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國的發明火葯

我國的發明火葯

發布時間:2021-08-06 07:08:43

A. 我國發明的火葯通常被稱為黑火葯是用什麼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B.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火葯,發明在是什麼時候

摟主:

我國四來大發明的發明朝代、過自程及其偉大歷史意義
(1)紙發明與西漢前期。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出現,大大便利了人民的書寫,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播。
(2)隋唐時,我國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即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3)戰國時,我國製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後來又製成指南針,北宋時開始用於航海。它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宋元時期,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的使用,改變了單純依靠大刀、長矛和弓箭作戰的局面,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C. 我國古代火葯發明、發展的特點,

我國古代發明的火葯,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三種原料,經過均勻拌和而成的混合火葯,點火後能迅速起燃和爆炸,並有大量的黑煙濃霧隨之升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黑色火葯或有煙火葯。它的發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並為火器的創制莫定了基礎。

(1)火葯的發明

火葯是怎樣發明的呢?歷史發展證明,它不是個別天才人物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經過多少代人上千年努力的結果。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計然的人,提到了硝石和硫磺的產地。他說「消〔硝〕石出隴道」,「石流磺〔硫磺〕出漢中」①。在他的啟示下,後來又有許多著述家,在葯物典籍中列舉了硝石和硫磺的更多產地。隨著硝石和硫磺產地的不斷發現,引起了葯物學家和醫家們的重視。他們幾經試驗,認為硝石和硫磺可作為醫葯使用。煉丹家得知硝石、硫磺的妙用後,便利用它們來煉制長生不老葯。說也湊巧,煉丹家們在長期煉制丹葯過程中,偶然發現了硝石和硫磺混合物的燃燒和爆炸現象。在這方面的最初試驗者是晉代的煉丹家葛洪。他曾經把硝石、硫磺、玄胴〔dong洞〕腸(即豬大腸)和炭(此處是指含碳的有機物)放在一起合煉,生成一種白如冰的混合物氧化砷(As2O3)。如果在試驗時所用硝石足夠多,那麼用火點燃這種生成物,就會發生爆炸。葛洪是否發現過這種現象呢?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沒有說。不過他的煉丹活動,對火葯的發明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唐代的煉丹家繼承並發展了前人的煉丹事業,採用一種伏火的方法,進行改變硝石和硫磺葯物特性的試驗,以避免發生火災,並能煉制所需要的丹葯。有一個名叫清虛子的煉丹家,他採用一種「伏火礬法」,對硝石和硫磺進行伏火試驗。他的方法是把二兩硝粉、二兩硫粉、三兩馬兜鈴(一種含碳物質)粉,放入罐中均勻拌和,將罐埋入坑中,使罐口與地面取平。爾後用一塊彈子大的火種(如燒紅的木炭)放入罐中,結果煙焰從中升起。為了防止火力上沖,所以用四五層濕紙封住罐口,上面再用磚土壓實。從伏火的全過程看,三種混合物是在缺氧的罐中燃燒的,而且煙焰上沖力很大。這說明,這種混合物在點火後是依靠自身釋放的氧氣進行燃燒的。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能著火自燃的葯料稱作火葯。清虛子採用的「伏火礬法」,被記錄在《太上聖祖金丹秘訣》中。此書刊印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後來被輯入《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中。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煉丹家,至遲在公元808年已經配製成原始的火葯了。所以人們常說,火葯的發明當歸功於古代的煉丹家。

煉丹家為求長生不老而發明的火葯,經過100多年的改進,被北宋初的火器研製者和統兵將領馮繼升、唐福、石普等人,創製成火球、火葯箭等第一批初級火器,用於作戰之中。《武經總要》記載了「火球火葯方」、「蒺藜火球火葯方」、「毒葯煙球火葯方」等世界上三個最早的火葯配方。

