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的主客體關系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的主客體關系

發布時間:2020-12-18 21:16:43

Ⅰ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文學創造的客體有自然說,情感說,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和唯一源泉,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

Ⅱ 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特點

1、文來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源征:以情感體驗為心理特徵 ;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情感體驗和感性直觀是連接主客體關系的紐帶
二、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 :對創作客體的選擇;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
主體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家的選擇受社會生活的情勢的規定和制約
小結
1、文學創造是一種主客體的雙向運動:客體的「主體化」;主體的「客體化」
2、文學作品是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統一並對主客體雙重超越的產品

Ⅲ 為什麼說幼兒文學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是相互依存與制約的關系

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如下:

1、藝術創作主體與藝術創作專客體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屬。藝術創作主體即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客體,則指有一定審美價值,或者經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特殊的社會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它是藝術創作主體參照、實踐和創造的對象。
2、藝術創造客體是藝術主體的主觀觀照,是用心靈浸泡過的社會生活。
所謂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詩意,具有美的屬性的社會美、自然美。能直接激發人的美感,無疑是屬於有審美價值的事物。藝術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時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為藝術美,通過藝術處理使之具有審美價值。

Ⅳ 文學概論名詞解釋:本體批評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6.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7.中國特色:必須以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經驗作為土壤去培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必須吸收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遺產,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結合點。
8.當代性:必須在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當代社會主義文學實踐的新經驗,回答當代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提出的新問題。必須面對20世紀西方文論的挑戰。隨著科學的發展,20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符號學、解釋學、現象學、價值學、資訊理論等。
9.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10.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11.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
12.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13.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4.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15.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16.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17.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18.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19.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20.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2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2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24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區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在繼承優秀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的審美需要進行藝術的革新和改造。
2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植根於人民生活,自覺從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題材、主題、情節。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豐富自己,服務於人民。
26.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7.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28.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29.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30.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31.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32.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33.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4.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35.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36.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37.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38.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39.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40.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41.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42.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43.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44.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45.藝術真實: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觀性感知與詩意性創造,達到對社會生活的內蘊,特別是那些規律性的東西的把握,體現著作家的認識和感悟。
46.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徵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上,創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47.情感評價:是文學的本質屬性和文學創造的必然要求,它作為一定的價值取向,內隱著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宗教和審美等社會性需要與態度,以及由此諸多因素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的心理體驗和判斷。
48.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生存狀態及其命運、幸福相聯系。
49.藝術形式:語言材料及各種藝術手段的有機結合,使藝術內容的組織,生成與呈示,使藝術文本的存在形態,是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方式。

以上是根據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教程》第一編第二編第三編課後基本概念
以下是老師講的重點,當然,是目前為止學的課程

1、文學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文學也是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著的。
2、文藝學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解釋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五個分支: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 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
兩種分類:
一、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是對一般規律的探討;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對個別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象的解釋、分析和評價特殊規律的探討。
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又是對文學的「共時」研究一種橫向審視;而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 「歷時」研究一種縱向追溯。
3、話語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
4、話語蘊藉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藉深厚(語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義又是深厚的)而又餘味深長(有限中蘊蓄著無限;單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化與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
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態(兩種典範的文本修辭形態)
1)含蓄: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者蘊蓄彷彿無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藉多重不確定的意義 → 一中生多
(含混又名歧義、復義、多義)
5、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思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三大表現:無功利與功利(目的)、形象與理性(手段)、情感與認識(態度)。
6、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相互作用的過程)
人在與自然地交換過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質力量作用於自然,使自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而自然又提供了一個場所,使人得到鍛煉,進一步充實了自身的本質力量。
所以,人與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過程,人的生活屬於自然地同時,又有超越自然地一面。
7、精神生產
人類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與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8、物質生產
人類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
9、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人在一定現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統一體。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惟一源泉。
三大限定條件(特點):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10、整體性的社會生活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指既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也不局限於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相統一的社會生活。
1)是豐富多彩的,即使以某一方面的生活為中心,也一定是輻射其他的;
2)讀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象的,但表象的背後一定蘊藏著符合規律、揭示規律、體現本質的深層力量。
11、內在的尺度(主體的尺度、主體的傾向):即根據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需要、審美
目的、審美理想來進行能動地選擇、加工客體。
種的尺度(客體的尺度):即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
12、藝術概括:
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徵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上,創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有兩點要求:(一)實現「個別」與「一般」的統一(從「特殊」中顯出「一般」)
(二)實現二者的統一需要通過藝術提煉。
13、詩意的裁判
文學創造就是一種評價活動,但這種評價和判斷不同於科學的盡量客觀,這種評價是主觀的、情感的評價。因而,可以說,文學創造就是一種裁判活動。但這種裁判是有標準的,不是任意的裁判。這一標准就是善與美的統一。

Ⅳ 文學創造主客體關系是什麼

一、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1、人類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物質專實踐關系屬;認識關系;價值關系;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所構成的審美價值評價關系
2、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徵:以情感體驗為心理特徵 ;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情感體驗和感性直觀是連接主客體關系的紐帶
二、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 :對創作客體的選擇;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
主體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家的選擇受社會生活的情勢的規定和制約

Ⅵ 文學理論課後答案

文學理論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與科學、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答: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答: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為什麼說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性地位?
答: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4.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5.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6.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8.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9.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10.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答:因為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的主體特徵很明確,對於文學創造來說,真正的材料是那些進入了作家大腦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為只有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參與藝術構思,並通過無意識地「改頭換面」之後悄無聲息的進入未來的文學作品中。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答: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領悟;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著深層的心理內容;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個機緣,使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體驗的契合;藝術發現並不改變原來的事物,而只是把透過獨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從而在直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
3.自己是否從事過文學創作?是否發生過靈感?若有,試述靈感特點與個人體會,並嘗試與直覺比較.
答:比較:靈感是長久思索、艱苦勞動之後的成果,直覺都是從整體上對事物作出突兀判斷;靈感發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後,直覺卻往往發生在第一次碰頭之時;靈感獲取成熟的答案,只覺則是得到推測性的洞察。
4.意識和無意識在文學創造中的意義何在?
答:無意識在暗中組合材料;一是在藝術構思中起主要作用,無意識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節、結構等及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有意識完成。
5.為什麼說即性不是憑空出現的?
答:即性需要足夠的材料儲備和情感積累;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即興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和一瀉千里的沖動,但實際上卻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醞釀的產物;即興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選擇的,他和其所稟受的天賦、氣質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所掌握的本領、技巧有關。

Ⅶ 如何理解文學創作與自我表現的關系文學概論

是不是論文裡面寫的文學創作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的主客體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