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新發明故事

創新發明故事

發布時間:2021-08-06 07:53:13

Ⅰ 有關古今中外名人創造發明的故事

微波(發現者:珀西·斯賓塞)

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師珀西·斯賓塞又是一位著名的電子學奇專才。 1945年斯賓塞正在測屬試用於雷達裝備的微波輻射器(磁控管)時,突然感覺西褲的口袋裡有點不對勁,甚至聽到了噝噝的聲音。斯賓塞停下手裡的工作,結果發現是它口袋裡裝的一塊巧克力融化了。他猜可能是磁控管發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由此他立刻意識到也許可以把微波應用到廚房烹飪上,於是微波爐誕生了,這種廚具真可謂是全球的小吃愛好者和單身漢們的大救星。

Ⅱ 發明創造的事例有哪些

發明創造的故事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


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
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就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


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1.根據海豚的定位系統發明了聲納~ 2.根據鳥巢的結構建造的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管(名字就叫鳥巢) 3.根據變色龍遇到危險變色逃生的啟示人們發明了用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特種軍服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像晴蜒一樣的直升機由法國工程師伯雷格和黎歇才研製成功。這架飛機沒有機翼,第一個機臂頭上有兩副能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的四葉螺旋槳。在試飛時發現飛機振動厲害,安全性能差。直到1932年以後,前蘇聯工程師布拉圖欣才設計製造出了一架名為「歐米加號」的高性能直升機。從此,直升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飛行工具。


通過魚的身體發明了水下動力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現代的雷達


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Ⅲ 3M科技創新故事的創新發明故事


當你看到一頭長頸鹿,你觀察到了什麼?一頭高高的、姿態優雅的動物,在非洲大草原上悠閑地散步?是本地動物園里你最喜愛的動物?假如你通過3M的好奇心文化(堅持敢冒風險、拒絕平庸的精神)做成的望遠鏡來觀察的話,你又會觀察到些什麼?你可能會看到一種治療人類痛苦的嚴重病症的新療法,這種病叫做下肢靜脈性潰瘍(因血管、瓣膜受損或肌肉功能衰退而失去控制的高靜脈血壓導致的嚴重並發症)。
下肢靜脈性潰瘍的患者是幸運的,因為此類挑戰刺激了3M科學家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創造性靈感。在這個案例中,德國的一名3M產品開發人員回憶說,他曾經讀到長頸鹿從來不會生靜脈性潰瘍。他很好奇這是為什麼,因為長頸鹿的腿這么長,從腿到心臟的距離是人類的兩倍,這就要求更高的靜脈血壓,才能維持血液循環,於是血管受到的壓力就更大。
他想到,長頸鹿粗糙、缺乏彈性的皮膚起到了類似壓迫綳帶的作用,將每一次肌肉運動的效應最大化,以優化血液迴流,防止腫脹和潰瘍。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3M團隊開始著手尋找一種具備長頸鹿皮膚的功能的材料。3M的好奇心文化激發了機遇,而合作的文化則推動了解決方案的出台。在3M,人與技術之間的紐帶令不同專業的結合和應用產生了無窮的可能,令創意倍增,解決方案拓展。在調查了一系列材料、成敗互現之後,3M團隊中的一名成員建議試試3M™ Coban™ 自粘綳帶中使用的材料——一種用來包裹扭傷的地方和固定包紮的彈性材料。這種綳帶基於3M的核心技術之一的無紡技術(Nonwovens),並於1960年代問世,其材料最初是3M開發用在禮品包裝緞帶上的。今天,這種技術被應用於數千種產品上,從外科手術口罩到拖地擦,一直到保暖服的隔熱材料。
團隊回到研發工作中來,將Coban™ 牌的材料加以改進,設計出了3M™ Coban™雙層壓迫系統,其中包含一個泡沫塑料層,以解決舒適性的問題,和一個緊綳的壓迫層。兩層塗敷在一起之後,會互相鎖定,構成薄而缺乏彈性的「褲腿」,與傳統的四層系統或鋅膏綳帶相比,讓醫生更容易塗敷,並且在舒適性和壓迫性之間達到了理想的平衡。在3M,尋找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本能,已經成為第二天性了。這一次,故事是從長頸鹿開始的——證明了在創新的世界中,沒有什麼難題是「高」不可攀的。 實驗室中的靈光乍現
實驗室裡面的奇思妙想蛻變成最後的創造發明是最為司空見慣的事了,同樣, 對於3M而言,實驗室也是3M創新科技一個重要孵化器。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地下室,一位3M的研究員正在作實驗。由於地處北半球高緯度,冬日的太陽整日低低地掛在地平線上方,於是他發明了一種帶棱鏡的玻璃導管,斜射的陽光射入導管一端後,會沿著導管壁傳播,整個管子像個燈管通體發亮,令地下室頓時明亮許多。
在這之後,3M採用薄膜技術生產這種光導管,但在很多年內,這種棱鏡導管的應用一直局限在建築物的照明或裝飾上,每年只有很小的銷售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筆記本電腦的普及,液晶顯示技術開始飛速發展。由於液晶板獨特的特性和構造,光的利用率很低,如何增加液晶顯示的亮度一直是困擾科研人員的難題。
偶然的一個奇思妙想讓3M的科學家嘗試著剪開這種棱鏡導管,平鋪在LCD背光源上。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棱鏡的聚光作用,這個新穎的嘗試方法讓液晶顯示屏正向的亮度大為提高。

