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梵高創作期間的第一幅作品是什麼,時間是什麼時候
梵高創作期間的第一幅作品是《貓》,1861年,當時梵高8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其作品受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影響。其實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兩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葬於瓦茲河畔的公墓。在梵高去世之後,其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而他的水彩畫十分出眾和油畫不分上下。他個人獨愛肖像畫,一生中畫過35幅自畫像,11幅向日葵,4幅覆蓋在以前的練習畫上,7幅在習作的背面,7幅在紙板上畫的。
B. 梵高<星月夜>創作背景
『這幅畫可以說是文森特在紐南時期的最佳傑作。為了完成這幅作品,他曾作了許多農夫、農婦的肖像,對室內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與水壺的靜物畫等等,這些均是對此畫的習作。此畫充滿了對其社會性與宗教性的情感,畫面雖顯得粗野,但結構卻十分緊密;以圍聚的人物為中心,對形體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構成了種種暗灰色,以這些完成了這幅佳作。
圍著餐桌而坐的四個農人,都曾作過個別習作。那詢問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農婦下垂的厚重眼瞼,布滿皺紋、凹凸不平的臉和手,充分地表現出大地上勤奮的勞動者的"力量"。凡·高表示,他希望這幅畫能強調出"伸在碟子上的那隻手,曾挖掘過泥土。"同時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凡·高深愛著樸拙的農人在大地上奮斗的情景,他以為這些與文明化、都市化相較之下,充分地顯示出光與力。他明白這幅畫或許不合現代趣味,他渴望著能將這些示諸眾人,喚起"人們"的責任感和優越感。
梵谷早期接觸社會下層,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他受米勒影響,想當一名農民畫家。《食土豆者》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這幅畫,充分反映了梵谷的社會道德感。他選擇畫那些農民,主要是因為他發現自己與這些貧窮勞動者之間,有某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鳴。他在給其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食土豆者,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在這幅畫上,朴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桌上懸掛的一盞燈,成為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們顯得突出。低矮的房頂,使屋內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灰暗的色調,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畫面構圖簡潔,形象純朴。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布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谷自己稱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的誕生"。他說: "我不想使畫中的人物真實。真正的畫家畫物體,不是根據物體的實況,……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來畫的。我崇拜米開朗基羅的人物形象,盡管它們的腿太長,臀部太大"。有人指責他這幅畫中的形象不準確,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確的,我將感到絕望,……我就是要製造這些不準確、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變現實,是的,他們能不真實,你可以這樣說--但是比實實在在的真實更真實。"
C. 梵高的《星夜》創作背景是什麼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潰之後,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自願接受精神病治療。那時,醫生允許他白天外出寫生,他住院一個月後,畫了這幅畫,畫中的村莊就是聖雷米。
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梵高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 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涌、動盪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躁動、捲曲的星雲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脫離現實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幻覺世界。
1984年,《星月夜》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梵·高畫展中展出。
D. 梵高的星夜是哪個時期創作的...
1889年, 凡·高的瘋病又一次發作。在與高更的一次激烈爭吵之後, 他割下自己一隻耳朵, 並用手帕包著送給一個妓女。此後, 他被送人了聖雷米的瘋人院。他在那兒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間, 他仍然勤奮作畫, 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時的繪畫, 已完全地趨於表現主義。在他的畫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樣翻騰起伏的圖像, 充滿憂郁的精神和悲劇性幻覺。油畫《星夜》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
你可以看看http://ke..com/view/94415.htm
E. 怎樣欣賞梵高的《星月夜》
星月夜(油畫,72厘米×90.5厘米,188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梵谷(荷蘭)
