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歐陽發明

歐陽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6 12:34:23

❶ 歐陽姓氏是怎麼來的

歐陽姓的郡望為渤海,以海鳥為圖騰。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復姓首位。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
姓氏來源:
歐陽是一個復姓。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歷史上的越。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姓氏來源相關資料記載:
唐太宗《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裔,搖王之始也。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
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歐陽氏族譜原委序》
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後,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餘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後,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徵南大將軍、穆國公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修。——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
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

❷ 明朝有哪個姓歐陽的在歷史上很有名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志》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復姓。

❸ 歐陽家族從什麼時間開始誕生的

這個問題涉及到歐陽這個姓氏的起源,詳解如下:
1、歐陽姓氏起源:

歐陽姓為漢族姓氏,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追溯上去,歐陽姓還是黃帝的後裔。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黃帝長於姬水,以水為姓。
2、姓氏起源考證:
歐陽(ōu yáng )姓源流單純,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得姓始祖:無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陽氏與歐(區)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陽氏和歐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❹ 復姓歐陽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歐陽(ōu yáng 歐陽)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勾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所以以水名為姓。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是顓頊,夏禹是顓頊的孫子。
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禹去治水,那時禹剛剛二十歲。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大禹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成為歷史佳話。
堯死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年老後,讓禹接了班。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安陽),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與歐陽氏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據一些家譜記載,歐陽氏的人尊奉夏禹為祖先,說他的兒子夏啟建立了夏朝,數傳至少康時,封支庶子孫無余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直到春秋時期,越王的王位傳至允常時,有子名勾踐,史稱越王勾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並吞並了鄰近的吳國,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是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後來,從勾踐起二十五傳至越王無疆,越國中衰,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無疆之子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余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他及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二、得姓始祖:無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陽氏與歐(區)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陽氏和歐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歐陽姓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其發祥地為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據《姓譜》載,越王勾踐之後,支孫封於烏程歐陽亭(浙江湖州),其子孫以此地名為姓。歐陽氏中曾有「繼固承遷五代史,勒碑刻銘九成宮」之譽,指的是宋歐陽修撰成《五代史》。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留芳史冊。歐陽氏出自姒姓,戰國時,越王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受齊人唆使,出兵伐楚,結果被楚滅,無疆也被楚軍所殺。無疆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佔得烏程(今浙江省吳興縣)的歐余山,由於位處山的南面,又稱之歐余山之陽,自任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就用此封地為姓氏。其中有姓歐陽,有姓歐,有姓陽,甚至,有的姓歐候。漢時有歐陽生,字和陽,博通經史,為「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之4世孫歐陽也余曾為王莽的老師。唐時有歐陽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北宋有歐陽修,是著名的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西漢時置郡,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滄縣。當今,歐陽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廣東省廣州、河源,河南省新鄭,四川省綿陽、遂寧,安徽省阜陽、滁州,湖南省長沙、瀏陽、隆回,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滕縣等地。湖北省枝江歐陽氏族為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的後裔。現在,江蘇省歐陽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歐陽姓族人有1450餘人(余略)。
四、歷史名人
