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導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強調主體道德和聖人教育的自覺自覺,如何從主體本身強調善惡的必要性,為歷代尊崇。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當人們無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自己時,道教就有其獨特的發揮。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⑵ 道家學說的起源(越簡單越好)
最初為早期不知名來的自古哲學家
後來是曾任周「圖書館長」的老子,即李耳,老聃有《道德經》,老子後來出關向西,傳說是西化胡僧去了
然後是列禦寇,道家前輩,有《列子》
春秋末期,孔子繼承老子思想而發展,莊子繼承老子向另一方發展,形成了後來的儒家和道家(在我觀念上認為早期、正統的儒家屬於道家)
儒家和道家在後來都「適者生存,不適者改」了。道家在張陵後成了一味煉丹成仙的「化學家」,而儒家去干裹女人腳的勾當了。
發展到現在,老子再世也不知道現在是何了。
應該承認,馬克思的哲學是最好的繼承道家的思想了
⑶ 道教是誰創造的
中國道教文化簡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道教的影響遍及東南亞各國。
⑷ 道家的發源地在哪裡
道家文化有四位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對道家迴文化貢獻最大的答有兩位,伏羲和老子。伏羲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他發明了先天八卦。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鼻祖,他寫了被稱為「萬經之王」的五千言《道德經》。周口是伏羲建都之地,史稱「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在鹿邑,所以從伏羲到老子以先天八卦和《道德經》為標志的一脈相承的道家文化的發源地無可爭議就在周口。
⑸ 道教發源於那個年代發明了什麼
東漢末年,黑火葯、冶金術等
⑹ 道教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佈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家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流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於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⑺ 道家的丹道功是誰發明的啊
丹道功是 太極祖師張三豐創編的..一直流傳下來.當今吳雲青老人練的就是這一脈功夫內.所以高壽容158歲.現在他的徒弟在羅浮山有傳丹道功.廣州合道堂有很多學的.你找他們就應該可以找到了.自己上網搜下 廣州合道堂
⑻ 道教在過去發明了哪些東西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⑼ 道家有那些發明
為道教平反昭雪——科技篇
道教信仰鬼神,這是道教在近代屢遭厄運的關鍵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現在還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上面一位網友認為道教是垃圾,還有很多網友要求我將道家和道教分開,因為他們心裡對道教存有鄙視,只是沒說出來而已)
其實道教的鬼神信仰不但是我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的主要源頭,還是當今網路上流行的玄幻小說的靈感源泉。更重要的事,靠著神秘的鬼神信仰,中國人才擺脫了儒家偏狹的人生信仰,保持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寫《中國古代科技史》時,對道教中蘊藏的科技知識贊不絕口,乾脆以十宿道人自稱。
至於道教追求的長生不老,只不過是一個科學難題,更是與封建迷信掛不上鉤。相反由於追求長生不老,道教對我國古代醫葯學、化學、生理心理學等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長期為道門所重的《五嶽真形圖》已有了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宋元時期道經《雨陽氣候親機》中保存有用於氣象預報的道教「雲圖」
道教對我國古代物理也有諸多貢獻,物理一詞即來源於道家道教,指南針的發明與道教有密切關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經意識到了大氣壓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還記載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試驗以及銀河、潮汐、雷電、荷葉上水珠的成因。並通過實驗對視覺暫留效應作了精彩的解釋。
五代道教學者譚峭所著《化書》在鏡的成像理論方面,對摩擦生熱燃燒現象、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論述。並意識到物體運動與參照系有一定的關系。
趙友欽曾在,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復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進行大型光學實驗。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條件可控,實驗步驟清晰,實驗結果可靠。不足的是他還沒有進行定量分析。
道教對我國數學的貢獻也極為突出。歷代擅長數學的高道和道教學者不在少數,如何承天、成公興、劉焯、李淳風、趙友欽、朱載NB063李注算經十書完成後,唐高祖下詔做為教科書在「國學行用」。
我們常所說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來源於道教神秘的天元術。因為天元術的出現,我國數學進入了符號運算階段,我國數學也在宋元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現也與道教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數術記遺》是現存最早著錄「珠算」器的文獻,其中還蘊含著數學坐標思想和十分豐富的程序設計思想。
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思維的形成也有極大的貢獻,它的以術演道、以道馭術的思想,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道教的「觀變察機」、「參驗」、「析理入微」的思想與現代科學多有相合之處。
最值得一題的是,趙友欽在實驗中把觀測人員分為兩組,分別用兩架相同測經儀同時觀測,這樣就可以彼此參驗,對照觀測結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趙友欽還提出為了避免誤差,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計算恆星赤經差。這一立兩架同時參驗、多次觀測以消除誤差的觀測思想在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上是極為先進和科學的,它充分顯示了趙友欽作為一名實驗科學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學思想。
與儒家對技工的輕視不同,道教把許多發明家當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魯班、墨子、黃道婆等,《墨經》、《公孫龍》等許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
⑽ 道教在過去有哪些發明創造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長期為道門所重的《五嶽真形圖》已有了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宋元時期道經《雨陽氣候親機》中保存有用於氣象預報的道教「雲圖」
道教對我國古代物理也有諸多貢獻,物理一詞即來源於道家道教,指南針的發明與道教有密切關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經意識到了大氣壓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還記載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試驗以及銀河、潮汐、雷電、荷葉上水珠的成因。並通過實驗對視覺暫留效應作了精彩的解釋。
五代道教學者譚峭所著《化書》在鏡的成像理論方面,對摩擦生熱燃燒現象、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論述。並意識到物體運動與參照系有一定的關系。
趙友欽曾在,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復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進行大型光學實驗。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條件可控,實驗步驟清晰,實驗結果可靠。不足的是他還沒有進行定量分析。
道教對我國數學的貢獻也極為突出。歷代擅長數學的高道和道教學者不在少數,如何承天、成公興、劉焯、李淳風、趙友欽、朱載NB063李注算經十書完成後,唐高祖下詔做為教科書在「國學行用」。
我們常所說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來源於道教神秘的天元術。因為天元術的出現,我國數學進入了符號運算階段,我國數學也在宋元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現也與道教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數術記遺》是現存最早著錄「珠算」器的文獻,其中還蘊含著數學坐標思想和十分豐富的程序設計思想。
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思維的形成也有極大的貢獻,它的以術演道、以道馭術的思想,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道教的「觀變察機」、「參驗」、「析理入微」的思想與現代科學多有相合之處。
最值得一題的是,趙友欽在實驗中把觀測人員分為兩組,分別用兩架相同測經儀同時觀測,這樣就可以彼此參驗,對照觀測結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趙友欽還提出為了避免誤差,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計算恆星赤經差。這一立兩架同時參驗、多次觀測以消除誤差的觀測思想在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上是極為先進和科學的,它充分顯示了趙友欽作為一名實驗科學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學思想。
與儒家對技工的輕視不同,道教把許多發明家當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魯班、墨子、黃道婆等,《墨經》、《公孫龍》等許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