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先發明飛機的人是誰
最先發明飛機的人是美國的萊特兄弟。萊特兄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
1903年12月17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美國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機進行動力飛行。這次飛行的留空時間只有短短的12秒,飛行距離只有微不足道的36米,但它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載人、持續、穩定和可操縱的重於空氣飛行器的首次成功升空並飛行,標志著人類征服天空的夢想開始變為現實。
20世紀初,滑翔機和動力機械已經成熟,許多飛行家開始將動力機械裝到滑翔機上,研究動力飛行。
1882年,俄國的莫查伊斯基製造過一架機翼像平板似的蒸汽飛機。1886年到1890年,法國阿代爾先後造過4架蒸汽飛機。1893年,英國馬克西姆也造過一架大型蒸汽飛機。1896年,美國蘭利則造過蒸汽飛機模型。但是,這些飛機都因動力不佳或其他原因而未能飛行成功。盡管俄國、法國和英國聲稱它們造過最早的飛機,但並未被公認。
真正的飛機發明者美國的萊特兄弟。這哥倆從小對飛行十分感興趣,他們研究過鳥的飛行,曾用繩子拉著滑翔機,像放風箏那樣試飛過。他們自己造出了內燃發動機和螺旋槳,並且將自己製造的帶螺旋槳和發動機的飛機模型,放到自製的「風洞」中去模擬飛行。為了試飛飛機,他們還親自寫信給氣象局,尋找理想的試飛場地。
1903年9月,他們將自己製造的「飛行者1號」飛機拉到東海岸的基蒂·霍克海灘,進行了充分的試飛准備。12月17日,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弟弟奧維爾·萊特和哥哥威爾伯·萊特分別駕駛著「飛行者1號」飛機,成功地飛行了四次,總共飛了97秒鍾,飛了441米遠。雖然只有短短時間和距離,但這卻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地乘動力飛機飛行。當最後一次飛行結束時,威爾伯·萊特曾激動地說過一句話:「飛行時代終於來臨了。」是的,這的確是一次劃時代的飛行。
萊特兄弟是美國俄亥俄州人,父親是一個牧羊人,母親是一位音樂教師。萊特兄弟幾乎在懂事的時候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年後的奧維爾每當向別人回憶自己童年生活時,講的幾乎都是與機械設計有關的故事。1896年他們就開始閱讀有關飛行的書籍,雖然他們都沒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鑽研和探索的精神、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不屈不撓的奮斗、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來者前進。
萊特兄弟倆都未曾結婚,幾乎一生都以飛機為伴.他們的名字永遠同飛機聯系在一起,永久性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1904~1905年,萊特兄弟又相繼製造了「飛行者2號」和「飛行者3號」。1904年5月26日,「飛行者2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1905年10月5日,「飛行者3」號進行了一次時間最長的試飛,飛了38.6千米,留空時間最長達38分鍾——這說明萊特兄弟的飛機已經較好地解決了平衡和操縱問題。1906年,萊特兄弟在美國的飛機專利申請得到承認。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飛機的發明權,還是一段插曲。1901年,美國政府曾出資5萬美元,叫蘭利研究飛機。1903年,萊特兄弟成功飛行的前70天,蘭利研製的「航空站號」飛機也試飛過,可惜失敗了。萊特兄弟成功後,美國另一位飛行家寇蒂斯曾對「航空站號」進行改裝,並重新試飛成功。於是,他宣稱,第一架飛機的發明者不是萊特,而是蘭利。由於蘭利是當時美國地位顯赫的斯密遜研究院院長,所以當時的斯密遜研究院竟濫用職權,宣布「航空站號」飛機是最早成功的飛機。直到1942年,新任斯密遜研究院院長才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聲明,為萊特兄弟平了反。同時決定,將萊特的「飛行者1號」陳列在美國博物館的最佳位置。
然而,所有這些仍沒有引起新聞界的真正重視,他們將這一發明在馬廄里存放了兩年。最終還是美國軍方意識到了它的強大潛力。1908年初,當萊特兄弟製造第6架飛機成功之際,美國陸軍部表示願意觀看他們的一次飛行表演。此時,法國也願意購買他們的專利。 1908年8月8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勒芒賽馬場,威爾伯駕駛「萊特A型」飛機圍著賽馬場在空中飛行了一分半鍾,飛行高度為10米,令在場觀眾驚嘆不已。這個消息很快通過電報傳到了世界各地。《倫敦每日鏡報》驚呼那架飛機是「迄今製造的最神奇的飛行器」。此後,威爾伯又做過幾次飛行,其中有一次,他把法國經紀人的夫人也帶上飛機,在空中飛行了2分零3秒——法國沸騰了。一時間,頒獎、授勛絡繹不絕。歐洲一些企業家,也開始爭相購買他的專利。整個8月,威爾伯在法國進行了100多次飛行表演,在歐洲掀起了航空熱潮。
Ⅱ 傳真機是誰發明的
傳真機的發明者到底是誰?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鍾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系統里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地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鍾和鍾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絲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基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復制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斯大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了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范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進行了分類,它們是:
一類機(G1)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文件約6分鍾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3分鍾;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1分鍾;
四類機(G4) 高速文件傳真機,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只需3秒鍾。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之一。
Ⅲ 傳真機是哪一年由誰發明的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
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鍾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系統里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記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鍾和鍾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絲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基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復制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斯大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了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范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進行了分類,它們是:
現在和曾經市場銷售的傳真機執行的生產標准:
