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餘光中簡介和詩歌
【餘光中簡介】
餘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
餘光中的詩文創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廣州花城出版社、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後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並以「總編輯」名義主編台灣1970——1989《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餘光中在台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餘光中詩選》於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餘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外對餘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餘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台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餘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餘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恆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作品目錄:
·從母親到外遇 ·焚鶴人 ·催魂鈴
·我的四個假想敵 ·白玉苦瓜 ·餘光中詩集
·給藝術兩小時 ·四月,在古戰場 ·南半球的冬天
·不朽,是一堆頑石? ·西歐的夏天 ·橋跨黃金城
·鬼雨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猛虎和薔薇
·書齋·書災 ·論夭亡 ·借錢的境界
·朋友四型 ·幽默的境界 ·三間書房
·舞台與講台 ·假如我有九條命 ·你的耳朵特別名貴?
·剪掉散文的辮子
詩作:
招魂的短笛
□餘光中
魂兮歸來,母親啊,東方不可以久留,
誕生台風的熱帶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氣壓很低。
魂兮歸來,母親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陽火車的單行道
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腳心。
魂兮歸來,母親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馴鹿的白色王國,
七月里沒有安息夜,只有白晝。
魂兮歸來,母親啊,異國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夢寐在落地窗畔,
伴著你手栽的小植物們。
歸來啊,母親,來守你火後的小城。
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
葬你於故鄉的一個小墳。
葬你於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
垂柳的垂發直垂到你的墳上,
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
夢見你的母親。
而清明的路上,母親啊,我的足印將深深,
柳樹的長發上滴著雨,母親啊,滴著我的回憶,
魂兮歸來,母親啊,來守這四方的空城。
五陵少年
□餘光中
台風季,巴士峽的水族很擁擠
我的水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喂! 再來杯高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傳說祖父射落了九隻太陽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嚇退單於
聽見沒有? 來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賣行的櫥窗里掛著
當掉五花馬只剩下關節炎
再沒有周末在西門町等我
於是枕頭下孵一窩武俠小說
來一瓶高粱哪,店小二!
重傷風能造成英雄的幻覺
當咳嗽從蛙鳴進步到狼嗥
肋骨搖響瘋人院的鐵柵
一陣龍卷風便自肺中拔起
沒關系,我起碼再三杯!
末班巴士的幽靈在作祟
雨衣! 我的雨衣呢? 六席的
榻榻米上,失眠在等我
等我闖六條無燈的長街
不要扶,我沒醉!
鄉愁
□餘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等你, 在雨中
□餘光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
等你, 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 等你, 在剎那, 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會說, 小情人
諾, 這只手應該采蓮, 在吳宮
這只手應該
搖一柄桂漿, 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 翩翩, 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里, 有韻地, 你走來
當我死時
□餘光中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
⑵ 餘光中寫過哪些詩,,大全
台灣著名詩人、文學家餘光中於14日上午10時多病逝,享年九十歲。作為一首「寫過一千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的文學家,餘光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那首《鄉愁》。
餘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范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餘光中,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創辦「藍星詩社」,主編《籃星詩頁》。出版的詩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蓮的聯想》(1964)、《在冷戰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荊賦》(1986)、《守夜人》(1992)等十幾部。
《舟子的悲歌》,野風,1952。
《藍色的羽毛》,藍星詩社,1954。
《鍾乳石》,中外畫報,1960。
《萬聖節》,藍星詩社,1960。
《蓮的聯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國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樂》,藍星詩社,1969。
《在冷戰的年代》,藍星詩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範,1976。
《與永恆拔河》,洪範,1979。
《餘光中詩選(1949-1981)》,洪範,1981。
《隔水觀音》,洪範,1983。
《紫荊賦》,洪範,1986。
《夢與地理》,洪範,1990。
《安石榴》,洪範,1996。
《五行無阻》,九歌,1998。
《餘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洪範,1998。
《高樓對海》,九歌,2000。
《藕神》,台灣九歌出版社,2008。
——餘光中《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⑶ 餘光中創立了什麼詩社急急急
藍星詩社
⑷ 下列詩人中哪些是「藍星″詩社的創始人
下列詩人中哪些是「藍星」詩社的創始人?
