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蔡倫的造紙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具體點,
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
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1957年,陝西出土了西漢晚期的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學術界對蔡倫造紙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一派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另一派專家則對出土這些紙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出土了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和麻紙,成為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此次敦煌出土古紙的數量之大、品種之繁多、時代跨度之久,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也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Ⅱ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嗎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提起造紙術,大家便會說,它的發明者是東漢的蔡倫。但是,根據考古新發現,推翻了蔡倫造紙說,把造紙術的發明時間提前了170多年。
位於甘肅安西縣和敦煌市交界處的漢代敦煌郡懸泉置遺址,經過近兩年的考古發掘,獲得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在多達17650件的出土文物中,內容豐富的簡牘達1500餘件,麻質紙也有20多塊。其中,與准確紀年簡牘有共存關系的西漢宣帝——哀帝時期(公元前73年——公元前1年)有書寫墨跡的麻質紙,它以確鑿無疑的實物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在西漢就已經有人發明。蔡倫大概對造紙術又作了改進罷了。
Ⅲ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簾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Ⅳ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的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Ⅳ 都知道蔡倫造紙,蔡倫是因為什麼原因發明造紙術的
一說起蔡倫,我們都知道他發明了造紙術,成了世界上四大發明之一,這個發明對我們中國文化傳遞和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最佳的發明者,如此被後人稱贊的一個人,但是他在政治上卻是不那麼順暢 ,原因就是他與皇後之間的事情。
就是這么一位讓人敬佩偉大的人物,卻也敗在了人品方面,所以做人還是要走正當門路,不阿諛奉承才是正確的!
Ⅵ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Ⅶ 蔡倫是發明怎樣發明造紙的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7)蔡倫什麼發明造紙術的擴展閱讀:
漢代的蔡倫出生在貧苦人家,從小就缺吃少喝,經常餓得前胸貼住後背。父母以為,與其全家一起餓死,倒是不如讓他留條活命,於是就將這個心肝寶貝賣給了人販子。人販子是個黑心爛肝的傢伙,他為了撈錢發財,竟將小蔡倫的生殖器割掉,高價賣到皇宮里去做了太監。
小蔡倫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個老太監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傷心。
「這樣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活著有什麼意思,我只想死。」蔡倫泣不成聲地回答。
老太監是過來人,自然同病相憐,便好言相勸說:「從前,有個叫司馬遷的,很有學問,前程似錦。可是,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惹惱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從天堂下到了地獄,他更是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豈不是糟蹋了這一肚子的學問?倒是不如發憤寫書,給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於是便廣泛搜集資料,日日夜夜著述,終於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蔡倫一聽,哭臉變成了笑臉:「我知道司馬遷,也很欽佩他,連做夢都在讀他的《史記》哩,可哪裡找得到啊!」
「想讀書就好!」老太監非常高興,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皇宮里的藏節多得很哩。」他轉身扛來了一大捆竹簡,用手指著它,又說:「你就學習學習司馬遷,好好讀讀他的《史記》吧。」
蔡倫認真苦讀,如醉如痴。同時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記》就是一大捆竹簡,可見用它寫、讀、運、藏都非常閑難,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難沾上邊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蔡倫試著將竹簡加寬、削薄,以求減輕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還沒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倫沒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Ⅷ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造紙術的
紙是我國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源活中發明的。但以前的製造方法不規范,蔡倫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逐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至於早期已有紙,但沒有廣泛製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是大自然發明了玻璃。
Ⅸ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穀之鄉。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後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後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88年)後,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後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後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於此。
竇太後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後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後,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後。他見鄧後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後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後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後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後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後不久,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後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後、皇太後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後,因蔡倫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後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後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時製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