火球火葯方 其用料有:晉州硫磺14兩、窩磺七兩、焰硝二斤半、麻茹一兩、乾漆一兩、砒磺一兩、定粉一兩、竹茹一兩、黃丹一兩、黃蠟半兩、清油一分、桐油半兩、松脂14兩、濃油一分。如果將這些物質按硝石、硫磺、含碳物進行分類歸並,則硝石重40兩,硫磺與窩磺共重21兩,含碳物質共重18.02兩,三者共重79.02兩。它們的組配比率(即組成火葯的原料硝石、硫磺、含碳物質,在火葯中所佔的百分比)分別是50. 6%、26.6%、22.8%。

蒺藜火球火葯方 其用料有:硫磺一斤四兩、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兩、瀝青二兩半、乾漆二兩半,搗為粉末;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剪碎;用桐油和小油各二兩半、蠟二兩半,熔汁和之。其中硝石40兩、硫磺20兩、含碳物質19.07兩,共重79.07兩。它們的組配比率分別是50%、25%、25%。

毒葯煙球火葯方 球重五斤。用硫磺15兩、草烏頭五兩、焰硝一斤14兩、巴豆五兩、狼毒五兩、桐油二兩半、小油二兩半、木炭末五兩、瀝青二兩半、砒霜二兩、黃蠟一兩、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搗合為球,貫之以麻繩一條,長一丈二尺,重半斤,為弦子。其中硝石30兩、硫磺15兩、含碳物質15.07兩,共重60.07兩。它們的組配比率分別是49.06%、24.8%、25.6%。草烏頭、巴豆、狼毒、砒霜等四種含毒物質共17兩。

上述三個火葯配方,是以硝、硫、炭為基礎,再摻雜一些其他物質組成的。按照這三種配方配製成的火葯,再經過加工製成火球,就成為具有燃燒、發煙和散毒等戰斗作用的火器。它們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葯物學家、醫學家、煉丹家,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努力探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們的創製成功,標志我國火葯發明階段的結束,進入了由軍事家製成火器用於作戰的階段,在兵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由於這三種火葯中還含有較多的其他物料,所以還只能用作燃燒、發煙或散毒的初級火葯,有待於在作戰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2)明代後期火葯的發展

自北宋初至明代後期的500多年中,初級火葯所用原料的提煉和配製技術已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所制火葯不但品種多、質量高,而且作戰用途也大有擴展。在明代後期的《紀效新書》、《神器譜》、《兵錄》、《武備志》、《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兵書與火器專著中,就記載了火繩槍炮發射彈丸用的火葯配方六個,浸泡火繩用的火葯配方一個,具有中醫葯配方特色的傳統火葯配方五六十個,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了。

火繩槍炮發射彈丸用的火葯配方,具有三個共同特點:其一是所用的原料只有硝、硫、炭三種,其餘雜用物料都已剔除,硝的含量都已提高到77%以上,所以它們的燃速快,威力大。其二是它們隨著火銃區分為槍炮而分作槍用和炮用火葯兩大類。其三是這些火葯配方中硝、硫、炭的組配比率,與歐洲同期所用發射火葯的組配比率相似相近,是當時東西方火葯配製技術交流情況的一種反映。

具有中醫葯配方特色的傳統火葯配方很多,它們大多是按照《武經總要》所載三個火葯配方派生出來的。它們的組配方式大致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硝、硫、炭的同種異性原料組配而成;第二類是以硝、硫、炭為主,加上其他原料組配而成。中國傳統文化

在第一類火葯中,有用硝石、木炭同硫磺,組配成燃燒效率較高的強燃燒火葯;用硝石、木炭同迸發力強的石磺,組配成爆炸力強的烈性火葯;用硝石、木炭同有毒的砒磺,組配成毒性火葯;用硝石、硫磺同容易著火的柳枝、茄稭、蜂窩、瓢殼燒成的炭粉,組配成引火葯;用硝石、硫磺同燃燒力強的葫蘆炭粉,組配成強燃燒火葯;用硝石、硫磺同有進發力的箬〔ruo若〕(箬竹)葉炭粉,組配成爆裂火葯。

