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ta-4激光導彈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游戲不要當真
現實中AT4是反坦克火箭筒,瑞典製造
2. 四g網路世界哪國發明的
到目前為止人們還無法對4G通信進行精確地定義,有人說4G通信的概念來自其他無線服務的技術,從無線應用協定、全球袖珍型無線服務到3G;有人說4G通信是一個超越2010年以外的研究主題,4G通信是系統中的系統,可利用各種不同的無線技術;但不管人們對4G通信怎樣進行定義,有一點我們能夠肯定的是4G通信將是一個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無線世界,它將可創造出許多消費者難以想像的應用。4G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100Mbit/s,這個速率是目前行動電話數據傳輸速率的1萬倍,也是3G行動電話速率的50倍。4G手機將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並通過ID應用程序成為個人身份鑒定設備。它也可以接受高解析度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從而成為合並廣播和通信的新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紐帶。此外,4G的無線即時連接等某些服務費用將比3G便宜。還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無線區域網和藍牙等室內網路、蜂窩信號、廣播電視到衛星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准漫遊到另一個標准。
4G通信技術並沒有脫離以前的通信技術,而是以傳統通信技術為基礎,並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術,來不斷提高無線通信的網路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說現在的3G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高速傳輸的無線通信環境的話,那麼4G通信將是一種超高速無線網路,一種不需要電纜的信息超級高速公路,這種新網路可使電話用戶以無線及三維空間虛擬實境連線。
3. 飛機最先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飛機是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的。
人類很早以前就幻想著能像鳥一樣在空中自專由自在地飛行,屬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駕駛一架由動力驅動的名為「飛行者」號飛機,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有動力的持續飛行,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夢想,人類的飛行時代從此拉開了帷幕。
第一次試飛的那一天,天氣寒冷,刮著大風,首先由弟弟奧維爾
4. 中國第四代戰斗機發明人是誰
還沒有第四代戰斗機,只有第三代。
這是將會在2015年生產的第四代戰斗機的大概介紹。
中國空軍J—14(殲—14)第四代戰斗機圖像,當然僅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知道其「奇怪」的特徵。《漢和防務評論》曾經報道過,由近年來珠海航空展展出的中航第一集團錄像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啟動了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的研製計劃。至少兩種不同氣動外形的模型正在進行測試。有消息來源也強調目前在沈陽進行著下一代重型殲擊機的初步研究。漢和分析認為,研製似乎依然停留在風洞試驗階段,是否已經製作了全尺寸模型有待觀察。而在成都,既然J—10A的開發已經完成,在其基礎上設計全新的單發隱形戰斗機或者改良J—10的計劃當然是存在的。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為研製下一代戰斗機,中國依然存在兩個重大難題需要攻關,首先是發動機,其次是雷達。
因此,漢和推測,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所需要的發動機,尤其在試驗階段,可能還是需要與俄羅斯合作,甚至進口AL—31FN之後的改良型。
《漢和防務評論》稱,他們了解的情況是,中國的戰斗機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剛剛立項。而且在無源機載相控陣雷達方面的研發還正在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不過,俄羅斯方面認為,中國在機載機械式掃描雷達領域的進步非常快速,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因此,用於第四代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研製,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如果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支持,再用10年的時間,將會有重大收獲。
最後從武器系統看,中國公開的兩種隱形戰斗機模型也設計了與美國F—22戰斗機相似的內置式的彈艙,因此,下一代戰斗機的設計上,美中俄在內置武器,提高隱形性能的構思上是一樣的。目前公開的PL—12、SD—10空對空導彈的穩定翼、尾翼直徑比早期的AIM—120A還要大,因此,為把PL—12安放到內置彈艙中,還需要像AIM—120C那樣,對穩定翼進行重新設計,使其小型化。
衛星誘導炸彈將是下一代戰斗機的必備對地攻擊武器。俄羅斯為此也開發了GLONASS誘導炸彈,J—14使用的衛星誘導炸彈存在兩個方向,一是選擇俄式GLONASS系統,對此,俄是否願意提供軍用標準的GLONASS給中國將取決於當時雙方的政治關系以及中國的作戰對象。另一條道路是中國自主開發主動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目前正在規劃之中,據說存在9顆、11顆的布置方案。這樣中國就有可能開發「北斗定位武器」。
《漢和防務評論》最後的結論是,「人們所關心的J—14戰斗機已經起步,但是路途似乎依然遙遠。」
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鷹隼」是一種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的戰斗機。