歐陽生:名容,字和伯。西漢千乘人,曾從伏生學今文《尚書》,為博士,授倪寬。他的後代也多出學者,其曾孫孫高、高孫地余均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書》為特長,因此《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今山東省高青東北)人。東漢光武帝宰相。為人廉恭禮讓,以祖傳「伏生尚書」任博士。王莽時任長社宰,後投更始劉玄任原武令。東漢建立後任河南尹,封波陽侯,後又遷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書育人,任用賢才,頗有政績。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歐陽建:西晉哲學家,字堅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歷任尚書郎、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甚得時譽,後來被趙王司馬倫所害。他曾提出「言盡意」的學說,認為「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客觀世界是離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但語言概念又是人們用以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他說:「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彼,非名不辨。」駁斥了當時玄學家「言不盡意」的論點,即認為語言概念無法表達事物真相的一種看法。著作有《言盡意論》,載於唐朝人纂集的《藝文類聚》卷十九。
歐陽詢:唐朝唐州臨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館學士,善書法,初學王羲之,八體盡能。後又做過太子率更令,故世稱其書體為率更體。流傳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等。參與編纂《藝文類聚》一百卷。
歐陽通:字通師,唐氏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人,歐陽詢之子。官蘭台令,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二年為相,因反武承嗣為太子被害。。自幼喪父,母徐氏教其家雖貧,卻能遍購父書,繼父名,號「大小歐陽」。工於楷,盡得父法。晚年頗有矜重,以狸毛為筆,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基志》等。
歐陽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賦聰穎,博覽群書,文章詩賦名噪一時,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觀察使常袞的賞識和鼓勵,上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沖破閩人不願到外地應試做官的習慣。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以優異成績榮登進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賈×、韓愈等名士,時稱「龍虎榜」。貞元十五年(799年),歐陽詹任國子監(即皇家貴族子弟高等學校)四門助教。所以人們尊稱他為「歐陽四門先生」。歐陽詹雖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學博,對福建文教事業有較深遠的影響。《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聖八年中進士甲科,官至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和,退至穎川。博學多采,以文章聞於世。纂有《毛詩譯本》、《新五代史》、《集古錄》等,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後人輯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玄:字原功(1283-1357),別號圭齋,元瀏陽人,歐陽萬公後裔。官翰林學士,國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長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遼史》、《金史》,有《圭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傳。
歐陽海:桂陽縣兩路鄉(今歐陽海鄉)人,家赤貧,7歲乞討,8歲隨父砍柴燒炭,分擔家庭生活重擔。1958年,歐陽海剛滿18歲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僅三個月就加入共青團,一年後升任班長,不久又入黨,曾三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他領導的班也被評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部隊進行野營訓練,歐陽海班擔任收容任務。18日清晨,歐陽海班隨著炮連剛走進衡山某地的兩山夾谷間,遠方就傳來282次列車嗚嗚的汽笛聲,前面部隊按照行軍紀律,都閃到離鐵路4米遠的地方魚貫前進。歐陽海也連忙關照全班:「火車來了,注意安全!」同時,看了看前邊炮兵連的馬匹,也已靠到山邊前進。可是,當龐然怪物般的火車頭呼嘯著沿新月形鐵道突然出現時,炮連最後一匹黑騾馬驚怒了。馭手勒不住野性大發的牲口,被它拖著直往軌道上奔去,當奔至鐵道上時,這匹馱著炮架的騾馬驚惶地橫在鐵道上死也不動了。看到這一情況,火車司機緊急剎車,但由於巨大的慣性,列車仍風馳電掣般前進了一段。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馬死車翻人亡的慘禍就要發生,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歐陽海不顧個人安危,以異乎尋常的敏捷,毫不猶豫地沖上鐵軌,使盡全力,把驚呆的烈馬猛往軌道外面推了出去。列車呼嘯而過,安然無恙,而歐陽海卻被捲入車底,左腿壓斷,身受重傷,倒在血泊中。經多方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年僅23歲。
歐陽竟無:名漸(1871-1943),字鏡湖,號竟無,江西省宜黃人。近代著名佛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稱「宜黃大師」。歐陽竟無畢生窮究佛學,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識,實集佛學之大成。他在《竟無內外學》巨著中提出的「結論後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學」、「法相唯識非一」的思想,在當時頗有影響。
歐陽繼修:本名陽翰笙(1902-1992年),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曾用華漢等筆名。四川高縣人。黃埔軍校教官,黨支部書記。解放後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文聯副主席。文革中與周揚、夏衍、田漢同時被打為文藝界「四條漢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復文聯副主席,主持文聯日常工作。在文藝界與茅盾齊名,他與郭沫若一樣,都是四川籍文藝泰斗。寫有社會科學著作2部、中篇小說8部、短篇小說10餘部、電影劇本17部、話劇8部、詩歌200餘首,著作頗豐。
歐陽子倩:名立袁。湖南瀏陽人,演員、戲劇家。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學商科學習,光緒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學文科學習。辛亥革命後回國參加新劇同志會、春柳劇社,倡導新劇運動。解放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及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主席。是中國戲劇運動倡導者和話劇的開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個劇本。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漢時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靺鞨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漢朝末年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鄱陽湖一帶。
2、堂號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渤海堂:歐陽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載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山堂:資料有待補充。
本仁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廬陵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廷鑒堂:資料有待補充。

