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1)中華文化的創造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② 中華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這句話是對的嗎
中華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觀點,畢竟中華文化正在不斷的進行創新和進步。
③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有沒有什麼例子
國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的表現堪稱典範,兩次地震使得國人空前的團結,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玉樹不倒,青海長青。
④ 怎樣提高中國文化的創新能力
文化的魅力在於創新,文化發展的動力在於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強盛的關鍵。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始終擁有源頭活水,也才可能在世界文化競爭中占據主動。
1、文化創新的核心是內容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是推進內容建設,生產出一大批原創的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實踐證明,只有那些植根歷史、反映現實,貼近群眾需求,緊跟時代潮流的文化產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創造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調動人的創造力,文化創新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新聞出版業近年來的實踐一再證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關鍵是要加快建立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前,我國文化領域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業要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進一步為文化生產力的大解放、為文化創造力的大迸發提供新的體制保證。
3、切實增強文化創造力,還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給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也充分說明,緊跟科技創新潮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是新聞出版創新之樹常青的秘訣。當前,科技發展浪潮滾滾而來,我們要跟上這股潮流,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業態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4、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進文化創新,關鍵是解放思想,前提是更新觀念。作為文化創新的主力軍,新聞出版工作者應時刻把追求文化創新當做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境界,要以真抓實乾的韌勁,敢於突破陳規陋習,把思想認識從過時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落後的體制機制桎梏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⑤ 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說明如何提升中華文化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⑥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有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
國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的表現堪稱典範
記得汶川地震以前見到網上有些對內於中華文容化的表現持懷疑態度的言論,但是兩次地震使得國人空前的團結,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玉樹不倒,青海長青。
所有這些,已足以說明中華文化的內涵,這時,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
甚至有個文化人說,不需要解釋,只要你來看看,就會明白中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