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新的科技成果50分!!
.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給你10條
㈡ 中科院物理所也是一個學校
中國物理學最牛的地方,院士十幾個,傑青40多個,還有國家實驗室和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實力彪悍之極,不過每年招的人不多
㈢ 中科院哪幾個所最牛
1、中科院物理所
在國內,中國科學院是一個頂尖的學術機構,它是由很多所組成的,中科院物理所就是其中之一。中科院應用物理所的地址在北京中關村,是我國物理研究最頂尖的研究所之一,吳有訓、趙忠堯、嚴濟慈、吳健雄、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曾先後在物理所工作過。
2、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從事微生物學基礎和應用研究。研究所以微生物資源、微生物生物技術、病原微生物與免疫為主要研究領域,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
3、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2012年,研究所形成了由17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共享平台、最高達64核2TB內存的多核大內存實驗機、572TB統一存儲平台、可同時支撐400台虛擬機的雲平台、以及20餘台大型專用儀器構成的所級科研支撐環境。
4、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5、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以計算機科學、計算機軟體、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為重點學科領域,學科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軟體理論,基礎軟體技術與系統,互聯網信息處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綜合信息系統技術。
㈣ 請了解人士說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中科院,哪一個好一些我現在考研,不知哪一個好
中科院好,中科院綜合實力更強大,下面從多角度對該校進行分析介紹:
一、師資力量
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共有在職職工約23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10000人,技能人員近9000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
2、中科院:正式職工7.1萬餘人,在學研究生6.4萬餘人。
二、科研成果
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87項(含特等獎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72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3200多項。 研究院共獲國家技術發明獎71項,其中二等獎6項、三等獎32項、四等獎33項。
2、中科院:中科院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390項,其中一等獎19項,二等獎202項,三等獎133項,四等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82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51項,三等獎95項,四等獎3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37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35項,二等獎265項,三等獎234項。
三、學科建設
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院開設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2、中科院:中科院有A類先導科技專項10個,B類先導科技專項11個,國家科技重大科技專項14個。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科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㈤ 中科院物理所畢業干什麼
中科院物理所畢業,一般畢業留所或者進高校。中科院畢業的有進企業的,還有一些出國讀博或者博後的。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 CAS)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於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兩所合並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啟用現名。吳有訓、趙忠堯、嚴濟慈、吳健雄、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曾先後在物理所工作過。
㈥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叫什麼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恩哥
王恩哥,男,1957年生,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任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以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表面與界面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凝聚態理論與統計物理專業委員會常委,《Materials Science Foundation》、《物理學報》、《化學物理學報》等雜志的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物理與薄膜生長動力學;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輕元素化合物薄膜的制備與物性分析。
過去的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他與合作者提出了表面活性劑作用下的反應限制集聚理論;發現了吸附分子導致二維島對稱性轉變的規律,以及潛能對原子島形狀演變的控制;探討了表面納米結構的穩定性機理;建立了水與固體表面相互作用的雙輕鍵模型;合成了CN納米鍾、BCN納米管和C納米錐,並研究了它們的物理性質。在國際一流學術雜志(包括Science, Phys.Rev.Lett等)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1996年獲香港「求是」青年學者獎;1997年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科院「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99年獲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有:國家「973」計劃《材料的計算設計與性能預測基礎問題》(子課題);國家「863」計劃《光電子材料及器件的微觀結構設計與性能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表面原子過程和表面小系統量子效應問題》和「創新研究群體」《極限功能薄膜的生長機理和原子尺度的控制》等。主要從事表面納米結構的形成和穩定性機理、輸運特性、制備和物理性質等表面物理研究的前沿課題。
㈦ 現代科技成果 發明人或國家 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
㈧ 中科院物理所在國際上的排名情況
中科院物理所在世界上位居前5位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 CAS)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於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兩所合並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啟用現名。吳有訓、趙忠堯、嚴濟慈、吳健雄、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曾先後在物理所工作過。
截至2015年底,物理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494人,其中科技人員264人、科技支撐人員102人。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研究所有在學研究生810人(其中碩士生306人、博士生504人),在站博士後46人。
通過與世界上具有可比性的86個國立科研機構學術影響比較,中科院有14個學科居於前10位,其中化學、材料科學、數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物理學等8個學科位居前五位。
㈨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麼樣
能進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別高的,我當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檔下來的,題目大多是超綱題。
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實驗室,後期有成果之後召開發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學期刊上,去全國各地高校做演講,一是獲取學術地位,二是賺點生活費。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別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兩年過去了,我現在在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高能所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國家經費都不低就對了,現在每個月(碩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學費(返還),專心科研。據我所知國內高校幾乎沒有幾個比中科院給的多。
