體加壓後不用冷卻到液化點就會變成液體,這些液體在常溫就會汽化並吸收大量的熱,這就是「蒸發製冷」的原理。曾製造「冷風機」的高萊也知道這一原理,想用它製造人造冰,以解決病房降溫問題。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於天然冰塊嚴重不足,以致一些商船冒著偷越海上封鎖線的危險運來冰塊。起初,高萊用乙醚作冷卻劑生產人造冰塊,但多次試驗都失敗了。
一天,他又在用乙醚作人造冰的試驗。突然來了一個急診病員,他只好立即奔出房間去救治。忙中出亂,他偶然忘了關掉試驗的機器。當他救治病員回來時,才發現人造冰已經形成,這就是最早的人造冰的冰箱。
不過,最早的人工製冷專利卻是哈里士和約翰朗於1790年聯名登記申請的。幾年後,有人相繼發明了手搖壓縮機和冷水循環冷凍法,為製冷系統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在前述法拉第發現蒸發製冷原理後不久,德國化學家林德就按照這一原理用氨氣製成冷凍機,而美國工程師雅可布·帕金斯也在183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壓縮式製冷裝置,這是現代式製冷系統的雛形。同年帕金斯獲得美國頒發的第一個冷凍專利。1855年,法國生產出第一台吸收式製冷設備。1873年,英國波義耳發明了氨壓縮機。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的托馬斯·薩克利夫·莫特後來移居新南威爾士,他和工程師尤金·尼科爾的主要功績是1861年在悉尼的大靈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冷凍廠並著手設計冷藏船。1876年,他們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般冷藏船「羅薩姆」號下水,船上安有一台氨壓縮機,不幸的是,船未起錨卻因其鹽水冷卻管泄漏而導致製冷系統失靈,羊肉變質,實驗失敗。兩年後莫特去世。不過,人們並未就此罷休。其後,一艘裝有氨壓縮機的法國冷藏船成功地將70噸羊肉從阿根廷運往法國。不久,一台貝爾-科尼曼空氣製冷機裝上了「斯特拉斯列文」號冷藏船。1879年,該船從英國普利茅斯抵達悉尼,裝上40噸牛羊肉於1880年2月2日到達倫敦,在歷時4個月的航行中,肉溫一直保持在零下70攝氏度,故未變質。這批凍肉頗受歡迎,售價平均高達11美元/公斤。
1913年,美國開始將一種牌號叫「杜美爾」的家用電冰箱在芝加哥售出,由於售價高達900美元,且效果並不理想,故問津者寥寥無幾。稍後又有幾種新型電冰箱問世,但總銷量直到1920年尚未達到10 000台。
1918年,美國凱爾維納脫(Kelvinator)公司的工程師科伯蘭特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機械製冷方式的家用電冰箱,這顯然在製冷原理上有所突破。不過,它十分笨重,外殼用木製,絕緣材料用海藻混木屑,壓縮機用水冷,雜訊很大。盡管價格昂貴,投放市場後仍很受歡迎。它的誕生宣告了家用電冰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從1920年起,家用電冰箱製造業首先在美國形成,並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工業部門。1921年,美國北極公司製造出將壓縮機藏於箱體內部的電冰箱。1926年,該公司又將電冰箱的外殼由木質換為鋼板,從而使其體積縮小,不致腐爛。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經過12年的研製,造出「摩尼泰」牌電冰箱,它首先採用了全封閉式壓縮機,雜訊小,受到消費者歡迎。1929年,該公司又率先推出冷藏與冷凍室分開的組合式雙門雙溫電冰箱。現代家用電冰箱的外觀由此初步形成。
1921年,瑞典的蒙特斯和馮·普拉騰也發明了另一種電冰箱。
1930年,各種氟里昂製冷劑相繼出現,從而加快了製冷技術的向前發展。次年氟里昂—12獲得專利。
1933年,美國北極公司開發了一種密封於鋼板殼體內自動潤滑的壓縮機,耗電較省,這為電冰箱提供了可靠的動力。同年,美國克洛斯萊依公司獲得在電冰箱箱門上設置擱架的專利,至此,現代電冰箱基本定型。
電冰箱的大發展是在二戰以後。這被稱為「改變20世紀的十大發明」之一的家用電器,現已成為現代家庭和社會不可缺少之物。
7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保的需要,又出現了多種新型冰箱。例如半導體冷熱兩用電冰箱、太陽能冰箱。根據1987年簽署的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協定書,商定發達國家1996年(中國是2010年)停止生產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從此,含氟冰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㈤ 替代含氯氟里昂的製冷技術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在這種「討伐」聲中,世界各國於1987年在加拿大簽署了保護臭氧層的協定——《關於限制和停止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商定發達國家在1996年(中國是2010年)停止生產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氟里昂。
