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漢代。
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國後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從此使「天下一統」的觀念深入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對周邊地區甚至遠至中西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使中國作為一個穩固強大的帝國登上世界歷史的一級競爭舞台。
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這一力量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它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
(1)馬鐙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
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的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
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
『貳』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台。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沖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游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
馬掌,也叫馬蹄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時期,中國史書中,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才有記載,直到元朝時期,成吉思汗西征,中國北方才開始流行。這樣經過上千年演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鮮卑人發明了雙馬鐙,古羅馬人發明了馬掌,經過東西方軍事文化交流,騎兵裝具才完備,騎兵部隊一直服役到二戰時期,如今只有些國家少量服役。
『叄』 馬均發明的馬鐙是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嗎
馬鐙不是馬鈞發明的。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面,叫做「水轉百戲圖」。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馬鐙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考古發現表明:馬鐙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鮮卑人約在距今1700多年前發明的。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鎏金木芯直柄銅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7厘米,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
歐洲最早出現的馬鐙出土於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人的墓群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阿瓦人是來自內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柔然人活動重點區域是陰山以北的草原,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柔然人於公元6世紀戰敗後,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西方考古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阿瓦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這進一步證明馬鐙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鮮卑人在距今1700多年前發明的。
『肆』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在看【探索發現】,秦始皇的陵墓的時候,好像那時候的馬匹還沒有馬鐙,所以應該發明在西漢,歡迎採納。
『伍』 「馬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馬鐙的起源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准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鐙發明後,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中國發明的馬鐙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關於腳鐙曾有過很多熱烈的討論……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優勢的是中國。直到8世紀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現腳鐙,但是它們 2008/10/11
『陸』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專時期,就可能已開屬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柒』 馬鐙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捌』 馬蹬這個工具,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西漢發現布馬蹬,目前最早出土的馬蹬也只是東晉時,廣泛使用是在唐朝。
馬蹬,是指垂懸於馬腹兩側供騎馬者踏腳的馬具。馬蹬的作用,一是方便騎乘者跨上馬背;更重要的是使騎乘者上馬之後雙腳擁有可靠的支撐,配合高橋馬鞍,得以輕松地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並且騎者的身軀和雙手由此得到極大解放,可以在馬背上從事諸多復雜的動作。
這只是說最晚在西晉,馬蹬被發明其實應該比這要早得多。沈從文先生曾根據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一件立體騎士形象、動作推測,將馬蹬的發明上推到西漢末。現在當然沒有西漢的馬鐙,那是因為馬鐙本來是日常生活用品,沒人費心保存也難以保存,二來,單就馬蹬來說,也有利用上馬的單邊馬蹬和利於作戰的雙邊馬蹬之分。單邊馬蹬的發明要更早一些;三來,馬蹬從出現實物到被匠人藝術表現,總會有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是幾十年還是幾百年,誰也難以下個定論。
『玖』 馬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十六國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9)馬鐙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馬蹬的重要性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沖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沖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沖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