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我被誤導了很多年!)
避雷針是防止建築物等遭雷擊的裝置。現代的高層建築幾乎都有避雷裝置。那麼,你知道避雷針是誰發明的嗎?下面小編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簡單的解答。
一、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雷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避雷針的發明迄今巳有24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的保護使無數的高樓大廈擺脫了雷電的威脅,為人類的文明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我們祖先早在西漢就發明了避雷裝置,並在實踐中應用。據(館漢書》記載,未央宮和柏梁台因遭雷電襲擊發生火災,後來一位方士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鴟魚」來防止災難。
此後兩千年來,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大多安裝了這一類金屬瓦飾,盡管沒有引導線與地面連接,但這類瓦飾高於建築物,所以即使是猛烈的落地雷.也通常只是擊毀了瓦飾而保全了建築物主體。
富蘭克林最卓越的貢獻是在電學史上樹起了一塊豐碑。
他的成就開創了電學史的新紀元。富蘭克林用著名的風箏試驗,證實了他的觀點:閃電就是一種放電現象。
1752年6月在費城一次雷雨天氣中,富蘭克林把風箏放入空中,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把「天電』•引入了萊頓瓶,成功地證實了閃電的特性。1753年他在充分研究了「天電」特性並進行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發現了尖端放電現象,從而發明了避雷針。這是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道路上邁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避雷針在防止直擊雷的作用方面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和微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它的局限性巳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通過避雷針、引下線入地的雷電流可以在其附近的平行金屬導線上感應出過電壓,導致損壞電子設備,這就是傳統避雷針的二次雷擊效應。
二、避雷針的原理
當雷雲放電接近地面時,使地面電場發生畸變,在避雷針的頂端,形成局部電場強度集中的空間,以影響雷電先導放電的發展方向,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避免遭到雷擊。
也許人們認為避雷針是指其能夠讓被保護物體避免雷擊,其實恰恰相反,避雷針是「引雷」上身。避雷針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組成。接閃器是指直接截受雷擊的避雷針的針頭、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以及用作接閃的金屬屋面和技術構件。引下線是指連接接閃器與接地體的金屬導體。接地體是指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礎中作散流用的導體。
三、避雷針的作用
避雷器的作用是用來保護電力系統中各種電器設備免受雷電過電壓、操作過電壓、工頻暫態過電壓沖擊而損壞的一個電器。避雷器的類型主要有保護間隙、閥型避雷器和氧化鋅避雷器。保護間隙主要用於限制大氣過電壓,一般用於配電系統、線路和變電所進線段保護。閥型避雷器與氧化鋅避雷器用於變電所和發電廠的保護,在500KV及以下系統主要用於限制大氣過電壓,在超高壓系統中還將用來限制內過電壓或作內過電壓的後備保護。
❷ 避雷針發明者是美國總統嗎﹖
不是美國總統。
現代避雷針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是18世紀美國的實業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外交家。
本傑明·富蘭克林雖然不是總統,卻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老戰士。他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
(2)發明避雷針的人擴展閱讀
為了對電進行探索,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發明了避雷針。
避雷針的誕生:
富蘭克林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雷電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
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
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於是富蘭克林根據觀察的現象,發明了可以吸收電的避雷裝置,就是現代避雷針的誕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本傑明·富蘭克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避雷針
❸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科學家。18世紀以前,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富蘭克林經過反復思考,認為雷電可能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但沒被認同。他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我被電擊了!」後來,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為了防止雷電的危害,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
❹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科學家。18世紀以前,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富蘭克林經過反復思考,認為雷電可能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但沒被認同。他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我被電擊了!」後來,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為了防止雷電的危害,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
❺ 世界第一個發明避雷針的科學家是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協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 而避雷針在最初發明與推廣應用時,教會曾把它視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種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但是,在費城等地,拒絕安置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受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築物由於已裝上避雷針,在大雷雨中卻安然無恙。 由於避雷針已在費城等地初顯神威,它立即傳到北美各地,隨後又傳入歐洲。 避雷針傳入法國後,法國皇家科學院院長諾雷等人開始反對使用避雷針,後來又認為圓頭避雷針比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好。但法國人仍然選用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據說當時的法國人把富蘭克林看作是蘇格拉底的化身。