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人創造性故事
1、魯班: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
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
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2、蔡倫: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
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3、瓦特:
1776年瓦特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
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4、愛迪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
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
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5、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Ⅱ 創造性活動有幾種
創造性活抄動有兩種,即發現與發明。發現指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認識的東西。這實際上是發現某個事實。而發明則是指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東西,但對人類而言是具有某種社會價值的產品。這兩類創造性活動,對人類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於創造性活動與創造力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創造性活動中,就可看出相應的創造力的高低來。也就是說,創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這也就是各類諸如服裝設計大賽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在相同類型的創造性活動中,由於其最終產品之間的差異性,也就反映了創造者本身在這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當然,產品與創造力是以創造性活動為中介的、互為因果的東西。
Ⅲ 《自然地理》水從空中來這一個名詞是誰首先創造性的提出來的
出自李白的《將進酒》
因為古代根本就沒有水循環概念,只知雨從天落下,所以才有這么荒唐到頂的結論。
Ⅳ 創造力是什麼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專。對於創造力的研究屬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可以說,創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新的,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Ⅳ 什麼叫做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5)創造性出來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Ⅵ 什麼是創造性它包括那些心理成分
通過自我科學方法抄不斷實驗檢測襲,最後成功發現問題和結果。整個過程必須是積極進取,艱苦學習,反復實踐,樂觀開朗,不放棄,不喪氣,不泄氣的精神主導。這就是創造。實現創造必須是有一定智商和情商的結合。智商涉及先天佔少後天佔多的成分比例。關乎基因,機體,機能。人的記憶,思維,感官都在幼小就已經形成。父母的基因和孕期起著明顯作用。當然後天發展更加突出。這就是有的科學家庭培養出來小孩就是高端人才,有的農民家庭培養出來的小孩也有科學家。這是先天和後天的比例,結合差異。
Ⅶ 什麼是有創造性的工作
創造性的工作,主要是藝術類,發明製造類,學術研究類。還有,如果你有一顆善於創造的心,做任何事都是有創造性的,很多東西是人們在工作時靈感突現發明出來的。
Ⅷ 為什麼中國教育出來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少之又少
網友一:
1.事實是,就算我們的教育沒有創造出你們想像中那麼多的創造性人才,我們目前也可以過得很好。我們「借鑒」別人的就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不要?你說「借鑒」是不恥不思進取的,錯!「借鑒」本身就是思進去的表現。
2.教育能不能產生創造性人才?能肯定是能的,只不過這個問題放在社會大背景下來看會更好,因為前者可能過分誇大了教育對創造性培養的作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反過來說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化」出那麼多的創造性人才-----以教育培養的形式體現,那是因為這個社會還沒有一個需要迫切孕育「創造性人才」需求的大環境。
網友二:
我認為這與教育方式和社會形態有關,應試教育讓很多優秀的學習者最終變為考試的奴隸與機器,為了學習而學習,已經背離了初衷,而現在大部分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也都是以學歷為前提,所以,我們專注於局限的科目考試,而忽略了其他才藝和創造的可能性,導致現在具有創造性的人少之又少。
從小就沒有人會推崇你除了學習考試之外的任何一件事,你踢足球,別人會認為你玩物喪志,你喜歡音樂,別人會覺得你是個壞小孩,只有本本分分學習、考試、晉升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贊揚和欣賞,所以,這種意識造就我們從小就認為創造性與我們無關,那是不正確的事,不應該去涉獵的領域。
網友三:
從小學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中小學的教育就是聽話,老師管幹部,幹部管同學,孩子們都學會了等級制、成人化的處世思維。所以從小就學會了討老師(上級)喜歡為目的。
從教育內容來看,每一項知識的傳授演變成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仰行為,即教師永遠是對的,教師的言行不容置疑,從不能懷疑知識的正確性。老師不可能犯錯,如果老師犯錯也不能提及而是要視而不見,從尊重知識轉變為尊重老師。例行的考試題只准備有一種答案,沒有變通和改變、超越的可能,只要記住答案就能及格、聽老師的話就能得三好學生。
網友四: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知半解而又假裝博學的人是不是太多了呢?也即是說,數量確實有不少,然而質量低劣者也確實大有人在。在中國,這兩三年裡自稱大學的機構,有如西式菜和咖啡一樣一窩蜂似地冒出來了,酒吧和西餐館到處都是。然而,在這種大學里都是怎樣開展教育的呢?這種大學的畢業生,也即在這類大學里接受了教育的學生們,許多人都是一知半解而並未真正成熟。」這段話是100年前,一位偉大的中國人對當時的評價。100年過去了,中國好像沒有變化。
網友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已不在僅僅因為溫飽的問題而局限於必須要付出某種勞動力才能換來生存的前提,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更是給了現在年輕人更多的選擇和更寬廣的視野,讓我們開始像精神領域的富足而邁進,而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寶貴的能力,那就是創造力。
沒有創造力,我們不會發明飛機和電話,創造力是生活進步的重要能力,它能讓我們精神世界更加富足,生活更加自由和不被束縛,所以,現在的孩子,我認為應該
網友六:
或許我們不是缺少創造性人才,只是對於身邊「驚為天人」的存在太過熟視無睹。我們喜歡爭先,總拿自己不好的領域去和發達國家發展了幾十年的領域比較,然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這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誠然,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就中國的人口基數來說,創造性人才確實不夠多,但們也要看到中國近幾年來取得的進步與成長,多一些自信,也多一些耐心。
Ⅸ 自己需要有多少底子,才能創造性出一樣東西出來啊
這個問題問的好!說實在的我也想知道答案...
想想比爾蓋茨,有了自己的想法後並沒有繼版續讀權完大學,而是和朋友們做好准備轉向了自己的喜好……
有興趣,才能有動力,才能有創意。興趣是前提,當然還要克服人懶惰的劣根。「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這個99%+1%=100%是因人而異的,而且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傳說愛迪生發明點燈的時候試驗過99種金屬都沒成功,別人沒有不笑話他的,但他試驗到第100種金屬鎢的時候,居然成功了!你說愛迪生的底子是多少呢?...:)
Ⅹ 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回造新事物答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
(10)創造性出來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知識
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
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
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