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筷子的發明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在中國,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婚、喪、喜慶等禮俗都有廣泛運用。中國筷子的形狀多為近似的長方體或圓柱體,或頭圓尾方(暗合「天圓地方」),只在頭部與尾部略細,尖頭筷子也流行起來。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傳統的紅木和象牙等名貴材料製作的筷子。由漢人普及使用筷子之後不久也開始傳入其他民族,如赫蒙、藏、蒙古、回、滿、壯族等,雖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但也常用筷子,並與風俗及宗教儀式常分不開。
春節贈人筷子,表示快快樂樂
Ⅱ 筷子是什麼時間發明的
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版子是河南省安陽權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朝末期的國君,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
(2)木筷子發明擴展閱讀:
筷子,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Ⅲ 筷子的發明者是誰
不明確,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說文解字》曰:「箸,飯攲也。從竹,者聲。」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製成的,兩根小棍,助我們完成攝食大事,後來又有用獸骨、木頭、象牙等製作的筷子。
《史記》中就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記載,意思是說紂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製成的,箕子為之哀嘆,替國家的前途擔憂。
(3)木筷子發明擴展閱讀
使用筷子的忌諱
1、三長兩短。就是把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最為忌諱。這叫做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很不吉利的說法。因為棺材就是用三塊長模板兩塊短木板做成的,長輩會以為你盼著他們早死。
2、當眾上香。就是把筷子豎著插在碗中,像在香爐中插著香一樣。中國人給什麼人上香,很顯然是給逝去的先祖上香,這又是咒人早死,而死在中國文化中是很忌諱的事情。
3、用筷子敲打碗盤。有的時候孩子好奇,喜歡用筷子敲打碗盤,這也是很忌諱的事情。這容易引發人的聯想,因為只有乞丐才會敲著碗盤要飯。
Ⅳ 筷子的發明過程
3個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Ⅳ 誰發明的筷子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後收集到3個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探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首共同使用的餐具。
Ⅵ 筷子發明人
筷子起源出民間傅說
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呢?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卻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點滴資料,不知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四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後搜集到三個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與一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雖然傳說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隨心所欲的編造,但傳說卻往往是歷史的,與實際的事物相關聯的產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種歷史的實在因素,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點。故而有關筷箸起源的傳說,多少可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參考作用。
「神鳥救姜子牙」,流傳於四川等地的筷子傳說
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所以十分窮困。而他的老婆實在無法跟著過苦日子,就想書死他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罷,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又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他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見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挾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沒毒,你知道絲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沒毒,那你吃一塊。」,說著姜子牙挾起肉就往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因殷紂乇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細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
商紂王籠妃妲己用玉發簪挾菜喂紂王是流傳於江蘇一帶的筷子傳說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為吃飯這件事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的酒宴,她都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又要發怒。有次,姐己嘗到有碗佳餚太燙,可是撤換已來不及了,因紂王已來到餐席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這則筷子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但即使富於傳奇性,也依然與事實不符。因為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墓發掘出的銅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所以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姐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聽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性,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谷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三干余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藝術加工而成的,
大禹創筷傳說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制筷的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時經過數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那麼從何時起,我國才出現以箸取菜同時又吃飯?這一問題現在也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資料,只能從旁證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飯必須有較輕小的碗,可商周時的食器都比較笨重,難以用一隻手來捧持,另一隻手用來握箸。即使是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為主,具有蓋和高足,無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漢初年,才出現圓足的平底小圓碗。從洛陽、丹陽和屯溪出上的西漢墓葬碗、盤來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較輕而色澤皎潔。這種碗顯然可配合筷箸吃飯使用,再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來看,可以肯定那時進餐全以筷箸來一統天下了。
有民俗學者從考古角度來分析,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發現盤、匝禮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飯,所以飯前必以盤、匣洗手。隨著時代的進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飯後,洗手不再是吃飯必要的禮儀,故用盤匝陪葬也逐減少。盥洗盤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證箸在戰國晚期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已成為華夏民族食菜和飯的主要餐具。
我們再以事物發展規律來推論,當人們以左手取飯,右手握箸挾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會不會有人感到這樣進膳既麻煩又不方便?當飯前要洗手抓飯,飯後抓飯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時,會不會有人在厭煩之際,忽然發覺莢箸不但有挾菜的作用,同時也有扒飯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決不可能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禮制也是會有勇敢者突破的。當人們發現以手抓食的種種弊端,而又發現箸的優點和多功能,於是將墨守成規的進餐舊俗加以改革,這完全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規律。從手抓飯到改以箸挾菜吃飯,必遇到禮制保守派的阻撓甚至攻擊:另外,改箸來代替抓飯,還有習慣問題,所以這一改革,進度是十分緩慢的,決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優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祖先漸漸發現箸不但能夾,還能撥、挑、扒、撮、剝、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湯外的一統天下的角色。隨著歷史的發展,烹調技藝的不斷豐富,因為筷箸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涼拌菜、面條、山西撥魚、涮羊肉、拔絲蘋果等適於筷箸的佳餚也應運而生。以手抓飯改為用箸而食,可以說是中華飲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古時稱筷子為「箸」。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以下幾種筷子的用法是相當忌諱的。
三長兩短:意思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很不吉利。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由兩塊短木板、三塊長木板組成,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長兩短」。
仙人指路: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帶有指責的意思。吃飯拿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
品箸留聲: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作的做法。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令人生厭,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
擊盞敲盅: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從前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引起行人注意並給予施捨。
執箸巡城: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尋找,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執箸刨墳: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地扒拉,以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一般。這種做法同「執箸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淚箸遺珠: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不利落,將菜湯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顛倒乾坤: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
定海神針:在用餐時用一根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這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
當眾上香: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中國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
交叉十字: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中國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
Ⅶ 筷子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 【筷子的起源】 1.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2.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3.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