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石油發明

古石油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6 04:15:34

㈠ 中國古代有對石油的文獻記載嗎

中國古代對石油的開發與利用提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1 我國古代石油的勘探與開采
由於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內燃機沒有出現以前的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石油勘探。我國古代最具石油地質萌芽的當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記》:「凡鑿井須審地中之岩」,「凡井,諸岩不備見,唯黃姜,綠豆必有之」。「黃姜」即今所稱的「東岳廟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堊系標准地層[2]。因此古代開採石油的方法也很簡單,基本上局限於「刮油」的水平上。據《元和郡縣志·卷四十·肅州玉門縣》載:「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見沈括《夢溪筆談》:「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雞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經論述過古代石油在國內從西漢起便有了較廣泛的運用。其主要用途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下面分別加以討論。
2.1 在照明上的運用
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運用較廣的方面。幾乎所有有關石油的史料記載中都有提到這一點。實際上自漢朝以來一直到清朝,在最初發現石油的產地之一的甘肅酒泉,當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點燈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卷十·物異類》雲曰:「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關於石油」燃之極明」可見於多方記載。如見於《明一統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極明」 ;又見於范曄《後漢書·郡國志》所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態物質,名曰石燭,其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這當是石油在照明方面運用的一大進步。宋朝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由此可見石油用於照明在古代運用是比較廣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夢溪筆談》),固其照明的對象大概只能限於「士人」了。從古代製造燭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證明這一點。
2.2 在軍事上的運用
由於石油「得水則愈熾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事實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有記載的石油在軍事上最成功的一次運用當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志》中所載的一段史實:「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圍酒泉。取此脂(註: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吳越備史》中記載五代後梁貞明五年(919年),在後梁與後唐作戰中出現了以鐵筒噴發火油的噴火器,用以燒毀敵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寫《武經總要》時已把它列為不可或缺的軍用物資。宋朝康與之在《昨蒙錄》雲:「為日烘石熱所出之液,西北邊防城庫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敵」。「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軍事上的運用可見一斑。石油在軍事上另一項重要運用是作為輪軸的潤滑劑。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陽雜俎》言:「高奴縣石脂水……采以膏車……」。「膏車」即把石油塗於車輪軸上作潤滑用。又據《資治通鑒》卷七四魏邵陵厲公正始二年略雲:「春,吳人將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於吳主曰:『……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秣馬脂車」即喂飽馬匹,脂車即用石油潤滑車輪[3]。石油作為潤滑劑倒也並非都用於軍事,也有用於民間生產中的。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雲曰:「……(石油)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可見石油用於「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醫葯上的運用
石油在傳統中醫葯上的運用最遲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統志·卷四·陝西》有記:「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癬……」。可見石油已用於治療牲畜皮膚病了。對石油在傳統中醫葯上的運用有比較系統的總結的古籍當推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石油氣味與雄硫同,故殺蟲治瘡,其性走竄,諸器皆滲。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錢乙治小兒驚熱、膈實、嘔吐、痰涎,銀液丸中用,和水銀、輕粉、龍腦、蠍尾、白附於諸葯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經絡,走關竅也」。又言「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且不論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經絡而治病,至少可以說明中國古代人民已經開始對石油更深一層的性能展開研究了,而不再局限於原先只對一些諸如色、味、形態等物理性質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運用
石油用於制墨始見於沈括所編著的《夢溪筆談》,據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這里沈括論述了採用石油煙制墨的優勢,「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況且採用松木製墨有「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等缺點。由此他得出結論:「此物後必大行於世」。即認為用石油煙製成的墨,即其謂「延川石液」日後一定會流行起來。據說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當時的制墨行家蘇軾的極大贊賞,可謂上乘。遺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並未在其後大行於世,或是由於他後來離開了延川,從此不再推廣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許更多的是由於在當時條件下,石油煙制墨的成本遠不及松木的低,畢竟石油在當時遠沒有像松木那樣在全國遍布。倒是聽說現在有人已經開始用礦物煙來制墨,以此降低成本。這大概是沈括當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於防腐防滲,見於《元和郡縣志》:「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塗鴟夷酒囊……」。但似乎效果並不好,一是可能因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異氣臭」(清趙學敏《本草綱目補遺》),所以此後關乎石油此功用的記載便極少見了。
石油在我國古代的運用已長達2000多年,從最初用於照明,然後擴展到「膏車及膏水碓缸」及軍事上的運用,接著用於制墨,再到醫葯上的運用,亦即從利用石油的簡單性質開始,層層進化到更深層次性質的開發與利用,這其間包涵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遺憾的是,整體上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和開發與利用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而且獲取石油的途徑也基本上從一而終,即「刮油」。未能對石油的產地、來源進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認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夢溪筆談》)。再加上沒有內燃機發明的推動,所以在整個古代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開發與利用都極其有限。現今,石油已滲透到社會、政治與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業到農業,再到航天航空、海運、軍事、科技直至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離不開石油。這,大概是運用了兩千多年石油的勤勞的中國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