第二類是在常用火葯中,加入其他原料後組配成具有特殊戰斗作用的派生火葯。其中有:加入金針、硵沙(有毒)、制鐵子、磁鋒等原料,組配成能使人肌膚腐爛的「爛火葯」;加入毒性原料草烏頭、巴豆、雷藤、水馬等原料,組配成使人說不出話來的「見血封喉葯」;加入江子、常山、半夏、川磺等原料,組配成能噴射毒焰的「噴火葯」;加入易燃物桐油、松香、豆粉等原料,組配成能燒夷敵軍糧草和營寨的「飛火葯」;加入猛火油(今稱石油)等原料,組配成能燃燒濕物用於水戰的火葯;加入燃燒後能產生濃烈煙霧的狼糞等原料,組配成能晝生煙、夜發光的報警焰火;加入燃燒力強的江豚油、江豚骨、狼糞、艾肭〔na 納〕等原料,組配成能在逆風中燃燒的「逆風火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還有人用歌賦的形式,把一些火葯的製法、性能、用法和威力等內容,編成可歌可唱的詩句,既易懂易記,又便於使用。

上述各種火葯配方,是我國明代火葯研製者,利用硝、硫、炭和一些動物、植物、礦物、油料的特性,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後得出的,是對古代火葯發展所作出的獨創性貢獻。

明代後期的火葯研製者,不但在實踐上製造了各種精良的火葯,而且對實踐經驗進行了認真的總結,使之上升為理性的論識,形成了我國古代火葯獨特的理論體系。他們用當時人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君臣佐使的倫理和中醫配製葯丸的作法,把硝、硫、炭分別稱作君、臣、佐使,比喻硝在火葯中的主導地位和硫、炭的輔佐作用。如果三者的提煉都很精純,組配又很得當,那麼在點火燃燒後就能得火攻之妙。反之,就會出現君昏臣弱,主導不明,輔佐不力,或臣下勢大欺君,那麼所配製的火葯就不能發揮其戰斗作用,甚至全然失效。與此同時,軍事技術家趙士楨在其所著《神器譜》中,通過對日本和嚕密國兩種火葯中所含硝的比例的測定,說明空氣濕度的大小對所制火葯乾燥程度的影響:空氣濕度大,火葯容易吸濕轉潮;含硝量過少,火葯發射力不足。因此,他要求各地在配製火葯時,要根據北方沿邊和沿海的天氣陰晴、雨量多少、乾燥涼爽和炎熱鬱蒸程度的不同,備料制葯。晴爽乾燥之地,硝的含量可以提高;陰悶潮濕之處,硝的含量不可過多。這就好像秦國之民要遵守秦國之法一樣,不可違背。只有這樣,統兵者才可稱得上用兵用器籌劃周密、計算準確的將帥。明代後期火葯研製者在火葯理論上所取得的成果,當時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3)火葯的西傳

我國古代發明的火葯製成火器後,在蒙古軍(元王朝建立後為元軍)對外作戰中,東傳到朝鮮和日本,西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其中西傳的影響尤為巨大。

為什麼說阿拉伯和歐洲的火葯是從中國傳去的呢?這是有事實根據的。原來阿拉伯人在公元1225年之前,曾經寫過一些兵書,其中雖然也提到一些冷兵器和用硫磺、油脂製造的火攻器具,但是還沒有把硝用到火攻器具中。有一個名叫伊本·阿爾拜他的阿拉伯醫生,曾經在公元1225—1250年之間,編寫一本醫學辭典《單約大全》。辭典中提到了一種名叫「中國雪」的葯物。「中國雪」在埃及是對從中國傳來的一種葯物品名的稱呼,現代阿拉伯文稱「巴魯得」(Baroud),其意為火葯。公元1280年,敘利亞人哈桑在《馬術和軍事策略大全》中,提到了一種名為「飛火」的火葯配方,配方中硝、硫、炭的比例是10:1:3。書中還提到了「中國火輪」、「契丹花」等煙火名,明顯地說明它們是受中國影響或是從中國直接流傳過去的火葯配方。