之前,3M的科學家曾經受到蝴蝶翅膀由於鱗片物理結構對光線的折射、反射產生不同斑點想像的啟發,利用高分子工業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模擬控制系統,成功地發明了3M™多層光學膜(Multilayer Optical Film )技術,通過改變薄膜的結構來控制光的出射。這種多層膜由上百層納米級的膜組成,每一層的材料性質都不同。通過膜層間的光學作用,最終達到反射光的功能。
由此,3M的科學家想到了將這兩個獨特的發現合而為一,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開發,3M結合微復制技術和薄膜技術,進一步優化了棱鏡導管的聚光功能,從而使其增亮效果更加顯著,並將其命名為增亮膜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為了讓客戶更好地接受這一產品,3M的工程師購買了兩台當時市場上最好的筆記本電腦,將其中一台加上兩片棱鏡方向相互垂直的增亮膜,在這層不起眼的薄膜的作用下,電腦屏幕亮度竟然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當這兩台電腦擺在它的製造商面前,他們很快就被說服了。從這一天起,增亮膜開始了它的神奇之旅,廣泛應用於小至手機、PDA,大至電腦顯示器、液晶電視等各種液晶顯示產品中,而這些產品的製造商也不再被如何既省電又能使屏幕亮度增加這個難題困擾了。 留心生活,細致入微
相比較實驗室的單調乏味,生活更像是一本瑰麗神奇的書本,不經意的瞬間也可能會洞開創新的天窗,折射出智慧的光芒,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足夠細致入微。
1930年,3M生產的透明膠帶被數以萬計的家庭及辦公室廣泛應用,成為公司直接與消費市場產生關系的第一個產品。但是,要把薄而且透明的膠帶從厚紙圈上剝離,十分麻煩。有時膠帶前端捲起或粘在紙圈上撕不下來,很難處理。整天用透明膠帶固定包裝紙的店員,因為整天撕膠帶,甚至發生手部抽筋的現象。3M的一位業務經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開始研究如何將膠帶從厚紙圈上剝離的簡單方法,從而讓透明膠帶的使用更加便捷。
反復實驗後,他最終發明了帶有小刀的桌上型膠帶切割器。使用這種膠帶切割器,不但能使膠帶在所需長度的地方切斷,而且因為帶有小刀,使用時再也不必麻煩尋找剪刀或者刀片了。
隨著帶有鋸齒型小刀的膠帶切割器發明後,愛用透明膠帶的顧客逐日增多,為3M帶來了更多的顧客群。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組合,透明膠紙的市場可能遠不及今天的發展勢頭,而更為重要的是,想到並且解決這個問題的不是負責研究開發或產品企劃的人,而是一個面對問題能發揮創意,努力設法解決的業務經理。
現代移動通訊設備的發明發展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隨時隨地溝通的願望唾手可及,但在這些便捷的背後,也存在著隱私泄漏的隱患。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細心的3M研究員發現,百葉窗可以在不同的視角呈現不同的景象。正對著看過去的時候,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象,如果微微側轉一個角度,則景色全被遮蔽。他很受啟發,並立即著手研發超微細百葉窗結構。經過3M眾多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終於成功研發出了顯示防窺片,使屏幕資料專供使用者從正面60度視角閱讀,任何人在兩側只能看到漆黑畫面,從而保護了商業機密及個人隱私權,讓電腦或手機等的使用更加自由自在。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時刻關注生活,留心生活的態度,正是3M一直以來創意無限的源泉。一個世紀以來,也正是這種永遠用創新的眼光打量生活的態度推動了3M不斷推陳出新,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 。 創意源自客戶的需求
不是所有3M的點子都來自於實驗室和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有時候,客戶的抱怨和要求也是另一次創新旅程的開始。
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美國流行雙色車身的汽車。當時工人的做法是在對車身塗漆之前,用強力膠帶和牛皮紙把一部分車身遮住,待油漆幹了以後再把「膠紙」撕掉,但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很多缺點:在撕掉「膠紙」的同時往往會帶下車身上的一部分新漆,結果既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又導致了生產成本的超支。3M的一名科研人員Dick Drew從聖保羅市一家汽車車身修理廠工人的抱怨中偶然得知了上述的情況。當時,3M還只生產研磨產品,但敏感的Dick卻由此發現了顧客(車修廠)對一種特殊膠帶的強烈需求。因此他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無數次嘗試之後最終利用將砂紙背基的生產工藝與膠水塗布工藝相結合,成功地開發出了粘性適中,操作簡便,易剝除的遮蔽膠帶。
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3M遮蔽膠帶形成了高品質全方位的系列產品,並成功地應用於小汽車原裝廠及配件供應商,飛機及其它交通工具生產廠,汽車維修遮蔽廠,船隻及其它水上交通工具生產廠,印刷造紙業以及各類電子電器生產廠。而這種遮蔽膠帶也成為了3M在以後60多年裡最重要的產品之一。
