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扇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扇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6 10:11:03

『壹』 扇子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扇子,在我國是一種抄古老的降溫工具。晉代經學博士崔豹《古今注》一書中說:「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古書上所寫的這種扇子是長柄的,由侍者手執,為帝王扇風、蔽日。作為夏天必備的扇子,據考古學家考證,我國扇子的發明至少不會晚於西漢時期。目前所發現的有關扇子的最早記載是《方言》一書,裡面說:「自關而西謂之扇」。《春秋繁露》中也寫道:「以龍致雨,以扇逐暑。」古代扇子的形狀很多,有圓形、長圓、扁圓、梅花、扇形等形狀。其扇面的用料又可分為絲絹、羽毛、紙等。至三國時期,我國開始流行在扇面上寫字繪畫,因而扇子又從一種降溫工具轉變成為一種藝術品。著名文人王羲之、蘇東坡等都有過「題扇」、「畫扇」的動人故事。我國古人對扇子除了扇面、扇形非常講究外,扇柄也十分講究,僅材料就有許多種,如玉石、牙雕、木雕、竹雕、骨雕等。考古學家在江蘇省挖掘出了一座南宋時期的墓地。該墓發現了兩把團扇,均是長圓形,以細木桿為扇軸,其扇面是紙質,呈褐色。其中一把扇子的扇柄為玉石。如此完整的宋代扇子的發現,實為我國古代生活史上一件珍貴的實物材料。

『貳』 扇子出現於哪一年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

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

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

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

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

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

「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

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

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

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叄』 紙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緻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分不開。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品,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徵。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

『肆』 摺扇起於何時,由哪個國家發明

摺扇起於北宋,由日本發明。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是當前可查關於摺扇最古老的文字記錄,其中記述了摺扇的起源國家是日本。摺扇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

摺扇是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摺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並根據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摺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

(4)扇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日本早期的摺扇稱為檜扇,由薄片狀的扇骨組成扇面,每根扇骨分離,合攏起來已經和今天的摺扇很相似,但展開的時候形狀並不完美。一些文獻稱,經過逐漸摸索,日本工匠在扇骨上覆蓋貼紙,使扇面成為一體,才形成了後來的新式造型。

和扇在日本不但是納涼的工具,也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和扇與腰帶、提袋、木屐一樣,是正規和服的一部分。

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摺扇,摺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摺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

鐮倉時代日本男子的直衣、狩獵衣的時裝是以扇子為中心。宋元時代也有不少人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揮毫。

吉慶時,日本把摺扇作為贈送禮品之一。摺扇打開時向兩邊伸展,象徵著人走的路愈來愈寬廣、前途日益光明。過去還有一種習慣,公卿用白骨扇子,武士使用黑骨扇子。一看扇子便知其身份。

明治時代,日本的摺扇成為暢銷的貿易商品之一,出口歐洲不少國家。那時,扇子由紙面發展為絹面,很受人們歡迎。待到大正時代,扇子已成為庶民百姓的日常用品,而且在祭祀、宗教法會、民俗活動中廣為使用。

『伍』 扇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扇子是——中國發明的。

早在漢朝,就有班婕妤作《團扇歌》:「新制齊紈回素,皎潔如霜雪。答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班婕妤借詠團扇表露受對趙飛燕的醋意。兩千多年前的小女子,吃醋就吃的這么有品位,值得現在相聲界諸藝術家學習.......至於摺扇的發明權,則頗有爭議。當然了,有中國發明的說法,據說晉人袁宏赴任前,大臣謝安相贈摺扇一 把,暗示要"奉揚仁風"。然而日本人稱摺扇是日本的原創。
令人震驚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沒骨氣的中國人也認同這種說法,即倭人發明摺扇,並在唐代傳入中國,直到明朝永樂皇帝大力推廣,方風行天下雲雲。西歐也有人爭奪摺扇的發明權。

