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郁達夫創造社廣州分社

郁達夫創造社廣州分社

發布時間:2021-08-07 03:14:00

A. 郁達夫的主要貢獻

郁達夫簡介 郁達夫(1896~1945),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賢曾為塾師兼中醫,後在富陽縣衙當小職員。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7歲開始在家鄉受啟蒙教育,繼到嘉興、杭州等地求學。1913年即隨長兄郁華赴日本學習,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時創作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說集《蔦蘿集》。兩部小說的出版,震驚了國內文壇。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的編輯工作,並先後在安慶政法學校、北京大學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師范大學文科教課。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編輯《洪水》半月刊和《創造月刊》,並主持創造社出版部事務。這時郁達夫的思想比較激進。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發表《廣州事情》一文,揭露廣州政府的窳敗。3月,又發表《在方向轉換的途中》一文,認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全民眾的要求解放運動","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實現",並敏銳地感到隱藏在革命陣營內部的叛賣革命的危機,指出"足以破壞我們目下革命運動的最大危險",是"封建時代遺下來的英雄主義"。由於《廣州事情》一文的發表,引起創造社內部的不同意見,復因整頓創造社出版部事務所產生的糾紛,郁達夫於1927年 8月脫離創造社。同年秋,參加革命政論性刊物《民眾》的編輯工作。1928年 6月,郁達夫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又主編《大眾文藝》,並與錢杏□一起為中國革命濟難會編輯文藝性半月刊《白華》。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起人之一;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保障同盟。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同年4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又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1936年冬應日本各社團及學校之聘去東京講學,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陳侵華之非計;並專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郁達夫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末,由於國內政治氣氛的逐漸逆轉及家庭發生變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報》副刊編輯,並任《華僑周報》主編,在海外堅持進行抗戰宣傳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華僑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軍逼近新加坡後,撤退到荷屬小島石叻班讓,後又輾轉到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在該地以辦酒廠為掩護,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為佔領印尼的日軍脅迫,到武吉丁宜日本憲兵部當翻譯約達7、8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暗中幫助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華僑,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後,在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於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郁達夫一生為新文學的發展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生身在異鄉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後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於軍閥統治下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採石磯》等小說問世後,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些創作雖然充滿感傷情調和變態性心理的描寫,當時被認為有"頹廢派"的傾向,但總的說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他在思想上、創作上受到盧梭、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潤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響,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表現自我的真摯感情。在傾訴對舊社會的反抗情緒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悶心理方面,充滿大膽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濃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說創作上成為前期創造社浪漫主義傾向的突出代表,並且為一些後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影響,在20年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藝術流派。1923到1927年間,他還寫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認為"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的小說。但在參加進步的文學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仍然在1927年寫了《過去》、《迷羊》等刻畫病態心理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1932年發表了《她是一個弱女子》(後改名《饒了她》),小說反映了從"五四"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1931年日軍在上海發動淞滬戰爭期間,在社會大變動中的三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分化和遭遇,並控訴了日軍侵華的罪行;同年末又發表了在思想上藝術上最具有他晚期創作特色的小說《遲桂花》。以後,除在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游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如《釣台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閑適的筆調寄託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雲流水,很有藝術魅力。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外文壇傳誦。在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郁達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滿浪漫主義感傷色彩的小說、散文和詩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創作歷程,也表現出"五四"以來一個復雜而不平常的現代作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一種單純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撻自己,使這些作品對讀者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又同意李初梨所說,"達夫是摩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並把郁達夫的性格特徵和思想品質概括為"卑以自牧"(《論郁達夫》、《再談郁達夫》)。郁達夫才華洋溢,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雖身為"五四"新文學健將,思想上屬於激進的民主主義,但在文學創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紀末歐洲文學的影響,本人又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文人的積習,深深沾染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處世態度。他的生活和創作都因此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富有才能、力求進步的知識分子艱苦的思想歷程,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的苦悶心理和關於人性解放的強烈的呼聲。胡愈之曾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1928年起,郁達夫曾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線集》,加上《懺余集》共 8卷。還有《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自選集》、《達夫所譯短篇集》、《徒然草》(所譯日本兼好法師的隨筆集之片斷)、《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及《閑書》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長兄郁華(在日軍佔領上海時期為日偽殺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殉難的烈士",並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1981年起廣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則出版了他在國內外大部分尚未公開發表過的《郁達夫詩詞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達夫研究資料》2卷。在日本,則出版了有關郁達夫的資料性專著《郁達夫集》(上、下)等。

