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烽火是誰發明的

烽火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0-12-19 01:51:07

㈠ 西藏、台灣、南海,祖國邊疆烽火處處,你會去戰斗嗎

願意,每中國個人必須的!!

㈡ 1.網際網路又叫(),最早誕生在()國。 2.電報的發明者是(),()發明了電話。

1. 網際網路又叫互聯網、萬維網、阿帕網
Internet 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
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

2. 電報的發明者是 莫爾斯,1791年4月27日生於麻省查理鎮。他喜愛繪畫,曾參與創辦《商業日報》(紐約)。1826-1845年任國立圖畫院首任院長。1832年聽別人談論新發現的電磁時,產生了開創電報的思想。1838年他制定點線系統,即後來世界通行的莫爾斯電碼。1854年,美國法院確定了他的專利權。從此,他聲譽日隆,財富大增。晚年從事慈善事業。1872年4月2日病逝。
電話的發明家是英國人 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電話。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在貝爾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棒,經過反復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裝置。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還有一種說法是
電話之父」不是貝爾 一直以來被公認的「電話之父」———貝爾。新華/美聯 據《每日電訊報》12月1日報道,眾所周知,祖籍蘇格蘭、後來移民美國的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他也因此獲得了「電話之父」的稱號。然而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實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根本不是貝爾,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國科學教師。英國電話公司在5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卻一直守口如瓶。 據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約翰·利芬稱,這個秘密是他在博物館中的故紙堆中發現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早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後不久,為了平息「電話之父」的爭論,英國標准電話電報公司(stc)的工程師們就對一系列古老的電話機進行了測試,其中一些電話機的發明時間遠在「電話之父」貝爾發明第一台電話之前。實驗結果顯示,一部由德國科學教師菲利浦·雷斯發明的電話設備完全可以使用,而這部電話機發明於1863年,比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問世還要早13年。科學家們發現,盡管這部電話傳遞的語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夠工作。 所以,最早的電話發明者不是貝爾,也不是愛迪生!

3.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4.電話,電腦 ,郵件,信件,傳真,郵箱,手機,對講機,廣告,捎口信,貼廣告,登報紙,發傳單,電視台,收音機,。。。。。。。。。 語言 手勢 眼神 靈犀。。。。。|

㈢ 烽火傳信是哪個年代發明的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李山 教授 在 「百家講壇」 講的〈春秋五霸〉中提到,烽火傳信,在西漢才有。

所謂"烽火戲諸侯"不符合歷史

網頁鏈接

㈣ 書信是啥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鴻雁和飛鴿

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但不加甄別地遺棄所謂的「古老」與「陳舊」,也是一件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書信」作為一個曾經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產物。

「書信」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書信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它所記錄的關於公文、信息、情報;以及情話和噓寒問暖,都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將其比喻成一部不成體統的古代「思想史」,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由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經使很多具有歷史韻味的,古老習慣和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行為,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而書信做為第一批受沖擊者,在電話出現之後就盪然無存了。

相信對於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屬於最後一批,能夠執筆寫信的幸運兒了。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即時通訊」,而書信這種耗時耗力還需要等待的文化載體,退出歷史也具有一定必然性。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人所發明的書信,以及飛鴿傳書和驛站寄信等方式,這在現代人的眼裡可能顯得有一些笨拙。但是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書信方式,所能代表的除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情懷。

當鋪開一張信箋提起飽含墨汁的毛筆,將所思所想以及愛和情仇,文不加點的傾灑於紙上之時。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信箋上所寫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更加重要的是信箋對面,那個痴痴等待回信的人兒。

㈤ 烽火台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至少西周就有了
發明人?不是所有東西都有明確發明人的。有發明人的,很多也是後人認取的。
優點:快捷有效
缺點:內容單一

㈥ 烽火台 起源於那個朝代

烽火台起源於西周時期。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一個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

(6)烽火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周宣王死後,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當時周室王畿(wáng jī)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xiàng)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幽王。替褒珦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 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 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台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台。

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

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虢石父獻計令烽火台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台,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

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㈦ 古時候人們利用烽火台驛站飛鴿狼煙等方法傳遞信息,後來又發明了用------.--------.等傳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

㈧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驪姬都有什麼典故

四大妖姬,是指中國古代四位著名的寵妃——妺喜、妲己、褒姒、驪姬。她們美若天仙,國色天香,深得君王的寵愛。一國之君為了她們無心朝政,甚至為她們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妺喜
妺(mò)喜,生卒年不詳,亦作妺嬉、末喜 、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夏桀的王後,四大妖姬之一。據說,妺喜是後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
典故:紅顏禍水
據說,妺喜是後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此後在三代間陸續出現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當越王勾踐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時,伍子胥進言說:"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妲己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有蘇氏之女,帝辛的妃子。妲己乃是難得一見的美女,紂王沉迷於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使商朝滅亡,最後被周武王所殺。
典故:淫亂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驪姬
驪姬(?-前651年),或稱麗姬 ,名不詳,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君奚齊的生母。
典故:驪姬之亂
驪姬姿色艷美。前672年,晉獻公打敗驪戎,驪戎求和將驪姬與其妹少姬獻給晉獻公。驪姬深得晉獻公的寵愛,獲立夫人,並生下兒子奚齊,而驪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驪姬以美色獲得晉獻公專寵,陰險狡詐,獻媚取憐,逐步博得晉獻公信任,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齊為太子,史稱驪姬之亂。
前651年,晉獻公病危,囑託大夫荀息主政,保護驪姬母子,輔助奚齊繼位。晉獻公死後,荀息遵旨立奚齊繼位,驪姬為太後。但在喪禮過程中,里克殺死奚齊,荀息於是改立卓子為君。不久,里克殺害卓子和驪姬。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記》作襃姒 ,《列女傳》作褎姒 ),生卒年不詳,姒姓,褒國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後,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典故: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㈨ 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轉變過程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發明是什麼

B電話

閱讀全文

與烽火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