飛機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為設計目標,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身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
第四代殲擊機有三大設計特點: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作戰飛機在超音速狀態下飛行的時間;二是大量採用隱形材料和技術;三是飛機的起降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其靈活性將徹底改變人們對殲擊機的現有觀念。
1、總體布局
殲14「鷹隼」是單座雙發、雙V形垂尾翼、菱形進氣道的縱向一體化三翼面的氣動布局。主要技術採用前掠式機翼,翼身融合的隱身設計,武器裝載在機身的武器艙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機體的36%由碳纖維復合材料製成,鈦64約佔24%,鈦62222佔3%,鋼佔16%,鋁合金佔16%,熱塑性復合材料大於1%,其他材料(包括塗漆、座藏蓋、機頭雷達整流罩、輪胎、剎車片、密封材料、黏合劑、氣體、潤滑油和冷卻劑等)佔15%。傳統的鋼和鋁合金占的比重很小,而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和復合材料,這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和耐熱性,減輕機體重量,增大機體強度。飛機總長22米,翼展16.7米,機高5.05米,機翼面積65.6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31噸。整個飛機的氣動控制面多達14個。
2、發動機
該機採用安裝俄制2台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推力196千牛),裝有推力矢量噴口。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在超音速時的不開加力推力增大了100%,加力推力增大了50%,零部件減少了40%,可靠性、維修性和後勤保障性比AL-37FU提高了80%。殲14並不追求極速性能,它的最大飛行速度僅為2.2馬赫,而最大的巡航速度已經達到1.6馬赫。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推力矢量可以為飛機提供俯仰控制,在戰斗機進行滾轉動作時,矢量噴管可以反向運動,提供反向推力。該系統與速度及攻角無關,可以單獨操作。在低速和高攻角時,水平尾翼的控制效率會降低,矢量推力仍能大幅度增加飛機的俯仰控制。АЛ-41Ф型(AL—41F)推力矢量發動機憑借其強大的不開加力的推力,讓殲15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以1.6馬赫以上的速度進行巡航,這有助於增加作戰半徑、縮短前往目標空域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自身在敵人火力圈暴露的時間,有利於自身的安全。
殲14戰斗機滿足所謂「4S」標准,即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超視距空戰和隱身能力。 3、雷達及電子設備
雷達為裝有俄制相控陣天線的X波段雷達,天線裝於機翼根部前緣三角區。X波段相控陣雷達、「前扇區光學系統(OSF)以及「防禦輔助子系統」(DAS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對空、對地、對海不同的工作模式並具有地形跟隨/迴避能力,它能在跟蹤高空超音速噴氣機的同時,搜索低空的直升機目標。該雷達能在180—24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並具有多目標能力,在空空工作模式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能同時鎖定8個重要目標和同時攻擊8個目標。殲15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招———在機尾後視雷達配合下向敵機後射空對空導彈。
OSF系統不僅能在晝間和夜間探測敵方目標,並能在一個寬扇區范圍進行目標跟蹤,而且能進行目標識別和測距;它能在100—150公里的范圍發現目標,能在50—70公里的范圍進行定位,在40公里進行精確測距並確定其中威脅最大的8個;同時它還能用於夜間導航即全球定位/慣性(GPS/INS)組合導航系統,也能提供有限的偵察能力和有限的地面目標指示/測距能力除常規設備外還裝有4餘度火控計算機,三軸增穩系統,小流量空中加油裝置,1553B數據匯流排。借鑒殲-8IIACT飛機的自動駕儀飛行系統。
殲14駕駛艙也是高度現代化的,主要的顯示器是寬角度平視顯示器,可以提供水平30度、垂直25度的視野。
主要儀錶板為4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和裝在遮光罩下的一個綜合操縱板。 4、武器 飛機基本作戰狀態為一台30mm
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4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機翼有6個武器外掛點,載彈量大於8噸。在執行非隱身任務時,殲15也可以像第三代戰斗機那樣增加機翼外掛架掛載更多的武器及燃油。
R-77PD空空導彈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具有「發射後不管」作戰模式、多目標攻擊能力、攻擊大機動目標和隱形目標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干擾能力。為保證飛機的隱身性能,導彈表面均噴塗隱身材料。
該機採用了不同於國外有中國特色的隱身設計,大大降低了飛機的RCS。殲14可攜帶各類遠、中、近程空對空導彈,執行各種距離的空中打擊任務,還可以攻擊任何高度上的空中預警機和戰略轟炸機。飛機機內共設6個油箱,載油10噸。採用雙零穿蓋彈射系統,可保證在整個飛行包線內的救生。同時借鑒K-8E飛機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經驗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武備:
一台30mm機炮150發炮彈,機腹武器艙內掛裝8枚R-77PD中距空對空導彈,兩側武器艙各掛一枚PL-9近距格鬥導彈和6個外掛點 18,075 lb
彈葯,包括空空導彈PL-9/R-77 AAMs,空地導彈 AGMs,500千克JDAM精確制導炸彈,火箭,副油箱和電子戰艙
5. 春夏秋冬4季最初是哪個國家發現(發明)的
是古希臘最早發明的!!!