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個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後面有成果了就寫論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論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從講師評職稱到教授,所以說為什麼中國高校中流傳一句話: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博,三流的教授,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不過並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現在的導師是碩果累累(核聚變等離子體約束行為方向)。
㈩ 重大發明,急急急!!!!!以前的
新中國20大科技事件
新中國第一個科技規劃
毛澤東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叫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蠢無知的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要有大批的高級知識分子,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識分子。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
1956年,周恩來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12年規劃》),600多名各種門類和學科的科學家參加編制這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科技規劃。規劃的指導方針是「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從13個方面提出了57項重大科學技術任務、616個中心問題,並從中進一步提出了12個重點任務。最重要的是確定了6項緊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導彈、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此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國科研機構的設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學科及專業的調整,科技隊伍的培養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體系和方法,以及我國科技體制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2年科技規劃」,是中國科技界公認的重要里程碑。
大慶油田——中國扔掉貧油帽子
1964年5月,彭真視察大慶油田,聽王進喜介紹情況
「鐵人」王進喜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境內的一口探井噴出了工業油流,根據地質勘探資料推測,這里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慶典前夕,因此取名為「大慶油田」。
1960年初,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石油科技人員和四萬多名職工匯聚大慶,掀開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大會戰的序幕。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批英雄式的人物涌現出來。中國的石油工作者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僅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這座大油田。
到1963年底,隨著一罐罐石油源源不斷地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宣布:中國已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從1976年到2003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5000萬噸以上,累計生產原油17億多噸。如果把這些原油用60噸的油罐車裝滿,連接起來可繞赤道近10圈。
中國揭開「太空時代」序幕
地地近程導彈
長二丙
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務是把科學儀器、試驗部件或實驗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測量、獲取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研究自然現象的發展變化和試驗新技術的可行性等。
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T—7M」火箭是計劃研製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製的目的在於掌握火箭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創造技術保障條件和培養火箭技術隊伍,主要用以研究液體燃料火箭的各項技術和摸索火箭發射場的建設經驗等。
這枚火箭的起飛總重量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火箭飛行高度8—10公里。
在此之後,我國探空火箭技術迅速發展。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以及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等等相繼發射成功。現在,我國火箭已將多艘神舟號飛船送入太空,中國的太空時代已經來臨。
斷手再植
當年的陳中偉醫生
斷手斷肢再植,一直是國際醫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1903年國外就開始了動物實驗研究,但直到1963年,這一個重大課題才在幾個中國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陳中偉、錢允慶等幾名中國醫師成功接活了一隻完全斷離的手,在世界醫學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1963年嚴冬,上海青年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沖床縱向切斷左手,鮮血淋漓。受傷的工人及其斷手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沒有按慣例做截肢處理,他決心將斷手接上。連續8個小時的手術,陳中偉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斷手再植。在此後的幾個月里,陳中偉和同事全力以赴闖過道道難關,使這只失而復得的手轉危為安,有了正常體溫、有了知覺、可以伸屈活動、能提重物、能寫字。經過方方面面的測試,證明斷手已成功接活。
斷手再植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給成千上萬不幸的人帶來了希望。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氫彈
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世界各國政府首腦,闡明中國對於核武器問題的立場: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中國政府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7年6月17日,在我國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是我國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志著我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5年,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經過6年多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結晶。它的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開始了用人工合成方法來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新階段,還推動了我國胰島素分子空間結構的研究和胰島索作用原理的研究,使我國的胰島素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體系,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蛋白質和多肽的研究人才。在這項工作完成以後,我國的科學工作者繼續改進合成方法,並合成了許多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多肽激素,同時進行了更大蛋白質分子的人工合成。胰島素人工合成的成功,是我國科技人員在奮力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祖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爭得的一項世界冠軍。這一成果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為我國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實現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以來,我國的空間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衛星事業蓬勃發展。遙感衛星多次發射、回收成功;靜止通信衛星發射、定點成功;極軌氣象衛星發射成功。這一系列的勝利成果,標志著我國衛星技術在許多重要領域達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衛星事業的道路。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
