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秧馬的發明者

秧馬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8-06 01:21:43

⑴ 碌碡最早是誰發明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⑵ 秧馬的簡介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⑶ 急!!南宋歷史/關於秧馬

http://www.ewen.cc/bkview.asp?bkid=42777&cid=78379

秧馬能用於插秧嗎——史料學漫談之一

--------------------------------------------------------------------------------
2003-8-4 14:35:52 顧 靜 來源:文景
史料的釋讀和內容的考證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嚴格說來,現在有許多研究專著和論文在這個方面是不及格的,這除了歸咎於學者治學的態度是否嚴謹之外,大學教育中對研究必須的工具性學科缺乏設置也是原因之一。處理史料能力的提高,除了從課本上學習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實踐,其中包括從自己研究工作中的實踐、從他人成功和失誤的實例中接受經驗教訓。筆者曾有意撰寫關於史料學的專著,收集了一些史料處理失誤的實例,由於事務繁忙,寫作計劃幾乎無從談起,只有一堆零亂的筆記。恰好《文景》的編輯索稿,因有感於當今學術研究在史料運用方面的不如意處頗多,遂整理出幾篇漫談以為補白。本文是就學術界對古代農具史中秧馬用途的考定為例,來檢討史料處理中應注意的某些問題。
秧馬是宋代時見於記載的一種農具,在上世紀80年以前的有關著述中(包括《辭源》、《辭海》等工具書)都把它定義為插秧工具,例如《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大事記》(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農具史話》(農業出版社1980年版及1985年修訂再版)等,通史方面有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蔡美彪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五冊等亦主插秧工具說。在1981年第2期《農業考古》上登載了清華大學王若昭的《我國古代的插秧工具--秧馬》一文,進一步主張秧馬為插秧工具說,並通過排比史料敘述了秧馬在宋代及以後的傳播。此後,在同類刊物上先後有文章對插秧工具說提出質疑,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河北大學劉崇德的《關於秧馬的推廣及用途》(載《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李群的《「秧馬」不是插秧的農具》(載《中國農史》1984年第1期)、南京博物院周曉陸的《「秧馬」之實物例證》(載《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曉莉的《秧馬用途之我見》(載《中國農史》1991年第3期)等。經過這些文章的論考,可以肯定秧馬不是插秧工具,而只是一種起秧的工具,其演變式樣在晚近的農村中還存在。
關於秧馬的史料記載比較單純,研究者使用的主要史料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秧馬歌》和歌前的小序(載《東坡後集》卷四),小序被元代王禎《農書》引錄並加了一幅秧馬圖,《農書》的圖文資料後來又被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照抄。為了論述的方便,現將這段文字和圖像轉錄如下:
余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一作「棘」)為腹欲其滑,以楸梧(一作「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也。《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摘(按《史記》孟康注原作'')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按蘇軾序此下還有「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雲」兩句。)
蘇東坡是秧馬的目擊者,他的記載自然值得注意,但東坡並非為秧馬作現場記錄,所以序中的記敘有實有虛,使用起來必須有所選擇,但東坡並沒有明說秧馬是用於插秧的。王禎的圖,對照上面的序來看,基本上是內容的圖解,從王禎轉錄序文不加一字來推測,他大概沒有見過秧馬的實物。但正是這張圖給後來的研究者以很大的誤導,把秧馬認定為插秧工具。
認為秧馬不是插秧工具而是起秧工具的文章,論據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蘇東坡《秧馬歌》之外的新材料,即載於《東坡先生外集》中的《題〈秧馬歌〉後》四則,其中第二則明確說明秧馬是起秧工具(見上述劉崇德文)。這條資料因為沒有和《秧馬歌》載錄在一起而被多數研究者所忽略。
第二,以情理判斷如王禎《農書》所繪的秧馬不可能用於插秧,並列舉出現在還在某些地區農村使用的起秧用具「秧船」有「秧馬」的別名(見上述周曉陸文),證明秧馬確為起秧工具,其可取之處在於一般拔秧是佝僂的蹲姿,而秧馬把蹲姿變為了坐姿,減輕了拔秧時彎腰曲背的勞苦。這一性質上的界定還附帶解決了秧馬究竟有沒有得到推廣應用的問題。認為秧馬是插秧工具的學者,由於在晚近的農村中沒有找到類似的農具,因此認為秧馬沒有得到推廣(上述王若昭文即在宋代及宋以後的史料中找到許多秧馬推廣的記載,但由於他是主張插秧工具說的,所以最後也難以自圓其說)。實際上,秧馬不僅在宋元時代得到了推廣應用,而且還一直衍化沿用到了現代。
根據上述兩條論據,基本可以認定秧馬確系起秧工具而非用於插秧。檢討過去學者在性質認定上誤入歧途的教訓,有這樣幾條:
一、搜采資料未遍。往往滿足於對王禎《農書》材料的輾轉引用,真正去核對原文並進一步去搜索新材料的幾乎沒有。東坡的《題〈秧馬歌〉後》長期未被發現,就是證明。翦伯贊先生嘗謂,對資料的搜集必須做到竭澤而漁的程度。對照起來,現在的許多論著都沒有做到,往往見到幾條材料就匆忙作結論,甚至還有大言不慚地自稱提出的見解「從未有人勘破」者。有的人為了標新立異,乃至故意割裂史料,對不利於自己結論的證據棄置一邊。昔賢所謂「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早已不被學術界的某些人視為戒律了。

⑷ 關於秧馬的製造的故事

秧馬,舊時漢族農具,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宋代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有一個叫江宏國的先生,2004年曾在《咬文嚼字》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到了他當年在江蘇省溧水縣(今屬南京市)插隊務農時,用過秧馬。他說溧水的秧馬,其形狀和蘇東坡在《秧馬歌·序》中描寫的幾乎一樣,只是用料不一定是榆、棗、楸、桐木,就地取材而已。插秧之前,必須趕早先拔秧,秧馬就是拔秧人騎坐的。待面前一塊秧拔完要往前挪動時,拔秧人不必站起,只要雙腳在泥地里一蹬,人「馬」便向前一躥。眾人拔秧,不斷有人往前挪位,此伏彼起,遠看就像「雀躍於泥中」。秧馬前面拴一把稻草,用以將秧苗紮成秧把。

⑸ 木錦紡車,秧馬是什麼朝代出來的

秧馬:種植水稻時,用於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腹部以棗木或榆木製成,非常光滑;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

⑹ 南宋發明了秧馬和什麼

秧馬,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楸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⑺ 15,宋代時發明的新農具是()是秧馬嗎

宋代時出現的新農具 是秧馬。 秧馬,舊時漢族農具,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⑻ 南宋時期發明了「秧馬」用於插秧、減輕勞動程度、那麼「秧馬」是怎麼用的、偶很想知道、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宋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閱讀全文

與秧馬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