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關於古代四大發明感想

關於古代四大發明感想

發布時間:2020-12-18 17:52:38

Ⅰ 對於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你有何感想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除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也曾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如:機械技術、冶金技術、制瓷技術、紡織和造船技術、水利建築技術等,總之,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聞名世界的成就,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四大發明[1]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歐洲擺脫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義的誕生,使歐洲思想和學術界徹底解放,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值得誇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力,電燈,電腦,汽車, 飛機,互聯網,等等。尤其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所以四大發明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四大古發明。

Ⅱ 學習有關四大發明,有什麼感想

我一直在思考,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千餘年前(宋朝以期),中國曾是一個傲視世界的東方帝國,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軍事,在當時都是傲視群雄,位於世界之顛。為什麼中國自漢唐以後說不行就不行了。難道中國差了什麼?最近似乎想明白了,中國不是少了什麼,而是多了一些東西。正是多了這些東西,成了中國高速前進的阻礙和羈絆。我們沒有從老祖宗那裡收益,反而受害。
關於「四大發明」的議論,我聽過很多。最初是一味地引以為豪,對老祖宗頂禮膜拜;後來魯迅先生對這種「我們古已有之」的「阿Q」心態進行了無情地批判,底氣就顯得不足了,心有戚戚焉,也學著先生罵起國民劣根性來了;再後來有人提出「新四大發明」、「第五大發明」的觀點,企圖變著法兒光宗耀祖,其實也就是落後挨打的委屈憋得太久了,以此來出口「阿Q氣」。如果細讀一下科學史,我們也許能從「四大發明」的爭議中讀出許多意味來。
「四大發明」這種說法起源於何時,出自何人,可能難以考證。最通行的說法是哲學大師叔本華提出的;也有人說叔本華之前,西方人已經津津樂道於中國的四大發明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四大發明的說法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
歐洲人之所以認可這四大發明,是因為這四項發明是促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的科技前提之一,而中國人自己,對這些成果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當然,在一個把科技與雜耍、倡優並列為「百工」的時代,中國人幾乎還沒有科學的自覺要求。 指南針在西方引發了航海革命,殖民者因此才得以遠征全球。正是在指南針的指引下,西方列強發現了中國這塊肥肉。但在作為發明者的中國,羅盤主要被風水先生用來尋穴看地——雖然,我們的歷史上也出現過鄭和下西洋的盛事,但這一航海壯舉並沒有給民族振興產生太大的影響。
火葯經阿拉伯傳到西方後,引起軍事上的革命,歐洲資產階級就是利用火器擊敗封建騎士軍隊並迅速向外擴張的。最後,列強用中國人自己發明的火葯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從而開始了100多年的屈辱史。在中國,火葯的最大效用是製成煙花炮仗用於紅白喜事。當殖民者憑借槍炮在中華大地上瘋狂屠殺搶掠的時候,我們還把那種噴射出火葯的武器稱為「妖術」。如果一定要說指南針、火葯對中國的貢獻的話,那就是客觀上使我們蒙受恥辱的時候同時也結束了閉關鎖國。
中世紀的歐洲普遍以昂貴的羊皮作為書寫材料,除了少數貴族,普通人無法接受正規的教育。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傳到歐洲後,很快促成了歐洲文化、教育領域的革命。紙質書籍的大量印刷,使廣大人民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歐洲的國民素質得到大幅提高。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印刷《金剛經》,它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也是極其有限的。
中國的四項科技發明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四大發明」是理所當然的。所謂「四大發明」,其實是西方人的「四大」,中國人的「發明」。這就是科學史給我們的啟示。
細讀科學史,中國人還會產生許多隱痛。我們曾經誇耀:中國是是人類歷史上科技領先時間最長的文明古國;但是從數量上分析,整個人類古代史的科技成果總量是及其微小的,毫不誇張地說,現代世界一年的科學發明數量就超過古代幾千年科技發明的總和。以此推算,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相對於人類科技總量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想想看: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小到螺釘紐扣,大到飛機輪船,有幾樣東西原創自我們古老的中國?這就難怪西方的許多科學史著作很少提到中國,甚至否認中國出現過系統的科學技術了。
其實我們不必過於計較西方科學史對我們的偏見,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中華民族卻裹足不前,這是鐵的事實。從近代天文學沖破神學桎梏開始,西方人創造了人類最輝煌的科學成果: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量子力學、相對論、電的發明及應用、
生物工程技術、電腦技術、航天技術„„一大批偉大的科學家用他們的智慧照亮了人類的歷史,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中國人哪有沾沾自喜的理由?
我想,從科學史中讀出隱痛比阿Q式的自得要有益得多。如果一定要光宗耀祖,那就先把四大發明放到一邊,整出幾個五大發明、六大發明再說,要不,生活在離開西方人發明的物品就無法生活的現代社會里,拿四大發明說事實在不夠分量。
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起跑很早,中國有充足的時間來發展。中國有光輝燦爛文化,中國早在數千年前就位於世界之顛。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給他們的後人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數不清的創造發明。所以說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經過我們現代人不斷努力,中國的未來還是很有發展的!

