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岩》的寫作背景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 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
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羅廣斌和楊益言在「文革」爆發後受到殘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羅廣斌於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又行。
❷ 紅岩的作者、朝代、歷史地位是什麼
作者:《紅岩》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中國軍事文學長篇小說。
朝代:1961年12月,正式出版,主要敘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地位: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紅岩》這一神品般的小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最高度的概括。紅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❸ 簡析紅岩的藝術成就
你好:
小說《紅岩》出版整整50周年了,發行量超過千萬冊,而且被翻譯成英、法、德等7國文字行銷世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紅岩》也由此成為重慶一張無可代替的名片。
12月7日,重慶召開《紅岩》出版50周年座談會,筆者圍繞一本小說與一座城市的人文關聯作了研討發言,發現這部小說所營造的藝術氛圍與重慶的城市形象,有著許多有趣的相似之處。
一是小說故事結局的悲劇美與重慶仁人志士的悲壯美相一致。我們知道,小說《紅岩》的最感人之處,就是整個故事充滿著一種悲劇美:新中國已經誕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已經成立了,解放大軍已經入川了,山城就要解放了,然而一批革命志士、有功之臣,卻要在黎明之前先死去。無獨有偶,小說里的這種悲劇美,我們卻可以從重慶的歷史中找到許多:劉伯承血戰豐都、楊喑公慘烈就義、大轟炸震驚世界、校場口怒斥國賊等等,都使得這座城市充滿浩然之氣、剛烈之風、正義之魂。因此,《紅岩》的悲劇美與重慶的悲壯美形成了和諧的統一。
二是小說情節設置的傳奇性與重慶城市發展的神奇感相一致。《紅岩》的故事情節,充滿了傳奇。比如江姐上船的機智脫險、許雲峰茶館的巧計施救、羅世文、車耀軒就義前的千里伏筆、華子良千鈞一發的秘送情報、渣滓洞白公館的秘室暗道、雙槍老太婆的神奇雙槍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傳奇魅力。而縱觀重慶市的發展變化,也同樣令人驚奇。重慶1891年才開埠,1929年才成市,可是到了1937年就成為了國民政府的陪都,成了遠東的抗戰中心;建國後大西南局機關不設成都而設在重慶,再次成為大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改革開放,重慶直轄,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經濟、人文各個領域的許多項目,都走在了全國前列。這些巨大的變化,都使這座城市充滿了神奇的魅力。
三是小說人物特有的書卷氣與重慶城市充盈的書香氣相一致。《紅岩》里的英雄人物許多都帶有一種書卷氣,這與同時期出版的其他紅色經典小說不同。《紅岩》一開頭就圍繞如何解決《挺進報》稿源、紙張、刻版、油印等問題而展開故事,圍繞沙坪壩書店的開辦而發展情節,圍繞重慶大學的學生運動而引出人物,這里有書卷氣;羅世文、車耀軒、李敬源、許雲峰、江姐、劉思揚等人物都帶有濃郁的書卷氣。還有在監獄里難友們所辦的小報、所寫的詩篇、迎春會所作的對聯、相互間所傳送的紙條內容,都同樣充滿著書卷氣。因為這濃郁的書卷氣,小說也更好看。
由此,我又聯想到重慶這片熱土古往今來所散發的書香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留下的詩篇,鄒容、楊倉白、張培爵等留下的詩文,郭沫若、老舍、冰心、夏衍、梁實秋、張恨水、趙丹、白楊等留下的文化財富,以及當前開展的「唱讀講傳」活動,都使這座城市更加儒雅厚重、鮮亮生輝。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反映當代當時,也可以預示後世未來。以《紅岩》為線索,梳理、分析重慶人文景觀的前世今生,這不僅對於我們深刻認識這座城市的價值大有益處,而且對於我們如何搞好文學創作也大有啟發。生活給作品供給的營養是無盡的,反之作品對生活的回報也是巨大的。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❹ 紅岩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2019-11-10聊聊
紅岩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羅廣斌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
楊益言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小說《紅岩》的作者之一。早年參加革命工作,後被捕囚禁於重慶渣滓洞,出獄後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紅岩》一書。2017年5月19日10點25分,《紅岩》作者之一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拓展資料: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歷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和反動派的垂死掙扎,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小說把反動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紅岩"還是村莊名稱,紅岩村位於重慶市郊化龍橋附近的「大有農場」內。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後決戰。
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革命者的獄中斗爭,除了《獄中聯歡》所寫的新年聯歡活動外,還寫了獄中絕食斗爭的勝利,為龍光華烈士舉行追悼會,寫了江雪琴的從容就義,許雲峰在地牢里同徐鵬飛的最後一次交鋒,以及最後的武裝越獄斗爭等。
全書共三十章,《獄中聯歡》是從該書的第十六章節選下來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堅韌不拔的英勇斗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根據這些經歷,他們於 1957年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回憶錄的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
❺ 在……楊益言創造的長篇小說《紅岩》,女主人公……面對敵人的酷刑
在羅廣斌,楊益言創造的長篇小說紅岩,女主人公江雪琴(江姐)面對敵人的酷刑竹簽插手指她毫不退縮忍受敵人的折磨。
望採納!
❻ 紅岩創作背景為什麼要創作這篇小說
本來是想復制別人已採納的答案,但是:
鏈接:http://..com/question/250372792.html?loc_ans=665071224
❼ 紅岩故事發生年代
紅岩故事發生年代是1948年,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1948年,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解放軍日益逼近重慶,地下黨准備組織獄中暴動。
(7)紅岩文學創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紅岩》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於1948年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囚禁在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里。他們和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經歷了那些驚心動魄的斗爭生活。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把這里的斗爭告訴後代」。
先後寫了《聖潔的鮮花》、《江姐》、《小蘿卜頭》等報告文學與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接著,又在這些敘寫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和藝術概括,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
從准備到成書,前後費時十年之久,寫了三百多萬字稿子,徹底返工過三次,大改過五六次。
❽ 紅岩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50字
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的中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楊益言是1948年9月被捕的,關在重慶渣滓洞。他和關在這里的近300多名革命先烈。
❾ 《紅岩》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該書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受刑,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的故事。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2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作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創作背景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
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
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
❿ 紅岩在哪部作品的基礎上創作的
《紅岩》是在《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礎上創作的。
創作背景: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羅廣斌和楊益言在「文革」爆發後受到殘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羅廣斌於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