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是不是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9年,美國「阿波羅」載人宇宙飛船登月成功。它們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航天飛行器都是依靠火箭發射的。然而,作為發射航天飛行器的基礎技術——火箭,卻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
「火箭」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丞相諸葛亮率兵攻打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魏國守將郝昭指揮士兵用火箭沖架雲梯攻城的蜀軍怒射,雲梯燃燒,蜀軍受挫。不過,魏將郝昭使用的火箭只是在箭桿上綁上易燃引火物,點燃後靠弩弓放射出去的,這還不是我們所說的火箭。我們所說的火箭,是靠自身攜帶的燃料燃燒產生的氣體噴射的反作用力推進的。它跟火葯的發明密切聯系在一起。
火葯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中國古代道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火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晉代有位著名的道士,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朴子·仙葯篇》里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松脂共煉丹葯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葯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葯了。迄今為止,有可考的最早的火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葯,燒燋即炭)三錢半。……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起。」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里記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焰火燒手面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黃、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中國人民至遲在公元9世紀已發明了火葯。
火葯發明以後,很快就應用於軍事方面,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火葯武器,其中之一是「火箭」。它的構造是在一支普通箭桿上綁住一個火葯筒,火葯筒後部有根引火繩,火葯燃燒產生氣體,藉助氣體後噴的反作用力,箭飛向前方。這跟現代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火箭。公元969年,北宋軍事機關曾經試驗過火箭。公元975年,宋太祖滅南唐,就使用火箭作戰。公元1000年,北宋神衛水軍隊長唐福曾因製造火箭等武器受到朝廷嘉獎。
火葯武器的出現,受到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發展很快。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到了明代就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如五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餘支)等等。
16世紀中葉,人們又發明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並附有圖樣。
這種新式火箭採取龍的形象,其目的在於壯聲勢,驚敵人。據《武備志》介紹,它的製造方法: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後,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總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面的孔洞中引出來。又在龍身的前、後兩部,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葯箭,把的引火繩也總連在一起。最後,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葯筒的底部。這樣,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就完成了。
火龍出水用於水戰,面對敵艦,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裡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1981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市舉辦的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展覽會上展出了「火龍出水」模型。許多外國學者觀看之後,都驚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認為這種以火箭為動力,飛翔於水面上的海戰武器,可以說是現代魚雷的雛型。還應當看到,火龍出水的發射原理跟現代多級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也可以說它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始祖。
在人類的歷史上,世界各民族都創造過很多飛行太空的神話故事。黃帝乘龍升天和嫦娥吞葯奔月的神話,表達了古老的中華民族企圖藉助自然物的動能遨遊太空的理想。後來,戰國時期墨翟作「竹鵲」,東漢時代張衡制「木雕」,反映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企圖研製人工飛行器,去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然而,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
火箭發明以後,給人們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帶來了新的希望。明代中期,公元1500年左右,有個煙火工匠,名叫王古。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操縱的飛行器很象兩條連在一起的飛蛇,上面有坐椅,坐椅後面緊連著一個特製的木架,木架上安裝著47支巨型火箭。據說,有一天,王古坐在坐椅上,手持兩把大蒲扇,叫人點燃47支火箭,想藉助火箭的推力和蒲扇撲動的力量飛向太空。可惜,這次試驗失敗了。一聲巨響,火箭爆炸了。在火光和硝煙中,這位勇敢的發明和實驗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王古的實驗當時在中國似乎沒有引起重視。但是,當時一些在中國游歷的外國人卻對這件事情發生了濃厚的興起,把它記錄下來。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只大風箏,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把大蒲扇;有的記載說乘坐的是木椅,有的記載說他乘坐的雪橇。但是,他們所記載的故事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結合當時的背景去分析,中外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是可信的。
外國學者對王古的試驗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設想有很高的預見性。1958年出版的B·N費奧多古耶夫和T·Б西西列夫合著的《火箭技術導論》中這樣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發明者,而且是首先企圖利用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的幻想者。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月面環形山命名工作小組為了永遠紀念王古這位火箭技術的發明家和開拓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這座山位於東方海、赫茲史普隆(外國天文學家名)環形山、科洛列夫(外國宇宙火箭專家)、阿波羅(紀念阿波羅飛船登月成功)環形山之間,居這五座環形山之首。
Ⅱ 火箭起源於什麼國家
火箭起源於中國。
火箭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公元969年,中國已經發明了火葯(火葯是在唐朝發明的)。北宋軍官岳義方、馮繼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葯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