Ⅲ 學習四大發明後的感想50字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除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也曾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如:機械技術、冶金技術、制瓷技術、紡織和造船技術、水利建築技術等,總之,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聞名世界的成就,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四大發明[1]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歐洲擺脫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義的誕生,使歐洲思想和學術界徹底解放,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值得誇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力,電燈,電腦,汽車, 飛機,互聯網,等等。尤其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所以四大發明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四大古發明。

Ⅳ 閱讀下列有關閱讀有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材料談談你的感想

別聽那個只會躲在租界里寫文章詆毀國人的魯迅那一派胡言!

你好好讀讀宋朝和明朝的歷版史! 看看那權時候火器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如果當時明朝不內亂,吳三桂不開關放清兵的話,十幾萬騎兵怎麼能把已經普及了火器的明朝給打敗? 後來因為滿清的閉關鎖國! 和那個民族的愚昧! 思想上的落後造成的!

英法聯軍佔領了中國的一個大倉庫,有些火器比當時他們用的還要先進! 還有就是 第一個研究坦克的國家是中國,在宋朝! 不過沒有成功!

上述的那些可以去網路一下!

Ⅳ 四大發明有什麼啟示

一定要珍惜發明家的勞動成果!否則這些偉大的發明一旦流入國外就不堪設想!(就像當年的火葯,在咱這只被用作鞭炮驅神弄鬼,到了西方,西洋人則把它拿來造洋炮,回過頭把大清王朝炸的落花流水)

四大發明的啟示
2009-11-23 22:43

【005號秘檔】實用的無用性剛性局限,

對培育創造力來說,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顯得十分無用。

盡管埃及莎草紙,希臘火等歷史常識告訴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並非無可質疑;盡管海內外曾有許多學者指出;李約瑟「未曾受過科學史或科學哲學的專業訓練」,因而「在不少問題上對中國古代成就有拔高的傾向。」 但我還是相信,實用理性早熟的中國人足以將四大發明率先創造出來。因為,早熟有早熟的戰術性優勢,而且曾在農業文明時代一路領先的中國古代經濟,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四大發明全都是實用技術,而諸如阿基米德螺線(ρ=α×θ)、微積分、杠桿定律、浮力定律,歐幾里德幾何,乃至萬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相對論等等真正稱得上是「科學」對規律、對公理的發明,至今沒有一筆入帳。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四大發明身上,不僅體現著中國文化實用理性早熟的戰術優勢,同時也體現著這種早熟的另一面——直接導致了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由此而造成的發展上的戰略劣勢,猶如「雞蛋殼里發面」,是一種剛性局限,是一種積重難返的早衰——通過自身已無法修復,無法突破。

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具有實用理性的特點。

實用理性是鼠目寸光,無論做如何事情,都試圖用最快的速度,來獲得最直接的利益效果。所以我們的古人不會去探索宇宙與人「是不是什麼」的本質,而是研究「怎樣不怎樣」的具體施政政策,這種工具理性同樣表現在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人們不在乎研究基礎的東西,總是停留在應用層面,不講思想,只注重策略。因此中國古代只有「算術」而無「幾何」;只有「技術」而無「科學」。

