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回購國債,影子銀行,和影子貨幣(請說得通俗點,最好有例子 謝謝)
影子銀行就是個沒有通過正規的信貸渠道流入市場的一些資金。
2. 貨幣戰爭5的內容概括
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五年之後,對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觀點仍然是眾說紛紜。美國的量化寬松究竟有無效果?全球的貨幣超發到底是福是禍?金融市場是漸趨安全,還是越發危險?經濟復甦是穩步向前,還是曇花一現?
從黃金市場透視貨幣,從股票市場分析經濟,從債券市場了解資本,從回購市場探索金融,從利率市場窺測危機,從房產市場洞察泡沫,從就業市場甄別復甦,盡在《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1%的富人怎樣瓜分99%的財富?
貨幣泛濫的時代,何以出現「錢荒」?
敘利亞危機是否是另一場貨幣戰爭?
「四·一二」黃金大屠殺的黑幕之後是什麼?
「中國大媽」能否逆襲華爾街?
為什麼每創造一個5萬美元年薪的就業,美聯儲就需要狂印250萬美元的鈔票?
美國股市屢創新高與經濟復甦乏力,誰是現實,誰是幻覺?
華爾街炒房團如何掀起美國房價巨瀾?
誰在創造影子貨幣?
美國年輕人為何「啃老」?
財富兼並如何導致羅馬和宋朝的衰落
3. 什麼是影子貨幣啊
說到貨幣,人們的第一感覺是錢。錢可以用來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人們喜歡錢。當我們用2元錢買一斤蘋果時,從錢的方面來看,它是一種對蘋果的要求權,從蘋果的方面來看,它是一種對要求權的接受,它之所以接受這種要求權,是因為別的人也會接受這種要求權。
貨幣就是以物為對象的要求權。貨幣的要求權是由產品的一組權利派生出來的,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單位,如果沒有看到貨幣的這種特點而任意發行貨幣的話,其後果是必然破壞貨幣的循環運動,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國民黨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這種災難後果的體現。
貨幣和貨幣的載體是不同的,貨幣的載體可以是牛羊,也可以是金銀,還可以是紙,或者是符號。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沒有人把貨幣和貨幣的載體區分開來。馬克思同樣也犯了這個錯誤,所以,他才會認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馬克思關於貨幣的「歷史」其實就是貨幣載體的演變歷史。在早期,貨幣的載體是各種具體的商品,由於貨幣的載體太多,引起了很多麻煩,於是人們開始把貨幣的載體固定在一兩種金屬上。隨著技術的進步,貨幣的載體逐漸從金屬過度到紙,直至今天的符號。貨幣載體雖然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並不影響貨幣的本質,貨幣永遠是對物的一種要求權。
貨幣對物的要求權是通過信用來傳遞的,如果沒有信用,貨幣就無法循環運動。蘋果的所有者之所以接受2元錢,靠的就是信用。如果沒有信用,蘋果的所有者就不會接受這2元錢。當貨幣的載體是各種具體的產品時,貨幣的載體(具體的產品)充當貨幣的信用基礎,隨著貨幣載體的變化,貨幣的載體由具體的產品演變為符號,這時,貨幣的載體已經沒有信用的基礎,這時貨幣的信用基礎由誰來提供呢?由貨幣的發行單位。在目前的情況下,發行貨幣的單位一般是國家的中央銀行,除此以外,還有商業銀行(如香港的中國銀行)。這些發行貨幣的單位,它們不僅發行貨幣,還為貨幣的流動提供信用。
前面說到,貨幣是由產品的一組權利派生出來的,這組權利包括產品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對產品的要求權等。產品的要求權,如果產品的權利主體不接受,這種權利是無效的。如果要讓對產品的要求權有效,產品的權利主體必須接受它。一種要求權的接受,必然伴隨著一種要求權的放棄。貨幣是以物為對象的要求權,貨幣的要求權是以放棄物的要求權為基礎的,發行貨幣的單位,只是完成這個過程而已。設現在市面上沒有任何貨幣,張三為了賺錢開了甲公司,為了得到貨幣,張三用自己的財產作為抵押(以這些產品的要求權為基礎)向中央銀行要求發行貨幣,中央銀行接受張三的要求,向張三發行了100萬元的貨幣。
一、張三改變主意,不辦公司了,將100萬元的貨幣還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和張三解除抵押關系。這時,貨幣完成了一次循環運動,即影子貨幣----貨幣------影子貨幣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影子貨幣指的是以影子價格為基礎計算出來的貨幣量,影子價格指的是給單位產品的任意價格。比如,張三有10種產品,每種產品給定的影子價格為10萬元,則張三以影子價格計算的影子貨幣為100萬元。如果我們給定的影子價格為1萬元,則張三的影子貨幣為10萬元。張三用100萬的影子貨幣抵押給中央銀行,得到100萬元的貨幣(現實情況很可能要打7或8折的,這里按不打折算)。當張三把這100萬元還給中央銀行時,張三的貨幣又變成了影子貨幣。
二、張三把100萬全部都付出去了,假設張三生產的產品沒有任何人來買。這時貨幣的持有者找到中央銀行,要求兌現這些貨幣的要求權。中央銀行要張三還給100萬,張三由於沒有貨幣,只好將抵押品用來還債。這時開始了討價還價,如果貨幣持有者認為這些抵押品正好是100萬,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張三的資產變成了其他人的資產而已。如果貨幣持有者認為這些抵押品只有50萬,麻煩就來了,中央銀行欠貨幣持有者50萬,張三也欠中央銀行50萬,張三宣布破產,中央銀行呢?它能宣布破產嗎?