富蘭克林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們珍藏在枕頭下面,而仿照避雷針式樣的尖頂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避雷針傳入英國後,英國人也曾廣泛採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徵。據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於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後家建築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統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徵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它的工作原理是: 在雷雨天氣,高樓上空出現帶電雲層時,迅雷針和高樓頂部都被感應上大量電荷,由於避雷針針頭是尖的,而靜電感應時,導體尖端總是聚集了最多的電荷.這樣,避雷針就聚集了大部分電荷.避雷針又與這些帶電雲層形成了一個電容器,由於它較尖,即這個電容器的兩極板正對面積很小,電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說它所能容納的電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電荷,所以,當雲層上電荷較多時,避雷針與雲層之間的空氣就很容易被擊穿,成為導體.這樣,帶電雲層與避雷針形成通路,而避雷針又是接地的.避雷針就可以把雲層上的電荷導人大地,使其不對高層建築構成危險,保證了它的安全. 避雷針為什麼要裝在樓頂? 帶電的雲,首先是從上往下運行,在高處安避雷針,就將首先將雲中的電放掉,以後到房子接觸雲的時候,就基本沒有或只有少部分電而沒有危險了
❻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是由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
富蘭克林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針的主要作用
常規防雷電可分為防直擊雷電、防感應雷電和綜合性防雷電。防直擊雷電的避雷裝置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
以避雷針作為接閃器的防雷電原理是:
避雷針通過導線接入地下,與地面形成等電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電場強度增加到極限值的雷電雲電場發生畸變,開始電離並下行先導放電。
避雷針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尖端放電,形成向上先導放電;兩者會合形成雷電通路,隨之瀉入大地,達到避雷效果。實際上,避雷針是引雷針,可把周圍的雷電引來並提前放電,把雷電電流通過自身的接地導體傳向地面,避免保護對象直接遭雷擊。
❼ 科學家怎樣發明的避雷針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協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而避雷針在最初發明與推廣應用時,教會曾把它視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種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但是,在費城等地,拒絕安置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受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築物由於已裝上避雷針,在大雷雨中卻安然無恙.由於避雷針已在費城等地初顯神威,它立即傳到北美各地,隨後又傳入歐洲.避雷針傳入法國後,法國皇家科學院院長諾雷等人開始反對使用避雷針,後來又認為圓頭避雷針比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好.但法國人仍然選用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據說當時的法國人把富蘭克林看作是蘇格拉底的化身.富蘭克林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們珍藏在枕頭下面,而仿照避雷針式樣的尖頂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避雷針傳入英國後,英國人也曾廣泛採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徵.據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於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後家建築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統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徵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它的工作原理是:在雷雨天氣,高樓上空出現帶電雲層時,迅雷針和高樓頂部都被感應上大量電荷,由於避雷針針頭是尖的,而靜電感應時,導體尖端總是聚集了最多的電荷.這樣,避雷針就聚集了大部分電荷.避雷針又與這些帶電雲層形成了一個電容器,由於它較尖,即這個電容器的兩極板正對面積很小,電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說它所能容納的電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電荷,所以,當雲層上電荷較多時,避雷針與雲層之間的空氣就很容易被擊穿,成為導體.這樣,帶電雲層與避雷針形成通路,而避雷針又是接地的.避雷針就可以把雲層上的電荷導人大地,使其不對高層建築構成危險,保證了它的安全. 避雷針為什麼要裝在樓頂?帶電的雲,首先是從上往下運行,在高處安避雷針,就將首先將雲中的電放掉,以後到房子接觸雲的時候,就基本沒有或只有少部分電而沒有危險了。
❽ 是誰發明了避雷針
現代避雷針是出自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之手。在富蘭克林還沒有發明避雷針之前,他認為閃電屬於一種自然放電的現象,為了證明他的這種設想,富蘭克林做了如下的實驗。
然而,當時的富蘭克林卻不相信這種迷信,他堅信這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決定研究這一現象。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去之後,當時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甚至還有一些人說他是活得不耐煩,敢公然與上帝作對,還一些好心人勸他,讓他放棄這一決定,不然的話就會受到上帝的處罰的。面對著世人嘲笑與警告,富蘭克林卻沒有被這些所嚇倒,他決心一定要做這個實驗。
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冒著被雷擊中的危險,他將一個系著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於雷雨中,並在金屬導線的另一端的末尾處掛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用手觸及鑰匙,頓時,這把鑰匙上迸發出一串火花,他的手感覺到有些麻木。由於這次傳下來的電很弱,富蘭克林生命沒受到威脅。
實驗結束後,人們終於相信閃電不是上帝的旨意,這是一種自然放電現象。那些嘲笑富蘭克林的人也開始佩服他了。
富蘭克林的成功實驗證明了閃電就是一種自然放電現象,因此,他也受到了眾人的贊譽。然而,富蘭克人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研究。由「天電」與異種「地電」匯合後能中和這一現象,引發了富蘭克林的思考:如果用風箏線將天空中的電荷引到地上產生放電現象,如果按照這種原理,那麼,如果在高大的建築頂部安裝一根金屬桿,並用金屬線與大地相連,這樣,如果發生閃電的情況下,就會將高層建築物的附近的雲層產生的閃電引導到地下並發生中和的現象,這樣高層建築物就不會遭受雷電的損害了。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富蘭克林最終發明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