20世紀20年代, Dick Drew 已經成為3M歷史上最具創意的發明家之一,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沒有忽視不斷改變的客戶需求。當他知道聖保羅市的一家搞絕緣的工廠需要3M幫助開發一種為有軌冷藏車的絕緣棉設計的防水物時, Dick Drew 又開始了他的工作……
3M的一些研究員開始考慮在3M遮蔽膠帶外包裹一層DuPont發明的防水玻璃布,Drew於是聯想到:為什麼不能在玻璃布上直接塗上一層膠粘劑來作為絕緣棉的防水封條。1929年7月,Drew 用100碼的玻璃布做導電試驗,他很快開發了一種膠帶樣品並送到了聖保羅市的那家絕緣公司。不幸的是,他的新產品不能充分解決這個特殊顧客的要求,但這個樣品明確地顯示出了為其他類型的產品做絕緣包裝的優越性能。Drew繼續努力的工作,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解決了很多材料的難題,最後一個生產工藝的難題又擺在了前面:在玻璃布上均勻地塗膠粘劑很困難,玻璃布在用機器掛糖衣時很容易扯斷,經過不斷嘗試,Drew發現如果底塗應用到玻璃布上,膠粘劑就能塗得很均勻,而斷裂的難題,也在運用了一種特殊機器之後迎刃而解。最終,Drew 開發了無色無味的粘合劑,改善了這種膠帶。
1930年9月8號,第一卷Scotch(TM) 玻璃布膠帶送到了客戶手中,客戶反饋時盛贊3M「你們毫不猶豫地使自身盡可能地完善。我相信如果把這種產品推向市場,將會有足夠的銷售額來證明這筆研發支出是正當的」。實踐證明,客戶的話顯然是保守的。Scotch(TM) 玻璃布膠帶成為了3M歷史上最著名並被廣泛使用的產品之一。商業企業用來封裝;農民發現它可以用來修補火雞雞蛋的破損;家庭用戶用他來修補玩具和破損的紙張……新的用途被不斷的發現,銷售額到現在一直在增漲。
以卓越的品質、價值、服務滿足客戶的需要,繼而超越他們的期望值是3M的核心價值觀之一,這一價值觀讓3M不斷的進行自我突破,建立了穩固的客戶關系,從而也讓自己成為全球最為人尊重的企業之一[]1 。 失誤的土壤孕育創新的果實
一個新產品的誕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許多產品從設想到誕生一波三折,3M的報事貼®就是其中一例。1978年,3M科學家Spence Silver發現了一種非常與眾不同的膠,粘性不大,能保持很久,重復使用還能保持粘性,但是不知道怎麼把它用到產品中。跟許多其它的新技術一樣,如果找不到用途就不能算好的技術,Silver不斷在公司內部宣傳這個技術,3M的技術人員也沒有放棄對新產品開發的希望。
1973年,一位負責產品開發的研究員Art Fry聽說了Silver的技術,非常感興趣。他在教堂做禮拜的時候,看到唱詩班的人會把一條紙片放在聖經里做書簽,但是紙片常常會從書中滑落下來。這激發了Fry的靈感:這種可以重復使用的、不太粘的膠塗在紙片上不正合適這個用途么?於是,報事貼®(Post-it®)的創意在教堂的唱詩誕生了。
但是很多人對報事貼的市場表示懷疑,這樣一個小黃紙片能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呢?誰會願意付出額外的費用來買這樣一個帶膠的紙片,來代替原有的書簽呢?經過市場和技術人員地不斷努力,報事貼® 在1980年正式推向市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小的黃紙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各種顏色和造型的產品不斷涌現,每天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使用3M的報事貼®,而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紙片甚至流行成為一種辦公室的文化,由此誕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精彩創意。
生生不息,創意不止,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3M的創新科技和產品以細節打動人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放眼未來,3M創新文化的傳承將會引領一批又一批3M員工,孜孜不倦,用源源不斷的創新科技和產品刷新歷史,點亮生活。 跨部門的溝通促進新市場的誕生
1993年的9月,3M在聖保羅的研發中心又一次技術交流大會開始了。研發人員都私下裡把它稱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因為每個科學家在這一天都要製作展示板,登台演講,介紹自己新的研究想法和實施方式。在3M,只有吸引了其他領域的科學家的關注,才能將一個單純的技術轉向多領域應用的可能,也只有這樣,相應的公司內部基金才有可能贊助這個創新項目。
3M科學家A在發布會上告訴大家,自己發現了一個折射率非常高的材質,它可以調控反射比率,讓材料100%或者80%或者更小比率的反射光線。但是他不清楚,這個發明有什麼用途,但是經驗告訴他,也許這將帶來材料界的一次革新。A來自工藝研究部門的激光研究部門,這項意外的發現與他所在部門的項目毫無關系。A的想法獲得了薄膜開發部門的B博士的響應,B當時是一種防爆膜的產品工程師。他一直在考慮什麼能夠讓玻璃爆炸而不會碎成碎片,傷及司機。B在了解到A的想法時,當即有了一個想法,有沒有可能讓這種技術擋住紅外線的熱量,同時多膜重疊,起到防止爆炸的作用。