三、張三的產品全部賣出去了,共收回100萬,張三把錢還給中央銀行,大家都平安無事。
四、張三賣了一半的產品就將100萬的貨幣收回,還有一半的產品存在那裡呢。
通過這個例子,讀者應該對貨幣的循環運動有一個具體的認識。當然,我們可以引入其他的金融結構和一些金融及衍生金融產品。
貨幣是由影子貨幣轉化而來的,影子貨幣的計算基礎是產品,所以貨幣是由產品轉化而來的。產品為什麼可以轉化為貨幣呢?有人認為產品有內在價值,而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或者由要素(資本、土地等)創造的。果真如此嗎?產品由勞動創造是否和產品的價值由勞動創造等價呢?當然不是。至於生產要素創造價值更沒有道理。產品能夠轉化為貨幣的根源是產品的一組權利,如果產品沒有這組權利,貨幣就不會存在。產品轉化為貨幣的權利是對產品的要求權,只要產品的要求權能夠從產品一組權利中分離出來,並帶動其他權利的轉移,貨幣的功能才能體現。
當我們搞清楚了貨幣是什麼的時候,經濟學里的許多概念和理論就要重新檢討,如成本、利潤。。。IS-LM模型。。。比較優勢理論等,因為現在的經濟學有兩個根本缺陷一是它的邏輯基礎,一個就是對貨幣的分析(包括所謂的貨幣主義)。
當然,要推翻現在的經濟學會招來很多反對,反對的原因很多,有認識的問題,有習慣的問題,也有利益上的問題,每一根研究鏈條上都有很多利益點,這些點上有可能是著名的經濟學家。
4. 世界金融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比如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次貸危機..
你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金融危機的本質是什麼?給人們最為重要的經驗是什麼?它一語中的:是中國過度生產,美國過度消費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式的矛盾的總爆發。而造成這種模式特點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元霸權。美元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支付手段、結算工具、價值儲藏手段、計價單位可以支配整個貨幣體系。美國必定會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貨幣特權」攫取鑄幣稅收入,並以此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因為它可以無限制地發行,以降低其原有價值。美國經濟學家<超級帝國主義>一書的作者邁克爾•赫德森在書中認為,這種用美元霸權不僅剝削窮國,還剝削富國中央銀行的帝國主義相對於向窮國投資獲得超額利潤的帝國主義來說,是超級帝國主義。換句話說,就是濫印鈔票,撈取錢財。聽上去道理就這么簡單明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最顯明的一個例證就是:從1985年美國簽訂「廣場協議」,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給日本造成損失就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其程度之烈,可見一斑。
在「全球化經濟」的旗幟下,中國過度生產,搞外向型經濟。由於其經濟發展長期依靠資源,走低工資路線,造成內需嚴重不足,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進一步尋求外需,再回過頭來壓低國內工資,形成外需越擴越大,內需越縮越小的惡性循環圈。外需比例過大,勢必把主動權交給國外。他們可以挑起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獲得更低的價。在產業鏈中,我們處於製造這一最末端,只能聽命於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規劃、運輸、零售等前面幾端,賺取最小比例的利潤。一有風吹草動,比如這次危機,他們就會停止采購,擱置我們的產能,使我們發生經濟動盪,進而引發危機。這次危機爆發,外需減弱,造成中國企業存貨堆積,產能過剩、工人失業,所有這一切,在內需和外需的關繫上,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刻反省嗎?為此,作者在書的末尾響亮地提出了民富國強、啟動內需的口號。我們高興地看到,最近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民生保障緊急提上議事日程、廉租房等出台、醫改方案通過,而將公共產品市場化,銷售給居民獲取市場收益的無良做法將被停止。