A 餘光中
B 紀弦
C 杜國清
D 覃子豪
E 洛夫 4、
藍星詩社是當代詩團體,原稱新聞周刊社,由覃子豪、鍾鼎文、葛賢寧三人創立,
⑸ 餘光中簡介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餘光中(1928-),台灣詩人,籍貫福建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母為江蘇人),生於南京,先後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餘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5)餘光中創造了什麼詩社擴展閱讀
餘光中生於中國江蘇南京,父親余超英,母親孫秀君。但是母親為江蘇武進人,妻子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曾自言:「大陸(中國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詩人餘光中與妻子范我存結婚61年,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作家張曉風曾形容,餘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⑹ 餘光中創造詩的小故事
餘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寫意天下網路知道團隊】
⑺ 餘光中最著名的幾首詩是什麼
《舟子的悲歌》,野風,1952。
《藍色的羽毛》,藍星詩社,1954。
《鍾乳石》,中外畫報,1960。
《萬聖節》,藍星詩社,1960。
《蓮的聯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國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樂》,藍星詩社,1969。
《在冷戰的年代》,藍星詩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⑻ 台灣詩壇出現的現代主義詩社有主流詩社大地詩社還有一個是什麼
台灣詩壇出現的現代主義詩社有主流詩社大地詩社還有一個是藍星詩社。
1954年3月,藍星詩社創立,發起人是覃子豪、餘光中、夏菁、鍾鼎文、鄧禹平等人。同年,借《公論報》版面開辟《藍星周刊》,每周刊出一次,由覃子豪主編,161期後交由餘光中接棒,直至1958年8月停刊。
1957到1960年,先後創辦《藍星詩選》、《藍星詩頁》、《藍星季刊》,由覃子豪、餘光中、夏菁、羅門、向明等詩社成員輪流主編,但這些刊物起伏不定,在斷斷續續的停刊與復刊之間延續了數十年。80年代以後,《藍星詩刊》和《藍星詩學》繼承了詩社辦刊事業。
自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藍星」變動雖繁,但一直保持了民族抒情的風格,展現出現代主義溫和的一面,對相對激進的「現代派」和後來的「創世紀」起了制衡作用,對台灣現代詩在「民族」與「現代」的融合中發展也有積極貢獻。
(8)餘光中創造了什麼詩社擴展閱讀
藍星詩社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活力和向心力,但它自始至終未有固定理論和絕對信條,其組織亦十分鬆散,成員來去自如,更像一個具有沙龍精神的同盟,它對現代詩的追求更多地體現在其所刊載的詩作之上。
在《第十七個誕辰》一文中,餘光中曾回顧藍星詩社的創社目的:「我們要組織的,本質上便是一個不講組織的詩社。
基於這個認識,我們也就從未推選什麼社長,更未通過什麼大綱,宣揚什麼主義。大致上,我們的結合是針對紀弦的一個『反動』。
紀弦要移植西方的現代詩到中國的土壤上來,我們非常反對。我們雖不以直承中國詩的傳統為己任,可是也不願貿然作所謂『橫的移植』。紀弦要打倒抒情,而以主知為創作的原則,我們的作風則傾向抒情。」
⑼ 餘光中的詩有哪些
餘光中的詩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代表,具體如下:
1、格律詩時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
(1957-1958)
以《鍾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3、留美時期
(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餘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4、虛無時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餘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里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於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沖擊的疑惑。
5、新古典主義時期
(1961-1963)
以《武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
6、近代中國時期
(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
7、民謠風格時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餘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於永恆的詩藝。
8、歷史探索時期
(1974-1981)
以《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為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於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煉句,而趨於任其自然。
9、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
(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為代表。這段期間餘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為寫實傷今,成了低回的吟詠。
餘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范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