梵谷的《星月夜》是一幅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的作品。畫家以奔放的類似火焰般的筆觸,描繪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藍色和黃色的旋渦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經變成一束反復游盪的光線的一種擴散,使人頭暈目眩。這是梵谷的躁動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包含著畫家身受精神創傷後後的某種非理性的成分。梵谷的這種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充分發揮了色彩的情感因素。與印象主義繪畫只是停留在描繪客觀世界處表的光與色的美有著根本的區別。
梵谷(VincentVanGogh,1853—1890)出生於荷蘭格魯特—宗德爾特的一個牧師家裡,他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這喚起了他對大自然、農民和勞動的熱愛。1880年梵谷開始學畫。對於一個27歲的人來說,開始學畫是有些晚了,然而對藝術狂熱的激情、對生活執著的愛和他那獻身人類的宗教般的情感,卻彌補了這一不足,使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造出超乎尋常的業績。
1886年梵谷來到巴黎,通過他的弟弟提奧結識了印象派的畫家(提奧在他死前幾乎成了惟一能理解他的親人,是他資助了梵谷的創作,而梵谷在短短幾年中寫給他的數百封感人至深的信,既表現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又闡明了梵谷的藝術思想),尤其是畢沙羅,這使他突然發現了色彩的力量,他的調色板明亮起來。從他當時的風景看,他明顯受到了修拉點彩的影響,只是梵谷在運用這些色點的時候更注重了線條的作用。在1888年去南方阿爾之前的這個准備階段,梵谷開始了自己更全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古典大師哈爾斯、倫勃朗和魯本斯、蒙蒂切利和日本版畫。這些研究使他最終將富有表現力的色彩和線條與他內在沖動的知覺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創了自己嶄新的風格。
在梵谷的畫里到處充滿了明媚的陽光,他把光看作是生命,看作是力量,看作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他特別喜歡黃色,由此,他又發現了向日葵這個從未被人注意過的植物,因為在他眼裡,向日葵就是地上的太陽,就是他的化身,它每天和他一樣,從早上就追逐太陽,直到太陽落山。
梵谷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這種悲劇既是他生命歷程的展示,也在深層上揭示了世紀末歐洲人精神上的痛苦。梵谷從最初他在礦區與貧病交迫的下層人的接觸中,到幾次戀愛的失敗,再到對現存社會制度和藝術制度的不滿,使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他企圖以自己的藝術去喚起人們的愛心和最純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至絕望中,他的精神最終崩潰了,最後不得不以自殺來徹底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
《星月夜》表現出了梵谷茫然的不安和對自身悲劇的預感。這段時間他正住在聖雷米瘋人院,但這件作品是在他神智清醒的時候畫成的。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個奇特的月亮,還有星星和幻想的彗星。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黃色的旋渦,在天空中旋轉著。它們變成一束反復游盪的光的擴散,帶動整個深藍色的天。梵谷面對這一自然奧秘,不禁感到戰戰兢兢。他懷著絕望的恐怖,畫下了這幕完全出於他個人幻覺的夜景。他以濃烈厚重的用色、有力顫動的用筆表現了他在自然面前的惶惑不安:夜空神秘莫測,繁星如睹俯視著大地,一切都令人恐怖地扭動起來。顯然,用色彩來表現強烈的情感,並賦予這些色彩以象徵意義,是梵谷最有特徵的藝術手法。
F. 梵高的《星月夜》怎麼畫出來的
一、創作背景:
1889年,在與高更一次爭吵之後,梵高精神分裂症復發而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並用手帕包起後送與一名妓女。之後於5月8日自願前往阿爾勒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療,在那駐留了108天。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間,梵高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共計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在此階段的繪畫,梵高的畫風開始趨向於表現主義,作品充滿憂郁精神和悲劇性幻覺,其中作品《星夜》正是其中代表之一。而作品《星夜》是在醫生允許梵高白天可以外出的條件下所創作,而其作品的所描述的風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聖雷米。
二、作品簡介:
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出的理由,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占據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一筆都體現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扎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裡面。彷彿幸福沒有照到悲傷里那樣。
三、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早期生活,堅決投身於從事藝術品商人的工作。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了貧困的傳教采礦工人。直到約莫27歲時,梵高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其在梵高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高經濟資助。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G. 小說《創造》主角叫星月夜作者是誰
《創造》描述了一個關於長大的故事。
作者是:梵高
內容介紹:
有個少女認識版了一個不說權話的少年,他們都不是最快樂的孩子。
有一天,他們逃離城市,翻山越嶺,來到少女的爺爺曾經住過的山中小屋。
在山裡的夜晚,他們看到了最美麗的星空。
回到城市之後,少女生病了,而少年不知去向……
後來,他們到底有沒有好好兒長成大人創造新生活呢?