❺ 歐陽姓氏之源

歐陽是一個復姓。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歷史上的越。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歐陽姓的單一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勾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以水名為姓稱姬姓。
傳說,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締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
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
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成為歷史佳話。
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安陽),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大禹為歐陽氏的祖先,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封支庶子孫姒無余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
直到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勾踐,史稱越王勾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姒勾踐又復國,並吞並了鄰近的吳國,之後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成為春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姒無疆,越國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
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余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志》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復姓。[5]
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疆為得姓始祖。

❻ 歐體是誰發明的

歐體是唐人歐陽詢的書體。

歐陽詢,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專更令。 與虞世南、屬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

歐體書法在繼承二王及北魏、北齊書法精髓的基礎上,融會變革, 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歐體書法的藝術特點是寓險絕於平整之中,點畫瘦硬勁健,稜角分明,結體善於造險, 然後用其它點畫顧盼救應,出奇致勝,使每個字和整篇字歸於平整穩妥。 故其書看似平穩,莊重森嚴,細察則變化多端,勁險刻勵,靜中有動,別有情趣。 有人盛贊其書「纖濃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法、面折庭諍之風。 至其點畫之妙,意態精密,無以尚也。」

也有人批評「歐陽率更,結體太拘」。 總之,盡管歐書的個別捺畫和大部分趯鉤尚存順勢捺出的隸意, 但唐初歐體的出現已經意味著唐楷的基本成熟。

❼ 歐陽姓氏來源介紹

歐陽姓氏起源

姓氏來源主要出自夏禹: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所以以水名為姓。黃帝有4位妃子,生了25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lei)祖,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是顓頊(zhuan xu)。夏禹是顓頊的孫子。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qun)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禹去治水,這時禹20歲。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大禹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32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成為歷史佳話。

堯死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年老後,讓禹接了班。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省安陽市),死後葬於會稽(ji,今浙江省紹興市)。

據一些家譜記載,歐陽姓的人尊奉夏禹為祖先,說他的兒子夏啟建立了夏朝,數傳至少康時,封支庶子孫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直到春秋時期,越王的王位傳至允常時,有子名勾踐,史稱越王勾踐,曾吞並鄰近的吳國,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是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後來,從他25傳至越王無疆,越國中衰,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無疆之子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歐余山南(今浙江湖州境內),為歐余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他及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久而久之,他們便以歐陽為姓。

❽ 歐陽復姓的由來是什麼

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余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歐陽是一個復姓。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

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先秦時,歐陽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進入秦漢,歐陽姓北上江蘇、山東、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晉時期,歐陽姓已經西抵陝西、四川,南達湖南。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陽姓大批進入湖南、福建、兩廣地區,清初歐陽姓進入了台灣地區,再後來又有遷居新加坡,泰國和歐美各國,僑居東南亞等國者。

(8)歐陽發明擴展閱讀: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志》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復姓。

❾ 誰發明的衛星,歐陽自遠為什麼被稱為嫦娥之父

一個搞化學的能懂什麼機械電子遠程式控制制?嫦娥之父葉培建才是實至名規,葉老有過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請見 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0189423,歐陽院士濫芋充數可不行!歐陽弄出來的美國人絕對登過月球的論斷誰會信?明顯是假的,到時那塊「月球岩石」的研究可全廢了。

❿ 歐陽姓氏的來源/

歐陽姓出自姒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

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歐陽姓以海鳥為圖騰,郡望為渤海。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復姓首位。

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陽姓人口增長率呈下降的態勢,這可能與歐陽復姓改單姓陽有關。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省廣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澤縣(彭澤縣歐陽為歐陽「懿」後代,生七子,遂為彭澤縣歐陽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

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江西、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

現在,廣東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廣州(從化),湛江(鴉翠)清遠(連州),順德均安。江蘇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金壇市直溪鎮巨村村。

(10)歐陽發明擴展閱讀:

歐陽姓歷史名人:

1、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

2、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

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歐陽建

歐陽建,字堅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晉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詳(據《魯西南歐陽氏宗譜》載歐陽建生於二六九年),卒於晉永康元年,年三十餘歲。

著有《臨終詩》以及《言盡意論》,提出了古代唯物辯證觀點。歷任尚書郎、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到趙王司馬倫專權時,歐陽建想有所作為,欲立楚王,由是與司馬倫有隙。

於是他與潘岳偷偷勸淮南王司馬允誅殺司馬倫,事泄,歐陽建全家不論老少都被斬首。臨刑時,作詩文《臨終詩》,甚哀楚。他曾提出「言盡意」的思想,否定語言不能表達事物的說法。

4、歐陽珣

歐陽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號歐山,學籍吉州廬陵,鄉籍福建泉州晉江潘湖,歐陽詹之十世孫。他少聰而敏慧,稍長,就學於仁穎書院。

崇寧五年(1106年)丙戌與本邑儲敦敘同登蔡凝榜進士,調崇安尉,有主簿者貧不妄取卒於官,歐陽珣傾囊以賑其行,人皆義之終。

丁父憂,珣立於靈堂前,其葉累百,人謂其忠孝兩全。

5、歐陽瑾

歐陽瑾(1706~1780) 號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聰穎,出語驚人。清雍正十年(1732)鄉試第二,次年中進士,任兵部主事,時年26歲。

以後40餘年,一直在外做官,歷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僕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順天府尹,戶部侍郎(正二品),倉場總督等職。

辦事認真周密,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為之立傳,稱「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瑾

閱讀全文

與歐陽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