這讓他們不得不找到另一個光學研究部門的博士C,請他在研究室做一個計算機模擬試驗,看一看這一材料是否有助於防止紅外線的影響。而試驗的結果給予三位科學家以極大的震驚。因為試驗的結果顯示,這一材質的反應完全違反了光學定律。反復推算仍然無法解決的情況下,三位3M科學家決定向公司申請兩筆研究基金,以實物研究的方式來製作多層膜,以驗證是否出現技術上的突破。
1997年,基金支持下的小規模生產開始了,三位科學家製作了不同反射率的產品,並發現這個產品可能在非常廣泛的領域都有應用的可能。3M的高層為這一發現欣喜不已,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成立了項目團隊。這個項目團隊由各個國家、地區、不同的事業部門的員工組成,包括了市場部、研發部、生產部門等等不同的部門。這個小型的團隊擔負起了一個關鍵的責任,把新技術轉變為新的業務機會。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則由非常嚴格的步驟來達成。
參與這一項目的3M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劉堯奇博士依然還記得當時非常有趣的市場反應:光學部門的市場人員把技術樣品帶到燈具廠,客戶對他說,這樣的技術也許可能用在電燈的背後,這樣也許相同的瓦度就可以帶來更亮的折射效果。而汽車廠家則對機械部門的市場人員說,也許我們可以用在汽車玻璃上,因為可以防止灼熱的紅外線,另外也許可以達到隱私保密的效果。最有經濟價值的建議來自液晶顯示器的廠商,他們驚喜的發現同樣的液晶屏幕在背部使用了這個技術之後亮度可以增加一倍。亮度一直是液晶顯示器被晶體管顯示器打得抬不起頭的關鍵原因,而這一技術讓液晶顯示器有了飛速發展的潛力。
最終,市場人員將各方客戶的想法帶回了實驗室。在考核了每個可能應用的產品的實現方式和生產成本之後,市場人員又回到了客戶那裡,去詢問對方願意為這一新技術的應用付出多少成本。最終,大家發現在液晶屏幕上的應用價值最高。3M公司最終用這一技術開發出了應用於液晶顯示屏的Vikuiti增亮膜,目前這種產品被廣泛用於全世界的手機、電視、手提電腦的液晶顯示屏上,不僅使畫面更亮,色彩更鮮艷,而且大大節省了能耗,使產品設計能更輕薄、小巧。而3M光學產品事業部在2005年開始演變為近千人的新事業部門,
「1993年到2005年也許不是很短暫的時間,但是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從一個想法萌芽到一個巨大的事業部門。」劉堯奇博士說。技術的研發用了4、5年的時間,而一旦從液晶屏市場上看到商機,整個業務的發展速度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另一個機遇是全球市場對於液晶屏需求的增長,如果這個發明提早了20年,也許這個技術現在還只能支撐一個小型的事業部門。」
3M很多產品都是結合了正在成長的經營和科技領域,在很多領域不斷通過技術進步以取得產品區隔,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它的錄像帶、遮蔽與透明膠帶、保溫棉(Thinsulate新雪麗,超薄保溫防水材料)、外科用無塵套(surgicaldrape)等部份創新產品,都是改變了市場游戲規則,不僅創造了嶄新的產業,也衍生出整個產品家族,從而保證了3M獲得新的市場和一流的品牌[]1 。 大閃蝶的啟發
受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雨林發現的藍色大閃蝶的啟發,3M的科學家們經過數年研究,正式推出極景系列多層光學微復建築隔熱膜。它能讓光線在我們的膜上大變戲法,就像光線讓蝴蝶翅膀流光溢彩一樣!
Morpho butterfl大閃蝶是一種大型色彩艷麗蝴蝶,生活於中美和南美的熱帶地區,因其翅膀呈顯著的彩虹藍色而著名。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物理學家彼得·武庫希奇和羅伊·桑布爾斯於1997年開始合作,花了3年時間研究蝴蝶和飛蛾翅膀的構造特徵。他們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大閃蝶時,它的虹彩會發生令人驚嘆的改變。其實大閃蝶鮮艷的藍翅膀上並不含有任何色素,它的顏色來自於光線的反射,既所謂的「結構顏色」——光線在物體內部經過多次反射而形成的顏色。他們發現,蝴蝶翅膀由數層僅有3至4微米厚的鱗片組成,這些鱗片像微小的屋瓦一樣交迭,每個鱗片的構造也很復雜。蝴蝶翅膀這種井然有序的安排形成了所謂的光子晶體,光子晶體能捕捉光線,僅讓某種波長的光線透過。
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以創新為宗旨的美國3M公司的興趣,3M的研究人員由此開發出極景系列多層光學微復建築隔熱膜。這款具有卓越的隔熱效能和良好通透性、景觀性的建築膜,採用了尖端的納米技術和微復制技術,實現了完全無金屬化,為整個行業樹立了全新的標准。 每個領域的研究與創新是一系列平行延伸的線條,相互之間並無交點,但當這一系列平行線在某一點交叉時,往往能碰撞出火花,形成突破性的卓越創新,這便是3M視如生命的多元化創新。當這個交叉點不斷向外擴展,觸及到各個市場的終端,這便是3M魔幻般的鏈式反應。3M醫療產品事業部的核心產品-- Tegaderm™透明敷料的發明就是源自靈感之觸。
1978 年, 醫療事業產品研發部產品研發科學家Steve Heinecke 博士在醫院觀察護士進行靜脈輸液操作時, 發現護士在常規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護理的時候是使用紗布和膠帶固定。「在護理穿刺部位的時候, 護士只好先撕取膠帶固定導管, 再用紗布覆蓋,」 他說:「我想應該可以有更加簡單的方法解決。」
為什麼不可以設計一種透明的,具有粘性的薄膜,幫助護士即可以觀察靜脈輸液穿刺部位, 又可以起到保護固定作用呢?