於是,替代含氯氟里昂的製冷技術——例如生產「無氟電冰箱」、「綠色冰箱」,就迫切地提上了議事日程。
㈥ 現在發明了人體冷凍技術,到時候真的可以復活嗎
49歲的山東普通義工展文蓮前不久因肺癌在濟南去世,隨後她被立即進行人體「冷凍」手術,就此成為首例在中國本土冷凍並等待復活的「病人」。近日被媒體報道後成為討論焦點。
而就在兩年前,2015年5月,重慶女作家、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杜虹同樣因癌症去世,隨後成為首個被冷凍保存的中國人,當時這一有如科幻小說般的舉動曾經轟動一時。
兩者不同的是,杜虹的遺體在冷凍狀態下被送到位於美國洛杉磯的阿爾科(Alcor)總部,阿爾科是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遺體頭部被分離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環境特殊容器中,遺體則捐獻給了阿爾科用於冷凍人體的研究。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工作人員將按期添加液氮,保證杜虹的頭部長期保存。按阿爾科科學家的樂觀估計,50年後的科學技術也許就能讓杜虹解凍頭部、再造身體,也就是——復活。
而此次展女士的人體冷凍則是在山東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內進行,展女士在病床上失去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臨床死亡,工作人員隨即對展女士體內的血液進行置換等一系列醫學操作,兩天後,展女士的身體頭部朝下,被整個放進了零下196℃的液氮罐內,等待「死而復生」的那一天。在人體冷凍這一前沿醫學的范疇內,他們並不被視為逝者。
人體冷凍起死復生的可行性?
以人類目前掌握的醫學技術和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來看,通過冷凍的方法保存甚至復活人體確有可行性。無論介於毫微米之間的生殖細胞,還是大到頭部乃至整個人體,冷凍原則基本相同:快速和玻璃化。
在目前技術條件下,人體的部分組織和細胞可以冷凍保存,如臍帶血、幹細胞、皮膚、血液、胚胎等。
在目前的器官移植中,可以使用極度低溫的方法使器官的存活時間延長至數小時甚至數天。近年來,人體冷凍技術有很大進步。一方面,灌注的保護液已經改進,且可以「無冰冷卻」。另一方面,目前的醫學技術支持下,神經被低溫冷凍50年,確有復甦的可能性。同時,醫院、醫生、航空公司、政府等方面的順暢合作,使得病人心臟自然停止後,冷凍過程能立即開始,有效避免了器官和組織可能出現的任何損壞。
然而,生物的冷凍技術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人類想通過冷凍完成復活,難度也非常大。國內人體冷凍志願者趙磊認為,做細胞培養的時候,細胞脫壁後還得用保護劑才能保證凍存後有細胞能經歷程序降溫後活下來。再次,解凍後復甦經常失敗,即使是成功也不過是部分細胞重新生長而已。單個細胞都沒法保證成功還想保存人體和大腦。
目前,冷凍科學家們還沒有成功復活過任何人和動物。尚未有實驗能證明,在長時間冷凍後,細胞仍可以完好。
㈦ 製冷技術的發展史
http://www.cngspw.com/Doc/data.WebNoteBooks/20060919183625/.pdf
現代的製冷技術,是18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人們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國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溫。馬可·波羅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製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詳細的記述。
1755年愛丁堡的化學教師庫侖利用乙醚蒸發使水結冰。他的學生布拉克從本質上解釋了融化和氣化現象,提出了潛熱的概念,並發明了冰量熱器,標志著現代製冷技術的開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發明家波爾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為工質的蒸氣壓縮式製冷機,並正式申請了英國第6662號專利。這是後來所有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的雛型,但使用的工質是乙醚,容易燃燒。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製冷劑,從此蒸氣壓縮式製冷機開始佔有統治地位。
在此期間,空氣絕熱膨脹會顯著降低空氣溫度的現象開始用於製冷。1844年,醫生高里用封閉循環的空氣製冷機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調站,空氣製冷機使他一舉成名。威廉·西門斯在空氣製冷機中引入了回熱器,提高了製冷機的性能。