此書另一個不同凡響之處還在於它以鐵一般的事實,鐵一般的邏輯證實:金融危機不是什麼美國金融監管不力,也不是中國人與美國人的消費心理習慣不一樣,而完完全全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騙局,其目的就在於騙取全世界人民的財富。為什麼鼓勵還不起債的窮人買房,在推行房貸過程中,那些加強監管的人為什麼反而遭到奚落和羞辱?美國領導人為何一再粉飾和掩蓋危機真相?林林總總的疑惑只能得出一個答案:讓全世界為美國埋單。始作俑者,正是那個被吹捧為神人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而還不起貸款的窮人只是這場騙局中可憐的道具而已。
危機爆發了,騙局卻還在繼續。全世界都虧錢了,錢到哪去了?「如果是一場自然災難,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全輸,但是如果一場災難是人為製造的,一定有潛在的大贏家,通常就是危機製造者。」(本書第57頁)「通過次級債等方式,把風險與成本轉嫁給了全世界,等金融危機過後,人們會發現,全世界對次級債等金融衍生品的購買,不僅幫助美國打造了公共住房體系,而且幫助美國擠壓了房地產中的泡沫,還承擔了擠壓泡沫的絕大部份成本和風險。」(本書第85頁)如果人們對「騙局」這一表述還有所疑惑的話,那麼作者進一步揭示了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救雷曼兄弟而救貝爾斯登和AIG的內在原因:無非就是雷曼兄弟身上有著世界各地的拆借資金。而且更可惡的是,明明已經破產,還掙扎了好幾個月,拚命借錢,滿世界拉人墊背。既如此,為何要救?狼是永遠不會把吞到嘴裡的肉再吐出來的。
此書再一個不同凡響之處就在於提出了資源為王的口號。錢是什麼?無非就是物物交換的中介。美元霸權可以通過濫印鈔票,不斷貶值,攫取財富。唯有資源,是貨真價實的財富。它有二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石油、有色金屬、煤炭、森林等自然資源;一個是科技人材與知識產品。前一階段,在危機爆發前以及危機初期,全球通貨膨脹,石油漲到什麼程度?147美元!現在雖然下降回40美元上下,但這只是暫時的。從長期來看,資源價格總的是不斷上升的。其道理很簡單,就在於這些資源一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不可再生,越用越少,並且很快就用完了。可是長期以來,國外是采購礦山、儲存礦產。中國卻是賤賣礦產資源。貴州、雲南、遼寧金礦被嚴重賤賣,真是令人扼腕,痛得人心直發顫!為此,作者建議中國企業趁著這次危機,應該低價收購礦產,儲備大量商品。
摘自作者:金鼎鼎<<振聾發聵,針針見血>>
2004年的預言:我國會發生經濟危機嗎?
作者:譚根林
我國會發生經濟危機嗎?
關於經濟危機,馬克思說它的原因是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性之間的矛盾。從制度上講,我國已經實行了私有制,因此,我國已經有經濟危機存在的基礎。從我國的經濟實踐來看。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26年了,這26年已經為我國出現經濟危機准備了充分的條件。
人的經濟循環運動可以分解為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可以復合為經濟循環運動。人類的產品循環運動,不管存在還是不存在所有制,它都一定存在的,因為人要生存,就必須有維持生存的產品,產品又是產品循環運動的動力,這個動力一方面讓環境要素不斷轉換為產品,另一方面,使產品不斷退化為環境要素(具體的理論在我的現實經濟學里,下同)。與產品的循環運動不同,貨幣的循環運動是以所有制為基礎的,沒有所有制,就沒有貨幣,更不會有貨幣的循環運動。
貨幣的循環運動一方面使影子貨幣不斷轉換為貨幣,另一方面,貨幣不斷轉換為影子貨幣。貨幣的職能有兩個,一個是貨幣的基礎職能,貨幣的基礎職能是:貨幣是財富分配的工具。貨幣的另一個職能是衍生職能。
根據這些理論來分析我國現在的經濟實踐,其結論是:我國在5年內將發生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的破壞力,將超過文化大革命,這次經濟危機發生後,人們會對我國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進行一次反思。那麼為什麼我國在5年內會發生經濟危機呢?