當然可以! Steve 帶著這個想法回到實驗室, 將3M的經典粘結和薄膜技術結合,經過4 年的研發, 1982 年3M™ Tegaderm™ 透明敷料上市了。醫用透明敷料的概念瞬間成為流行, 在醫院系統Tegaderm™ 透明敷料迅速徹底變革了IV 穿刺部位護理的方法。今天,Tegaderm™透明敷料被廣泛運用到全球140 多個國家。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 有關《預防血管導管相關性感染規范》聲明:「 透明的、半滲透性的、聚氨酯敷料是用於導管穿刺部位護理的常用敷料。透明敷料能夠可靠地固定導管及血管通路器材; 可以持續觀察穿刺部位; 患者可以沐浴;與紗布及膠帶的傳統方法, 相比可以減少更換敷料的次數; 可以減少護理時數。」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引用此規范指導本國的臨床實踐。 故事發生在2004年,當時的中國汽車美容市場還停留在洗車打蠟的階段,然而打蠟只能實現一時的光亮,遇到空氣氧化、雨水沖刷甚至最簡單的洗車,薄薄的一層保護層,很快就不起作用了。如何更好地實現汽車漆面的持久性養護?作為汽車美容行業的領軍者,3M中國汽車售後市場產品部的技術工程師們率先開始了對更高階產品的研究。
他們首先從當時業內領先的日本引進了一些漆面美容的新產品,研究後發現其特性是可以在車漆表面形成一個較硬的保護層,實現相對持久的保護和耐磨,但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如果局部損壞,就需要對整個漆面重新維護。
經過多種材料的反復實驗,終於有一天,3M中國技術團隊的Irene Rao靈光一現,持久保護漆面,並不一定要做硬,何不試試反向思考,做個有彈性的表面保護層?

