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麻花鑽是誰發明的
麻花鑽是通過其相對固定軸線的旋轉切削以鑽削工件的圓孔的工具。因其容屑槽成螺旋狀而形似麻花而得名
B. 麻花是怎麼來的麻花的由來或者麻花是誰發明的呢
麻花由來:相傳很久以前,大營一帶毒蠍橫行,人們為了詛咒,每年陰歷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 至於麻花是誰發明的這真的是找不到合適的答案,應該是中國造,哈哈~
C. 麻花鑽頭誰發明的
1953年發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鑽頭,被稱為"倪志福鑽頭"。1959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64年獲國家科委頒發的"倪志福鑽頭"發明證書。
D. 麻花的歷史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如今的「桂發祥」的招牌是由書法名家趙半知所題寫。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E. 麻花最早來自哪裡
麻花是一種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夠,難怪早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了。然而對於饊子麻花的來歷與傳說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饊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餌、餦餭是什麼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麼寒具究竟是什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為什麼古人要吃「寒具」這種食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原來古代清明節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要緊火3天。晉陸(歲羽)的《鄴中記》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執政為晉文公後,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於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煙火,於是就有了寒食節。三日不動煙火,吃什麼呢?那就是寒具,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保持酥脆不皮,當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寒具發展到今日的饊子麻花,原料及工藝都有了很大改進,現代饊子已不用米粉而改用麵粉了,而且大多在製作中或加糖或裹蜜而成甜食,但也有加鹽成為鹹食的。按李時珍記載的方法製作,即「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油煎食之」的說法,似乎饊子麻花中應包括如今的北京傳統名吃「焦圈」。南方的糕點鋪出售的一種用麵粉炸制的饊子也是鹹的,不過條兒、個兒都比北京的饊子麻花粗大。舊社會婦女坐月子,人們當作禮物饋贈,用開水泡開加糖食用也很好。
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有恩於晉文公,但又不願接受晉文公的恩典,便和其母親躲藏在山中,最後被只想逼其現身的晉文公火焚而亡。悲痛的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把介之推殉難日定為食天,這一天不許動煙火做飯。這就是寒食節,於是饊子、麻花這種日久不失美味,易儲好吃的食品就應運而生了。最後竟演變成了春節食品了。
F. 麻花的由來是什麼
麻花,是一種特色油炸麵食小吃。傳說是東漢人柴文進發明了麻花。現主產於陝西省咸陽、山西稷山、湖北崇陽、天津、湖南。其中山西稷山以咸香油酥出名,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天津以大麻花出名。
另有天津十八街麻花、河南汝陽縣麻花、江蘇藕粉麻花、河南寧平麻花、湖南新化趙氏麻花各具特色。作法是以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
麻花因其製作簡單,食用方便,被歷來的文人墨客大加贊譽。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就曾定有一首贊美麻花的詩,《寒具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相傳很久以前,大營一帶毒蠍橫行,人們為了詛咒,每年陰歷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閑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G. 麻花是中國發明的不
麻花是傳統的中華面點,屬於油炸食品,因外形呈鉸鏈形,故又被人戲稱為「鉸鏈棒」。麻花有甜、咸兩味之分,亦根據個頭有大麻花與小麻花之分。它的製作原料是麵粉、糯米、雞蛋、白糖、植物油,考究的做法還會加上核桃油、花生油、冰糖等等。好的麻花顏色呈金黃或深黃。無論大小,其中段(除兩端)都要在四絞以上,絞得越多,越見得師傅的功夫。入口則香脆可口,滿口生津。http://www.oldbj.com/bjlife/bjnosh/bjnosh00018.htm1.材料:麵粉2杯 糖粉2/3杯 鹽1/4小匙 小蘇打1/3小匙 蛋1個 水2大匙 做法:將麵粉,糖粉,小蘇打粉及糖混合過篩再加入蛋及水揉成光滑且軟硬適中的面團靜置約30分鍾將面團桿成長方形(約24公分長,15公分寬,0.5公分厚)麵皮再分切成24條每條面條左手拉住一端用右手輕壓另一端向前搓滾再將兩端捏合搓成麻花狀炸油燒熱中火將麻花炸約4分鍾呈金黃色撈起放涼麻花要放涼後才會香脆,放入密封罐中保存可保存數星期2.怎樣做麻花:面 粉 1kg水 350gBaking powder 20g糖 稀 100g植物油 50cc砂 糖 160g明 礬 3g小蘇打 5g製作方法:1.除麵粉外全都放入水中,使之化開,小蘇打與發孝粉最後放入(也可放入麵粉拌均)。糖稀不好化可把容器放在溫水裡。2.把(1)倒入麵粉里和均,調製成面團,分3塊,外表抹上油,蓋上濕毛巾後,放置50分鍾以上。3.成型:將面團開塊,切成適當大的小條,逐只搓成約50~60厘米長的細長條,要求粗細均勻。用雙手按著左右兩端搓上勁(一端往上搓,一端往下搓),把兩端懸空提起合攏,會自動擰成麻花狀,抓住合並的一端,另一端再搓上勁後,再雙起搓成四股鉸鏈狀,把接頭處揉在一起,(注意要揉緊,不然炸時會散開。)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長短均勻。操作時雙手沾點油,注意是搓長,而不是拉長。4.將
H. 麻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麻花是一種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夠,難怪早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了。然而對於饊子麻花的來歷與傳說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饊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餌、餦餭是什麼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麼寒具究竟是什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如果屬實的話,那麼推測麻花是在戰國末期甚至更早就出現啦
I. 重慶麻花起源於什麼時候
陳昌銀麻花俗稱陳麻花,味道酥軟,口味獨特,如今幾乎成為了重慶磁器口古鎮的代名詞,也成了重慶特色小吃的典範代表,成為了重慶的一張名片。先後獲得了"中國名小吃"、"重慶特產"、"重慶名點"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