『陸』 摺扇是哪國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扇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這里有四種說法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麈尾。」
源於南北朝說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摺扇出現於南北朝時期。《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劉祥傳》中記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鄣日』,元人胡三省《通鑒注》雲:『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見:「宋《通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王雪濤《畫扇》一書寫:「南齊時就有了摺扇,而在摺扇上進行書畫創作始於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談》:「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但胡三省從「腰扇佩之於腰」,並判斷「今謂之折疊扇。」
這其間沒有舉出任何有力的證據,所以胡三省的說法存疑。「腰扇」之名並非指其「佩之於腰」,而是言其形狀中部較窄,兩端寬闊,是一種中腰收縮的扇子。
擅長考據的清代學者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清人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條雲:「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周一良非常贊同此觀點,他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腰扇》寫:「桂說是也。折疊之扇自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
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門》、梁玉繩《瞥記》七皆引宋人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摺扇,舉證詳確。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摺扇『其來久矣』,則非是。」清人姚范《援鶉堂筆記》中也指出胡三省說的腰扇,「亦是團扇,曲之可卷舒,與今日所謂聚頭異。」
更何況,「腰扇」之名也並非始於南齊,東漢已見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東漢高誘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
晉張敞《東宮舊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納妃同心竹二十,單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形狀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志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摺扇。所以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對此批正道:「胡三省

『柒』 摺扇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最早起源於哪裡

記得古裝劇裡面常有古代人拿著扇子,那種扇子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摺扇了。小編一直認為那種摺扇是一種很有文化氣息的東西,記得拿著那種扇子的人都是古代的翩翩書生,總之拿著那種摺扇,就有一種整個人很有氣度的感覺。可是,摺扇到底是起源於哪裡,這一點確是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個定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摺扇都有哪些來源。


源於西漢說

馮躍利書心經摺扇《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駙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唐代人顏師古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所以,這里的"便面"不是摺扇,是種上方下半圓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麈(zhǔ)尾。"並且,《三國志》和《晉書》中並沒有關於摺扇的記述。


源於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關於摺扇的來源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結論,但是,摺扇是有一定中國特色的一種代表作品,古人把山水畫,詩歌寫在摺扇上,使摺扇內容更為豐富。據說,如果現在還有古代的著名詩畫家在上創作的扇子,現在肯定是價值連城啊。保存下的摺扇也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這些摺扇上面的內容也可以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

『捌』 扇子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 黃帝作五明扇 」,可謂早矣。西專周羽製成「羽扇」已屬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玖』 扇子是誰發明的

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版羽扇」已權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

『拾』 扇子是誰發明的

核心提示:摺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扇子,最早稱為「霎」,與羽毛有關。據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則稱扇子是周昭王時發明的,據說當時有個叫孟夏的人取鵲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戰國的。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楚墓出土過一把竹編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側,就像一扇單扇門。單扇門在古代稱作「戶」,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也像門戶,「扇」字之所以從羽從戶,由此可以得到明證。

至少在漢代就出現了團扇,因為是用絹製成的,故又稱為羅扇、紈扇,團扇形如圓月,暗合中國人團圓如月、合歡吉祥之意,故又稱為合歡扇。西漢成帝時班婕妤因趙飛燕入宮而失寵,故作詩雲:「新制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如明月。」唐代王建《調笑令》詞曰:「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於是,扇子也就有了並面、便面、障面等雅稱。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包括了各種「方不應矩,圓不中規」的方圓形、腰圓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種樣式。團扇的出現打破了羽扇的單調格局,使扇形更加豐富了。

扇面的面積雖然有限,但也給書畫家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錄的楊修為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是關於在扇上作畫最早的記載。《晉書·王羲之傳》中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已是家喻戶曉。除了王羲之外,當時還有范曄、顧寶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題詩作畫,這就大大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遲到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把木柄絹質團扇,扇面上就繪有花鳥。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中也畫有一位手執繪有牡丹花的團扇。在團扇上繪畫作書到宋代達到頂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絹本團扇扇面被保存下來。

古代男女都用團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就都繪有用團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摺扇傳入並流行以後,男人在正式場合都使用摺扇,團扇就變成女性的專用物了。

摺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摺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並根據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摺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宋代已經能夠自製自銷摺扇了。不過宋元間使用摺扇的人還不多,所以,明代陳霆在《雨山墨談》中說:「元初東南使有持聚頭扇者,人皆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

明代摺扇廣泛流行,據說這與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關。近年來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時有摺扇出土,可以與之相互印證。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吳扇、川扇、歙扇、青陽扇、溧陽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等等。扇骨、扇面製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還衍生出扇袋、扇墜、扇盒等附屬扇子的工藝品。摺扇攜帶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畫的摺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鑲,扇面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面是柳陰賞花圖,一面是松下讀書圖,落款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它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男性使用摺扇,而且還有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閱讀全文

與扇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