H. stary stary night這首歌的作者的詳細資料及創作的背景
STARY STARY NIGHT (VINCENT)是美國歌手Don McLean在1971年讀完梵谷傳記後創作的歌曲,歌詞中借鑒了梵谷的一幅名畫之名。
Don Mclean(唐.馬克林)於1945年10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60年代早期Don在紐約州的俱樂部中以灌制唱片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大多數時間里,Don是一名游吟歌手。1970年他曾寫了一首紀念梵高的音樂獻辭《vincent》。Don的首次亮相專輯TAPESTRY同年出版,但沒能賣出去。藝術家聯合會第二年和他簽約並製作了American Pie的第一個增加版(Mulder註:即Extended Version),這首歌驚人地登上了英國排行榜第二,美國第一的位置。這首歌的同名專輯也獲得成功。Don也由此被認為是最有天賦和最有商業價值的新生歌手。盡管開頭不錯,Don的演藝生涯在70年代中期卻陷入了困境,好在他是一名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歌手,1980年他憑借一曲Crying重登排行榜。之後,他的再版舊專輯也引起轟動,他個人也因此而進行大規模巡迴演出。80年代以後,Don轉向鄉村音樂發展,不過仍處於流行音樂的主流。1991年,他那張已有20周歲的專輯 American Pie出乎意料的重返英國排行榜前20位,這無疑又掀起了人們對他早先作品的興趣。
編輯本段經典歌曲
1.《American Pie》堪稱一首史詩式的作品,縱觀全球樂壇,能將一首長達8分34秒的歌曲唱得不僅不讓人生厭,還讓人們津津樂道並傳頌幾十年的現象可謂少之又少,而唐·麥克林和他的《American Pie》就做到了,如果作品裡沒有引人入勝的敘事性、沒有內蘊幽遠的深刻性,很難相信人們真會傻獃獃地將這么長的時間消耗在一首歌曲里。 《American Pie》是用音樂記錄美國六十年代歷史的一首史詩,沒有春風得意的贊美,也沒有針鋒相對的批判,有的只是在輕快的民謠節奏中娓娓地道來——那裡面有整整一個時代美國人所見、所思、所想,以及所經歷的往事,而事實上正是這樣不帶主觀評述的質朴歌聲,最終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甚至是美國以外的人。 在《American Pie》里,你不僅可以通過歌詞聯想到Buddy Holly的《That』ll be the Day》, The Monotones的《The Book of Love》,以及The Byrds的《Eight Miles High》等等這些五六十年代的經典歌曲,你還可以從歌詞中重溫「在路上」的激情與浪漫,赤著腳在體育館跳踢踏舞的愉悅,在「芝加哥七人案」的審判席上唱起源於哥薩克民歌的反戰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歌手朱蒂?科林斯,還有「小丑」般的Bob Dylan(鮑比·迪倫),「國王」 樣的Elvis Presley(艾爾維斯·普萊斯利),「王後」Connie Francis(康妮·弗朗西絲),更有正熟讀馬克思經典的 John Lennon(約翰·列儂),因聽了《Helter Skelter》而率領信眾犯下殺人血案的Charles Manson(查爾斯·曼森),你同樣可以跟著唐·麥克林的節奏追憶起1970年10月4日死於海洛因中毒的天才白人布魯斯女歌手Janis Joplin(詹妮斯·喬普林), 1959年2月3日因飛機失事而不幸英年早逝的搖滾歌手Buddy Holly(巴迪·霍利),1969年在「滾石」的演唱會時被保安活活打死的18歲黑人歌迷。 最後,唐·麥克林唱道:「And the three men I admire most/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Ghost/They caught the last train for the coast/The day the music died/And they were singing」 (我最欽仰的三人——聖父、聖子和聖靈,他們都搭乘末班車奔向了海岸,與他們一起,音樂隨之而死,和著他們曾經唱過的……」,這也可以看作是他創作這首作品一個不可忽視的題旨,一種垮掉的信仰,一種無以自撥的絕望,這也正是當時美國一代青年的共性特徵,就這樣,一首歌很容易就打動了一代人。
樓主給力哦,謝謝
I. 梵高的《星月夜》描述的是什麼
這個梵高同學都去世好多年了,當是他想的是什麼我們誰也不知道,我們只能猜測。
這幅畫呢剛開始看是一幅風景畫,但是氣勢磅礴,光芒耀眼,給人以視覺的沖擊。
而後你會發現這幅畫很混亂,混亂的讓人感覺梵高當是的心情很不平靜,甚至已經有些癲狂的狀態。這是正常的,因為梵高當是正在精神病院,好不容易出去寫生,所以……理解一下
