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MANI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啊
BEYOND一向愛好和平,來並以自已的音源樂向人們呼喚和爭取和平,指引人們用愛驅散世上罪惡的戰爭。1990年海
灣戰爭後,世界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時期。家駒便寫了《AMANI》這首歌,抒發了對戰後和平長久的渴望,
也警示了人們必須要以自已的努力斗爭來爭取和平,一味地求助於神靈是不行的。這首歌勘稱是頌和平歌之最。另
外,有些網友可能查不出歌詞中的「英文」是什麼意思,因為這是非洲語,「AMANI」是和平的意思;「 NAKUPENDA
NAKUPENDA WEWE」就是「我們愛你」「TUNE TAKE WE WE」是「我們需要你」的意思。
② 紀伯倫寫《組歌》的寫作背景
組歌的寫作背景與他生平有關
因寫一些較偏激的文章而被逐出黎巴嫩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1883—1931),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20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12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898年,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1902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1911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48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1931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③ 祖國頌 創作背景
劉熾多來么渴望寫一支成功的祖國源頌歌啊!就在開國大典的觀禮台上,他第一次確立下這個目標。轉瞬八年。當他看過《1957年國慶》毛片,拿起喬羽的新詞《祖國頌》的時候,他的情感天馬行空般在祖國的藍天馳騁了。
1958年元旦,影片定為《祖國頌》在全國獻映,這首主題歌強烈地扣動了億萬人民的心扉,於是,從喀拉昆侖哨所到東海之濱,從烏蘇里江畔到「天涯海角」到處迴旋著《祖國頌》這雄偉遼闊、優美動人的歌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喜愛上這首歌,多少年來每當「五一」、國慶這樣盛大的節日,都要播放它。
④ 請問《戰爭與和平》的寫作背景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版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權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⑤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1938年11月武抄漢淪陷後,著名詩襲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⑥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6)和平頌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精神的象徵。黃河的氣勢、黃河的力量正是這個民族的氣勢和力量。這是一條偉大的河流,歷史悠久、強勁頑強、浩浩盪盪,正如這個國家和民族。詩人歌頌黃河,就是歌頌這個蘊含著無限力量和激情的民族。
復旦大學教授朱文華《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黃河大合唱》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命運,表達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斗爭勝利而艱苦奮斗的英雄氣概,其中這首《黃河頌》實則最集中地傳達了題旨。
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厚江《〈黃河頌〉介評》:詩歌以『我『為抒情主體,由黃河的形象寫到黃河的精神,由』我『對黃河的贊頌寫到』我們『的決心。
⑦ 有誰知道祖國頌創作的背景啊
劉熾多麼渴望寫一支成功的祖國頌歌啊!就在開國大典的觀禮台上,他版第一次確立下這個目標。轉瞬八權年。當他看過《1957年國慶》毛片,拿起喬羽的新詞《祖國頌》的時候,他的情感天馬行空般在祖國的藍天馳騁了。
1958年元旦,影片定為《祖國頌》在全國獻映,這首主題歌強烈地扣動了億萬人民的心扉,於是,從喀拉昆侖哨所到東海之濱,從烏蘇里江畔到「天涯海角」到處迴旋著《祖國頌》這雄偉遼闊、優美動人的歌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喜愛上這首歌,多少年來每當「五一」、國慶這樣盛大的節日,都要播放它。
⑧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版渡黃河,轉入權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此詩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抒情詩,此詩亦是詩人對黃河唱出的頌歌。
詩人用澎湃的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全詩語言奔放,意境開闊高遠,氣勢磅礴,充滿力量,讀來一氣呵成,激情澎湃,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⑨ 《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內戰已進入尾聲,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當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佔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後歡欣鼓舞,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9)和平頌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作者】毛澤東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白話譯文
革命的暴風雨震盪著蔣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軍以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攻蔣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險峻而著稱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時候都美麗。這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的。
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解放全中國。不可學那貪圖虛名,放縱敵人而造成自己失敗的楚霸王項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會體察到興盛與衰敗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前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郭沫若《「百萬雄師過大江」——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之一》:這一首詩是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萬古不磨的豐碑。
現代小說家劉白羽《創造新世界的頌歌——讀〈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組戰爭題材詩詞中最後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遠、氣象十分宏偉、格調十分崇高的珍貴的詩篇。
⑩ 和聯勝的創作背景
《黑社會》以香港某地下社團選舉老大為背景,以爭奪代表社團最高權力象徵的龍頭杖為線索,重點表現了任達華和梁家輝兩位社團中堅分子對「老大」位置的爭奪。用杜琪峰自己的話來說,他拍攝的是一部沒有暴力的文藝黑幫片。負責該片內地發行的中影公司賀先生表示,其中的暴力內容並不多,側重的是氣氛的營造,大家在為做老大中的明爭暗鬥,甚至連一個露槍的鏡頭都沒有。杜琪峰說,其實拍《黑社會》,這是一個歷史,一個文化。簡單點說,有生之年,也未嘗過香港沒有黑社會(Triad society)。黑社會的歷史要數到三四百年前,他們比任何一個統治的政黨、或者皇帝的時間都要長。但若有一天,黑社會真的慢慢消失,或者變了另一樣東西,這就會變成記載歷史的東西。1997年之前,中國要收回香港。陶駟駒曾經講過:「黑社會都有愛國的!」時代、政治、權力一切改變的時候,黑社會都會改變。這就是戰後至今這么多年來,一個最大最大的力量。英國政府統治數十年,接近百年。如果有位新人告訴你這樣的概念,英國人不會跟你說:「黑社會都有愛香港的。」沒有,他們不會的。中國人便會說。中國人說這句話是從感情出發的,從國家出發的,他們的看法跟老外是兩件事。他們在處理家事,因此有自己的方法。 這就是杜琪峰覺得要在1997之後,要拍攝《黑社會》一個最大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有一種文化歷史的價值,沒有東西會記載他們,只是新聞及報紙會記載他們。打打殺殺、運毒還有收陀地等種種罪行,但真真正正由文字及影像去述說屬於他們的東西,是少之又少。杜琪峰說拍攝本片並不是要歌頌黑社會,只是覺得香港有一種很細小的東西值得保留。這就是的由來。
《黑社會》可謂是在2005年大放異彩,獲得新一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11項提名。當然這種殊榮並不是吹出來了,應該說在各個方面它基本上能代表香港電影本年度的較高水準。杜琪峰導演黑幫片的功夫顯然是不可置疑的,整部影片劇情緊湊、線索層疊,牢牢吸引的觀眾的眼球,而且每走一步都充滿了懸念,引人入勝。在攝影上,攝影指導鄭兆強也算是與導演風格一致,相互默契了,雖然攝影風格有一些墨守成規,但整體感覺還是很到位了。演員中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者王天林可謂是片中一絕,把黑幫老大的境界又提高了幾分,讓人不禁拍案。當然這樣平民化的設計不能不多虧了造型設計張世傑,既有特色又有特點。總之,這部電影在2005年的香港電影中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