實用技術的發現只需要通過簡單經驗的積累,遲早會有所突破;而真正的科學的發明,卻需要將人類的探索精神從日常實用的本能經驗誘惑中超拔出來,通過純粹抽象的精神活動來演繹完成。因此,科學發明是不可替代的原創,只產生於精神超越的科學思維,體現著對精神價值本身高度自覺的認同,抒寫著對終極真理終身不渝的追求,而不可能產生於點點滴滴技術經驗的日積月累。也就是按照這種「精神性價值標准」,許多西方學者在談到四大發明時,都批評李約瑟「未能把什麼是科學加以定義」;也就難怪網友要把四大發明稱之為「四大不靈」了。

而我們的價值判別標准,卻是千年一貫制的實用理性傳統——當下的有用性。於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法官便升帳登堂,以只承認實用技術的「法律准繩」,蔑視並淘汰著「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精神創造,也就天經地義了。那麼,實用理性的當下有用性原則與「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創造原則,在實踐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呢?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沖稱象,與幾乎同時期的阿基米德相比,他已經在使用浮力定律為人類造福了,但由於缺乏「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純粹超驗追求精神,他的當下有用性也就只稱了一頭大像而已,此後便作為私人性的精神財產,隨曹沖一同埋入了墳墓;而「不當吃不當喝」的阿基米德定律,卻被演繹歸納成為公理,並由此而成為人類共享的知識,點亮了整個人類的智慧。由此可見,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在道德上是多麼的自私,在人類進步方面的貢獻又是多麼無用!

更重要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實用理性可以本能性地產生出來,而對終極真理和終極關懷的高尚追求,則需要神聖精神的長期培養,由此而形成的馬太效應,使中國文化再也擺脫不了「行之不著,習焉不察」的剛性局限,從而愈發得不到對神聖超越創造力那無用之大用的體驗,以至於「當吃不當吃,當喝不當喝」的鼠目寸光,成為了唯一被認同的核心價值標准,即使是包括孔子文廟在內的大小廟宇,也都必須站在這個實用功利的法庭上接受審判——到此祭拜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對什麼仁義禮學等教義感興趣,而是為的金榜題名,陞官發財。

到了科學昌明的近代,此劫數亦未能倖免,北大在建校之初,竟然不設哲學,若不是王國維先生四處奔走呼號,還不知會是什麼樣子。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學尚且如此,傳統文化對精神價值的不屑,由此可見一般。另一例是在當時學術界非常著名的「求真」與「致用」之爭,本來求真的求真去,致用的去致用,分工細化原本就是文明發達的標志,大家完全可以相安無事。可在中國偏偏不行,學以致用的非要讓超驗求真的也變成學以致用的,否則就是清談誤國,就是無用的浪費。殊不知超越求真對知識體系和思想創新的構建,對民族創造力的生成,其無用之大用,更具戰略性價值意義。也許這就黎鳴先生所說的「太監腦」吧。

即使是當代,由於美國實用主義「活在當下」生活方式的影響,一切實用功利化,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難怪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者會有如此感嘆,

我們為什麼缺少或者比較少的原始創新,原因是什麼?這有待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好好探討的,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們的科學領域里有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但是沒有理論的系統,缺乏系統的理論。有很多說法,盡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很相近,但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他們是通過邏輯、數據走向了發展軌道,我們是從概念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老是概念,包括很多歷史的民族都是經驗的總結,推廣不出來一些科學定律。有一個例子,我們研究天文學領域里的郭守敬,由於歷法的需要,進行大量的天文觀測,製作了先進的儀器,獲得的數據非常精確,然而在他之後,中國出現不了一個中國的「開伯爾」,他整理觀測的數據,得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包括我們的中醫就是經驗,包括我們的做菜,中國的廚師都是經驗,味道一模一樣。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世界,科學的管理。我們是事事離不開人,這個概念在腦子里沒有形成規律,沒有形成可以傳宗接代的,大家看了以後可以實施的東西,沒有像五筆字型這樣的,五筆字型寫成書,誰看都行。所以我們要進行科學的整理。

