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孔子之後無孔子,蘇格拉底之後多柏拉圖
蘇格拉底是永無終止的追問,孔子則是提供結論卻沒有思辨的過程。前者激發學生,後者固化學生。
蘇格拉底只是學生們通向更高思維歷程的「助產士」,其身後有柏拉圖(繼而有亞里士多德)青出於藍;而孔子的後學們卻永遠都活在孔「至聖」的籠罩之下。
西方的教育傳統與中國的教育傳統的差別,其實早在柏拉圖對話錄的蘇格拉底與《論語》里的孔子那裡早就奠定了基調。蘇格拉底的對話錄與孔子的語錄就是最好的標志。
孔子的思想特點:
相比之下,孔子的對話看重的只是結論,而完全不重視反復的辯難,一般是一問一答為一小節,少有兩個以上來回的,即使有,也不是針對同一個問題,更不是貫穿一條思路。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註:《論語·為政》。),又說「吾道一以貫之」(註:《論語·里仁》。);但他是如何由故而「知」新的,他的「思」的思路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用他的「道」來貫穿他所有那些論點的,卻從來不曾交待。我們只能認為,他的「知」、「思」和「道」都只不過是一種內心的體會,所能說出來的只是結論,而不是過程。
所以,《論語》是中國傳統官樣文章中泛濫成災的「要字句」的始作俑者。所謂「要字句」,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的句式,有時不一定包含「我們」,常常連「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個中國人都懂。但西方人就不一定懂了,他們只可能將它看作「無人稱句」,但西文無人稱句不含「要」的意思,因此他們往往抱怨這種句子沒有主語。隨便舉一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註:《論語·里仁》。),前面加上「我們要」三字(或只加「要」字),亦通。又如「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註:《論語·為政》。),「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註:《論語·述而》。)等等,不勝枚舉。在「要字句」中,「為什麼要」是不能問的,一問你就成了異端,「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註:《論語·為政》。),因此這是一種權力話語。那麼,一介儒生,權力從何而來?來自道德上的制高點,而道德制高點又是基於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
因此,從歷史上看,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兩種不同的對話其效應也是極不相同的。前者造成了西方哲學史上從自然哲學向精神哲學的大轉折,刺激了後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蘇格拉底而建立起龐大的唯心主義體系;後者則樹立了無人能夠超越的「大成至聖先師」,只能為後人「仰止」和不斷地體會、學習。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言說方式從此便進入到了一個自我循環、原地轉圈的框架之中,盡管內容上還有所發展和充實,形式上卻兩千多年一仍舊制,幾無變化,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開始有了初步的松動。
❷ 柏拉圖的理想是什麼
你的問題太寬泛了,就像在問,老子,孔子的願望是什麼,那就泛泛的說,但凡是偉人,總用些高尚的理想,而柏拉圖的理想就寫在他的理想國里,就是一系列的理想,比如人們都安居樂業,夫妻感情和睦等等,總的來說,他的理想就是探究出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種完美的狀態吧。
❸ 談談柏拉圖的成就以及貢獻[急]!答得好追加分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
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
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
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
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
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
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
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
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
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
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
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
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
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
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裡。他形象地
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
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
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在以後的日子裡,柏拉圖又兩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應邀去敘拉古擔任新登基的狄奧尼
修二世的教師。柏拉圖到敘拉古之後,敘拉古宮廷的地板上都鋪滿了沙礫,人們熱中於在那
上面研究幾何學。但不久柏拉圖就掃興而歸了。後來狄奧尼修二世再次邀請他去敘拉古,結
果仍是敗興而歸。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
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
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
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
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
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
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其他事物也是如
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樣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有了
綠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間的綠色……顯然,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
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他認為,
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
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
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
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就是柏拉圖認識的公式。他還認為,這種回憶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
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因此,他肯定地說:除非由哲學家當統治
者,或者讓統治者具有哲學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則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這種所謂「哲學
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國的支柱。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
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
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
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
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
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
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
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
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
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
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
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
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伯拉圖這位開山鼻祖。
回答者:另一種追憶 - 秀才 二級 11-20 16:08
--------------------------------------------------------------------------------
柏拉圖(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師從蘇格拉底研究哲學,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曾離開雅典在外游歷,12年後回到雅典,創立了阿加德米學園,在那裡講學直到逝世為止。「柏拉圖是古典時代著作豐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齊全留傳下來的唯一作家。」在他留給後人的36篇對話錄中,《理想國》和《法律篇》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學說,圍繞培養「哲學王」的教育問題,他構思了一個龐大的教育體系。
❹ 柏拉圖認為神是如何創造世界的
在柏拉圖看來,神既然是至善的,他所創造出來的世界當然也就是最好的,因為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會也不允許作出什麼不是最好的事情來」。柏拉圖寫道:「讓我們來看一看造物主為什麼要創造這個生滅變化的世界。他是善的,而善的東西就不會嫉妒任何東西。既然他是不會嫉妒的,因此他願意使一切東西盡可能和他相像。這就是我們可以完全正確地從有智慧的人那裡學來的宇宙變化的最高原則。」神根據至善至美的原則創造出唯一的世界,把生命和靈魂賦予世界,用秩序與和諧來統轄處於運動變化中的萬事萬物,讓地球處於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圍繞著地球轉動,並讓具有理性靈魂的人居住在地球亡,成為萬物的靈長。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神的智慧、正義和大能,同時也處處顯示出神的別具匠心的目的。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展現的神創世界理論不僅是對蘇格拉底神學目的論的進一步論證,而且也第一次明確地表述了把神當作一個最好世界的充足理由的神正論思想。
❺ 柏拉圖認為創造世界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在柏拉圖那裡,「善」不僅使一切理念(並通過理念使一切具體事物)獲得了實在性和本質(形式),而且也是萬事萬物追求的終極目的和創造世界的根本動力。
❻ 柏拉圖的貢獻
柏拉圖,從任何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廣泛和影響力的作家。作為一個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顯示出對政治事件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活動的專心,但是他提出的問題是這么影響深遠,他使用的處理問題的策略,有豐富暗示性和振奮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時期的讀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響。幾乎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為他們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使用「哲學家」這詞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對於哲學該如何構思,它的范圍及正確的追求目標是那麼自知。通過他全力抓住的,哲學的主題,一般認為的——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認識論議題的嚴格與系統的考察,通過一個有特色的被稱為是他發明的方法裝備起來,他是如此地改變了知識分子潮流。哲學史上只有少數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也許只有亞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學習的人),阿奎納和康德會是普遍同意的擁有相同地位。
❼ 柏拉圖的意義
柏拉圖
也譯為帕拉圖
拼音:Bó lā tú
英譯:Plato
希臘語:Πλ�0�4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簡介】
名字的由來: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收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進行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系。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准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 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徵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採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系。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裡,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 你
❽ 柏拉圖對人類的貢獻
柏拉圖(Plato,Π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
❾ 為什麼柏拉圖認為神創造的世界是最好的
在柏拉圖看來,神是至善的,他所創造出來的世界當然也就是最好的,因為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會也不允許作出什麼不是最好的事情來」。柏拉圖寫道:「讓我們來看一看造物主為什麼要創造這個生滅變化的世界。他是善的,而善的東西就不會嫉妒任何東西。既然他是不會嫉妒的,因此他願意使一切東西盡可能和他相像。這就是我們可以完全正確地從有智慧的人那裡學來的宇宙變化的最高原則。」
❿ 柏拉圖的意義
1.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2.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
3.理想式的愛情觀,即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4.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個人,對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對象,而且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