㈡ 石油是誰發明的

「石油」一詞的由來
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分子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我國古代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開采、認識和利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石油古國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我國古代人民就陸續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華北、山東、廣東、台灣等地區的30多個縣,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並以採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紀,我國在四川臨邛(今邛崍縣)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鑽井、開采、集輸、加工和石油地質等方面,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時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沈括於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我國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於沈括約100年,有待進一步考證。

㈢ 關於世界石油的歷史!

石油(petroleum)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有不到3%的比例。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6月初,隨著今年6月6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一百三十九點一二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原本持續降息刺激經濟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紛紛掉轉勢頭暗示加息,希望藉此緩解日益嚴重的國內通脹威脅。此種跡象明確顯示,全球通脹壓力的主要源頭正悄然由農產品向不可再生能源過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參加的會議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表示,如果市場需要,將增加其原油產量,並將增加投資擴大其原油產能。繼5月份將其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之後,沙特決定從7月份開始再增產20萬桶,使其原油日產量達到970萬桶。但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緊張的擔心並未得到緩解,國際油價23日繼續上漲。其實,在歐佩克內部對於增產仍然意見分歧、歐佩克以外國家原油增產能力有限而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超過原油供應增長的情況下,沙特的增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局勢緊張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當天,尼石油工人因與美國雪佛龍公司談判破裂開始罷工。而繼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尼一處日產20萬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裝襲擊關閉而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之後,21日美國雪佛龍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處工廠因受襲而關閉,導致該公司原油日產量下降12萬桶。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將影響尼原油出口。

其實導致目前高油價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美國三大股指,亞太主要股市、倫敦金融時報指數,都受其影響甚深。布希當局幾日前提出將不準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禁令解禁,以壓制石油升價美國國會近日駁回了政府在近海開採石油的計劃,美國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長此項禁令。目前全球石油價格還有近一步上揚的空間。

㈣ 石油是誰發明的

真是笨啊石油怎麼可能是被發明的呢?!你懂不懂什麼叫發明什麼叫發現啊?

㈤ 石油是誰發現的其他種又是誰發明的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回據中國答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其他的是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㈥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發明煉油的

中國人民發來現和使用石自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石油煉制」,起源於中國,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最早鑽油的也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石油用於燒制鹽,公元10世紀使用竹竿做的管道連接油井,石油在北宋年間被沈括正式命名。

㈦ 石油的來歷

石油的來歷:
「石油」這個詞是900多年前我國著名科學家沈括提出來的。關於石油的生產和應用早在漢代就有記載,在沈括以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稱。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時,曾對石油資源的利用問題進行了科學考察。那是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的一個隆冬季節,沈括途經陝北,來到鄜延境內。他下馬步行進城,只見延河兩岸,炊煙裊裊,熱氣騰騰,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時正值大雪封山,柴禾來源艱難,這里的百姓燒的又是什麼呢?他進一步了解,原來是一種黑色液體。這種液體粘稠似漆,燃燒起來比麻杵還旺,發出的熱量極大。這種黑色液體從哪裡來的呢?沈括決定親自到實地考察,發現這種粘稠似油漆的液體和泉水、沙石混雜在一起,從岩石縫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澗小溪的水面。這油不是從石頭縫隙里流出來的嗎?沈括考察了這種油的產狀、性質以後,斷然把它命名為「石油」。