一、我國經濟危機出現的基礎:市場經濟。
必須指出的是,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水火不相容的。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不僅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為糟糕的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使人沒有了道德,也沒有了誠信。人是靠道德和誠信粘合成社會的,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了道德和誠信,這個社會將會出現生存災難。有人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不知道這些人所說的法制經濟是什麼法制經濟。
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沒有私有制,就沒有市場經濟。私有制的存在,為私有財產的存在提供了制度基礎,這個基礎是人積累財富的根據。想想看,沒有私有制,我們怎麼能夠「積累財富」?人們通過什麼來積累財富?是勞動嗎?當然不是,如果是勞動積累財富,那些辛辛苦苦的工人、農民,他們為什麼不會成富豪呢?是通過創造財富嗎?當然不是,不然,那些創造財富的人為什麼成不了富豪呢?
人們是靠市場來積累財富的,人們靠市場積累財富可以和創造財富無關,因為人們通過市場,可以合法地參加財富的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加財富分配的人,完全可以不參加財富的創造或只參加少量的財富創造。比如,蘋果生產商一年生產蘋果10噸,當進行第一次分配時,生產商分得蘋果10噸,工人分得貨幣3萬元。工人用自己分配的貨幣對蘋果進行第二次分配,如果蘋果2元一斤,3萬元可以分得蘋果7。5噸。由於我們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某投機商通過各種手段從金融機構借得4萬元,將10噸蘋果全部買下,這時,市場的需求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投機需求,一部分是工人的實際需求。由於投機商的介入,工人無法從生產商那裡分配蘋果,他們只能到投機商這里來分配蘋果,如果投機商每斤蘋果賣3元,工人3萬元就只能在投機商這里分到5噸蘋果。這個例子是不是告訴我們:創造財富的人不擁有財富,而不創造財富的人擁有財富?
那麼,為什麼市場經濟是我國即將來臨的經濟危機的基礎呢?在前面我提到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在沒有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經濟活動可以只有產品的循環運動,在有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經濟活動必然可以分解為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產品的循環運動由企業來完成,貨幣的循環運動由金融機構來完成。企業可以根據產品的循環運動構成產業鏈,產業鏈可以構成產業網,產業網和金融體系構成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貨幣的循環運動連成金融鏈,金融鏈可以連成金融網,金融網就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是什麼將生產要素粘合在一起的呢?是貨幣。沒有貨幣,企業馬上就會瓦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貨幣,一方面它可以是企業生產要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是企業生產要素的分解劑。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現在在香港和國內兩個市場拚命發股票的某家公司未來的命運就可以知道了。
二、我國經濟危機出現的條件:兩極分化。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貨幣一方面是生產要素的黏合劑,另一方面又是生產要素的分解劑。那麼,在什麼條件下,貨幣會成為生產要素(企業)的分解劑呢?這個條件就是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由於富人不創造相應的財富,所以,貧富兩極分化的過程,一方面是產品市場極度繁榮的過程,另一方面是企業不斷破產、不斷產生的過程。
1、市場的極度繁榮。
我們現在的市場是極度的繁榮,什麼都有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我國的貧富兩極分化是聯系在一起的。我上面說過,貨幣是一種分配的手段,在一個沒有投機經濟的社會(見我寫的《投機經濟》),分配只有兩次,一次是產品的生產,另一次是產品的分配。在一個投機經濟的社會,分配有可能是10次,甚至20次。由於投機分子通過投機控制了貨幣,同時把產品的價格抬高(見前面的例子),真正有需要的人,就沒有錢來買市場上的產品(馬克思說的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時,一方面有需要的人買不起產品,另一方面產品賣不出去,產品賣不出去不就被一天天地擺在市場上,你說市場能不極度繁榮嗎?