還有,就是剛看這幅畫感覺只是一個神經錯亂的人看著星月在天的天空畫出的錯亂的畫。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梵高畫這幅畫的時間是在白天。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幅畫理解成一個精神世界,一個在梵高眼中的世界,一個顛倒時差的,和現實不一樣的世界。
在畫的左側是一棵柏樹,一棵身上都是大火的柏樹,一棵好像活過來的柏樹,一棵好像在訴說著什麼的柏樹,一棵充斥著梵高情感的柏樹。
這棵柏樹我不好去評價什麼,但是就我的理解,這棵柏樹好像是梵高的朋友,和他互相訴說著心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梵高幾乎沒有朋友,所以他只能在自己癲狂的世界中用一棵柏樹和自己交流,也像是自己和自己交流。所以我們可以姑且認為這棵柏樹,這棵糾結的柏樹是他自己。這棵樹梢直指上天的樹就是梵高自己激情的愛的靈魂。
還有整幅畫的上方,是許多光芒堪比太陽的星星,右上方更是有一個碩大的月亮。那刺眼的光芒照射著村莊柏樹和天空。從那漩渦和不加勾勒的粗糙線條,我們不難發現,梵高極盡不羈狂放之能事,表現了自己的如火般的性格。我們也可以看出梵高在自己世界中將這種感情發揮的淋漓盡致;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說明了在現實生活中,梵高的心靈和靈魂是被禁錮的,是不能像自己世界中一樣的狂放的。
有心之人不難發現,梵高將柏樹和月亮其實是放在同一個高度上,而且這柏樹似乎是想脫離地面,只沖雲霄。那麼這棵柏樹將燃燒天空,超越月亮,劃破天際。那麼這天和月亮指的是什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是現實的束縛吧,亦或是某些我們不得而知的秘辛給予的枷鎖吧。
畫面中還有一座教堂聳立著。了解梵高的人都知道,梵高其實是一名基督教徒。難道他僅僅是因為這個才將教堂樹立在他的世界中嗎?我覺得不是的。
我們可以知道,基督教最開始建立為什麼能得到君主的支持呢?願意很簡單,基督教教人的是忍耐。忍耐現實的壓迫,忍耐疾苦。這樣的思想自然便於君王的統治,所以君王們都支持基督教的發展。那麼為什麼梵高要畫一座教堂呢?而且這座教堂的高度遠遠不及柏樹和月亮。這似乎可以看出些什麼。似乎梵高脫離基督教是因為基督教的束縛讓他很不滿,難以忍受。他認為人的靈魂和天可以爭,何況只是一座區區的教堂呢?我們可以從梵高是一名人文主義思想的畫家就可以看出來。
而在教堂腳下是一片一片的民房。這又說明了什麼呢?是否說明了梵高不滿宗教對人的壓迫呢?這種壓迫不只是單純的剝削,更是一種靈魂上的枷鎖。基督教就像劊子手一樣斬殺人們的自由之心,毒害人們的靈魂。對基督教的不滿更是在梵高晚年達到了一個最高點。
J. 談談欣賞名作《星夜》後的感受,或運用你喜愛的藝術樣式,創作一幅自己腦海里的《星夜》
這幅畫,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梵谷來說,畫中的圖象都充滿著象徵的涵意。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谷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 「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樹,以及夜空中象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雲,也許象徵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的精神。
在這幅畫中,天地間的景象化作了濃厚、有力的顏料漿,順著畫筆跳動的軌跡,而湧起陣陣旋渦。整個畫面,似乎被一股洶涌、動盪的激流所吞噬。風景在發狂,山在騷動,月亮、星雲在旋轉,而那翻卷繚繞、直上雲端的柏樹,看起來象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覺世界。
梵谷在這里,並沒有消極、被動地沉溺於他那感情激流的圖象中。他能將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而從作品中抽離出來,並且,尋找某種方式,用對比的因素與畫面大的趨勢相沖突,從而強化情感的刺激。我們在畫中看見,前景的小鎮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線筆觸來描繪的,與上部呈主導趨勢的曲線筆觸,產生強烈對比;那點點黃色燈光,均畫成小塊方形,恰與星光的圓形造型形成鮮明對比。教堂的細長尖頂與地平線交叉,而柏樹的頂端則恰好攔腰穿過那旋轉橫飛的星雲。
(2)天空黑到深藍的漸變,有銀河,月亮亮的耀眼,彎彎的掛在空中,星星斑斑點點,時暗時明,密密麻麻。地上有幽靜的湖,湖邊是茂密的樹木和野草,湖中三兩只天鵝,周圍彌漫有淡淡的霧,冷愫的美,光從某個角落射出