1978年3月18日,黨中央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大會撥亂反正,確立了科技工作的正確指導思想,喚來了科技的春天。鄧小平在講話中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等著名論斷。指出四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要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事業和教育事業,大力發揮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積極性。他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明確肯定我國知識分子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
大會閉幕時,8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並由著名播音員虹雲當場朗讀。會場上頓時響起一陣陣春潮般的掌聲。這個書面講話就成為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大會制訂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綱要(草案)》,表彰了826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及7657項優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單位與個人,向先進集體和個人頒發了獎狀。從此,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神州大地涌動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
「中國矽谷」的興起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室主任、核聚變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著名的等離子物理學家陳春先,作為中美10名互訪科學家到美國考察,他看到美國高速度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和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變成產品。他想,中關村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把中關村辦成中國的矽谷?北京市科協認為陳春先的想法很好,就借給他200元錢,在銀行開一個賬戶。1980年1 2月23日,以陳春先為首的15名中科院科技人員在中關村一個倉庫的一角辦起了中關村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但卻惹來很多非議。說他們是搞歪門邪道,不務正業,腐蝕幹部。中央領導力排眾議,認為陳春先「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肯定陳春先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 ,應予鼓勵。」
北京市政府, 尤其是海淀區政府觸動很大,放寬了中關村辦公司的政策。在這種背景下,京海、四通、信通以及科海等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創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1984年底初具規模。
陳春先點燃了科技人員「下海」的火種,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由此而起,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由此而蓬勃發展起來。1999年6月,國務院批准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規劃,將在北京形成「一區五園」的科技園區,包括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經濟開發區、豐台科技園區、昌平科技園區和北京電子城。這是大中關村的概念,將用十年時間建成國家級的科技園區。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終結鉛與火的時代
傳統的報紙圖書都是用鉛字印刷,離不開「鉛」與「火」。一般先用火熔化金屬鉛,爾後再鑄成鉛字,這種工藝勞動強度大,污染環境,有礙排字工人身體健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激光技術逐步取代了「鉛」與「火」。
1975年5月北京大學開始研製照排系統,由王選教授等主持這項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漢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計算機房裡,科研人員用自已研製的照排系統,在極短的時間內,一次成版地輸出一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復雜的八開報紙樣紙,報頭是「漢字信息處理」六個大字。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版面。這項成果,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863計劃推進我國高技術發展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綱要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其總體目標是:集中少部分精幹力量,在所選的高技術領域,瞄準世界前沿,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相關領域科學技術進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術人才,為未來形成高技術產業創造條件。
通過實施863計劃,逐漸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技術研究開發的發展戰略,完成了高技術研究和開發的總體布局。通過實施863計劃,建立起一批高技術研究和高技術產品開發的基地,培養、造就了新一代高技術科技隊伍,獲得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關鍵技術。通過實施863計劃,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增強了我國科技實力,部分成果向商品化、產業化方向延伸,開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我們的加速器,必須保證如期甚至提前完成。鄧小平八月十五日
1988年10月16日,中國首台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建成並首次對撞成功。這項高科技工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國高能加速器技術,一步跨越了20世紀的50、60、70年代,直接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1984年作為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確定的中美科技合作項目,總投資為2.4億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負責建造。工程建築總面積達57500平方米,形似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由電子注入器、儲存環、探測器、核同步輻射區、計算中心等5個部分組成。整個工程於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西郊破土奠基,1985年10月23日電子直線加速器研製成功,1986年10月23日儲存環彎轉電磁鐵試製成功,1987年12月負電子出束,1988年5月正電子出束,1988年10月16日正負電子計算機整體建成並首次對撞成功,1990年7月21日通過國家驗收,迄今為止一直處於穩定運行狀態。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是我國科學家繼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等之後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得到了世界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它能一次對撞成功,表明對撞機的各種設備、部件的質量、安裝調試的水平在世界上也屬一流。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在對撞機建成後的10年裡,我國科學家在這台加速器上不斷取得科學成果,其中τ粒子質量測量是國際粒子物理界公認的1992-1993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中國建成第一個核電站
大亞灣
秦山核電站位於東海之濱杭州灣畔,是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1985年3月澆灌第一罐核島底板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並網發電,1994年4月設入商業運行,1995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它的建成投產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同時也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秦山核電站始終堅持自主進行研究設計,同時也十分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在建設中,盡量利用國內技術和條件,同時引進了一些國內一時難以解決的關鍵設備和材料。設備按台件統計,國產佔95%,進口佔5%;按資金統計,國產佔70%,進口佔30%。這種建設模式被證明是成功的,對我國以後的核電發展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增強了我們走自主發展核電道路的決心。秦山核電站投入運行10年來,運行業績良好。
大亞灣核電站位於深圳市東部大亞灣畔,它是我國引進國外資金、設備和技術建設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立的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總投資40億美元。核電站安裝有兩台單機容量為984MWe壓水堆反應堆機組。