第二,實用的價值取向。很多發明都是解決實用問題,有一個事情解決一個問題。沒有開拓成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別的東西。而且我們的科學發明史,沒有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家、哲學家,像培根這樣的人中國沒有一個,沒有理論,沒有哲學作為基礎,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特別是對於五千年儒家文化很深的國家來講。培根有一段話,「有一種經驗是單純的經驗,如果任其自然,那就是偶然性的,如果刻意去追求它,那就要做事業。而經驗正確的方法,是首先點燃蠟燭,然後用蠟燭照亮道路,而不是從雜亂的、無規律里總結自己的經驗,決不能讓理智從具體的事物當中跳躍和飛翔起來」。最重要的不是讓理智插上差翅膀,而是讓理智落到實處,我們是大而概化。

第三,由於我們傳統的儒家文化。

第四,周光召副委員長最近講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非常好,他說「科技創新要敢於求真維實,講了多少年,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真正做到了這點」。對照自己的發展過程,向周副委員長匯報我們的事情,王碼這個事情比較求真,比較維實。正因為這樣,我們20年來做成了一點小事情,從愛國主義出發,研究漢字,電腦上的問題,不迷信洋人。我們從基礎理論做起,探索規律,建立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不遺餘力地加以推廣,使它成為社會的財富。不怕打擊,不怕盜版,堅持求真,不斷升級,發明了五筆字型,再發明五筆數碼,一步到位,把漢字數字化。我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得,我要想做出一點事情,就必須扎扎實實,像周副委員長說的那樣求真維實,不要泡泡,不要唱大戲。

殊不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是由西方超驗哲學精神傳統托底,是一種平衡性的文化調控;而我們所面臨的則是毫無超越精神創造體驗的「發育不良」。一個是對「產能過剩」進行結構性調整;一個是對原創為零的扁平化思維進行「升級補課」!根本就是兩碼事。

於是毫無文化自覺的盲目跟風,就又一次為根深蒂固的實用理性扁平化思維大行其道找到了靠山。於是,將奧數競賽功利化,將素質教育功利化------,以至於連作為終極目的本身的人,也成了功利化的實用工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於是實用功利的傳統就更加深入我們價值觀的核心,並形成為群體無意識,構築起一道潛規則的「鋼鐵長城」,繼續淘汰和摧毀著我們的民族創造力和未來發展的現代性。說到底,這與其說是體制問題,不如說是對精神價值缺乏認同的問題——如果把人性固有的精神性都看成是「舶來品」,就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的宿命論。

實用理性「早熟」使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這就是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剛性局限。因為任何基於自我反省和批評的自我調整,都必須首先有能力超越原有經驗,而我們的實用理性的傳統文化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拒絕任何其他沒有經歷過的經驗。所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因,不可能內源地產生現代科學。

既然如此,那麼西方人是如何超越了自己的實用理性,並最終開創了近代歷史及其科學和民主的突破呢?以史為鑒可以正得失,就讓我們看看精神化的歷程,是如何讓西方大器晚成的吧。

Ⅵ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面對祖先的科技成果,你有什麼感想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中國古代的科技雖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由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近代的落伍.

Ⅶ 四大發明對你有什麼感想

四大發明
造紙術: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東漢蔡倫的出現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春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在采礦、冶煉中,逐漸認識了磁石。到戰國時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來判定方向,當時叫「司南」,它是在一個無沿的方盤上放置一隻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到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中國人民創造了人工磁鐵,此後又創制了「指南魚」,把用磁鋼片製成的「魚」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後來經過反復研究改進,又把磁鋼片改成細小的磁鋼針,並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極,末端成為磁南極,這就成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到了14世紀初,指南針才由中國傳到歐洲。

Ⅷ 學習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你有什麼感想二十字左右

從古到今,才四大,太少了,唉……

閱讀全文

與關於古代四大發明感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