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年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春秋戰國,戰火連年。吳國被敵軍圍困,糧食盡斷,全國無人不哭!那時吳王想起吳版國大將伍子胥權說過被軍圍了沒糧就可挖城牆。挖了後才知城磚是用糯米粉造的,救了全民百姓。以後,逢年過節都會制磚形的糕點來供奉伍子胥,時間一久便叫成了年糕。
『貳』 韓國人吃的年糕是什麼
在中國也叫年糕
是中國人喜愛的傳統食品,它蘊含著「年年高」的吉祥之意回,其中以慈城年糕的答歷史最悠久,相傳為戰國名將伍子胥所發明。
年初一當天,韓國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湯,寓意是新年成長因為他們認為不吃年糕湯就不能長大一歲。而且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就代表著太陽,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湯代表著迎接太陽的光明。
日本人過年吃年糕取其本身具有韌性希望新的一年吃的人能有堅韌的意志,還有就是和我們一樣也是希望年年高。
『叄』 年糕的由來(故事)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肆』 吳世勛為什麼叫年糕
親幫,因為他小學6年級去買年糕的時,被星探發現的。由此而來的。
『伍』 年糕是誰發明的啊
武則天,據說那時糧食大豐收,老白姓吃不完了,糧食都爛掉了,她就發明了年糕,粽子也是她發明的。
『陸』 餃子和年糕中英簡介
年糕(nián-gāo,risecake;newyearcake)漢族傳統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歷年的版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權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另有老北京傳統老字型大小以「年糕錢」為名。
餃子(Dumpling)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有同名電影。另外,中國特色健康保健食品——餃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如日本餃子、朝鮮餃子、韓國餃子、越南餃子、墨西哥餃子等。
『柒』 方便麵的創始人是誰
一: 方便麵的創始人:
方便麵的發明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
一: 方便麵的歷史:
1958年,安藤百福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麵———「雞肉拉麵」。
發明靈感早在1945年就已萌生。「二戰」後,日本食品嚴重不足,一般人餓得連薯秧都吃。安藤百福偶而經過一家拉麵攤,看到穿著簡陋的人群頂著寒風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他不由得對拉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58年春天,安藤百福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開始著手研究拉麵。他在大阪府池田市的住宅後院建起了一個10平方米的研究室,找來了一台舊制面機,然後買了一個直徑1米的中華炒鍋、一袋18公斤的麵粉、食油等,潛心研究方便麵。
重復開發悟出的道理
安藤百福設想的方便麵,是一種只要加入熱水立刻就能食用的速食麵,食用起來非常簡便。他定了五個目標:第一,味道不僅好吃而且吃不厭;第二,可以成為家庭廚房常備品且具有很高的保存性;第三,簡便、不需要烹飪;第四,價格便宜;第五,由於是食物,必須安全、衛生。
面類這一行,他完全是一個外行。面條的原料配合非常微妙,有很大學問,他把所有想到的東西全部試了一下,但效果都不好。
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解決了保存問題。後來,夫人做油炸菜餚的方法又啟發了他,油炸食品的面衣上有無數的洞眼,就像海綿一樣,這是因為面衣是用水調和的,其中的水分在油炸過程中會發散掉,形成「洞眼」,加入開水,很快就會變軟。這樣,將面條浸在湯汁中使之著味,然後油炸使之乾燥,就能同時解決保存和烹調的問題。他興奮異常,把這種製作方法叫做「瞬間熱油乾燥法」,且拿到了方便麵製法的專利。
當時,後院的研究小屋旁養著雞,經常用來殺了上餐桌。有一天,岳母用雞骨頭熬的雞湯放在拉麵里,兒子居然吃得很香。就在那時,安藤決定方便麵也用雞湯。安藤說,方便麵打入國際市場後,還沒有在世界上發現不吃雞肉的國家。
打開國內銷路前就已出口
安藤把試製品分發給各處的熟人,得到的評價是「具有和現有的拉麵不一樣的美味,而且非常方便,能成為新商品」。
安藤又委託在貿易公司工作的朋友把樣品送到美國試探一下反應,結果美國那邊立刻來了回信,要求再訂500箱。安藤體會到食品真的沒有國界,並且隱隱地有一種預感:說不定這個商品將來會成為世界性的商品。
二: 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方便麵品牌:
中國大陸:統一,康師傅(來自台灣),伊面
台灣:統一,味丹, 維力, 康師傅,味王
香港:公仔麵、壽桃牌生面王、統一福字面
日本:日清食品的「出前一丁」和「合味道杯麵」
韓國:農心的「辛拉麵」、三養食品的三養面
泰國:媽咪面
印尼:Indomie
二: 年糕的創始人:
關於年糕的由來,只是個傳說,並未得到史實的核實。
傳說如下:
年糕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捌』 年夜飯是張騫發明的嗎
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一餐。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版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一權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團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而且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各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