富豪是怎麼變富的呢?他們是通過投機變富的。富豪投機的領域很多,在產品市場,他們倒賣產品,在資本市場,他們資本運作,在不動產市場,他們哄抬價格。通過這些投機活動,他們控制了貨幣,使有真正需要的廣大人民買不起產品,正是廣大的人民買不起產品,才使產品市場極度繁榮。
2、企業不斷破產、不斷產生。
由於富豪控制了貨幣,一方面消費者買不起產品,另一方面企業賣不出產品。企業賣不出產品,企業不就要破產嗎?可是,我們的企業有很多是國有企業,如果讓國有企業破產,一方面,企業的管理人員要失去工作,另一方面企業的主管部門沒有面子。當然,他們會說不讓國有企業破產是為了工人的飯碗,其實,這是借口。值得一提的是:國有企業的破產,不是因為國有企業有問題,而是國有企業存在的環境市場經濟有問題。要讓國有企業不破產,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向銀行借,另一個是向股票市場發股票。向銀行借的結果是借出一大堆不良資產,另外,我國貨幣的供應和GDP比為2:1,而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比率為1:1,很有意思。向股民發行的結果是:一方面產生了一批資本運作的高手(嚴格地講他們是搞關系的高手),另一方面產生一大批套牢的股民。
我國本來應該出現一大批破產的企業,可實際破產的數量沒有那麼多,這些企業,隨著金融體系的變化和股票市場的變化,它們中的大多數,還是要在將來破產的,它們的破產為我國5年內的經濟危機准備著條件。
投機份子有了貨幣以後,他們會有做「一番事業」的沖動,這時,新的企業會不斷產生。投機分子做企業可不是傳統意義的企業,他們會繼續他們的資本運作把戲,直到我國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的那一天。
三、我國經濟危機出現的徵兆:我們的社會已經犯病
我們的社會已經犯病。那麼我們的社會有那些病徵呢?我們社會的病徵是粘合社會的最基礎的東西,如道德、誠信等已經被破壞。為了貨幣,人們可以做任何事情。社會犯病,是未來我國經濟危機破壞力極強的根本原因。
四、我國經濟危機的引子。
我國的經濟危機會從貨幣的循環運動開始,由於貨幣的集中,一方面,企業沒有足夠的貨幣,它們要維持生產,只能通過融資,融資一方面產生不良資產,另一方面,使生產相對過剩。另一方面,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貨幣,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當不良資產使金融機構破產時,金融鏈會斷裂,金融鏈的斷裂會導致金融網的破裂,金融網的破裂,將會使貨幣的循環運動發生障礙,進而影響產品的循環運動。
我國經濟危機的引子還可能來自於我國的體制。有的政府部門,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根據錯誤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擴大投資。投資的擴大,一方面會增加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會增加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的速度和規模,當政府投資的項目不能回收貨幣時,這些投資首先會影響貨幣的循環運動,接著就是產品的循環運動。
我們已經處在經濟危機的火山口上,那麼,我們的經濟危機可不可以避免呢?如果我們要避免經濟危機,我們首先要放棄的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利用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來發展經濟,但市場經濟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它不僅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要減少經濟活動中的投機活動,投機活動能夠控制住,貧富差距自然可以縮小,那種試圖通過增加就業來縮小貧富差距的想法是錯誤的,兩極分化的根源一是私有制,二是投機活動。
建立正確的經濟學體系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的經濟活動。經濟學的任務是協調人與人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管理人的經濟活動。管理人的經濟活動的基礎是描述人的經濟活動。只有正確地描述人的經濟活動才能管理人的經濟活動,西方經濟學是錯誤的,它的錯誤不僅在於它的邏輯起點,也在於它的邏輯體系。如果我們還迷信西方經濟學那些東西,它帶給我們的只能是災難,因為我們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就是市場經濟實踐的結果。
註:社科院網站2004年的網頁曾介紹這篇文章:
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3130479.html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810/54192.html
5. 貨幣戰爭5的內容簡介
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五年之後,對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觀點仍然是眾說紛紜。美國的量化寬松究竟有無效果?全球的貨幣超發到底是福是禍?金融市場是漸趨安全,還是越發危險?經濟復甦是穩步向前,還是曇花一現?
從黃金市場透視貨幣,從股票市場分析經濟,從債券市場了解資本,從回購市場探索金融,從利率市場窺測危機,從房產市場洞察泡沫,從就業市場甄別復甦,盡在《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1%的富人怎樣瓜分99%的財富?
貨幣泛濫的時代,何以出現「錢荒」?
敘利亞危機是否是另一場貨幣戰爭?
「四·一二」黃金大屠殺的黑幕之後是什麼?
「中國大媽」能否逆襲華爾街?
為什麼每創造一個5萬美元年薪的就業,美聯儲就需要狂印250萬美元的鈔票?
美國股市屢創新高與經濟復甦乏力,誰是現實,誰是幻覺?
華爾街炒房團如何掀起美國房價巨瀾?
誰在創造影子貨幣?
美國年輕人為何「啃老」?
財富兼並如何導致羅馬和宋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