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頌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什麼
蘇頌領導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
蘇頌(公元1020年12月10日-公元1101年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出生於同安蘆山堂(同安城關),福建泉州南安人,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葯物學家。代表作品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等。
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先任地方官,後改任館閣校勘、吏部尚書等晚年入閣拜相,以製作水運儀象台聞名於世,在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葯學和天文學方面有著突出貢獻。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需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啟了製作自動化天文儀象的傳統。在這個傳統的積淀下,北宋的蘇頌建造了水運儀象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認為蘇頌的水運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從古希臘到中世紀一直到現代,從水鍾到機械鍾的發明,這里邊缺失了一個歷史的一環,這一環就是中國的中世紀製造的水運儀象」。水運儀象台其中的擒縱機構,與現在的鍾表有著相同的原理,這就是為什麼李約瑟說它是機械鍾的鼻祖,是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㈡ 蘇頌發明了什麼
水運儀象台。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梁令瓚於公元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儀象台的頂部有九塊活動屋面板覆蓋,是現代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其「渾象」一晝夜自動均勻旋轉一圈,為現代轉儀鍾(天文台的跟蹤機械)的「祖先」。
其木人寶石設施是在一組由水力推動的復雜的齒輪系統的帶動下自動實現的。其中的「天衡」(擒縱器)是現代鍾表的關鍵部位,具天文鍾的雛型。
1094年─1096年,蘇頌寫了《新儀象法要》三卷,詳細介紹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書中附圖六十三種,當中的星圖記錄恆星1434顆。
蘇頌設計之水運儀象台原件靖康之亂後被金兵丟棄而被毀。宋高宗南渡後想復制,蘇頌之子蘇攜獻上蘇頌遺書,竟無人能通,蘇攜本人也不懂,故無法仿製。直到1958年歷史學家王振鐸成功復原。
(2)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葯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佑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葯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葯書。書中繼承了中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葯學遺產,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制了大量的葯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
准確地記載了各種葯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制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准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
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只能散見於後代諸家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借鑒,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㈢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是誰發明的
宋朝科學家蘇頌於八百多年前發明的天文鍾
㈣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了什麼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了水運儀象台,蘇頌、韓公廉、周日嚴等人於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至七年(公元1092年)設計創制。它包括了渾儀、渾象和報時器裝置三個部分。
即它的頂部是置渾儀的小屋,中部置渾象,底部則是報時器系統。這三個部分用一套傳動裝置和一個驅動機聯接起來,用漏壺水轉動機輪帶動儀、象、報時器三個部分一起動作。整座儀高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台形的木結構建築;但其中渾儀等為銅制。
(4)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水運儀象台的動力裝置已很復雜,其中關於擒縱原理的發現,更開近代鍾表構造的先河。水運儀象台把測量儀器的渾儀,表演儀器的渾象和計時儀器集中在一起,把報時。觀象、測天同時表達出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顯示了十一世紀末我國天文科學和機械工程技術製造的卓越成就。
蘇頌等人所造「水運儀象台」,於公元1126年被金兵繳獲,後來屢遭劫難,部件損壞,早已不能運轉。現今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內的是復製品。
㈤ 最古老的天文鍾是什麼
最古老的天文鍾是水運儀象台,它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水運儀象台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整個樂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頂窄底寬的方形木結構建築。其中,渾球是由銅製成的,整個車站分為三個部分。下部間隔包括時間報告裝置和整套電源裝置,中間的隔間是一個秘密的房間,放著圖像。
(5)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儀器組成;
上層是一個露天平台,裝備有一個由龍柱支撐的渾儀一座,下面還有一個用來設置高度的水槽。渾天儀的頂部覆蓋著一個木製的屋頂以遮擋陽光和雨水。為了便於觀察,屋頂可以隨意開閉,從露台到影像舞台的底座有7米高。
中間一層是沒有窗戶的「密室」,裡面有一個圖像。天球的一半隱藏在「地平線」下,另一半暴露在「地平線」上。它由一個輪子驅動,日夜圍繞天空旋轉,真實地再現了星星的升降和天空的其他變化。
下層包括時間報告裝置和整套電源裝置。有一個南開的大門,門上有一個五層的木製亭子,亭子後面是一個機械傳動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㈥ 蘇頌發明了什麼儀器,叫什麼
蘇頌一生標志性的貢獻,在於他製成了水運儀象台———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鍾。
㈦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水運儀象台。
宋元祐元年開始設計,到元祐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國古代的卓越創造。其中的擒縱器是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7)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
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 — 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
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㈧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發明的是什麼
水運儀象台
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由宋朝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開始設計,到元祐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國古代的卓越創造。其中的擒縱器是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台形的木結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台的動力機構等。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8)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蘇頌主持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中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㈨ 蘇頌發明了什麼
水運儀象台
蘇頌主持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中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 — 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蘇頌和韓公廉在完成水運儀象台之後,又研製了一台單獨的水力推動的渾天象。人鑽入天球內觀看,在天球上鑿孔為星,十分逼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架有明確記載的假天儀,它的創造性也是前無古人的。
(9)蘇頌發明了天文鍾的名字是什麼擴展閱讀;
蘇頌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與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進士及第後,一生從政五十餘載,從地方官到中央官吏,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歲榮膺宰相。
是一位忠君愛國、品德高尚、為官清正、慎重穩健、舉賢任能的賢臣良相。蘇頌於建中靖國元年5月,薨於潤州,時年82歲。上輟朝三日,贈司空魏國公,故歷代志書稱之為「蘇魏國」,又追謚「正簡」。
縱觀蘇頌一生,既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科學家,曾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蘇頌政績顯著,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他任江蘇江寧知縣時,清查富戶田園漏稅情形,核實丁產,編訂戶籍,按冊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為南京留守,深得長官歐陽修的器重,贊許他「處事精密」。
㈩ 北宋蘇頌發明了什麼儀器
水運儀象台——世界第一座天文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