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做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1)創造力的作品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Ⅱ 求幾部關於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傳統文化丟失的文學作品。
這個應該是你想要的。裡面他講了好多,比如在汽車,飛機,電腦製造方面中國的缺陷。
姚國華先生積聚大半生的思考和5年嘔心瀝血的系列力作:《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略》(上卷《文化立國》、下卷《大學重建》),以哲人的深邃和思想者的勇氣,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深層的思考。
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豪壯、造世界、「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麼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而不僅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十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固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 上世紀九十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里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Ⅲ 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
1、首先要有一個抄優良的宿舍環境:可用剪紙、手工作品、拉花等裝飾一下,並保持宿舍衛生整潔。 2、文化生活:一個宿舍是一家人,也是一群玩伴,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時常討論看過的書籍、電影,還有對人生、或者某個熱點問題的看法。不僅開拓知識面,更能提升個人修養。 3、活動:經常組織一些運動性質的活動,學習娛樂之餘不忘鍛煉身體。
Ⅳ 你見過哪些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
我見過很多名人,那些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但是我感覺小孩子的藝術創作能力是最強的,因為他們的想法是非常的有意義。因為一些名人他們已經是經過很多的磨練了,創造出來的東西肯定都是很成熟性的,然而小孩子是非常的天真。
Ⅳ 小說作家從哪裡獲得靈感和創造力來創作這樣的傑作
好問題。雖然我們很多人認為小說作家天生就有靈感,有寫作的天賦,但這和小說作家的作品一樣是虛構的。作為一個作家,你必須每天都在寫作。是的,每個作家都有他或她自己尋找新想法的方法,但有幾件事是大多數作家都做得。
經驗,經驗,經驗,還有…經驗
人們通常認為小說家是位隱士。他/她試圖遠離現實世界。說實話,作家有時需要回到他的洞穴去專注和深入思考事情,但大多數故事都來自於真實的生活經歷。隱士只能從書本中搜集到的東西來寫作,而一個真正的作家在動筆之前,會體驗到一切。
然而事實是,我們感到沮喪,我們破產,我們哭泣……我們幾乎放棄了。但是我們不…我們繼續我們的旅程,不管有多艱難。
相信我,這是我們所有人最大的靈感來源——痛苦。
Ⅵ 有哪些藝術作品讓你覺得賦予創意、腦洞大開
當然是美國非常著名的驚悚片《沉默的羔羊》的海報了。
原本到了這里也已經算是非常腦洞大開了,但是畫面的驚喜還在繼續,如果進一步放大海報的話,大家可以發現,飛蛾背上的那個骷髏,竟然是由無數女性的身體構成的,聯想到影片的內容講述的就是女性不斷被殺的連環殺人案,頓時讓人產生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可以說是我見過最腦洞大開的藝術作品了,當然影片本身也是非常經典的存在。
Ⅶ 創意作品(小發明,小創造)
製作意圖:
市面上各種各樣的鉛筆很多,但媽媽告訴我,最適合剛開始學習專寫字的兒童使用的鉛筆,還是屬六面立柱體的木質鉛筆。一年級上學期,我用了二十多支這樣的鉛筆。我望著一堆鉛筆頭,想想要把它們扔掉有點可惜,還有點浪費木頭和鉛芯,不太環保。過了一陣,阿姨送給我兩塊橡皮。這兩塊橡皮的中心是一個用塑料做的直徑1厘米的圓形,外面一周包裹著橡皮。這種環保橡皮即使只剩下一點點,也還能捏著中間的塑料圓形繼續擦。我突然想到,鉛筆也可以照橡皮的樣子做成不浪費的環保鉛筆啊。只要把鉛筆的一段做成5厘米長的塑料,剩下的一段還是原來的鉛筆,使用時,鉛筆塑料的一段握在手裡,就可以把鉛筆有鉛芯的一段全部用完,一點也不浪費了。
製作材料:
鉛筆、棒形塑料、膠水
製作方法:
先把塑料小棒裁成5厘米長,再把塑料小棒和用剩的鉛筆頭緊緊用膠水粘在一起。
Ⅷ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名人創新的例子1、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玫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後來,哥白尼推翻了托勒玫的理論。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闡明了日心說,告訴我們: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日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名人創新的例子2、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名人創新的例子3、牛頓晚年趨於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牛頓的一生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光學環、光微粒說、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的柏拉圖學說的范圍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就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
Ⅸ 小學生科技創意作品都有什麼
創新小發明製作方法:
1、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2、自製香皂紙 。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