從這一思路出發,再回到3M龐大的專利和技術材料庫里去搜索,Irene對THV這款3M獨有的專利含氟材料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與3M歐洲技術同事的反復溝通,Irene進一步發現THV下屬的多種牌號材料中,有一款對於金屬漆面的疏水疏油能起到獨特的作用,而這正可以解決我們汽車漆面常遇到的雨水和泥沙沖刷、沾染油污難以去除,影響漆面光澤的問題。
在歐洲同事的幫助下,Irene最終完成了新配方的設計,這就是後來為人們所熟知的3M封釉套裝。3M封釉套裝一經推出,即迅速佔領了汽車美容界的高端市場,受到廣大車主的熱烈追捧。
3M的創新並未止步於此, THV在3M還有很多應用,比如塑料光纖和汽車油管的防滲透層,在新能源領域將THV應用於太陽能電池板的保護膜(back sheet film)產品等等。而3M封釉產品本身近年來也開始進行配方的進一步改進。3M的創新成果已在多個行業遍地開花,為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做出了更多貢獻!

Ⅳ 創新發明的故事

高跟鞋抄

15世紀的襲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雨 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Ⅳ 人類發明創造的故事有哪些

①「一邊倒的桃樹」
山東壽光農民劉成德發現桃樹朝陽的枝條結果大、味道好,專於是培植出「一邊倒」桃樹屬,採光好,結果大。桃樹是「三年見果,四年豐產」,他的樹是「今年栽桃,明年賣」。年收入過百萬,被譽為「劉百萬」。
②一根鉛筆頭催生八個億、刷新國際ISO新標准
上海鋼鐵工藝技術研究所所長郁竑創立「鋼筋套筒冷壓連接技術」,不用電焊,只需在兩根鋼筋間加根套管,再用冷壓機夾一夾,就接上了!郁氏的發明就是這么神奇又簡單。
③一個教師和兩百項專利
中國計量學院教師梁嘉麟從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專利局成立他就開始申請專利。本世紀以來,梁申請的發明專利已超過150項,其中獲得授權55項。
2001年以來,中國計量學院學生已向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了200餘項專利,僅僅是2007年,該校在讀學生獲得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就有51項,幾乎每一項專利都凝聚著梁嘉麟老師的心血。
以上案例說明各行各業都可以創新,創新意識最關鍵。

