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時候的秤有什麼大學問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今天的這個話題和秤有關,小時候經常見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販都有,拿這個買賣東西。別看這個物件小,裡面學問還真不少。
五大財神
中斌財神:王亥(中)
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
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
其中
王亥:夏朝時期商丘人,商族。他是商國的第七任君主、閼伯的六世孫、冥的長子
比干: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被紂王挖去心肝,後被封為文曲星。兼職財神
范蠡:後世稱為商聖
關公:武財神。為人義氣,講信用。現在東南亞一帶還有人在供奉
趙公明:另一個武財神。也是出自封神演義,他是正統的財神了,有證的
四方財神:
端木賜(西南)
李詭祖(東北)
管仲(東南)
白圭(西北)
其中
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孔子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李詭祖:文財神、財帛星君、增福相公、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民間傳說李詭祖為太白金星下凡,屬金神。
管仲:齊國人,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八拜之交中的管鮑之交,管仲就是他
白圭:戰國時期中原(洛陽)人。有「商祖」之譽。《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看,古代的中國人厲害不?一個小小的秤就有這么多的學問
『貳』 桿稱 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當然是我們的祖國中國了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叄』 誰發明了桿秤
桿秤製作的傳說有兩種,一是魯班所發明,二是范蠡所製作。
1、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2、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
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3)秤砣誰發明擴展閱讀: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
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
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
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肆』 古代秤砣是什麼年代的
敦煌壁畫中出現古代秤砣的形象。
『伍』 馬來西亞秤砣的歷史
以前的馬來西亞沒有秤砣這東西
『陸』 最早的桿秤是中國發明的嗎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專的橫桿啟發,發明了桿屬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桿、木桿、金屬桿(銅桿、鋁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解放後,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柒』 古代秤砣 陶土權 是哪個年代的
秤砣是俗稱,歷史文獻中叫「權」。1976年,當時的河西務公社東西倉大隊在元代的十四倉遺址中一次就出土了三枚古代秤砣。兩枚是銅秤砣。其一,砣身是上小下大的扁六面體,方鼻紐,砣身下是束腰底座,通高10.5厘米,底座寬5.3厘米,重775克。底座六面鑄有纏枝紋,砣身六面均鑄有銘文。正面為漢字「大德七年大都路造」,右側為察合台文「量秤」,左側為回鶻文「秤石」。背面中部為漢字「二十五斤秤」和八思八文「一斤錘」,右側為回鶻文「二十五」,左側為察合台文「二十五」。其二,砣身呈上大下小的橢圓形,下接上大下小產圓台形底座,通高10.5厘米,底座直徑4.5厘米,重850克。權身正背面分別鑄漢字楷書「南京」、「皇甫」。第三枚是鐵砣,砣身也呈上大下小的橢圓形,下接一個圓台形底座,與前兩枚相比,個頭較大,顯得短粗,通高13.5厘米,底徑11厘米,重3692克,通體無銘文和紋飾。大都路,元初為燕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改為大都路,轄區為現在的京津及河北省北部。第二枚秤砣上的「南京」二字,根據存世金元兩代秤砣的銘文習慣,應指南京路,金代的南京路在開封,元代沿習下來,直到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才把南京路改為汴梁路。因此,這兩枚銅砣應為元代之物。第三枚鐵砣雖然沒有銘文,但與前兩枚同出於元代十四倉遺址,且與第二枚形制相似,所以也應為元代之物。元代的國祚雖短,但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海外貿易空前繁盛,再加上海運和漕運的結合,使元大都(現在的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榮的國際化大都市。武清是漕運進入大都的咽喉要道,河西務的十四倉,是北運河最大的碼頭,是進入大都物資的儲備所和中轉站。這三枚元代的秤砣,就從一個側面見證了這個地方當時的繁榮景象。
『捌』 秤是誰發明的工作原理是為啥標記重量50kg的秤砣就能測出重量的為100斤的物體秤砣重量多重
你說的這種應該是桿秤,而不是天平。桿秤據傳是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手下)發明的,採用杠桿原理。使用時,手提著桿秤的繩子,一般極靠近桿秤的一端;物體重量乘物體到繩子的距離=秤砣乘秤砣到繩子的距離。通過秤砣位置即可知道被稱的物體多重。所以50*2=100*1,只需要讓秤砣到繩子的距離是物體到繩子距離的兩倍即可稱量。
『玖』 古代最大的鐵秤砣
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秦權為饅頭狀,頂紐系球形,也伴有觚稜形;秦代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包括戰國時的秦權和秦統一後加刻詔書重新頒發的戰國秦權.秦權多為銅質,少數為鐵制,偶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權8種.各權都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有的後來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詔書;秦二世時製作的,同時並刻兩詔;個別權上刻有「美陽」(今陝西扶風)、「平陽」(今山東鄒縣)等地名.除傳世秦權外,陝西咸陽、西安、臨潼、寶雞,甘肅秦安,山東文登,江蘇盱眙,山西左雲,河北圍場,內蒙古赤峰和敖漢旗等,均有出土。
古代的秤砣也叫「權」。材質從最古老的石質,發展到後來的青銅、黃銅、鐵質等。一直到秦代都各不相同,材質、形狀千奇百怪,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統一度量衡。形狀從不規則的圓形、方形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拾』 桿秤是誰發明的源於春秋戰國嗎
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在使用的衡量工具,要算桿秤了。為了方便人們買賣,而根據杠桿原理製造出來。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古代勞人民的聰明才智。
那麼,桿秤是誰發明的呢?
不過,古代桿秤都是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完成的。至20世紀,桿秤的結構才改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新中國成立後,為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