B. 下列屬於創造社的成員的是( ) ① 郭沫若 ② 冰心 ③ 茅盾 ④ 郁達夫 ⑤ 魯迅

下列屬於創造社的成員的是(①④ )
① 郭沫若
② 冰心
③ 茅盾
④ 郁達夫內
⑤ 魯迅

中國現代容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

C. 8. 下面的作者屬於「創造社」的是() A. 魯迅 B. 郁達夫 C. 梁實秋

是郁達夫.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D. 郭沫若在1921年和郁達夫、成仿吾等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什麼文學社團的

1921年7 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
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
行了《創造社叢書》, 成立了 創造社

E. "創造社"成員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 體。1921年6月由留 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 、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 起關於「革命文學」的 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1926年創造社同人攝於廣州 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F. 談談郭沫若和郁達夫的異同(創造社)。

郭沫若好像政治傾向很強
而郁達夫,則是個個人主義者
所以,郁的個人主義的浪漫作品,是有一些的
尤其是,它可以分辨出 「愛」 和 「性」 來,使很有野心(志向)的!

G. 魯迅、殷夫、郁達夫、柔石哪個屬於創造社

創造社是「五四」復新文制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所以類······················

H. 郁達夫為啥要得罪郭沫若而和周樹人做朋友

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當然,最打動郁達夫的還是魯迅的人格。從女師大事件對進步青年的支持及“痛打落水狗”的執著,到對左聯五烈士的祭奠,再到反帝抗日聯盟的組建,魯迅都如戰士一般毫無畏懼勇往直前。郁達夫曾這樣說過:

魯迅是至死不變的純真到底,是文壇的第一人格高尚者。

郁達夫是真正懂得魯迅的人,是真正理解魯迅價值的人。因此,在魯迅逝世之後,他才會那樣悲痛地寫道:

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I. 作者簡介(郁達夫)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

郁達夫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殘酷殺害,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

相關作品:

迷羊 採石磯 沉淪
春風沉醉的晚上 過去 瓢兒和尚
青煙 故都的秋 秋柳
清冷的午後 微雪的早晨 祈願
逃走 紙幣的跳躍 楊梅燒酒
十三夜 蜃樓 空虛
血淚 秋河 蔦蘿行
南遷 離散之前 人妖
小春天氣 還鄉後記 燈蛾埋葬之夜
江南的冬景 志摩在回憶里 移家瑣記
釣台的春晝 半日的遊程 悲劇的出生
我的夢,我的青春! 書塾與學堂 水樣的春愁
我承認是「失敗了」 雨 懷魯迅
北平的四季 馬纓花開的時候 天涼好個秋
一文一武的教訓 暴力與傾向 預言與歷史
日本的娼婦與文士 敵我之間