Ⅵ 關於發明創造的故事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 泡。 美國來客兄弟--飛機
中國袁隆平--雜交水稻
俄科學家發明隱身衣
據悉,奧萊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立大學量子和光電子學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過去許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進行著黃金納米粒子的實驗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發現,一個物體只要覆蓋上一種由黃金膠體粒子製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從肉眼前消失,也就是達到了隱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發明的「隱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體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說:「現在,我們只能使靜止的物體隱形,因為物體移動時,光的輻射頻率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目前無法使移動的物體保持隱形。然而,我相信科學家不久就會製造出類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類的移動隱身衣。」
事實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個在「人造隱形」領域取得成功的科學家。2005年3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阿魯和英奎特曾宣布他們發明了使物體「隱形」的理論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離子體激光。
俄羅斯科學家的發明與美國科學家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基於銳減散射光的概念。人類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後,物體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斷這個過程,人就看不到物體。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隱身衣」發明已經申請了科學專利。研究人員相信,像飛機和太空船這樣的大型物體,只要塗上了這種特殊物質,將能夠從雷達屏幕前「消失 。
請勿盜版!!!

Ⅶ 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1,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裡面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

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善在紙帶上列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

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藉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後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他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後,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並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

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後,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



2,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

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情緒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此刻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

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明白。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最後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用心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之後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

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3,電話的發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

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

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裡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4,雷達的發明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明,不能專歸於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准而成。」

在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於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

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

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5,避雷針的發明

歷史上關於避雷針的發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

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Ⅷ 創新的小故事

★有關創新的名人故事:
1、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桿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Ⅸ 關於創新的小故事

創新和發明永遠都是一家,每一個發明家身上都帶著創新的精神。而僅僅是創造一個新的事物,而不能將其的價值發揮出來,並不算真正的創新。
(註:列文胡克=列文虎克)
從顯微鏡的發明人列文胡克的故事裡,來看看創新背後的很多元素吧。
列文胡克是是一位沒有受到正式高等教育的英國皇家學會成員。早年年輕的列文胡克,是一位看門人。看門的工作相對輕松,時間充裕,並且能夠經常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列文胡克從一個朋友口中聽說,在歐洲重鎮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裡,會出售一種名為放大鏡的東西,可以讓原本看不清楚的小東西變大,變得可以看清楚。
列文胡克覺得非常有意思,充滿好奇心的他也想體驗一下這種神秘的裝置。於是他跑到眼鏡店想去購買一個放大鏡,可是,這種新裝置的價格實在太貴了,列文胡克根本就承擔不起。他很遺憾的要離開眼鏡店,卻看到店裡的師傅正在磨製鏡片。
列文胡克仔細觀察了一番,他發現鏡片的磨製的最基本方法實際並不復雜和神秘,關鍵點在於磨製的手工熟練度和耐心。列文胡克於是決定,自己也嘗試磨製自己的放大鏡。這樣不但可以滿足好奇心,觀看放大的物體,也不會有多大的經濟負擔。
列文胡克因此成為了一名「磨鏡片愛好者」。經過不屑的努力,終於磨製出了自己的放大鏡。隨後,為了方便使用,他還將鏡片固定在一個支架上,並在鏡片的下端放置了一個金屬片,並在金屬片上打孔。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顯微鏡。
列文胡克經常把自己關在一間密室里,用各種材料磨製鏡片,組裝各式各樣的顯微鏡,並日以繼夜的用顯微鏡觀察各種事物。他在這個微世界裡,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人血紅細胞,甚至隱約看到了200年後人類在真正開始了解的細菌。
列文胡克一生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組裝了大小各異的400款顯微鏡。並通過廣泛的細致觀察,成為很多微生物和細胞的第一個發現者。
列文胡克在朋友的勸導下,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並郵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通過英國皇家學會刊登出來,和全世界科學家分享他的發現。列文胡克也因此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雖然他從未受到高等教育,並且根本不會閱讀拉丁語(此前的很多科學資料,都是以拉丁文書寫的。)
這就是列文胡克和顯微鏡的故事。但是關於顯微鏡的故事,實際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在列文胡克發明顯微鏡前,其實早有別人發明了顯微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早在列文胡克製作出顯微鏡前90多年,一個叫詹森的眼鏡匠就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製作出了顯微鏡。但是他的工藝比較粗糙,觀察的倍數不大,也沒有繼續將這一設備用於科學研究,發揮價值。因此,顯微鏡的發明人最終被歷史公認為列文胡克,而且列文胡克還因此成為了「微生物之父」。

閱讀全文

與創新發明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