一類機(G1):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文件約6分鍾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3分鍾;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1分鍾;
四類機(G4) :高速文件傳真機,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只需3秒鍾。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之一。
平時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諸如「新華社傳真照片」之類的文字,這表明照片是新華社駐外國或外地的記者在照好後,利用傳真機發回來的。如果沒有傳真機只靠郵政運輸的話,快則三五天,慢則半個月,那時候再刊載在報紙上新聞就成了「舊聞」。
傳真機的歷史並不晚於電報機。早在1843年,也就是莫爾斯的第一條電報線路還沒有架好的年代,蘇格蘭電氣工程師亞歷山大.貝恩就發明了第一部傳真機。貝恩的傳真機是利用電磁激勵擺錘進行掃描,擺錘頂端裝有電刷,通過擺錘往返擺動,掃描出用金屬寫在發報台上的文字。接收時則使金屬電刷在浸有澱粉溶液的紙上掃描,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有色的記錄。1848年貝克韋爾進一步發展了貝恩的傳真技術,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滾桶掃描技術,這一技術直到今天仍在應用。1857年法國人凱斯利在巴黎至里昂、巴黎至馬賽之間進行了傳真通信實驗,實驗的內容是相片的傳送。
這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傳真技術一直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原因是一些關鍵器件,比如光電轉換器件、信號放大器件尚未具備或很不完善。直到三極體、光電管、輝光管等被研製出來以後,傳真機才真正走出了實驗室,進入了實用階段。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採用真空管技術和光電管技術研製出了實用型的傳真機,並且在第二年開辦了橫跨美洲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
貝爾實驗室的傳真機原理是這樣的:發送端將發送的圖像卷在傳真機的滾筒上,滾簡一面旋轉一面橫向移動,光點在圖像上逐行來回掃描,並覆蓋整個畫面,這樣圖像就被分解成了若干個連續的小點。光點照射在圖像深淺不同的部位反射出強弱不同的光,反射光被光電管接收並轉換成強弱不同的電信號,再經調制和放大發送到傳輸線路上。接收端則起著合成圖像的作用。輸入的信號經放大、解調後,加在輝光管上,再轉換成強弱不同的光點。接收機上也有一個滾筒,滾筒的旋轉與移動與發送端同步。該筒上裝有感光記錄紙,輝光管轉換的光點照射在感光紙上。由於滾桶做同步的旋轉和移動,所以記錄紙被逐點逐行感光,並形成一個與發送圖像相似的傳真圖像。
傳真機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充分顯示出來。新聞報社爭相採用傳真技術傳遞新聞照片,後方人民因此能夠及時看到前方將士戰斗的情況。所以,二次大戰之後傳真技術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代。
傳真機通俗地說就是「遠程復印」。目前傳真機的發展趨勢是:傳遞速度越來越快,傳遞的圖像越來越清晰,操作方式越來越簡單,設備越來越小巧。
Ⅳ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飛機的人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飛機的人是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弟弟是奧維爾·萊特。
1901年下半年,萊特兄弟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准確試驗的風洞,用兩個多月時間使用風洞進行了 200 多次各種類型翼面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出飛機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試飛成功。
1904~1905年,萊特兄弟又相繼製造了「飛行者2號」和「飛行者3號」。1904年5月26日,「飛行者2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
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4)傳值機發明者擴展閱讀: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影響:
一、1908年初,當萊特兄弟製造第6架飛機成功之際,美國陸軍部表示願意觀看他們的一次飛行表演。此時,法國也願意購買他們的專利。
二、1908年8月8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勒芒賽馬場,威爾伯駕駛「萊特A型」飛機圍著賽馬場在空中飛行了一分半鍾,飛行高度為10米,令在場觀眾驚嘆不已。
三、1908年,萊特兄弟在巴黎、倫敦和華盛頓贏得了很多榮譽,美國總統塔夫脫稱贊「這對傑出的美國兄弟全身心地投入了飛機製造事業」。至此,萊特兄弟聲名大振。
四、1909年3月,美國陸軍部正式向萊特兄弟訂貨。萊特兄弟在飛機上增加了專為瞭望員和機槍手准備的特別座位,為飛機應用於軍事奠定了基礎。
Ⅳ 世界第一台發電機的發明者是誰
世界上第一台來發電機是1832年,自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發電機是指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發電機在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發電機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於電磁感應定律和電磁力定律。
(5)傳值機發明者擴展閱讀:
發電機的發展歷程: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發電機
Ⅵ 飛機的發明者和電話的發明者都是誰
飛機的發明者是萊特兄弟。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飛行。
電話的發明家是英國人亞歷山大·貝爾。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電話。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在貝爾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棒,經過反復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裝置。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還有一種說法是 ,電話之父不是貝爾 一直以來被公認的「電話之父」———貝爾。據《每日電訊報》12月1日報道,眾所周知,祖籍蘇格蘭、後來移民美國的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他也因此獲得了「電話之父」的稱號。然而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實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根本不是貝爾,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國科學教師。英國電話公司在5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卻一直守口如瓶。 據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約翰·利芬稱,這個秘密是他在博物館中的故紙堆中發現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早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後不久,為了平息「電話之父」的爭論,英國標准電話電報公司(stc)的工程師們就對一系列古老的電話機進行了測試,其中一些電話機的發明時間遠在「電話之父」貝爾發明第一台電話之前。實驗結果顯示,一部由德國科學教師菲利浦·雷斯發明的電話設備完全可以使用,而這部電話機發明於1863年,比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問世還要早13年。科學家們發現,盡管這部電話傳遞的語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夠工作。 所以,最早的電話發明者不是貝爾,也不是愛迪生!