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存有一本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阿拉伯文抄本,其中記有1300年字樣,書中畫有一幅阿拉伯人手持「馬達法」(madfa)的圖畫。「馬達法」是阿拉伯人使用的一種早期木製管形射擊火器。日本的火器史研究者有馬成甫在《火炮的起源及其流傳》中說:「馬達法」是沿襲中國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南宋軍隊使用的突火槍製成的,它們同屬早期火槍系列。阿拉伯人在公元1325年使用「馬達法」同西班牙人作戰,14世紀中葉,西班牙人把從阿拉伯人手中得到的「馬達法」帶到西歐,歐洲人即以其為樣品,製成歐洲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手持槍(handgun)。

中國發明的火葯與火器西傳的歷史事實,早已被世人所公認。但是西方還有人提出了一些關於火葯發明的不同說法,然而由於它們不符合歷史事實,已經被許多火器史學家的研究成果推翻。

D. 我國火葯發明於什麼時代

根據目前我國科技史家共同努力考證的結果看,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中國大約版在晚唐時期(10世紀初)發明權了火葯,並首先應用於軍事目的。其主要根據是北宋人路振(太宗至仁宗朝人)所撰《九國志》提到:「[唐哀帝]天祐初(約904年)王茂章征安仁義於潤州……[鄭]從攻豫章(今江西南昌),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

如果路振的記載准確可靠,他所言唐末之「發機飛火」當指原始的、拋擲型或彈射型的火葯火炮或火箭。所以說我國應在9世紀末或10世紀初時發明了真正的火葯。

E. 我國的四大發明之火葯,是誰發明的

准確的說古代的火葯是一群人發明的,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煉丹師,他們以硫內磺、硝石、皂容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製造出火葯,其中的佼佼者包括葛洪、孫思邈等。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F. 我國的火葯成為舉世公認的發明是為什麼

歐洲人約在13世紀時才懂得黑火葯的作用,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與改良,主要是粒狀火葯和火帽等發明,黑火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陸地戰爭戰術、攻城築城技術以及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和戰術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G.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末年,火葯被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版葯的權國家,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7)我國的發明火葯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H. 我國火葯發明舉世公認是因為什麼呢

火葯和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並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其中,火葯被廣泛用於軍事和民用事業,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火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

歷史上帝王將相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希望自己延年益壽,體態安康;希望自己的統治世代相傳,永遠延續。因此,他們便派一些道士去煉仙丹,以求長生不老。早在戰國時期,古老的中國就已經有「方士煉制不死之葯」的傳說,據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煉丹術。

火葯不僅可以在軍事上運用,而且它還廣泛運用於民間,比如逢年過節,人們將火葯製成五顏六色的焰火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除此之外,火葯在修建道路、開山采礦等方面都發揮了作用。

中國的火葯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火葯的發明大大地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認為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之一。

I. 火葯是如何發明的

火葯屬於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火葯是出自煉丹家之手。「丹」是人們認專為可以使人長生不老屬的葯。封建帝王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煉丹家。到秦漢以後。煉丹家就用硫磺、硝石等物煉丹。在煉丹中時也會發生爆炸,從這種現象中人們得到啟示。又經過反復實踐,最終找到了火葯的配方。因為煉制的葯物可以著火爆炸,因此,人們就把它叫做「火葯」。

唐朝時,火葯就開始被應用到軍事上,打仗時,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出燒傷敵人。宋代同金人作戰時曾使用過的火葯器,這就是人類第一次使用火葯而製成的武器。到了13世紀末,我國的火葯製造技術就傳入了歐洲。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發明火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