㈧ 關於中國古代石油

發現了。

中國古代對石油的開發與利用
提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1 我國古代石油的勘探與開采
由於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內燃機沒有出現以前的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石油勘探。我國古代最具石油地質萌芽的當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記》:「凡鑿井須審地中之岩」,「凡井,諸岩不備見,唯黃姜,綠豆必有之」。「黃姜」即今所稱的「東岳廟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堊系標准地層[2]。因此古代開採石油的方法也很簡單,基本上局限於「刮油」的水平上。據《元和郡縣志·卷四十·肅州玉門縣》載:「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見沈括《夢溪筆談》:「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雞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經論述過古代石油在國內從西漢起便有了較廣泛的運用。其主要用途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下面分別加以討論。
2.1 在照明上的運用
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運用較廣的方面。幾乎所有有關石油的史料記載中都有提到這一點。實際上自漢朝以來一直到清朝,在最初發現石油的產地之一的甘肅酒泉,當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點燈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卷十·物異類》雲曰:「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關於石油」燃之極明」可見於多方記載。如見於《明一統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極明」 ;又見於范曄《後漢書·郡國志》所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態物質,名曰石燭,其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這當是石油在照明方面運用的一大進步。宋朝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由此可見石油用於照明在古代運用是比較廣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夢溪筆談》),固其照明的對象大概只能限於「士人」了。從古代製造燭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證明這一點。
2.2 在軍事上的運用
由於石油「得水則愈熾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事實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有記載的石油在軍事上最成功的一次運用當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志》中所載的一段史實:「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圍酒泉。取此脂(註: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吳越備史》中記載五代後梁貞明五年(919年),在後梁與後唐作戰中出現了以鐵筒噴發火油的噴火器,用以燒毀敵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寫《武經總要》時已把它列為不可或缺的軍用物資。宋朝康與之在《昨蒙錄》雲:「為日烘石熱所出之液,西北邊防城庫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敵」。「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軍事上的運用可見一斑。石油在軍事上另一項重要運用是作為輪軸的潤滑劑。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陽雜俎》言:「高奴縣石脂水……采以膏車……」。「膏車」即把石油塗於車輪軸上作潤滑用。又據《資治通鑒》卷七四魏邵陵厲公正始二年略雲:「春,吳人將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於吳主曰:『……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秣馬脂車」即喂飽馬匹,脂車即用石油潤滑車輪[3]。石油作為潤滑劑倒也並非都用於軍事,也有用於民間生產中的。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雲曰:「……(石油)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可見石油用於「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醫葯上的運用
石油在傳統中醫葯上的運用最遲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統志·卷四·陝西》有記:「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癬……」。可見石油已用於治療牲畜皮膚病了。對石油在傳統中醫葯上的運用有比較系統的總結的古籍當推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石油氣味與雄硫同,故殺蟲治瘡,其性走竄,諸器皆滲。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錢乙治小兒驚熱、膈實、嘔吐、痰涎,銀液丸中用,和水銀、輕粉、龍腦、蠍尾、白附於諸葯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經絡,走關竅也」。又言「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且不論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經絡而治病,至少可以說明中國古代人民已經開始對石油更深一層的性能展開研究了,而不再局限於原先只對一些諸如色、味、形態等物理性質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運用
石油用於制墨始見於沈括所編著的《夢溪筆談》,據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這里沈括論述了採用石油煙制墨的優勢,「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況且採用松木製墨有「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等缺點。由此他得出結論:「此物後必大行於世」。即認為用石油煙製成的墨,即其謂「延川石液」日後一定會流行起來。據說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當時的制墨行家蘇軾的極大贊賞,可謂上乘。遺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並未在其後大行於世,或是由於他後來離開了延川,從此不再推廣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許更多的是由於在當時條件下,石油煙制墨的成本遠不及松木的低,畢竟石油在當時遠沒有像松木那樣在全國遍布。倒是聽說現在有人已經開始用礦物煙來制墨,以此降低成本。這大概是沈括當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於防腐防滲,見於《元和郡縣志》:「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塗鴟夷酒囊……」。但似乎效果並不好,一是可能因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異氣臭」(清趙學敏《本草綱目補遺》),所以此後關乎石油此功用的記載便極少見了。
石油在我國古代的運用已長達2000多年,從最初用於照明,然後擴展到「膏車及膏水碓缸」及軍事上的運用,接著用於制墨,再到醫葯上的運用,亦即從利用石油的簡單性質開始,層層進化到更深層次性質的開發與利用,這其間包涵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遺憾的是,整體上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和開發與利用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而且獲取石油的途徑也基本上從一而終,即「刮油」。未能對石油的產地、來源進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認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夢溪筆談》)。再加上沒有內燃機發明的推動,所以在整個古代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開發與利用都極其有限。現今,石油已滲透到社會、政治與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業到農業,再到航天航空、海運、軍事、科技直至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離不開石油。這,大概是運用了兩千多年石油的勤勞的中國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

參考文獻:
[1]趙翰生.沈括與石油.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6卷.第一期.1997.
[2]呂華.中國石油地質理論發展.中國科技史: 第15卷.第三期.1994.
[3]王進玉.古代甘肅河西石油的發現與運用.中國科技史料.第13卷.第2期.1992.

㈨ 我國古代石油領域四大發明

頓鑽、康盆采氣術、木製管道、猛火油術

㈩ 石油一詞是誰發明呢

「石油」一詞的由來 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分子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我國古代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開采、認識和利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石油古國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我國古代人民就陸續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華北、山東、廣東、台灣等地區的30多個縣,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並以採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紀,我國在四川臨邛(今邛崍縣)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鑽井、開采、集輸、加工和石油地質等方面,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時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沈括於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我國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於沈括約100年,有待進一步考證。

閱讀全文

與古石油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