1859年,卡列發明了氨水吸收式製冷系統,申請了原理專利。
1910年左右,馬利斯·萊蘭克發明了蒸氣噴射式製冷系統。
到20世紀,製冷技術有了更大發展。全封閉製冷壓縮機的研製成功(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米里傑發現氟里昂製冷劑並用於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以及混合製冷劑的應用;伯寧頓發明回熱式除濕器循環以及熱泵的出現,均推動了製冷技術的發展。
在低溫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氣;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氣,建立了空氣分離設備;1898年杜瓦用液態空氣預冷氫氣,然後用絕熱節流使氫氣成為液體,溫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納斯用液態空氣和液態氫預冷氦氣,再用絕熱節流將氦液化,獲得4.2K的低溫。杜瓦於1892年發明的杜瓦瓶,用於貯存低溫液體,為低溫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1934年,卡皮查發明了先用膨脹機將氦氣降溫,再用絕熱節流使其液化的氦液化器;1947年柯林斯採用雙膨脹機於氦的預冷。大部分的氦液化器現已採用膨脹機,在製冷技術的開發和實際使用中獲得廣泛的應用。
新的降低溫度方法的發明,擴大了低溫的范圍,並進入了超低溫領域。德拜和焦克分別在1926年和1927年提出了用順磁鹽絕熱退磁的方法獲取低溫,應用此方法獲得的低溫現已達到(1×10-3~5×10-3)K;由庫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絕熱去磁的方法可將溫度降至更低,庫提用此法於1956年獲得了20×10-3K。1951年倫敦提出並於1965年研製出的3He-4He混合液稀釋製冷法,可達到4×10-3K;1950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壓縮液態3He的絕熱固化,達到1×10-3K。
更近期的製冷技術發展主要緣於世界范圍內對食品、舒適和健康方面,以及在空間技術、國防建設和科學實驗方面的需要,從而使這門技術在20世紀的後半期得到飛速發展。受微電子、計算機、新型原材料和其它相關工業領域的技術進步的滲透和促進,製冷技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同時也面臨一場新的挑戰。突破性的進展在於:
(1)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機電一體化」浪潮給製冷技術以巨大推動。
基礎研究方面:計算機模擬製冷循環始於1960年。如今,普冷和低溫領域中的各種循環,如:焦-湯節流製冷循環(J-T循環)、斯特林製冷循環、維勒米爾循環(VM循環)、吉福特-麥克馬洪循環(G-M循環)、索爾文循環(SV循環)、逆向布雷頓循環、脈管式循環、吸收式製冷循環、熱電製冷循環;利用聲製冷、光製冷、化學方法製冷的各種循環;以及各種新型的混合型循環,如:熱聲斯特林發動機驅動小型脈管製冷機的循環均廣泛應用計算機模擬技術於循環研究。研究製冷系統的熱物理過程、系統及部件的穩態和瞬態特性以及單一工質和混合工質的性質等等,也離不開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在製冷產品的設計製造上:計算機現已廣泛用於產品的輔助設計和製造(CAD,CAM)。例如:結構零件設計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以及用計算機控制精密機械加工。
計算機和微處理器對製冷技術的最大影響在於高級自動控制系統的開發。這是一項綜合技術,涉及到先進的控制方法、可靠的集成塊晶元及專門的控制模塊、精良的感測器。當前製冷系統採用電腦控制已極為普遍,控制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由簡單的機械式控制發展到綜合控制,為提高產品性能作出貢獻。
(2)新材料在製冷產品上的應用
陶瓷及陶瓷復合物(如熔融石英、穩定氧化鋯、硼化鈦、氧化硅等)具有一系列優良性質:比鋼輕、強度和韌性好、耐磨、導熱系數小、表面光潔度高。將陶瓷用燒結法滲入溶膠體製成零件或用作零件的表面塗釉,可改善零件的性能。
聚合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膠和復合材料)用於製冷產品中作為電絕緣材料、減振件
和軟管材料;利用聚合材料的熱塑性,以新工藝通過熱定型的方法製造壓縮機中的復雜零件(轉子、閥片等)。這些新材料的應用,帶來產品性能、壽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機器、設備的發展
為滿足各種用冷的需要,新產品不斷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
壓縮機以高效、可靠、低振動、低雜訊、結構簡單、成本低為追求目標,由往復式向回轉式發展。如新型螺桿式壓縮機、渦旋式壓縮機、擺線式壓縮機等,都具有優良特性和競爭力。