黃道十二宮 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天」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分布著12星座,它們是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內能夠先後看到它們。 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座進行了長期觀測,通過觀測定出了黃道,又把黃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稱為1段。太陽在12個月內繞黃道運行1周,因此它在黃道上每月運行1段。在古人看來,太陽是阿波羅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因此,他們就把黃道上的1段叫做1宮。這樣,黃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相同,即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雖然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名稱相同,但它們有本質的差別。黃道十二宮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宮與宮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太陽進入每一宮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現在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來到春分點,進入雙魚宮;6月22日左右來到夏至點,進入雙子宮;9月21日前後來到秋分點,進入室女宮;12月22日左右來到冬至點,進入人馬宮。 但是,2000年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因為在太陽和月亮的吸引下,地球自轉軸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轉圈子。這種現象叫做歲差。由於歲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個時間太陽分別在白羊宮、巨蟹宮、天秤宮和摩羯宮。與黃道十二宮不同,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雙魚座的寬度達49度,而巨蟹座的寬度只有21度;12個星座也不一定位於黃道上,而是分布在黃道兩邊各8度的區域。 就像黃道面被等分為十二個星座區域一樣,我們的命盤上的這個圓也被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稱之為十二宮。十二宮代表的是所經驗的地區、活動領域及演出的場景,每一宮都象徵著人生的不同領域,也就是各行星能量散發的「地點」。十二宮還與十二星座息息相關,而十二宮的次序也與人生的進化歷程密切配合。 黃道十二宮是根據地球南北極連接而成的線為軸心,每二十四小時自轉一周而來的。第一宮的起始位置是上升星座,也就是一個人出生時,空中的東方地平線和黃道交接處出現或升起的星座。 以下為十二宮所代表的生命領域。 第一宮:自我意識、表達方式、外貌、人格及童年的成長環境。 第二宮:個人資產、獲得財富的方式、賺錢的能力、價值觀。 第三宮:個人心智、與兄弟姊妹相處的狀況、適應環境的能力、語言及溝通能力。 第四宮:家居生活、安全感、房地產。 第五宮:創造力、娛樂、戀愛、子女。 第六宮:個人的責任、健康、社會服務。 第七宮:婚姻、合夥關系。 第八宮:夫妻共同財產或資源、性、死亡與再生。 第九宮:高等教育、哲學、宗教、法律、旅行、世界觀、心靈智慧。 第十宮:名譽地位、事業成就、社會責任。 第十一宮:團體、友誼、個人精神與文化層次的活動。 第十二宮:潛意識、個人隱私、內省、心靈凈化。
6. 四旋翼飛行器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最早的是由美國發明來的。 四旋翼飛行器通過調節自四個電機轉速來改變旋翼轉速,實現升力的變化,從而控制飛行器的姿態和位置。四旋翼飛行器是一種六自由度的垂直升降機,但只有四個輸入力,同時卻有六個狀態輸出,所以它又是一種欠驅動系統。
7. internet什麼時候發明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 。
8. 中國的4大發明是什麼 由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無記載;火葯唐朝古代煉丹家;造紙術東漢蔡倫。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一、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二、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三、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四、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
9. 4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首先,通常我們說的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回
造紙術,史料答記載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個人發明的,它的出現是古代許多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結果。而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術,使其更加廉價工序也更簡單了。
指南針,與造紙術一樣,史料記載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火葯,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它的發明者可以說是一些江湖術士,煉制丹葯無意之間發現的。
活字印刷術,只有這個發明確實可查,是北宋時期的畢升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