這種火箭由箭身和葯筒組成,其中葯筒用竹、厚紙製成,內充火葯,前端封死,後端引出導火繩,點燃後,火葯燃燒產生的氣體向後噴出,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這種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與現代火箭沒有什麼不同。
(2)火箭發明國擴展閱讀:
公元12世紀中葉,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戰爭。如公元1161年宋軍與金兵的「採石之戰」中所使用的「霹靂炮」,其實就是一種火箭兵器。當時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的能高飛的「火流星」(亦稱「起火」),實際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觀賞性火箭。
元、明之後,即公元13世紀以後,中國的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涌現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形式。13世紀中葉,蒙古人入侵中亞、西亞和歐洲,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他們把中國的火箭技術傳入了歐洲及世界其它地區。
到了這時,德意志的艾伯特斯·麥格諾才在歐洲首次記述了關於製作火箭的技術。歐洲人最早使用火箭兵器,是在1379年義大利的帕多亞戰爭和1380年的威尼斯之戰中。
Ⅲ 為什麼最早的火箭是中國發明的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比如在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箭頭點燃,靠弓弩發射的竹箭也稱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葯出現後才發明的。從唐末到宋初火葯武器開始使用,但由於其配方和製作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不足以作為推進的燃料。隨著火葯配方和製造技術的進步,12世紀初研製成功了固體火葯,並把它用於製造火器和焰火煙花,在使用這些火器與煙花特別是手持使用時,人們感到火葯燃燒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於是有心人在這種啟示下發明了新的火葯玩具。大約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出現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將這種原理的火箭作為武器使用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所以在戰爭中也開始頻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連年的交戰使火箭技術逐漸被金和蒙古所掌握,於是當時各方兵工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火葯製造,在這種情況下火葯的配方有所改進,製造工藝漸趨成熟,其燃燒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強。13世紀蒙古在先後三次的大舉西征中,採用了南宋的火器技術,用漢人工匠製造大炮。當時在歐洲戰場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齊發的火箭筒,這種集束式火箭發揮了絕大的威力,使歐洲人大為吃驚。當然在這幾次西征中,阿拉伯人從中掌握了火葯和火箭的技術,並進一步把它傳入了西方。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Ⅳ 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Ⅳ 火箭發明傳播到了哪些國家
火箭發明隨蒙古大軍的西征傳到了印度。18世紀時,印度人曾用火箭來反抗英國人。此後,這項技術又傳到了西方。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人曾用火箭來進攻殖民者堅守的要塞。
Ⅵ 中國古代火箭發明人叫什麼
古代火箭發明人並沒有詳細記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從而有了「火箭」之名。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是我國火箭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軍事技術家製成多種利用火葯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用於軍事戰爭。
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於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6)火箭發明國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火箭運用:
載人飛行: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
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葯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里夫創製成脫胎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為近代火箭的肇端。
射程達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有翼火箭: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
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
二級火箭:
明代後期還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的箭身,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
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
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葯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
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
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進到高級階段,為近代火箭的研製啟發了思路。這是中華民族對火箭技術的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火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火箭
Ⅶ 中國火箭是誰發明的
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科學家最早運用火葯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創制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發展成為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自豪的輝煌成就。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公元12世紀後,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軍事。到了元、明時代,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並發明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Ⅷ 世界上最早發明火箭的是哪個國家
火箭復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制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Ⅸ 世界上第一顆火箭是哪國發明的
現代用於戰爭或航天的火箭嗎?最先造出並實驗的是1926年美國,第一個使用可控火箭是二戰後期(1944年)德國的v2導彈
Ⅹ 中國火箭是誰第一發明的
芬
.
布朗
(
德國人
)
13
世紀時
,火箭已被中國做為武器之用
;
但飛往外太空的火箭卻是
20
世紀後才製造的版
;
20
世紀後
,美國的哥權達特
.
蘇俄的卓可夫斯基
.
德國的奧貝爾特等人投入研究的行列使火箭得以復甦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德國的芬
.
布朗開發完成了
v2
號火箭
;
軍用武器中
v2
號火箭是外太空火箭的原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投誠於美國的芬
.
布朗
,在美國陸軍繼續研究外太空火箭
,美國藉芬
.
布朗之力
,快速提升製造火箭的技術
;
1969
年
。阿波羅十一號成功地登陸月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