在壓縮機的驅動裝置上,將變頻器用於空調、熱泵及集中式製冷系統的變速驅動,帶來了節能效果。
在低溫機器和設備方面,前述各種低溫循環雖早已提出,但近年來生產開發的產品在溫度,製冷量、啟動速度、可靠性、能耗、體積等方面均有長足的進步。現在,氦液化器多數為膨脹型,中型的為雙膨脹機組成的柯林斯機器,大型的採用透平膨脹機。輻射製冷、固態製冷已經實際應用。利用3He-4He混合稀釋製冷原理的低溫製冷機已經商品化,可作為磁製冷機的預冷設備。各種氣體分離設備,熱交換器,低溫恆溫器也在高效、緊湊、可靠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
(4)工質
繼氟里昂和共沸混合工質之後,由於1970年石油危機,節能意識提到重要地位,在開發新工質上引人注目地研究出一系列非共沸工質,收到了節能的效果和滿足一些特定需要。
由於臭氧耗損和溫室效應引起了嚴峻的環境保護問題,導致了80年代末開始全球禁止CFCs物質,進而波及到HCFC類物質,這既是一次歷史性的沖擊,同時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在替代工質開發及其熱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即是證明。
當工質處於很低溫度時,其量子特性變得十分重要,必須考慮其量子效應,此時循環的性能系數和製冷量不同於經典表達式,而需要通過對量子熱力循環的研究得出。
製冷和低溫技術是充滿勃勃生機的學科和工業領域。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和新技術的交叉滲透為它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
製冷與空調的發展史
http://bbs.xzbaojia.com/viewthread.php?tid=9335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地區發生罕見的乾旱天氣,為解決乾旱缺水地區的空調冷熱源問題,美國率先研製出風冷式冷水機,用空氣散熱代替冷卻塔,其英文名稱是:Air cool Chiller,簡稱為Chiller!
在空調歷史中,美國已經發展和改進了有風管的中央單元式系統,並得到了正在現場安裝和修理有風管的單元式空調系統的空調設備分銷商和經銷商的強力支持。WRAC是最簡單和最便宜的系統,能夠很容易的在零售商店中購得,並在持續高溫來的時候自己安裝。同時,無風管的SRAC和SPAC自70年代起在有別於美國市場的動力下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進。之後,設備設計和製造技術在90年代被轉讓到中國,這是通過與當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壓縮機、熱交換器、電勸機、精細閥和電子控制器的本地製造商)組成的合資公司進行的。在90年代中國也從其它先進國家吸收了較大型空調設備的先進高新技術,並與多數是美國的大公司組成合資企業。現今,中國已是一個頂級國家,她的當地主要工廠和合資企業製造了大量SRAC和SPAC以滿足增長的國內市場和出口需要。日本過去幾年在把SRAC和SPAC機組出口到中國、歐洲和中東以建立新的市場。但是中國現今已是最大的空調出口國,在2001年出口的WRAC,SRAC和SPAC機組總數達500萬台,2002年預計有750或800萬台機組出口,而日本正在失去出口的地位。
按國家進行回顧:
++++美國
美國是最大的空調市場,佔世界總空調設備銷售額的28%,大多數是有風管的單元式空調系統。但是,熱泵比例相對的低,在2001年以數量計佔20%而以銷售額計『佔30%。美國空調市場與其它國家的差別,一些明顯的原因是:
大多數人居住在位於有廣闊空間的郊區獨立房屋內,可以更方便地為整個室內空間的舒適優先選擇安裝風管。
能源價格相對要低,全國范圍有電力和燃氣可以供應,在冬季可以通過天然氣管路網路用燃氣爐取暖。
大部分陸地在冬季的寒冷天氣並不適用沒有輔助電加熱的熱泵,而輔助電加熱是不經濟的。
強大工業分銷商和經濟商網路以相對低的安裝費用和維修後緩支持推銷有風管的中央空調系統。
++++日本
住宅空調是從60年代由本地生產或從美國進口的WRAC開始的,基於人們大多數在生活區居住而只對單個房間的空調有強烈要求,一般不採用中央系統以節省很昂貴的電力費用。但是,許多人抱怨高的運轉雜訊和振動不能為卧室所接受。同時在房間內安裝也不大方便。
在經過了WRAC痛苦的經歷之後,後來發展了SRAC以便在室內掛壁安裝,使房間空調機組運轉安靜並便於安裝。在功能上,雖然SRAC喪失了諸如新鮮空氣的進入和回風的排出等功能,但WRAC和SRAC對單個房間的空調在有人佔用時幾乎是相同的。在買方市場上了需要額外的小型SRAC機組,其特點是具有較低的雜訊並可以在卧室中方便地安裝為「添加機組」。熱泵型式在製冷和採暖季節都能很好地為人們所接受。一些特點諸如較低的雜訊、更足夠的制熱量、較低的功率消耗(也即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小的機組尺寸或改進的室內空氣分布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和興趣。由於能源費用比電力來得便宜和在較低環境溫度時有較高制熱量,煤油爐仍然廣泛在屋內用以加熱空間。但是,SRAC熱泵用於卧室對許多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安全運行且防止火災,因為在睡眠時間室內溫度低的時候房間空間是相當的好。生活方式從門窗大開以便在睡眠時間有新鮮空氣吸入轉變到為了市區安全而用鎖緊裝置將門窗關閉,這就需要在屋內購買更多的SRAC機組。在室內也安裝強制通風機以吸入新鮮的室外空氣和排出室內空氣,藉使用熱交換元件而達到節能的目的。80年代介入的突破性技術解決了熱泵的固有缺點並推動了SRAC機組的銷售。