大亞灣核電站1987年8月開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兩台機組先後投入商業營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其中七成電力供應香港,三成電力供應廣東電網。
中國接入Internet
錢天白
1990年10月,中國兵器工業部計算所總工程師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當時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國國防部ARPANET網路中心DDN-NIC負責全球互聯網路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
「中國上網第一人」錢天白教授曾於1987年9月20日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通過義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義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_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訊速率最初為300bps。
1994年4月20日,中國科技網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十四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國上網用戶總數為870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3630萬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互聯網國家。有關專家預測,在今後2到3年的時間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超過美國,中國將成為第一大互聯網國家。
東方魔稻誕生
1964年, 中國湖南省黔陽農校(現安江農校)青年教師袁隆平首先在我國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但經過3年的研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1970年袁隆平及其助手們在海南島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到1972年,第一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繼而育成了恢復系。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並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1976年後得以在國內大面積推廣應用。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宣告成功,第二年開始大面積推廣。1997年,袁隆平又進行超級雜交稻研究,目前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已經達到,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正在沖刺中。
雜交水稻的育成與應用,為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和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長期實踐證明,雜交水稻比常規水稻一般增產20%左右,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由每畝28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近年來雜交水稻常年種植2.1億畝左右,約佔全國水稻面積的一半,而產量則占水稻總產量的近60%。
克隆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
2002年1月19日,我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在山東曹縣出生,之所以被稱為我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是因為從培育克隆胚胎到克隆胚胎移植都是中國人在我國完成。這次利用我國的胚胎生產和移植技術成功繁殖成活體細胞移植克隆牛,表明我國克隆胚胎工程技術體系的綜合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早在2001年9月16日,我國首例克隆牛(胚胎從國外引進)在深圳轉基因動物繁育基地順利出生,但小牛犢剛降生就遭受滅頂之災——飼養人員餵奶時不慎將奶嗆入小牛犢的氣管中,導致它在降生1小時20分鍾後夭折。
克隆牛的實驗成功對畜牧業特別是肉牛和乳牛業具有重大意義,許多優良品種會大批得到復制。利用克隆技術可以更有效地加快我國畜牧業品種的改良進程。
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
現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大約有5~10萬個基因。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計劃於1990年正式啟動。
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號染色體上的3000萬個鹼基對,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日、德、法之後第六個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參與國,也是參與這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2000年4月: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工作。
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國首腦發表了「人類基因組聯合宣言」,宣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楊立偉送上太空。飛船經過繞地球14圈以後,於次日6點23分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著陸,航天員自主走出返回艙,狀態良好。 這次航天飛行任務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完成和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計劃和目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開始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分別於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進行了四次無人試驗發射。
為按照中國政府10年前確定的載人航天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實現載人航天飛行之後,將繼續努力實現以下目標:實現在太空的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空間飛行器的交匯對接技術;建立空間實驗室。
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躋身世界十強
曙光4000A主要技術突破KVM切換系統
2004年6月30日,「863計劃」重點項目——「曙光4000A」以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速度成為國內計算能力最強的超級計算機,在之前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計算機排行榜中,這一計算機系統位列全球第十,創造了中國超級計算機的最好成績。
「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是國家科技部「十五」「863」計劃的重大成果,由中科院計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三方共同研發製造,於2001年啟動預研,2004年6月最終研製成功。「曙光4000A」實現了國產超級計算機多項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工業標准機群」的技術增值,在性能價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介紹,「曙光4000A」的主板和大量系統軟體均為計算所和曙光公司自主研發,其研究成果實現了多項全球第一,並申請了38項專利,其中包括31項發明專利,這是中國計算技術領域的一大創舉。
建成後的「曙光4000A」落戶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承擔包括國家網路、上海基礎科研平台和華東地區信息服務三方面的重任,為華東地區各行業提供海量信息處理、信息開發服務和科學研究高性能計算服務。
三大世紀工程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夜戰圖
三峽工程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以後首次發揮攔洪錯峰作用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准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等。導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轉向三期工程建設的重要標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開工——回良玉、梁保華等國家、省市領導為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奠基,2002年12月27日上午,江蘇省在揚州市寶應縣舉行南水北調三陽河、潼河、寶應河工程開工典禮,除揚州外,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山東省施工現場同時舉行。這標志著南水北調工程進入實施階段。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2002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