但是對究竟誰是真正的電話發明人,現在的學術界還有爭論,很多書籍都記載著是這個叫貝爾的人,在1876年的3月10日把用電流傳遞聲音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有了第一部電話。
Ⅶ 傳真機是誰發明的啊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30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才得到了迅速發展。最近十多年來,傳真的發展更為迅速,它已成為使用最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的啟示 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了一項用電控制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系統里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貝恩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運行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離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的「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當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記錄方式的傳真機,盡管這個最初的實驗結果很粗糙,卻有力地證明了實現傳真的可能性。 1843年,亞歷山大·貝恩發明的傳真機獲得了專利,標志著傳真機的誕生,比1876年出現的電話還要早33年。這個裝置應用於第一份橫跨美國的電報信息傳輸中。
Ⅷ 電話機是哪位科學家發明的/
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早期電話機的原理為:說話聲音為空氣里的復合振動,可傳輸到固體上,通過電脈沖於導電金屬上傳遞。
貝爾於1876年3月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並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
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2004年,在加拿大廣播公司舉辦的「最偉大的加拿大人」評選中,他被電視觀眾評選「十大傑出加拿大人」。
(8)傳值機發明者擴展閱讀:
一、電話發展
最初,每一對電話是用兩根鐵絲連接起來的。然後,交換台使電話線集中到一個地點、其他的發明——如放大聲音的真空管和在陸上及海底連接長距離的同軸電纜一一極大地擴展了電話服務。
晶體管取代了真空管。到了60年代,通信衛星又消除了對地面線路的需要。今天,一束束的玻璃纖維用激光傳遞人們彼此間的通話。
這些發明當中有許多項發明——包括有聲電影和立體聲錄音,隨同23000項其他專利——來自1925年建立的貝爾實驗室。
約翰·戴維斯是貝爾實驗室消費產品部執行主任。他說,當我們進入90年代的時候,可以預期電信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二、相關歷史
電話機是美國人A. G. 貝爾於1876年發明的。他用兩根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
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發送呼叫信號。
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干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沖,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用戶,自動完成交換功能。
從而把電話通信推向一個新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了按鍵式全電子電話機。除脈沖發號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音多頻(DTMF)發號方式。
隨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發展,雙音頻按鍵電話機已逐步普及。電子電話機電路正在向集成化邁進,話機專用集成電路已廣泛用於話機電路各組成部分。
各種多功能電話機和特種用途電話機也應運而生。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將撥號、通話、振鈴三種功能集於一塊集成電路上的電話機。隨著話音識別技術的發展,直接用話音「撥號」的新型電話機也正在出現。
最初的電話機(終端)是由微型發電機和電池構成的磁石式電話機,打電話時,使用者用手搖微型發電機發出電信號呼叫對方,對方啟機後構成通話迴路。
後來,1877年愛迪生(T.E.Edison)發明了碳素送話器和誘導線路後通話距離延長了。同一年又發明了共電式電話機。1891年終於發展到A.B.Strowger發明了自動式電話機。
Ⅸ 發報機是誰發明的
電報機來的發明者——自莫爾斯
塞繆爾·莫爾斯在1832年從法國返回美國的旅途中萌生了發明電報的願望的,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到電報機的設計上,向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蓋爾請教,蓋爾教授悉心教他組裝電池和製造電磁鐵的方法,加之莫爾斯的刻苦學習,1835年底,他終於用舊材料製成第一台電報機。
莫爾斯電報是如何傳遞信息的呢?在拍發電報時,電鍵將電路接通或斷開,信息是以「點」 和「劃」的電碼形式來傳遞的。發一個「點」需合0.1秒,發一「劃」需要0.3秒。在這種情況下,電信號的狀態只有兩種:按鍵時有電流,不按鍵時無電流。有電流時稱為傳號, 用數字「1」表示;無電流時叫空號,用數字「0」表示。一個「點」就用「1、0」來表示, 一個「劃」就用「1、1、1、0」來表示。莫爾斯電報將要傳送的字母或數字用不同排列順序的「點和劃」來表示,這就是莫爾斯電碼,也是電信史上最早的編碼。
莫爾斯的新奇構思是電報發明的一個重大突破,直到今天,莫爾斯電碼仍在普遍使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