在打折扣的商店裡,如同包括發送和安裝主費用在內的白色貨物一樣引發了價格大戰。SRAC的安裝十分容易和快捷,在現場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員在幾小時內即可完成機組的安裝,製冷劑管路和接線。
過去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如製冷劑泄漏、元件故障以及直接涉及到製造商的修理或分包修理單位的綜合性故障。
現在隨著產品可靠性的改進,售後的修理電話已大大減少。但是,商業形式仍是一如既往,SRAC在通過折扣商店銷售,費用較低,售後服務直接由製造商或其分包修理單位承擔。
SPAC的銷售與SRAC的輕型商業市場相似。製造商更從事於所謂的「建築物多台SPAC」系統的銷售,與空調系統設計人員和機械承包商接觸並與製造商一起保持較高的附加值。1台壓縮冷凝機組與多台室內機組聯用的SPAC對於製冷劑管路安裝在牆內的新建住宅正越來越普及。
政府和公用事業公司(如電力和煤氣)以及負責制訂國家能源政策的單位正在補貼新的技術開發並用吸引人的刺激計劃來促進新的空調系統裝置。這些產品涉及商能效的熱泵、GHP和直接燃氣吸收式冷水機組。打折扣的能源價格所帶來的令人刺激的好處使用戶願意以低得多的操作能源費用安裝新的節能空調系統或者用它來技術改造。這樣,即使初始費用有所增加,投資回收也仍是很吸引人的。
===============================================
製冷的發展大事:
1820年--人造冰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
1824年--揭示吸收式製冷原理
1834年--人造冰的生產開始
1855年--製造出吸收式製冷裝置
1890年--小塊人造冰面市----機械製冰工業開始了
1910年--家用機械冰箱出現
1913年--製造出第一台手動家用冰箱
㈧ 世界上第一台冰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於1851年發明的。
1873年,德國化學家、工程師卡爾.馮.林德發明了以氨為製冷劑的冷凍機。林德用一台小蒸汽機驅動壓縮系,使氨受到反復的壓縮和蒸發,產生製冷作用。後來,他將工業用冰箱加以改進。使之小型化,於1879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工製冷的家用冰箱。
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誕生在1923年,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Baltzar von Platen)和孟德斯( Carl Munters)發明的,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冰箱。誰會料到,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冰箱,當初不過是兩個年輕學生的作業而已。
後來他們把專利賣給了美國的一家公司,並在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電冰箱。
以前的冰箱把手是一種門栓式設計,當門栓被鎖緊時,就能緊緊壓住橡膠條墊圈,讓冷空氣完全被封在冰箱中,而暖空氣也進不去,後來美國國會於1956年通過《冰箱安全法案》,冰箱因而全部在內部加裝了開關把手。但不久後,就有聰明人想到要把冰箱門栓換成磁鐵封條,於是現代版的冰箱就出現了。
(8)冷藏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17世紀中期,「冰箱」這個詞才進入了美國語言,在那之前,冰箱只是影響到美國普通市民的飲食。隨著城市的發展,冰的買賣也逐漸發展起來。
它漸漸地被旅館、酒店、醫院以及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於肉、魚和黃油的保鮮。內戰(1861-1865)之後,冰被用於冷藏貨車,同時也進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 已經有半數在紐約、費城和巴爾的摩銷售的冰箱, 三分之一在波士頓和芝加哥銷售的冰箱開始進入家庭使用,因為一種新的家庭設備——冰箱——即現代冰箱的前身,被發明了。同類產品還有冰櫃。
㈨ 冷藏技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古代。據說,古代皇帝冬天在地窖儲存大量冰塊,夏天使用。可以把水果放到冰窖,過一段時間取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