J. 郁達夫簡介以及作品故都的秋所表達的情感及形成的年代

郁達夫(1896~1945),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賢曾為塾師兼中醫,後在富陽縣衙當小職員。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7歲開始在家鄉受啟蒙教育,繼到嘉興、杭州等地求學。1913年即隨長兄郁華赴日本學習,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時創作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說集《蔦蘿集》。兩部小說的出版,震驚了國內文壇。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的編輯工作,並先後在安慶政法學校、北京大學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師范大學文科教課。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編輯《洪水》半月刊和《創造月刊》,並主持創造社出版部事務。這時郁達夫的思想比較激進。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發表《廣州事情》一文,揭露廣州政府的窳敗。3月,又發表《在方向轉換的途中》一文,認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全民眾的要求解放運動","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實現",並敏銳地感到隱藏在革命陣營內部的叛賣革命的危機,指出"足以破壞我們目下革命運動的最大危險",是"封建時代遺下來的英雄主義"。由於《廣州事情》一文的發表,引起創造社內部的不同意見,復因整頓創造社出版部事務所產生的糾紛,郁達夫於1927年 8月脫離創造社。同年秋,參加革命政論性刊物《民眾》的編輯工作。1928年 6月,郁達夫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又主編《大眾文藝》,並與錢杏□一起為中國革命濟難會編輯文藝性半月刊《白華》。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起人之一;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保障同盟。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同年4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又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1936年冬應日本各社團及學校之聘去東京講學,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陳侵華之非計;並專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郁達夫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末,由於國內政治氣氛的逐漸逆轉及家庭發生變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報》副刊編輯,並任《華僑周報》主編,在海外堅持進行抗戰宣傳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華僑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軍逼近新加坡後,撤退到荷屬小島石叻班讓,後又輾轉到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在該地以辦酒廠為掩護,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為佔領印尼的日軍脅迫,到武吉丁宜日本憲兵部當翻譯約達7、8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暗中幫助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華僑,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後,在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於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 郁達夫一生為新文學的發展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生身在異鄉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後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於軍閥統治下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採石磯》等小說問世後,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些創作雖然充滿感傷情調和變態性心理的描寫,當時被認為有"頹廢派"的傾向,但總的說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他在思想上、創作上受到盧梭、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潤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響,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表現自我的真摯感情。在傾訴對舊社會的反抗情緒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悶心理方面,充滿大膽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濃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說創作上成為前期創造社浪漫主義傾向的突出代表,並且為一些後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影響,在20年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藝術流派。1923到1927年間,他還寫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認為"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的小說。但在參加進步的文學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仍然在1927年寫了《過去》、《迷羊》等刻畫病態心理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1932年發表了《她是一個弱女子》(後改名《饒了她》),小說反映了從"五四"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1931年日軍在上海發動淞滬戰爭期間,在社會大變動中的三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分化和遭遇,並控訴了日軍侵華的罪行;同年末又發表了在思想上藝術上最具有他晚期創作特色的小說《遲桂花》。以後,除在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游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如《釣台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閑適的筆調寄託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雲流水,很有藝術魅力。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外文壇傳誦。在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 郁達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滿浪漫主義感傷色彩的小說、散文和詩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創作歷程,也表現出"五四"以來一個復雜而不平常的現代作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一種單純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撻自己,使這些作品對讀者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又同意李初梨所說,"達夫是摩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並把郁達夫的性格特徵和思想品質概括為"卑以自牧"(《論郁達夫》、《再談郁達夫》)。 郁達夫才華洋溢,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雖身為"五四"新文學健將,思想上屬於激進的民主主義,但在文學創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紀末歐洲文學的影響,本人又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文人的積習,深深沾染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處世態度。他的生活和創作都因此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富有才能、力求進步的知識分子艱苦的思想歷程,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的苦悶心理和關於人性解放的強烈的呼聲。胡愈之曾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 1928年起,郁達夫曾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線集》,加上《懺余集》共 8卷。還有《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自選集》、《達夫所譯短篇集》、《徒然草》(所譯日本兼好法師的隨筆集之片斷)、《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及《閑書》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長兄郁華(在日軍佔領上海時期為日偽殺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殉難的烈士",並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1981年起廣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則出版了他在國內外大部分尚未公開發表過的《郁達夫詩詞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達夫研究資料》2卷。在日本,則出版了有關郁達夫的資料性專著《郁達夫集》(上、下)等。 故都的秋表達的情感如下: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果,那裡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 「文章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選材上著實精巧,作者不寫鮮艷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頤和園,而是選擇淡藍的牽牛花、無聲的槐樹落蕊、衰弱的秋蟬的殘聲和悠長的秋雨,構成了一幅壯麗而落寞的風景畫。 說它「美麗」,是因為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朴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 說它「落寞」,是因為文章給讀者看到的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是寂寞的秋聲。而這冷清的秋色和寂寞的秋聲則濃縮到「清」、「靜」、「悲涼」上。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槐花的落蕊中。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是北國之秋的「點綴」。早晨起來,腳踏上鋪得滿地的落蕊,聲音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而那曾經美麗的落蕊被掃街的掃後,空留下一條條讓人心寒的「絲紋」。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衰弱的秋蟬中。房前、屋後、草絲、樹上,「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秋蟬,長一陣、短一陣。陣陣流響;高一聲、低一聲,聲聲惹愁。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秋果中。屋角、茅房邊上、灶房門口,一株株棗子樹,用小橢圓的細葉,捧著一顆顆孤獨的棗兒等著西北風吹紅。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凄涼的秋風秋雨中。「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來;一陣雨過,烏雲捲走,太陽又露出了臉。雨後村頭樹底,都市閑人緩慢悠閑地話涼。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中外比較中。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讀本里又有歐陽子的「秋聲」與蘇學士的「赤壁」。「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你若去一翻英法德意等到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Anthology來,總能看到許多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這樣比較的結論是「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悠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只是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地深,尤其在北方,更能「感受得到底」。 「清」、「靜」、「悲涼」的落寞在南北比較中。南方要上郊外或山上才能見得到秋蟬「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南方的雨下得太多太溢太平常,北方的秋雨下得比南方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南方的秋只有一點點的「清涼」,「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讓人「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南方的秋也有特異的地方,譬如「廿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丸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若與北國的秋比起來,就正像「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顯然只有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郁達夫創造社廣州分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