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傷寒論發明

傷寒論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6 17:13:12

① 請問傷寒論 的作者是什麼時代的人

東漢末年南陽人,後來任長沙太守

有時間去看看傷寒論的 序言,寫的非常棒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等,非常經典

② 《傷寒論》真相到底是什麼

《傷寒論》,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在中國古代是對熱性病的通稱,並不是某一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所謂「人之傷放寒者則為熱病」意思是說,凡人受了風冷,就會患發熱的病,認為一切發熱的病,都是因受冷發生的,所以通稱「傷寒」,因此「傷寒」二字,包括多種流行性熱病。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代的傷寒症無關。


《傷寒論》

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葯物82種.

第一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後.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太陽病脈證並治上」,主要總論六經發生、發展、治療、預後的一般規律、痓濕暍的證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後.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經形證

六經形證,是《傷寒論》全書的綱領,它是把證候分類而定出來的,後世認為這是不廢的法則,張仲景觀察到熱性病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個類型,同時又運用《素問》的精神分析了陽熱、表實和陰寒、里虛。即「三陽證」與「三陰證」。


《傷寒論》原書曾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處於一線單傳存亡繼絕的危機狀態。此書在北宋國家書府秘藏八九十年後,於嘉佑年間(1056-1063)北宋校正醫書局成立,選高繼沖進獻本為底本,由孫奇、林億等校定,於1065年由朝廷詔命國子監雕版刊行,名為定本《傷寒論》,結束了從漢末至宋凡八百餘年傳本歧出、條文錯亂的局面。

金皇統四年即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刊行,有詳注,逐漸取代白文本《傷寒論》,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傷寒論》除少數藏書家偶有其書外,社會上已無該書。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傷寒論》十卷,請優秀刻工將此書收刻於《仲景全書》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丟失,現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趙開美本。趙開美本逼真宋版,後世尊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今存五部。《傷寒論》在國外亦有廣泛影響。

除此之外,其他還有《唐本傷寒論》(唐孫思邈)、《宋本傷寒論》(宋高繼沖)、《金本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已)、《宋本傷寒論》(明趙開美)、《康治本傷寒論》(日本)、《康平本傷寒論》(日本)、《桂林本傷寒論》、《敦煌本傷寒論》(殘卷)等版本。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葯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葯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歷代醫家的反復應用,屢試有效。由於張仲景所博採或個人擬制的方劑,精於選葯,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後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作者


張仲景,東漢後期醫學家。生於150年正月十八日,於219年溘然

張仲景

長逝,享年69歲。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③ 《傷寒論》的作者是誰

1、《傷寒論》作者是張仲景。
2、人物簡介
張仲景,東漢後期醫學家。生於150年正月十八日,於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3、作品簡介
《傷寒論》,古代漢醫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④ 中葯是誰發明

中葯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衣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葯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葯物陸續輸入,葯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葯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這部本草載葯844種,並附有葯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中國葯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葯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上所述是中國古代葯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葯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葯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葯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明代的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葯1892種,附方11000多個。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的葯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他改繪葯圖,訂正錯誤,並按葯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每葯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葯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中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采葯,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葯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葯物品種和葯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葯716種。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蘭茂)、專記外來葯物的《海葯本草》(唐。李殉)。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葯物鑒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黃)、側重葯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葯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葯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人民關於葯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干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葯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葯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葯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葯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葯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葯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⑤ 傷寒學派的傷寒學派

傷寒學派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晉唐時期為搜集、整理階段。《傷寒論》成書不久,未及廣泛流傳就已開始散落,晉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該書的醫家。他從脈、證、方、治入手,按照張仲景辨證施治精神進行編次。唐代孫思邈在晚年見到《傷寒論》,按照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分類條文 ,每一經病中,又採用「 方證同條 ,比類相附 」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類證,提出了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為治療傷寒的三綱思想,頗有見地。
宋金時期為校正定型、展開研究的階段。能使《傷寒論》有定型版本,並得以廣泛傳播的,全賴北宋校正醫書局的林億等學者。從宋代起研究《傷寒論》蔚然成風。宋金時期研究該書並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餘家,著名的有龐安時、韓祗和、朱肱、許叔微、郭雍、成無己、王好古等人。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著重病因發病的闡發,認為溫病雖與六經有關,但不可「一例作傷寒」。韓祗和著《傷寒微旨論》,論傷寒辨脈及汗、下、溫等法,頗多發明。朱肱著《南陽活人書》,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即三陰三陽六條經絡,並以經絡說解釋各個症狀機理 。 許叔微著有《 傷寒百證歌 》、《傷寒九十論》、《傷寒發微論》等,在六經辨證基礎上 ,著重發揮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八綱之中又尤以陰陽為總綱。郭雍《傷寒補亡論》,採收《素問》、《難經》 、《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諸論,以補說張仲景闕略。成無己是全面註解《傷寒論》的第一人,他以《內經》、《難經》作為注釋依據,又引《傷寒論》原文前後互相印證,撰成《註解傷寒論》一書。王好古撰《陰證略例》,指出傷寒的陰證尤為嚴重,闡述了陰證的鑒別和治療方法,打破了傷寒與雜病的界限,擴大了六經的治療范圍。
明清時期為流派紛起,研究日深的階段。由於對《傷寒論》研討的深入,對該書的不同理解越來越多。理論上,就原文編次問題,有以方有執為首的認為原文錯簡,要重新修訂的錯簡派和以張志聰、陳修園等為代表的認為原文不可增減一字、移換一節的維護舊論派;在六經實質問題上,有認為是臟腑經絡、五運六氣、形層部分、六區地面、八綱樞要等多種見解;臨床上,有以柯韻伯、徐大椿等為代表的以方類證派,有以尤在涇為代表的按法類證派,有以錢潢為代表的按因類證派,有以沈金鰲為代表的按證類證派和以陳修園為代表的分經審證派。喻昌、張璐、程應旄、周揚俊、黃元御、吳儀洛、張遂辰、張錫駒、秦之禎等都是明清傷寒學派的重要人物。

⑥ 傷寒論是誰寫的

傷寒論是東漢醫葯學家張仲景寫得

閱讀全文

與傷寒論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